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草》《綜合性學習:生活的棱鏡》教案及練習
四、課文講解
(一)文章概要。
主要描述由白蛇所變的白娘子與青年許仙的戀愛婚姻悲劇。白娘子同其侍女小青清明節在杭州游西湖時遇雨。青年許仙以傘相借。后來白娘子以送傘為名,向許仙表白愛情,定下姻緣,二人遷往鎮江開設藥店為生。金山寺法海和尚見了許仙,說他面有妖氣,叫他在端午節讓白娘子喝雄黃酒。白娘顯形,嚇死許仙。白娘與小青盜仙草救活許仙,但法海又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使夫妻分離。白娘子前去索夫,水漫金山后,與許仙斷橋相遇,和好團圓。法海再度前去破壞,將白娘子鎮于雷峰塔下。
(二)《盜草》的主題。
歌頌堅貞愛情和舍身救夫的犧牲精神。見練習二解答。
(三)蛇、狼等動物故事為什么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寓意(主題)?
寫動物其實是寫人,故事里的蛇、狼與自然界中的蛇、狼并不是一回事,文學又是虛構的,加上不同民族文化的原因,寓意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毫不足怪。詳見練習二解答。
(四)感受、領略唱詞的節奏特點以及它與舞臺道白、平時說話的一些區別。
唱詞的三言收尾,舞臺道白的四言(二言)收尾,平時說話的散文句式、省略成分的簡短句式。參見練習三解答及詞句品味。
(五)蛇的形象。
在文學創造中,人們對于蛇的想象不是固定的、僵化的,而是十分自由的。同樣一種動物,從不同的方面出發,可以創造出不同性質的形象來。
蛇的文學形象反差甚大。有時,人們把蛇刻畫得邪惡無比,十惡不赦,人類對于它不能有任何麻痹大意,就是它處于逆境也不能被饒恕;有時,又產生像中國“白蛇傳”這樣的民間故事,并且又廣為流傳,被改編成傳奇小說和戲曲。
白娘子,是蛇在民間傳說中難得的一個正面形象。她不但比“知識分子”許仙更堅定地忠于自己的愛情,而且還比超人的和尚法海更富有人情味。
我們選入課本的《盜草》,大體繼承了民間傳說的基本精神,但是,由于是浪漫主義作家田漢所創作,又明顯地含有現代的浪漫的愛情觀念。白娘子盜仙草,與仙童搏斗,不敵,臨死不懼,沒有任何動搖,沒有任何痛苦,而且聲言“死不足惜”,但丈夫沒有“回生之望”,將是終生遺憾。——這本來已經相當浪漫了(浪漫的特點,是情感的絕對化),而掌握生死大權的南極仙翁居然為之感動,輕易地讓她帶上仙草回家救夫。如果不是民間故事,這樣的寫法,可能要被認為是把封建社會中爭取愛情自由的過程簡單化了,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膚淺化了。但是在這里卻只給人一種浪漫的、詩化的感覺,無限美好的感覺。這是因為,這樣的情節設置從效果上把愛情的感人性強調到極端,到了超越現實的程度:愛情是美好的,美好得連敵人也為之感動。這就把白蛇的愛情詩化了。作者對于白蛇的同情溢于言表。
從這個意義上講,在世界文學史中,《白蛇傳》可能是惟一賦予蛇以人性、純潔愛情和詩意的文藝作品。
(六)課后練習解答。
第一題(略,可參見教師建議)
第二題
關于蛇的不同文學形象產生的原因,以上作了詳細的探究。可參閱此部分內容及其他參考資料,形成自己的一定理解,但不必過多介紹。
理解,主要依據他們接觸過的有關文學作品包括課本及課外作品,說說自己的看法。
大體應了解:寓言、童話、民間故事中的“蛇”也像其他被寫到的動物一樣,實際上寫的是“人”。寫動物比較自由,又增添人們閱讀(包括聽故事)的好奇心和驚異感。作品不過是取了動物的某一自然特性(如蛇毒性大,傷人致命)或某一習慣看法(如以為蛇能修煉成精),借以鞭笞丑惡現象、壞人壞事或歌頌好人性、好品德。如,《白蛇傳》和《盜草》中的蛇精大約跟蛇的靈巧機敏的特性,認為蛇能修煉成精的迷信看法,以及它的形體與女性的苗條之間的聯想有關,但主要還是借此表達了對堅貞愛情的歌頌。其實,自然界中的蛇,不要說“惡人”,連“惡蛇”都沒有多少資格稱得上,更不用說“成精”了。總之,文學作品中的“蛇”與自然界中的蛇往往是兩碼事,而文學是虛構的,寓意截然相反就毫不足怪了。能明白此點就行了。如果在查閱資料中了解更多一點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識,那也可適當多作一點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