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教學設計4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這就造成了千差萬別,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二、對比課文、另發兩種譯文
讓學生知道譯文并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表達意思,即是好文章。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注意文采。
三、比較三種譯文的優劣
課文:文質兼備,尤其注意語言優美。
譯文1:最忠實原文,語言平實,文采不足。
譯文2:形式整齊,屬于五言樂府詩的形成,語言優美簡練,足見翻譯者的功底深厚。
四、課文賞析
1、內容聯系:
佇立(面臨選擇)→ 選擇(做出決定)→ 惆悵(猶豫)→ 嘆息,回顧。
文章寫出了人之常情,因此更有可讀性。
2、思想性:
未選擇=選擇
3、拓展思維:
⑴ 三思而后行。
⑵ 選擇了,就要認真對待。
⑶ 人生之路,每一條都精彩。
⑷ 要善于反思,善于回顧。
4、欣賞語言之美,并說出好處,如:
⑴ 慌草萋萋,十分幽寂。
⑵ 路徑延綿無盡頭。
⑶ 而我選擇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注:學生要講出點好處。
未選之路
林中路兩分,兩路林中伸,
可惜難兼行。落葉無人蹤。
游子久佇立,我選一路走,
極望目望一徑。深知路無窮。
蜿蜒復曲折,我疑從今后,
隱于叢林中。能否轉回程。
我選另一途,數十年之后,
合理變公正。談起常嘆息。
草密人跡罕,林中兩路分,
正待人通行。一路人跡稀。
足跡踏過處,我獨選此路,
兩路皆相同。境遇乃相異。
沒有走的路
羅伯特·弗洛斯特
黃色的林子路分兩股,
可惜我不能兩條都走。
我站立良久,形影孤獨,
遠遠眺望,順著一條路,
看它轉到灌木林后。
我選了另一條,同樣宜人。
挑上這條或許有點道理:
這條路草深,似乎少行人;
實際上來往的跡印,
使兩條路相差無幾。
而且早晨新落的葉子,
覆蓋著路,還沒人蹤,
哦!我把第一條留給下次。
前途多歧,這我也知,
我也懷疑哪能重新回來。
多年、多年后,在某地,
我將講這件事,嘆口氣:
樹木里路分兩股,而我呢──
選上的一條較少人跡,
千差萬別由此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