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理解這兩首詩,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勇敢慎重地面對人生選擇。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結合自己的體驗,想像和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
【課前準備】
1、根據提示,閱讀這兩首詩。
2、搜集作者的有關資料。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教學設計〗
一、導入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今天我們來學習普希金的一首小詩,看看他是怎樣面對人生的。
板書課題,出示相關教學目標:
1、理解這首詩的大意。
2、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3、背誦這首詩。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教師組織學生將搜集到的有關資料進行課堂交流,達到資源共享。只要大體了解一下,有助于詩歌的理解就可以了。
亞歷山大·普希金,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他的創作對俄國文學和語言的發展影響很大,不僅是“俄羅斯文學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享有盛譽。他一生熱衷于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和詩作,引起沙俄統治者極端的不滿,曾兩度被流放,最終死于沙皇政府的陰謀之下。這首詩歌就是寫于流放期間。
二、整體感知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詩人的生平和詩歌的創作背景,反復閱讀這首詩,獨立思考,仔細品味、感悟詩歌的語言。
思考題: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指的是什么?
2、詩歌的兩部分各表現了怎樣的內容?
3、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可采用課堂發言的形式,互相補充指正,作出解答,并說明結論是怎樣得出的。
明確: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艱難困苦甚至不幸而身處逆境。作者寫這首詩時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實生活的寫照。
2、第一部分寫如果身處逆境,不必悲傷,要耐心等待,快樂的日子一定到來。第二部分寫要永遠向往美好的未來,現在雖身處逆境,只是暫時的,當時過境遷,往事都將成為親切的回憶。
3、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問題探究
這首詩歌雖文字不多,但卻有不少問題值得探究。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質疑,能立即解決的立即解決,解決不了的,采用四人小組討論形式答疑解難。
問題(教師備案):
1、怎樣理解“生活欺騙了你”?
2、面對逆境,我們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爭嗎?
3、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4、與一般詩歌相比,這首詩有什么不同?
明確:
1、必須要聯系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來理解。這句話表明正義被沙皇專制所扼殺。它與違背生活規律,被生活所捉弄不是一個概念。
2、當時沙皇專制統治相當嚴酷,革命勢力一時還不足以與之抗爭,況且詩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時機的到來。
3、可從多角度理解。一方面它強調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另一方面,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痛苦的。
4、這首詩沒有什么具體形象,只是以勸告的口吻明確地說明道理。一般詩歌的藝術形象都比較生動鮮明,而將主題含蓄地暗示給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