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為王》教案1
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文大開大合的結構特點,理清全文思路,把握全文的思想內容。
二、學習作者采用虛擬假定的寫法,用簡短的篇幅淋漓盡致地表達觀點的特點。
三、指導學生學習本文雋永幽默、機敏便捷、辛辣深刻的語言。
四、認識本文鏟除一切奴種的思想深刻。
教學建議
一、不妨從本文大開大合的結構人手,理清全文思路,指導學生把握全文的思想內容。
二、要使學生認識到,本文思想的深刻性在于:不是一般性地批判皇權意識和奴才思想,而是對皇權的基礎——奴才,表示了尤為強烈的憤慨,非要鏟除一切奴種不可。
三、引導學生體會,如果從正面批判皇權意識和奴才思想,寫幾十萬字還怕不夠,難得的是作者采用虛擬假定的寫法,用短短一千多字就波瀾起伏地把觀點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
四、指導學生學習本文雋永幽默、機敏便捷、辛辣深刻的語言。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魯迅先生在他的雜文名篇《燈下漫筆》中將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歸納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把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揭露得淋漓盡致之外,同時也鞭撻了國民的奴性人格,而后者是封建統治得以維持的基礎。其實有很多有識之士都深深地意識到了這一點,請看聶紺弩先生的《我若為王》。
二、作者簡介
聶紺弩(1903—1986),筆名有耳耶、蕭今度等。湖北京山人。1924年人黃埔軍校,1925年進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回國,曾任中央通訊社副主任。1932年參加左聯,1934年編輯《中華日報》副刊《動向》。1938年到延安,不久到新四軍編輯《抗敵》雜志。1940年參加《野草》編輯部。1945~1946年任重慶《商務日報》和《新民報》副刊編輯。建國后,任香港《文匯報》總主筆,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兼古典文學部主任。雜文集有《關于知識分子》(1938)、《歷史的奧秘》(1941)、《蛇與塔》(1941)、《血書》(1949)、《二鴉雜文》(1950)、《寸磔紙老虎》(1951)、《聶紺弩雜文選》(1956)、《聶紺弩雜文集》(1981)。另有《中國古典小說論集》《聶紺弩詩全編》。
聶紺弩是中國現代雜文史上繼魯迅、瞿秋白之后,在雜文創作上成績卓著、影響很大的戰斗雜文大家。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初期,他以耳耶、蕭今度、邁斯、悍膂、淡臺、滅暗等為筆名,以飽滿的革命熱情,創作了大量的戰斗雜文。
三、整體感知
這篇課文批判了皇權意識和奴才思想,這是沒有疑問的。它的思想的深刻性在于,不是一般地批判皇權意識和奴才思想。
課文假設“我若為王”以后的種種情景,“我”將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沒有任何過錯,聽不到任何反對的聲音。然而“我”卻突然覺悟到:“我生活在這些奴才們中間”,“而我自己也不過是一個奴才的首領”而已。皇權和奴才是一對雙胞胎,后者是前者生存的基礎。因而作者以滿腔悲憤的心情寫道:“我將變成一個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將把我的臣民一齊殺死,連同尊長和師友,不準一個奴種留在人間。我將沒有一個臣民,我將不再是奴才們的君主。”作品由對皇權意識的形象化批判轉入對奴才思想的抨擊,正是從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的,因而課文的思想性顯得尖銳、深刻,不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