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渾激越的鼓點敲出的優美豪放的詩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熱情頌歌。作者通過一群樸實得像紅高粱一樣的茂騰騰陜北后生在黃土高原上展現的壯闊、雄渾、激越、豪放的腰鼓場面的描寫,展現了中華民族古老淳樸的民間文藝風情,顯示了生命的活躍和強盛。抒發了中華民族掙脫了束縛與羈絆、閉塞與保守后的歡樂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語言如詩如畫,極富音樂美。在內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統一。課文多用短句來表現內容,顯得鏗鏘激昂,同時還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間的排比,交錯出現,一個接一個,使內容表達得更加熱烈、更激蕩,充分表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
教學設想
1、這是一篇詩化的散文,有著雄渾偉奇的畫面,更有著與畫面風格一致的氣勢磅礴的語言,所以教學分為兩個板塊:感知氣勢;品味語言。整個過程又以“朗讀”一線貫穿讀、說、析、品、評,不知不覺讓學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學。
2、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凸現學生主體精神,力避教師煩瑣講解,突出新課程理念。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品味排比句式的節奏、氣勢與激情。
能力目標:能夠借鑒本文的寫作方法,寫作技巧,并把它們運用到平常的寫作當中去。.情感目標:.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教學重難點
本文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寫意。如何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是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排比句,從不同角度、側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過聯系生活,加深對生命的思考認識即教學的重點。
教學方法
學生朗讀:通過讀感受語言的節奏、氣勢與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動。
討論品味:對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關鍵語句,仔細揣摩品味。
多媒體設計
1.腰鼓表演片段。
2.課文朗讀錄音。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資料了解安塞腰鼓,準備安塞腰鼓圖片及課文朗讀錄音磁帶并制成課件。
學生:1、搜集安塞腰鼓的有關知識及作者的情況;2、查閱工具書,疏通生字、詞語;3、朗讀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情美讀全文。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看錄像,談感受:
安塞腰鼓曾在我國多種大型活動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體教學錄像。在正式講解課文時,放出來,給學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調動學生的情緒。
學生邊看錄像邊品味文章的語言,體會其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
學生討論交流感受,教師適當相機引導:
(屏幕顯示)
①安塞腰鼓是黃土高原的“絕活兒”,它的粗獷、雄渾、動力十足的風格與當地自然環境、地理風貌、民風民情等渾然一體,不可分離。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沒有一種樂器能夠像它這樣要求人和樂器的高度合諧。人的表演和樂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勢,鼓借人威,酣暢淋漓,精、氣、神無阻無礙一脈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