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教案(網友來稿)
單杜偉
單元分析與提示
本單元以成長為主題組元,有的回顧以游戲為伴讀書求知的往事;有的講述在父輩的教養下長大成人的故事;有的寫命運乖舛而勇于抗爭,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有的寫天資聰慧卻無所進取,神童淪落為俗子……總之,這些課文都在成長道路的重大課題上,給人以莫大的鼓舞、激勵、鞭策和警示。
這些課文包括散文、小說、童話、詩歌等。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有現代的,也有古代的,形式多樣,豐富多彩。認真閱讀這些課文,可以受到多方面的文學熏陶。
一.教學目標 。
1.引導學生了解他人的成長足跡,促成自己的成長意識。正確對待成長過程中的苦于樂、得與失、成與敗,勇于面對生活,面對挑戰。
2.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深刻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重點研讀、揣摩、賞析含義深刻且富于情感的精彩語句,了解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提高語言的感受能力。
4.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必要的常識,也應作適當的介紹,全面提高學生文學素養。
5.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進行體驗性閱讀和多角度理解。
二.教學設想。
1.《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傳統課文。教師應從成長的角度,引導學生發現少年魯迅在游戲和學習中所具有的童真和童趣,客觀地把握課文的主題。其中的精彩片段要讓學生仔細揣摩和品味。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感悟課文的思想內容。
2.《爸爸的花兒落了》是小說節選,再現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軌跡,其感人的情節,極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刻體會語帶雙關的標題,充分解讀父女之間的深切關愛,了解課文巧妙的情節結構。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師長的教養。
3.《丑小鴨》是一篇美麗的童話。要了解丑小鴨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渴望和執著追求,認識“有志者事竟成”的深刻寓意,掌握通過故事情節展示人物性格的寫法。教學本文,可以介紹作者安徒生以及童話的寫作特點。
4.《詩兩首》是外國詩歌,內容比較含蓄,主題是寫人生的,與成長有關。但教師不必刻意從成長的角度去引導學生,還應依照詩歌本身的內容和形式,讓學生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問題。
5.《傷仲永》是一篇文言文,從獨特的視角,表現了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大意義,讀來令人深思。教學本文,除了理解其思想內容以外,主要還是要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知識,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教學目標 :
1.了解作者兒時游戲與學習生活的一段經歷。
2.學習寫景狀物的方法。
3.理解對比與過渡的作用。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歷,體會課文表現出的童真與童趣。
2.學習寫景狀物的方法。
課前準備
學生:閱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了解課文大意,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準備錄音磁帶,制作教學投影。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掌握全文內容,把握結構,了解大意,重點研讀第一部分。
一.整體感悟
1.導入
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到他的嚴肅和莊重,但我們也知道,他曾經因為兒時阻止弟弟游戲,自認為犯下不可饒恕的過失,并為此抱恨終生。那么,魯迅先生的童年時代是怎樣度過的呢?讓我們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里,追蹤一下他的成長足跡吧。
2.板書課題
感知課文內容。
選取重點章節,由教師范讀。教師不必急于提出問題,重點引導學生認真聽讀,注意朗讀的節奏、速度與情感,從而提高聽受能力,感知內容。
3.檢查預習
識記字詞。
攢 拗 確鑿 桑葚 輕捷 蟋蟀 臃腫 腦髓 相宜 書塾 方正 博學 蟬蛻 人跡罕至
人聲鼎沸 斑蝥 斂 秕谷 無從 宿儒 同窗
字詞比較多,教師可在預習的基礎上,有重點的進行指導,不要耗時太多。
4.默讀思考
自主學習。
出示思考題:
a.從題目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b.依題目所示,將課文劃分為兩部分。
c.對百草園的描寫,重點突出了哪些內容?
d.作者在百草園的生活感受是怎樣的?
在這一個環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閱讀思考,注意圈點、標記,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自讀能力。
5.課堂討論
培養說話能力和合作意識。
采用自由發言的形式,知道什么說什么,知道多少說多少;ハ嘌a充指正,使答案完善。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單單能說出結論,要盡量說出是怎樣得出結論的。
明確:
a .題目提示:文章內容表現一段經歷(從……至……),兩個過程(百草園、三味書屋);結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b.第一部分 1-8段,第二部分9-篇末。
c.景物描寫、美女蛇的故事、冬天捕鳥。
d.在百草園的生活感受是自由快樂的(樂園)。
二.研讀與賞析
1.教師導學
通過閱讀與討論,我們大致了解了全文內容。對百草園,作者的感受也許會引起我們的共鳴。請大家 進一步討論思考,體會一下作者是怎樣表現百草園 生活的。
出示思考題:
a .第一段重點寫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b.你認為描寫的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有什么特點?
c.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鳥的情節,你更喜歡哪一個?為什么呢?
2.四人小組討論,課堂發言。
合作、探究。
教師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引導學生依據課文內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作者的表現手法。學生的討論可能眾說紛紜,教師要給予恰當的指導,逐漸集中、歸納、明確:
a.第一部分突出了“樂園”,是百草園生活的總起。
b.最精彩的部分當屬景物描寫。其特點是:層次分明、詳略得當、動靜交替、各具特色、虛實結合、趣味橫生、多角度觀察、感受。
c.美女蛇的故事為百草園平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冬天捕鳥則抓住動物描寫,引人入神,使平白無味的百草園也顯得生機盎然,令人歡快!
三.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共同了解了魯迅兒時在百草園的一段生活經歷,它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歡快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時我們還領略了作者獨具特色的景物描寫。同學們也熱愛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熏陶,以成就自己健全的人格。在描寫方面要觀察仔細,描寫具體、形象、生動。
四.作業
1.抄寫,積累字詞。
2.背誦課文第二段。
3.在上學途中,也許會有你喜歡的自然景物。請你抓住其特點,進行描學訓練。300字左右。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第二部分。體會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感受;理解對比和過渡的作用。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教師可以從聽、說、讀、寫不同角度檢查上一節課的教學重點)。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整體把握了全文內容,領略了作者在百草園的一段生活經歷 ,這節課讓我們同作者一同走進三味書屋。
二.整體感知
1.默讀理解
a.課文兩部分內容是怎樣銜接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b.第二部分是從哪些方面寫三味書屋的?
c.三味書屋與百草園在內容上 有哪些聯系?
2.討論明確
a.兩段內容是通過第9 段巧妙過度的,這一段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表達了作者對百草園生活的眷戀之情,同時也巧妙暗示對三味書屋讀書的不情愿。
b.介紹三味書屋的環境和入學的禮儀,著墨不多卻令人生畏;寫教書先生。他知識淵博,教學認真,但拒絕回答“怪哉”一類的“旁門左道”的問題。態度嚴厲,也不乏和藹,基本不體罰學生;寫教學內容,都是一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使人感到枯燥;寫學生,敬慕先生,好奇多問,又尋機玩耍取樂。
c.這部分與第一部分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形成對比。
三.問題探究
1.質疑
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可能感到陌生,甚至產生疑惑。例如教學的內容和方式、學生的貪玩逃學等。解決這些問題可能不是重點,但卻是難點。教師要正確地加以引導,要從兒童的視角,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讓同學們提出質疑,然后大家一起討論解決。
a.怎樣理解學生的提問和先生的態度?
b.作者為什么要寫學生貪玩逃學的情節?
c.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感受是什么?
d.本文對比的作用是什么?
2.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a.學生提問說明學生好奇,有求知欲望,應予以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絕回答,這是因為學生在不適合的時間提出了不相干的問題,違反了教學的秩序和師道尊嚴。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端,應予否定。
b.游戲是孩子的本性,總是要表現出來的,但在課堂上貪玩甚至逃學,一般的說來是不允許的。但課文旨在從側面表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陳舊,學生對此不感興趣。
c.與百草園的自由快樂相比,三味書屋顯然是太受約束,且令人深受枯燥。但也應看到,孩子們也能隨先生有板有眼的學習,并不抵觸,況且也有游戲的樂趣。
d.對比的作用主要是為了突出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表現兒童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這也應是本文的主題所在。
四.體驗與反思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對學習生活的認識。
1.你喜歡怎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2.你喜歡什么樣的老師?與“先生”相比,你更喜歡自己身邊的哪一位老師?
3.你認為游戲與學習之間是矛盾的嗎?你是怎樣認識的?
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討論,從而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五.教師小結
《從百草園 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兒時生活的一段美好回憶。毫無疑問,這里有他的喜怒哀樂,有他成長的足跡。這段生活經歷對魯迅先生的人生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我們要像魯迅先生一樣,保持兒童純真活潑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進取心。今天,時代變了,我們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也變了,我們的思想行為也應當為之一變。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把自己培養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六.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
2.寫一段對自己的發展產生過影響的生活經歷。300字左右。
二.爸爸的花兒落了
教學目標 :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朗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從中感受至愛親情。
課前準備:
學生:1、預習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在學習的過程中,你可能也遇到過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許感受到父愛的事件很多,準備好說給大家聽聽。
教師:1、準備好授課內容及多媒體課件。
2、有條件的,可提前為學生播放影碟《城南舊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有感情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教學設計:
一.導入 。
1.用深情的語言為學生講朱自清的《背影》中“望父買橘”的片段,以創設情境。
2.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親教兒子一步步脫險的經歷導入 。
3.或:人生在世,人們夸贊的最多的是母親,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親,可是今天我們要為父親唱一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夸贊,F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可親的父親吧!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情況。
2.快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a.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
b.“花”在全文結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c.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結論:
a.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艱難的事,只要去做就能闖過去。
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急得吐血。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b.文章題目是“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經不在人世了,可以看出“花”是全文的線索貫穿小說始末。
c.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和無奈,同時又深深眷戀的感情。
三.研讀與賞析。
1.教師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一話題在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又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a.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是怎樣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的很重,可能將不久于人世的?
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
結論:
a.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的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 ,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后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飄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的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b.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年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起爸爸媽媽,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后,“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于寫她進家門以后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象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至。
c.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業 。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進一步閱讀文章,思考“研討與練習”二。
4.準備說說自己的爸爸。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檢查作業 。
2.繼續研讀與賞析文章的重點。
教學設計:
一.檢查作業 。
二.研讀與賞析。
1.教師導學
上節課我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也 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節課我們就文章的重點進一步學習和探討,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部分,并展開討論。
2.出示問題組:
a.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成長有什么影響?
b.畢業典禮后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境?這預示著什么?
c.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3.明確:
a.爸爸 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 他表面的嚴歷中有無限的 關愛 ,關心自己的 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b.弟弟妹妹只是自顧自的玩著;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的告訴醫院來了電話等等,這些都預示著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與人世。
c.是的 。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了,然后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三.體驗與反思。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為什么很喜歡、很害怕變成大人?
進一步提問:
1.課文中還有什么情節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你的體會?
2.你有沒有我類似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說給大家聽聽?
五.拓展延伸。
六.作業 。
小作文《世上還有爸爸好》
三.丑小鴨
教學目標
1 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字里行間流露的思想感情。
2 學習運用豐富的想象、幻想、夸張來塑造形象的寫法。
3 理解只要不懈追求,努力進取,即使身處逆境,也終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的道理。
教學重點
1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字里行間流露的感情。
2 體味文章帶給我們的深刻的啟示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 了解安徒生
教師:搜集點童話及安徒生的資料
教學內容
1 介紹童話這種文化及作者情況
2 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 內容,體會思想感情。
3.引導學生逐步明確課文帶給我們地思想啟示。
教學設計
一.整體感悟:
1.導入
同學們,在你們成長的道路上,可能是陽光撒滿心田,一路順風,也可能是風雨不期而至,充滿坎坷。那么在你遇到了意想不要的困難時,被別人恥笑輕視時,在你覺得難以面對現狀時,你會怎樣呢?你是不是以為上蒼太不公平了,把所有 的懲罰都給了你?其實你只要努力進取就會成為一只白天鵝。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安徒生筆下地丑小鴨是怎樣變成一只美麗的白天鵝的。
2.介紹童話及作者
3.感知課文內容
速讀課文,并回答問題。
a.這篇童話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b.丑小鴨遭到哪些歧視和打擊?在這些打擊面前,丑小鴨抱什么態度?有什么追求?
c.當丑小鴨 變成白天鵝,大家都來贊美它,它為什么會感到難為情?
d.這篇童話給我們什么啟示?
二.問題探究。
a.丑小鴨為什么拼死也要飛向高貴地天鵝?
b.怎樣理解只要你是一只天鵝蛋,生在鴨場里也沒有關系?
c.為什么說丑小鴨的一生是作者自己一生生活的寫照?
三.體驗反思。
1.我們因從丑小鴨身上學些什么?
2.丑小鴨形象有什么現實意義?
四.拓展延伸。
通過對這篇童話的學習,同學們已經了解了丑小鴨,那么就動動筆,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寫個小片段吧。
題目《我愛丑小鴨》、《丑小鴨與我》、《我也是一只丑小鴨》、《丑小鴨給我的啟示》等等。
也可以發揮想象力,已經成為白天鵝的丑小鴨會有怎樣的生活呢?
五.作業 。
1.積累詞語,抄寫!
2.完成研討與習題一、二。
四.詩兩首
教學目標 :
1.理解這兩首詩,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勇敢慎重的面對人生選擇。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結合自己的體驗,想象和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
課前準備:
根據提示,閱讀這兩首詩;搜集作者的有關資料。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教學設計:
一.導入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今天我們來學習普希金的一首小詩,看看他是怎樣面對人生的。
板書課題,出示相關教學目標 :
1.理解這首詩的大意;
2.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3.背誦這首詩。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亞歷山大.普希金,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他的創作對俄國文學和語言的發展影響很大,不僅是“俄羅斯文學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享有盛譽
三.整體感知。
教師引導學生反復閱讀這首詩,獨立思考,仔細品味、感悟詩歌個的語言
思考題
1.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只的是什么?(特指在生活中應遭遇艱難困苦甚至不幸而身處逆境。作者寫這首詩時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實生活的寫照。)
2. 詩歌的兩部分各表現了怎樣的內容?(第一部分寫如果身處逆境,不必悲傷,要耐性等待,快樂的日子一定到來。第二部分寫要永遠向往美好的未來,現在雖處逆境,當時過境遷,往事都將成為親切的回憶。)
3 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四.問題探究。
質疑:
1. 怎樣理解“生活欺騙了你”?(要聯系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來理解。表明正義被沙皇專制所扼殺)
2. 面對逆境,我們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爭嗎?(當時沙皇專制統治相當嚴酷,革命勢力一時還不足與之抗爭,
只能等待。)
3. 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回成為親切的懷念”?(一方面強調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另一方面,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的,都是一筆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 與一般詩歌相比,這首詩有什么不同?(沒有具體形象,只是以勸告的口吻說明道理。而一般的詩歌藝術形象都比較生動鮮明)
五.朗讀背誦。
試著當堂背誦這首詩。
六.體驗與反思。
教師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學習體會,引導學生正確的面對生活,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七.作業 。
1 完成“研討與練習”— 、三。
2 根據“體驗與反思”的要求寫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未選擇的路》。
教學設計:
一.導入 。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假如生活欺騙了你》,F在,我們再來學習另一篇詩歌《未選擇的路》。前者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人生的挫折,后者則告訴我們將如何面對人生的選擇。如果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對人生的態度是積極樂觀的話,那么《未選擇的路》對人生的選擇又是怎樣的呢?
教學目標 :
1.理解詩歌大意。
2.認識慎重的選擇人生的意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二.整體感知。
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認真閱讀這首詩,最好是默讀。深入思考每節詩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詩,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題:
1.怎樣理解詩歌中所說的“路”?這是怎樣一種表現手法?你能從學過的課文中找到類似的例子嗎?
(表面說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實際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這是一種象征手法。我們學過的〈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都采用了這種寫法。)
2.四節詩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第一節,寫詩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選擇的尷尬與無奈,陷入沉思---一經選擇便無從回頭。
第二節,寫詩人選擇了一條極富挑戰的道路,這條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靜。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第三節,寫詩人踏上自己選擇的路。但他卻留戀著那條未經選擇的路,擔心踏上一條錯誤的路而難以返回。
第四節,寫詩人對未來的遙想。將來回顧往事,那條未選擇的路是不是比已選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現實已經、不能回頭了。
3.這首詩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
(這首詩是寫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選擇一條。當踏上這條道路以后,可能會發現諸多不竟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對未選擇的路產生向往,也是對美好人生的向往,這便是詩人表達的意思。他告訴我們:人生的選擇很無奈,既要勇于選擇,更要慎重對待。)
三.問題探究。
1.詩人選擇了自己的路,可為什么題目卻是“未選擇的路”?
(詩歌雖然寫到已選擇的路,但重點強調的卻是未選擇的路,以引起人們對未選擇的路的思索,所以以“未選擇的路”為題。)
2.在詩歌表現出的情緒上,《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表現得積極樂觀,而《未選擇的路》則表現得有些憂郁。)
3.這首詩歌可能對人產生怎樣的影響?
(兩首詩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都偃缟钇垓_了你》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給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選擇的路》對于人生選擇的思索,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鳴。)
四.教師小結。
同學們,學了這兩首詩,我們或許對于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的確是個決定命運的重大問題。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只有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堅定活潑的性格,進而正確的選擇和把握自己的 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學習,健康成長!
五.作業 。
1.完成“研討與練習”二。
2.試著寫一篇隨筆,評論一下這首詩。300字左右。
五.傷 仲 永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朗讀、背誦課文。
2.理清文章脈絡,了解借事說理的寫法。
3.理解文章大意,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1.掌握文言知識。
2.認識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課前準備
學生:查工具書,認記字詞 ,疏通課文大意。組織參辯人員,準備辯辭。
教師:指導學生準備課堂辯論。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掌握字詞,疏通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一.導入
什么是天才?怎樣才能成為天才?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古往今來有許多激勵人們成材的格言,如:天才來自勤奮,聰明來自積累等,F在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它從另一個角度告潔我們:人才決不是天生的。
板書課題,出示教學目標 。
二.掌握字詞句。
1.默讀課文。
2.學生提問。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2.討論思考。
a.全文可分為幾部分,標準是什么?
b.仲永的變化可分為幾個階段,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這些變化?
c.最后一段講了什么道理?
d.作者對仲永的態度和情感是怎樣的?
四.朗讀背誦。(教師指導)
五.作業 :
1.背誦課文。
2.完成“研討與練習”二、三。
3.準備課堂辯論。
第二教時
教學內容:
了解借事說理的方法,認識后天教育的意義;課堂辯論。
教學設計:
一.檢查作業 。
重點檢查字詞句和背誦情況。
二.精讀研討。
引導學生逐字逐句的深入閱讀,并通過四人小組討論。
思考題:
1.課文的兩部分有什么聯系,重點在哪一部分?
2.仲永“泯然眾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說明了什么?
3.敘事部分有祥有略,為什么對仲永的才干初露寫的這樣詳細?
4.本文在語言上有何特點?找出相關內容加以說明。
結論:
1.本文采用了借事說理的寫法,第一部分是敘事,第二部分是說理。兩部分是證明與被證明的關系。重點在第二部分的議論。
2.是仲永的父親貪圖小利,“不使學”造成的,說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使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詳寫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賦,與后來的“泯然眾人矣”形成反差,而這一結果是他父親“不使學”造成的,從而更好的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本文語言簡練而精當,
三.體驗與反思。
課堂辯論:成才的關鍵
1.辯題。
a.正方:天資聰慧是成材的關鍵
b.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材的關鍵
2.同學結合課文內容,結合實際,通過辯論明確:
a.天賦與后天教育的關系
b.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評價
四.教師小結。
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同作者一樣都為方仲永感到惋惜,通過課堂辯論大家明白了天賦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天資聰慧對成材有重要作用,但不是關鍵;天生愚拙,可以從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彌補,同樣也可以成材。我們注意到本文強調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雖然與個人的主觀努力是兩個問題,但我們也應當從中受到啟發。我們成長的道路上要接受嚴格的教育,并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材。
五.作業 。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四。
2.將敘事部分改編成故事,題目為《仲永才盡》。500字。
綜合性學習:成長的煩惱
活動目標:
1.認識自我,正確對待成長中的煩惱;
2.了解他人的煩惱,重新審視并評價自我;
3.學會溝通與理解,能幫人解脫煩惱;
4.采取積極的生活態度,培養關注并熱愛生活的情趣。
活動重點:
1.正確認識、審視、評價自我;
2.能正確表達感受、心理和體會;
3.激發熱愛生活的情趣。
課前準備:
1.提前布置預習,學生準備好小記者的資料;
2.學生可以自由結合,互設情景,做采訪準備;
3.學生可向爸爸、媽媽、朋友了解少年時期的煩惱;
4.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美國故事片《成長的煩惱》。
活動過程 :
一.播放美國故事片《成長的煩惱》(片段),學生暢所欲言談感想。
1.你喜歡這部影片嗎?為什么?
2.你喜歡劇中的哪個人物,是mick , rose 還是ben,說說自己的觀后體驗。
3.小組選出發言代表,全班交流。
4.可以有分歧,有爭論,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獨到的感受。
5.教師小結:無論你喜歡哪個人物,都無可非議,關鍵是你明白了,這是一群可愛的少年成長中的煩惱,這些煩惱仿佛就在近前,就在我們身邊或我們的成長中,最可貴的是不僅能說出,而且還能不斷的審視和正確評價自我,這就是笑聲中的煩惱,也是《成長的煩惱》一片帶給人們的藝術魅力。
二.下面讓我們來交流一下:我們是否也有成長的煩惱。
1.全班分成四個大組,各組抽取一個題目。
2.任務:①說說自己的煩惱(一組);②替朋友解脫煩惱(二組);③回首成長中的煩惱。(三四組。三組是記者,四組是被采訪人)。
3.在預習的情況下,各組準備五分鐘后,進行小組擂臺賽。
4.準備后各組派代表進行交流,其余同學可參與式的評析。比一比,哪組同學的語言流暢,敢于直言,態度真誠,用語禮貌。
5.全班交流。
三.活動小結。
全班同學的三項活動都是圍繞“成長的煩惱”這個主題展開的,大家不僅說出了自己的煩惱,了解了他人的煩惱,同時,也有了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的向上的態度,這對同學們的成長是很有益處的,假如我們常常學會體驗,學會為他人著想,以冷靜的思索和應有的諒解去化解、釋然許多煩惱,那么,生活將變得更加燦爛美好!
四.展延伸:
將今天的真心話,心中情,寫在日記本上,記下自己成長的煩惱和快樂!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