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為王》說課稿
畢竟,人既然殺不光,精神改造也是有一定的度的,有一個過程的,而且,人性總是有惡的一面的,所謂“本性難移”,所以我們“揚善隱惡”,所以要監督機制。就好比在網絡上的人和現實中的人就兩樣,因為網絡上缺乏有效監督。
同樣,一個國家,一個組織,既不能是王權主義,也不可能是無政府的絕對自由主義。
在這里讓學生,討論,發揮,我們該怎么辦?文以載道嘛!
我估計,學生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那就是,有完善的法制,有公正的執法,有健全的監督體系。因為“權力一旦失去監督,就會變成一種罪惡。”
這時,我來補充:只有在提高公民素質的同時,完善監督機制,自然,奴才不殺自滅,人人當家作主,實現了真正的最大的王。如果在一個專制橫行的時代,人們的心靈可能被奴化,也可能被毒化。如果不徹底爭取到民主與自由,那么,“權”與“奴”的游戲就依舊會進行下去。
上述補充,是讓學生明確不要片面的以為管理就是奴性,把奴性無限擴大。從而達到通過認知作者的道德品質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
二、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掌握寫作雜文的方法。
1、對雜文藝術的理解。
形象化說理是雜文創作的最主要的藝術規律,也是衡量雜文藝術的最主要的標尺。這篇雜文,正體現了這個特點。這篇雜文要批判王權觀念和奴才意識,并不從正面落筆,而是從反面切入。作者充分發揮想像的作用,設想“我若為王”的種種情形,使讀者充分認識到了王權和奴才意識的荒謬和可笑,比之正面著手,更具一種揭露的威力。
學生或許會問(即使沒有學生問,我也要引導,因為安排這一塊內容的意圖就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如何進行雜文寫作):如果從正面著手,該怎么寫?寫《我是奴才》?那會有“他”是不是奴才的疑問,似乎涉及面不廣;難道用紀實的手法,寫《奴才眾生相》,羅列奴才的種種嘴臉?
這樣一來,對讀者而言,一則沒有“我若為王”的大氣,二則沒有反面入手那樣形象幽默,想象的空間不大。所以,相比較而言,批判力會弱一些,會讓讀者感覺不到批判,只會覺得奴才好可憐好可笑,如閱讀《小公務員之死》就是這感覺,從而不能引起共鳴。
或者又如魯迅《燈下漫筆》那樣寫:(中國的歷史不過是)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這樣的描述,對學生來說,要理解這個層面,的確有點難度。所以,對于形式,無論正面還是反面,以“形象化”這個標準來衡量。
2、語言運用(本文的邏輯推理。)
同時,對議論文而言,強大的邏輯力量是議論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特別提醒同學們注意本文中的二難選擇的邏輯:
如:“我若為王——不過是奴才的首領——只是奴才,不是王。”(這個說法有點深,所以另舉個通俗的例子:我是一只雞王,也是一只雞。來論證),(前后矛盾,在矛盾中幽默的揭示王權意識的可笑,來增強批判的力度),再舉一列:上帝是萬能的——上帝能造出一塊自己也舉不起的石頭——上帝不是萬能的。
目的是,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舉例,讓學生明白這種寫法。這是批判性的文章經常用到的有效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