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為王》教案1
四、課文分析
文章的寓意也許不難理解,那就是批判王權意識和奴才思想。王權意識和奴才思想之所以必須批判,必得鏟除,就在于它是“封建的殘物”,泯滅人性,阻礙社會發展。“世界之所以還大有待于改進者,全因為有這些奴才的緣故。”難得的是筆致的曲折跌宕,表現的淋漓酣暢。
文忌平淡,要講究開合擒縱,疾徐虛實,作者可謂深諳此道。文章要批判王權觀念和奴才意識,可偏不從正面落筆,而是從反面切入。先假定我若為王該如何,此謂之開或縱。文章的思路和筆觸的確放得開,全文八段,有四大段是設想我若為王該會出現怎樣的情形。作者充分發揮想像的作用,由妻子、兒女一直聯想到自身。“我若為王”,妻子、兒女們不管有才無才,有德無德,都會被捧為貴人,而我則將具有無上的威權,將沒有任何過失,將看不到任何不馴順的人,將聽不到任何反對的聲音。在這四大段中,作者用鋪排的方式,層層推進,把勢蓄得很足,但這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作者真正的用心是先把“我”推向虛幻的頂峰,然后一把拉下來,跌在實處,示其本相,這叫捧高跌重。果然,“我”在登上權力的寶座之后,并不感到怎樣的得意,相反,“我甚至會感到單調、寂寞和孤獨”。我終于醒悟到:“我生活在這些奴才們中間”“而我自己也不過是一個奴才的首領”而已。這一段是過渡。至此,我們終于明白了上面種種虛設的假象,都是為正面展開議論和批判作鋪墊的,用的是欲擒故縱之法。
王權和奴才是一對孿生子,不僅彼此都無人氣,而且阻礙社會進步。作者對此表示了深深的憎惡和憤慨:“生活在奴才們中間,作奴才們的首領,我將引為生平的最大的恥辱,最大的悲哀。”這一層是文章的核心,前面都是虛寫,這一層才真正落到實處,亦謂之合。
要是平常人,文章寫到這里也許就難以為繼了,可作者忽地又宕開一筆,另翻出一層意思。因為對奴才首領地位的反省和痛恨,“我將變成一個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將把我的臣民一齊殺死,連同尊長和師友,不準一個奴種留在人間。我將沒有一個臣民,我將不再是奴才們的君主。”這一層說得斬釘截鐵,與前半部分的舒徐輕漫又自不同,充分顯示了作者鏟除封建專制制度的強烈愿望。最后一段,是全文收束,理清文章脈絡,表明作者心跡,此又一合。
五、問題探討
1.課文描繪“我若為王”后的種種情景,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假定又假定”的前三段聯想,句式幾乎相同,在表達上有什么效果?
明確:課文描繪“我若為王”后的種種情景,是為下文正面展開議論和批判作鋪墊。作者設想“我若為王”后出現的情形,由妻子、兒女一直聯想到自身,把勢蓄得很足。但這僅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先把“我”推向虛幻的頂峰,然后一把拉下來,示其本相,加以批判。這叫欲擒故縱。
“假定又假定”的前三段聯想,句式幾乎相同,用鋪排的方式,層層推進。在表達上,起到強調的作用。
2.下列語句在文中有什么含義?
(1)我將變成一個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將把我的臣民一齊殺死,連同尊長和師友,不準一個奴種留在人間。
明確:上文寫到,作者對王權和奴才這一對孿生子表示深深的憎惡和憤慨:“生活在奴才們中間,作奴才們的首領,我將引為生平的最大的恥辱,最大的悲哀。”作者在這里又翻出一層意思,認為奴才比王權更可怕,它是王權思想賴以存在的溫床,因而“不留一個奴種在人間”,斬釘截鐵地表示鏟除一切奴種的強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