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感受自然》課后記
何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首先它要達成語文學科教學的目標和要求;其次它實現目標的途徑是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實踐活動,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再次是強調多種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多種學習手段的綜合運用和多元文化激烈碰撞。這里我設計的就是這樣的一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新一輪課程改革特別重視 “學生的親身體會、親自實踐”。要讓學生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沉浸于大自然中,圍繞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開展活動,獲得對大自然的親近而美好的感情,借此將關愛自然,與自然友好相處的情感潛移默化地浸潤在學生心靈深處。同時,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聯想力和想象力及語言的表達能力。學生從中既可得到人文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從而激發熱愛美、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然而,如本次活動,因要考慮的因素太多,我們根本無法開展。我很迷茫,不知道這類綜合性活動要不要上,該如何去上。因此,這次教研活動中,我選擇這一課題作為公開課,就是想借此提出我的疑慮,讓老師們共同探討:怎么處理這類教材內容。
這節課教學目標我確定為:
1、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情感。
2、與大自然展開心靈的對話,體驗自然的生命和靈性,認識并探索自然。
3、領會情景交融的寫法。
4、培養積累好詞佳句、古詩詞的習慣。
根據教材的內容特點,我把教學環節設計為4個步驟:
1、美文欣賞導入。
2、物我心靈對話。
3、回憶四季體驗。
4、學習情景交融。
課前我做了一些準備:布置學生摘抄關于寫景的好詞佳句及古詩詞。仔細觀察自己周圍的景物,看看有什么特征,積極的去發現美,描繪美。但是沒有做好學生的心理準備工作。有很多老師聽課,學生很拘束,課堂上怎么鼓勵都不敢起來發言,課堂氣氛不夠活躍,討論也不夠熱烈。課后又私下對我說:老師,其實我會說,就是不敢起來。這也許是一個因素,但我覺得,更主要的原因是學生沒有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活動,沒有真切的實際體驗,要他們說,覺得沒有內容可說。而會說的,說得也很空泛。在交流中不善于把現實生活中發現的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有些是模仿書中的描寫。不過,能模仿已經走出了可喜的一步,我想,經過老師的指導,便能逐漸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課后,教研組進行評課,老師們對我這節課提出了許多寶貴中肯的意見。我在教學設計上充分考慮到本節課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目標。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討論交流、自我展示。能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收集積累課內外知識的習慣和課前預習的習慣。構建了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和愉悅的學習氛圍。不失時機地對學生及時評價,鼓勵創新,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教態樸實、大方,語言流暢、親切、自然,特別具有親和力。
在物我心靈對話環節中給學生討論的時間不足,沒有真正做到彼此溝通,在討論過程中對后排學生關注不夠,導致有的學生沒有積極參與活動。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不能暢所欲言。讓學生選擇自然的一物做朋友,并與之展開對話,只有程度較好的同學做得不錯,多數同學不知該怎么說。此時,我及時進行引導,但反而易限制學生的思維,以至于學生無法放開了說。好在我及時調整教學方案,讓學生設計環保標語,此內容較貼近學生的生活,比較簡單,在我們校園內就有許多環保標語,學生會說了,敢說了。讓孩子教孩子多留心身邊的資源來幫助學習,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教學氣氛。且為大自然設計標語,也是在讓學生與自然展開心靈的對話,激發了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情感。比如,有個同學為小草設計的標語是:“謝謝你給我的關愛。”“我正在成長,請勿打擾。”用小草的口吻來向人們訴說,提醒人們愛護小草。學生思維活躍,真正感悟到了自然的生命與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