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為王》教案5
一、導入,讀一首打油詩皇上
皇上最勤政,皇上最刻苦。
皇上最愛民,皇上最民主。
皇上最多情,皇上最英武。
皇上最有才,皇上即大儒。
皇上最寂寞,皇上最痛苦。
皇上最寡欲,皇上最簡樸。
皇上最難受,皇上盡受苦。
皇上最可憐,皇上最沒福。
皇上最無私,皇上真圣主。
二、皇帝是這樣的嗎?做皇帝如何?你想不想做皇帝?(學生七嘴八舌)
三、有個怪老頭,他也瞄上了王位,寫了一篇雜文《我若為王》,過了一把皇帝癮。他就是蹲過大牢卻常常懷念監獄的聶紺弩。
四、課文我們已經讀過一遍了,也已經隨著聶先生去領略過一番做王的滋味兒了,那么大家說說做王以后到底是怎么樣的呀?(學生說出做王后的種種光景,教師指導:作者層層遞進,盡顯帝王威風八面,越說越起勁,簡直心花怒放了)
五、文章既然題為《我若為王》,作者把為王以后的種種好處都寫盡了,那么到此文章是不是可以結束了呢?
明確:如果到此結束就淺陋了,屬純粹的“無厘頭”,假想為王成了泄欲的工具,那么就毫無雜文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了。下面,就讓我們來品讀文章的最后三段。
1、那么作者為王后感覺如何?
感到單調,寂寞,孤獨——這樣做王有勁嗎?沒勁。剛才心花怒放的熱鬧一下子冷卻了。
2、孤獨寂寞可以使人更加冷靜地思考問題,于是作者接下來想到了一個什么問題呀?
提出“為什么人們要這樣”的問題。
3、作者醒悟到:我生活在奴才們中間,而我自己也不過是個奴才的首領罷了。
4、醒悟之后,“我”要怎么做了?為什么要這樣做(用文中的話回答)?
醒悟之后要殺奴才、滅奴種;因為“我認為世界之所以還大有待于改進,全因為有這些奴才的緣故”。
5、結果會怎么樣?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為什么?理解一個疑難句子
六、再讀課文,思考聶先生為什么要對奴才那么深惡痛絕?奴才到底是怎樣一副嘴臉呢?結合課文概括出奴才的特點。 由師生討論分析后得出:
奴才:趨炎附勢,阿諛奉承,俯首帖耳,惟命是從;盡力實現王的愿望;不指摘王的過失、罪行。
卑躬屈膝 低頭、鞠躬、匍匐
巧言令色 諂媚、乞求、快樂的表情
低微、柔婉、畏葸的聲音
欺軟怕硬 也曾是昂首闊步、耀武揚威
心懷叵測 也會把王趕下王位
像這樣可恨的奴才有很多。比如:在先秦時期,齊桓公的廚師易牙為了討好主子,心甘情愿的殺掉自己的孩子,烹成肉羹,獻給齊桓公;五代時期的后唐節度使石敬唐,為了達到篡權的目的,把燕云十六州割讓給遼國還,把小自己十歲的遼太宗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留下千古罵名。同學們你還知道哪些?回憶你所讀過的文學作品或看過的影視作品等,說說給你印象最深的“奴才”形象,并加以評價。
七、討論:結合課文和歷史,說說王權和奴才是什么關系?它們有什么危害?
明確:首先是相互對立的關系。掌權的人是統治、管理奴才的一方,奴才則接受統治、管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地位不同,做奴才的總想做王,做君王的總想壓制奴才。
但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缺一不可。奴才是君王賴以生存的溫床,君王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