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觸龍說趙太后
【背景材料】
一、背景材料
這個故事大約發生在趙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趙國的國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孝成王繼承了王位,因當時孝成王還小,所以由太后執政。趙國正處于新舊交替之際,趙太后剛剛執政,國內動蕩不安。當時的趙國,雖然有廉頗、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撐門面,但國勢已大不如前。秦國認為有機可乘,便發兵東下,一舉攻占了趙國的三座城池,趙國危在旦夕。顯然靠自身的力量趙國決不是秦國的對手。所以,太后不得不請求與趙國關系較密切的齊國增援。齊王雖然答應出兵,但按當時的慣例提出了一個條件;即趙國必須派太后的幼子長安君到齊國去作人質。
趙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趙威后。在《戰國策·齊策》里,有一段“趙威后問齊使”的佳話。她先問收成,后問百姓,最后才問到君王,致使齊使不悅,說她是“先賤而后尊貴”。趙威后據理以對,道出了“茍無歲,何有民?茍無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問者言之鑿鑿,步步進逼,對者狼狽不堪,囁嚅語塞。趙威后從此威風八面,青史留名。但在這篇課文中,她卻表現出溺愛子女、甚至蠻橫不講理,完全不像一個開明君主的樣子。這說明統治者的子女觀并不絕對地與個人品質有關,而是與社會制度和當時的社會文明程度有關。
二、補充注釋
1.關于“觸龍”
觸龍,人名,《戰國策》的各種傳本均作“觸眬”,王念孫《讀書雜志·戰國策雜志二》曾據《史記·趙世家》等史料訂正為“觸龍”,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戰國策》殘本記此事均作“觸龍”。另外,有人認為“觸龍”后還有“言”字,因尚有不同看法,故未取。
2.關于“質”
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常常由幾個國家結盟,共同對付另外的一個或幾個國家,結盟的憑據就是派王子或世子到別處或別國作抵押,叫“質”或“質子”。
3.關于“盛氣而揖之”
據王念孫《讀書雜志.戰國策雜志二》,“揖”是“胥”字之誤。趙太后不會對大臣作揖,尤其是在“盛氣”的時候。“胥”為“等待”義。這一點,也已為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戰國策》所證實。
4.關于“三世以前”和“趙之為趙”
趙國是從趙烈侯一代稱侯立國的,經過趙敬侯、成侯、肅侯,到趙武靈王時始稱王,然后傳至惠文王,再傳至孝成王。文中所說的“三世以前”,是指趙肅侯時代,即趙國未稱王的時代;“趙之為趙”,則指趙烈侯開國之時。
三、參考譯文
趙太后剛剛執政,秦國就急忙進攻趙國。趙太后向齊國求救。齊國說:“一定要用長安君來做人質,援兵才能派出。”趙太后不肯答應,大臣們極力勸諫。太后公開對左右近臣說:“有誰敢再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的,我一定吐他一臉!”
左師觸龍希望去見太后。太后氣沖沖地等著他。觸龍做出快步走的姿勢,慢慢地挪動著腳步,到了太后面前謝罪說:“老臣腳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沒來看您了。我私下原諒自己呢。又總擔心太后的貴體有什么不舒適,所以想來看望您。”太后說:“我全靠坐輦走動。”觸龍問:“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后說:“吃點稀粥罷了。”觸龍說:“我近來很不想吃東西,自己卻勉強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點食欲,身上也比較舒適了。”太后說: “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師說:“我的兒子舒祺,年齡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愛他,希望能讓他遞補上黑衣衛士的空額,來保衛王宮。我冒著死罪稟告太后。”太后說:“可以。年齡多大了?”觸龍說:“十五歲了。雖然還小,希望趁我還沒人土就托付給您。”太后說:“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觸龍說:“比婦女還厲害。”太后笑著說:“婦女更厲害。”觸龍回答說:“我私下認為,您疼愛燕后就超過了疼愛長安君。”太后說:“您錯了!不像疼愛長安君那樣厲害。”
左師公說:“父母疼愛子女,就得為他們考慮長遠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時候,摸住她的腳后跟為她哭泣,這是惦念并傷心她嫁到遠方,也夠可憐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時,一定為她祝告說:‘千萬不要被趕回來啊。’難道這不是為她作長遠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地做國君嗎?”太后說:“是這樣。”左師公說:“從這一輩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趙國建立的時候,趙王被封侯的子孫的后繼人有還在的嗎?”趙太后說:“沒有。”觸龍說:“不光是趙國,其他諸侯國君的被封侯的子孫的后繼人有還在的嗎?”趙太后說:“我沒聽說過。”左師公說:“他們當中禍患來得早的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禍患來得晚的就降臨到子孫頭上。難道國君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這是因為他們地位高而沒有功勛,俸祿豐厚而沒有勞績,占有的珍寶太多了啊!現在您把長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很多珍寶,而不趁現在這個時機讓他為國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站住腳呢?我覺得您為長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認為您疼愛他比不上疼愛燕后。”太后說:“好吧,任憑您指派他吧。”于是就替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車子,送他到齊國去做人質,齊國的救兵才出動。
【示范教案】
觸龍說趙太后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理解下列詞語:趨、謝、曾、恃、崩、恣、約、乘、賤息、不肖、沒死、丈夫。
歸納下列詞語的義項:質、及、甚、少、異、為、于、乃。
2.掌握文中尊稱與謙稱。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詞類活用的詞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二、能力訓練目標
1.進一步訓練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的能力。
2.進一步訓練結合上下文揣摩詞語的意義與用法的能力。
3.訓練把握人物形象,歸納文章中心的能力。
4.提高對曲折委婉的語言藝術的鑒賞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認識父母應為子女作長期打算的道理,明白溺愛的危害性。
2.感悟觸龍的忠誠與處事能力。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中心,理解課文文言詞語和句式,熟讀背誦課文第三段。
難點是對觸龍曲折委婉的勸諫語言的理解。
解決辦法:讓學生借助注釋與工具書自讀課文,理解課文文言詞語和句式,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逐層背誦課文第三段。領悟觸龍的勸諫語言。教師要介紹作品背景材料,對課文涉及的文言知識要點撥、歸納。
課時安排 兩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借助課文注釋與工具書自讀課文。
2.分角色朗讀課文,激發興趣,加深理解。
3.制作文言詞語、詞類活用以及文言知識卡片,積累文言知識。
4.討論課文層次結構,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課文內容。評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
5.討論觸龍的勸諫語言藝術。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誦讀課文。
2.理解文言詞語、句式及活用,掌握文中尊稱、謙詞。
3.初步理解內容。
二、整體感知
1.課文背景
公元前26年,趙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繼位,因年小故由趙太后(即趙威后執政。此時,秦見趙新舊交替,國內動蕩不安,以為有機可乘,便發兵攻趙。趙向齊求救,而齊則要趙讓孝成王之弟(趙太后最小的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方才出兵。趙太后溺愛小兒子,堅決不肯讓長安君去做人質。于是觸龍出面勸說趙太后,終于使她同意讓長安君去做人質,齊國才出兵救趙。
2.趙太后,趙惠文王之妻趙威后。惠文王死后,孝成王年幼,威后執政。《戰國策·齊策》中記載了趙威后問齊使的一段對話,她先問齊國的年成和百姓,然后才問齊國國君,并對齊國兩個賢士不被重用,一名孝女沒有受到敬重要深表不滿,體現了她以民為本的政治見解和積極用土的精神,是個開明君主。這是她最終接受觸龍勸諫的思想基礎。
3.觸龍,趙國的大臣,擔任左師。他年齡大、資格老、關系深,有豐富的人生經驗,目光長遠、對趙國忠心耿耿,這是他勸諫成功的基礎。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導入 新課
本單元已經學過兩篇“諫說”類的歷史散文《燭之武退秦師》與《鄒忌諷齊王納諫》。兩篇文章的主人公在“諫說”方面各有特色,均取得了成功。燭之武善于抓住矛盾,分析利弊,逐層深入,正反剖析;而鄒忌則善于以事設喻,以小見大,類比推理。這都是因為他們能夠從“諫說”對象的利益、心理出發,統觀全局,并且具有很高的運用語言的能力。
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諫說”類的文章《觸龍說趙太后》,看看觸龍的“諫說”又有什么特點,是如何說服趙太后的。
2.學生自由誦讀課文
(1)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強(qǎing)諫 必唾(tuò)其面 揖(yī)之
恃(shì)輦(niǎn) 耆(shì)食 不肖(xiào)
沒(mò)死 溝壑(hè) 媼(ǎo)
持其踵(zhǒng) 挾(xié)重器 膏腴(yú)
百乘(shèng)
(2)注意以下句子的誦讀停頓
日食飲/得無衰乎 太后之色/少解 年/幾何矣 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 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 則/為之/計深遠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3.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盡量讀出一些味道。
提示:第一段太后的話,要讀出惱怒、嚴厲;第二段觸龍的話要讀得懇切、舒緩;第三段觸龍的話,求職要讀出影射之味,“甚于婦人”要讀得風趣,“老臣竊以為”要讀得輕松,“則為之計深遠”要讀得深沉,“豈非”要讀得肯定。第四段觸龍的話要讀得從容、深沉,表現出憂慮。
4.學生制作文言知識卡片
(1)古今異義
“用事”:執政。“丈夫”:男子。“徐趨”:小步快走。“疾走”:快跑。“百棗”:古代一車四馬為一乘。“沒死”:冒著死罪。“至于趙之為趙”:到了……的時候。
(2)通假
“耆”通“嗜”,“反”通“返”,“奉”通“俸”。
(3)活用
名詞用作動詞:“趙王之子孫侯者”(封侯),“質于齊”(做人質)
使動用法:“沒死以聞”(使聞),“今媼尊長安君之位”(使地位尊貴)
動詞用作名詞:“其繼有在乎”(繼承人)
(4)句式
“日食飲得無衰乎”(該不會……吧)
“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難道不是……嗎)
“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憑什么……)
(5)尊稱與謙稱
完成課后練習三,然后加以整理。
(6)一詞多義
完成課后練習二“質”“及”“甚”“少”“異”“為”。
補充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才)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 (卻)
趙氏求救于齊 (向)
和于身也 (在)
甚于如人 (比)
5.學生復述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整體思路。
(見板書設計 )
四、總結、擴展
閱讀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切忌望文生義。古今詞義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詞義范圍擴大。例如“江”古代專指長江,“河”古代專指黃河,現在則泛指一般江河。
2.詞義范圍縮小。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現在則縮小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
3.詞義的轉移。例如“是”古代的意思是跑,而現在轉為行走。
4.感情色彩的變化。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謗譏”是中性詞,而現在則為貶義詞。
5.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現在是一個雙音合成詞。例如“地方”“至于”。
五、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分析課文內容,把握主題。
2.學習觸龍抓住對方心理,設身處地,曲折委婉地勸諫的語言藝術。
3.當堂背誦課文第三段。
二、整體感知
1.《古文觀止》對《觸龍說趙太后》的總評:左師悟太后,句句閑語,步步閑情。又妙在從婦人情性體貼出來。便借燕后反襯長安君,危詞警動,便爾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誠則生巧。至今讀之,猶覺天花滿目,又何怪當日太后之欣然聽受也。
2.本文充分體現了《戰國策》的縱橫家思想。觸龍雖不是縱橫家,但他的勸說充分表現了縱橫家巧舌如簧、縱橫捭闔的游說特色。
三、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在“說的原因”一段中哪幾個宇突出了趙國面臨的危機?
一個“新”字,表明趙國國內正處新舊交替之際,局勢不穩。一個“急”字突出了秦趁虛而入的急切。一個“必”字表明齊國要求長安君為人質的堅決。一個“巧”字強調了出兵的必要條件。
2.大臣強諫后,太后的語言中哪個字突出表現了她的固執任性、蠻橫專斷?全段中起什么作用?
“必”字充分表現了太后固執任性、蠻橫專斷的性格。這個字照應了前面齊國條件中的“必”字,立刻使矛盾尖銳化。
3.觸龍在說家常中說了哪幾層意思?在說太后中起什么作用?
說了四層意思:謁見目的,問起居,問飲食,談養生。作用是緩和氣氛,消除太后戒心。
4.理解性背誦課文第三段,用課文原句回答下列問題。
(1)左師公說愛子的主旨是什么?
(2)哪些話是為這個主旨伏根的?
(3)哪些話反激出這個主旨?
(4)哪些話論述了這個主旨?
5.這段話骨子里是批評太后不為長安君作長遠打算的,為什么太后樂意聽下去,并且接受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的?
這是因為觸龍能體貼太后對幼子溺愛的心情,先從為自己幼子求“補黑衣之數”入手,影射長安君,從感情上讓太后產生共鳴;然后又借燕后作反襯,激趙太后的反駁,順理成章地提出主旨;接著又設身處地進入角色,與太后一起動情回憶疼愛燕后的情景,使太后完全接受了道理。
6.如果說前面觸龍還是曲折迂回、旁敲側擊的話,第四段就直接闡明觀點了。說說這一段是分幾層講的?
第一層提出兩個“有在者乎”的歷史事實,欲擒故縱。第二層分析“無有”“不聞”的原因,得出規律。第三層水到渠成,類比長安君,批評趙太后,一針見血,擊中要害。第四層巧妙地歸結到“愛子”這個話題上,剛而轉柔,使太后深受感動而醒悟。
7.本文善于用精當的細節描寫來展示人物的心理變化,試找出反映太后心理變化的細節描寫。
“盛氣而揖之”→“太后之色少解”→“笑曰”
四、總結、擴展
本文是《戰國策》中寫謀臣巧諫成功的最佳篇章之一。其所以能干載傳誦,歷久不衰,就在于它富有永遠感動人心的藝術魅力和發人深省的思想啟迪。
本文最顯著的藝術特色是善于用輕松細致的筆觸,描寫人物委婉親切的說辭,表現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征。
這篇課文反映出:戰國時期封建統治階級內部財產和權力的再分配的斗爭對世襲分封制的沖擊;提出了應鼓勵子女培養獨立奮斗、創業立功的自立精神,而不應依仗父母財產權力的蔭庇坐享其成的重要思想,這一點對今天也有深刻的啟迪。
布置作業
1.閱讀《古文觀止》中選自《戰國策》的《趙威后問齊使》。
2.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課文讀后感。
附:板書設計
觸龍說趙太后
《戰國策》
謁見目的
問候起居 緩和氣氛
說家常
問候飲食
解說養生
說補衛 將心比心
說太后 說燕后 智用激將
點主旨 說辭之綱
憶送別 設身處地
說愛子
擺史實 欲擒故縱
得規律 水到渠成
批太后 擊中要害
歸“愛子” 剛而轉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