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揀麥穗》教案3
些農村姑娘一樣。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調(令人傷心、惆悵)。而后者表現的是一個具體的“個案”,表達的是
一個天真爛漫幼女純真的愛心。對比描述兩種美夢的破滅,我們不難發現,兩種美夢實際上有著巨大的反差。
b.總領全文,并貫穿全文,為下文寫“我”兒時幼稚,純真的夢作鋪墊。
b. 請同學分角色朗讀第二部分(獨白,“我”,二姨,老漢各一位同學).
討論思考下面的問題:
1.我是怎樣的女孩?天真爛漫,幼稚純真. 天真無邪
1.
2.怎樣理解“我”的夢想——嫁給一個賣灶糖的老漢?
正因為“我”天真爛漫,幼稚純真,才會有那樣天真的想法。“我”的夢想和一般的農村姑娘的夢想不同,更讓
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漢的愛護。
3.老漢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位老漢是一個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賣灶糖為生,勤勞而樂觀,對“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
他那樣樸素地疼愛我——沒有任何希求,也沒有任何企望的”。
4.老漢真是為了要娶“我”嗎?怎樣理解老漢對我的愛?
不是.老漢對我的愛是沒有任何希求,沒有任何企望的.這才是人世間至真,至善,至美的愛.也是作者才謳歌的愛.
c.精讀第三部分,討論思考下面的問題:
a.課文寫到“我”在村口的柿子樹下站著等賣灶糖的老漢時,有一段這樣的描寫:
那棵樹的頂梢梢上,還掛著一個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讓冬日的太陽一照,更是紅得透亮。那個柿子多半是
因為長在太高的枝上,才沒有讓人摘下來。真怪,可它也沒讓風刮下來,讓雨打下來,讓雪壓下來.……
我仍舊站在那棵柿子樹下,望著樹梢上那個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紅得透亮的色澤,依然給人一種喜盈盈的感
覺。……(第三部分第7段和第9段)
1、請問這里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象征)
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
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②運用了反襯手法。用“紅得透亮的色澤”、“喜盈盈的感覺”反襯“我”聽到賣灶糖老人離開人世時極度悲哀
的心境,這里以樂景寫哀景,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徹肺腑。
2.“小火柿子”在這里有什么象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