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案
開篇先說作者兒時視力極好,然后點明文章主旨。“張目對日”,猶言兩眼能經受強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視力極佳,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視力,再加上“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的癖好,因而能發現“物外之趣”。這是總提,僅用32字,行文簡潔可見。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異想天開,將它想像成“群鶴舞于空中”的動人圖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隨后他又聯想到曾經見過的“鶴唳云端”的圖景,于是“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結果是他真的見到了這樣的圖景。這是一幅憑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圖景,它表現了一個孩子幼稚心靈中自發的審美意識。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時居城中,渴望見到大自然風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來實現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園里土墻凹凸處和花臺上的叢草想像成樹林,把蟲蚊想像成野獸,把高出的小土塊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塊想像成山溝,這使他有了一個自由而廣闊的天地,可以飽覽“大自然”的風光。有一天,有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兩獸在樹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一伸舌,便將兩獸一齊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嚇得六神無主;待到清醒過來,幻覺消失,才發現此前那個“龐然大物”不過是一只癩蝦蟆。他惱恨之極,卻并不想傷害它,僅以鞭打示懲——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樹枝吧?他懲罰癩蝦蟆,可能含有為兩小蟲復仇的意思,但從“驅之別院”一舉來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語來統攝以上二事,意在說明他幼年時已有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二)、問題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亂飛想到“群鶴舞于空中”,這是所謂類似聯想;再想到“鶴唳云端”,則是接近聯想。這后一種聯想又促使他產生了模仿的意愿,于是“留蚊于素帳中,使之沖煙而飛鳴”,再經過凝神細觀,“果如鶴唳云端”,這是年幼作者的錯覺,但又是他所追求的目標——這是一個很美好的畫面,很值得玩味。
觀蟲斗一節與上述過程大體相似,“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都屬于類似聯想,“龐然大物”的出現,也是錯覺;所不同的是這種錯覺產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經完全陶醉在他聯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實物已經被放大了千萬倍,而癩蝦蟆又是突如其來,對比之下,自然就成為“龐然大物”了,這種錯覺是在極短時間內經受強刺激而突然產生的,跟“鶴唳云端”的有意而為不同。
(三)背誦
(四)作業:課后聯系二
六、教學后記:
學生理解文意后對文中兩種想象和聯想的情景比較感興趣,復述得不錯。對文章主旨“物外之趣”有一定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