第四節 計劃生育
1、--概述:1、1設計思路概述: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城市家庭中的獨生子女已接近100%, 對于國家實行這一政策,學生也能說出其中的原因和道理,因此,本節課中應當讓學生通過對與計劃生育相關的數據及內容進行統計、分析,并進行相關的探究性活動,更進一步了解實行計劃生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知道人口增長過快會對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教師以課前準備的“各國人均收入情況”導入本節知識的, 將學生引入到“計劃生育”這一主題中來。根據本章節的教學內容,共設計了三個不同形式的探究性活動內容:以小品“超生游擊隊”情節為探究線索的──“超生的后果”。以創設數字化的問題情境,采用數學推算方法來進行的探究──“ 晚育的意義”。以分析學生搜集資料進行探究──“優生給我們帶來的好處”。通過上述三個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動,從不同方面加強了學生對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的理解,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逐步形成對計劃生育這一國策的認同和理解,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各項技能的訓練。1、2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目標:了解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國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道人口增長過快會對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造成什么樣的影響過程和方法目標:鍛煉收集材料的能力,計算、整理相關數據,探究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的意義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通過學習,加強自身對社會的責任感,理解國家“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1、3教學重、難點:初步學會運用數學分析和推算的科學探究方法,認同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1、4教學框架:1、5教學準備及教學環境:《超生游擊隊》小品的碟片;教師自制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學生課前搜集的有關材料;調查自己家族幾十年來人口增長的情況并詳細記錄,“各國的國民收入比較”資料。2、教學過程:引入:現在全世界的人口已經超過了60億,中國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雖說一個個新生兒的落地, 給無數的家庭帶來了無限的歡樂,但是,人口的急劇膨脹卻給生物圈造成沉重的壓力, 也制約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怎么樣才能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呢?明確本節課學習的主題:計劃生育問題:我國人口的增長趨勢學習活動:資料分析
學生閱讀課本p18頁中所提供的數據:討論:歷史上,我國曾有三次人口明顯增加 (翻了一番)的經歷,計算三次所用的時間及規律。第二、三次人口增長率明顯加快,你推測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通過對這組數據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結論?
出示各國人均國民收入情況表:分析:人口眾多對我國的國民經濟、環境、社會發展等造成的什么樣的影響?小結:人口的急劇增長會對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負面影晌、為了保護生物圈,為了人類世世代代能有美好生活居住環境,我們必須控制人口的增長。設計意圖:要想立即抓住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場白一定要能吸引他們,“各國的人均收入情況”與同學們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差異 , 能激發他們的思考,這種方式的導入,在實踐中很成功。問題:計劃生育
學習活動:
學習有關計劃生育的具體內容和要求:為了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的素質,我國將計劃生育列為一項基本國策。計劃生育的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觀看小品《超生游擊隊》,并對其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小品中的人物在哪些方面違背了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這些人不能自覺地遵守“計劃生育”的政策,有“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他們這樣做,會對社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超生游擊隊”帶來的后果:討論:假設有1億個家庭采取了《超生游擊隊》里主人公的生育方式, 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 這樣的生殖方式不符合“計劃生育”國策中的哪幾條?
有人認為“反正只生一個孩子,晚生不如早生”, 你同意這一說法嗎? 為什么?
探究晚育的意義:采用數學推算的方法進行探究 , 可選擇以下兩個問題情境進行探究:
1、假設a、b兩對夫婦,a以及他們的子孫都是20歲生孩子;b及他們的子孫都是25 歲生孩子。1xx年以后,a和b的后代各有幾代?假設a和b各有1億對夫婦,1xx年后b比a要少生多少人?是什么原因產生了這種現象?
2、假設我國現在16歲、17歲、18歲、19歲、20歲的女性各有1千萬人。在下列兩種情況下,5年后因她們的生育而增加的人口分別是多少?第1種情況是沒有晚育要求,這些婦女每人生了一個孩子;第2種情況是有晚育要求,她們要到25歲時才能生一個孩子;需要多少年才能達到第一種情況的生育水平?討論:晚育與少生之間有沒有關系?怎樣才能為晚育提供一定的保證?晚育會對人們生活、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嗎?學生分析本組的計算結果。得出結論:晚育可以減少人口的增長。提倡比法定結婚年齡晚2~3年結婚,并在婚后推遲2~3年生育。
有人認為“只要夫妻身體健康,結婚前和懷孕后不需要檢查,也能生出一個健康的孩子來”,你同意這一說法嗎?為什么。
探究優生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出示先天癡呆、白化病或者侏儒癥的孩子,但他們的父母,卻都是正常人:討論:這些父母雙方怎么會生下這些具有先天性遺傳疾病的孩子的呢? 出生一個具有先天遺傳疾病的人,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怎樣的危害?怎樣才能避免具有先天遺傳疾病的人出生?
回家詢問父母,在生你之前和懷孕期間,都進行了哪些相關檢查? 這些檢查帶來了什么好處 ?全班學生達成共識:優生能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益處。
設計意圖:用模擬探究的方法來分析問題,以及對相關數據的計算、歸納,加深對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的理解。通過模擬性探究活動,使學生自主建構概念,認同“計劃生育”國策中少生這一重要內容,教師以小品中的情節設計了相關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并讓學生們進行討論。這樣的設計比以教師單純性地講解,效果要好得多,并在實際操作中,可行性很強,讓學生的用數字化情境探究活動來代替教師的單純性講解,更易建構知識,這個探究活動是按照教材中所提供的方式方法進行的,目的明確,操作簡單,讓學生嘗試著用純數學的方法來進行生物學探究,不僅能加強學生對知識目標的掌握,也對學生的技能進行了訓練。3、教學反思:本節內容的教學, 有以下幾個方面是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首先用“各國人均收入情況”資料來導入新課,是本節課能上成功的關鍵之一。它為本節課教學的情境創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此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興趣,為下面的探究活動的進行起到了良好的開端作用。其次,在本章節的--上主要突出了“探究性活動”為學生的知識目標的達成而服務的宗旨,“探究性活動”分別采用了模擬情境探究、數學推算方法探究、資料分析方法探究這三種不同的探究方式,以促進學生對計劃生育中“晚婚、晚育、少生、優生”這四個知識點的理解。三種不同的探究方式為教學帶來了不同的益處。1.學生根據小品劇情所進行的自主探究活動,由于有了電視小品的觀看和學生模擬情境探究活動,學生的興趣很大,所建構的概念比起教師反復講解、反復強調所建構的概念要牢固,學生也更樂意接受、更樂意去探究學習,活動效果非常好。2.學生通過模擬數字情境的探究活動,給了學生以真實的感受,比起單純說教所得的效果要好得多,學生也在自身的參與中獲得了知識,掌握了概念。3.學生通過查找相關資料,體會到了主動學習的快樂;學生在小組的討論中,體會到了共同學習的快樂;學生在全班的交流學習中,體會到了分享學習的快樂。學生從中得到自我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數字化情境探究活動,是為了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概念,教師不要過于注重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學生的計算結果,不要在計算上消耗過多的時間而耽擱教學任務的進行。以學生小組為主的查找資料的探究活動,由于學生在水平上存在著差異,學生所查找的材料不能完全符合教師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尋找材料提供相關的網站、圖書、雜志等內容,不必占用學生過多的精力和時間,避免學生學習的盲目性。同時,為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參與探究活動,教師要精選問題,著眼點要小,涉及面要寬,讓所有學生通過本章節內容的學習,都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