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語文總復習·文言文·七年級(下)第六單元課文梳理
三、愛蓮說
1.“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2. 這篇短文,將花的形象比擬為人的品質,以蓮的形象比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生活態度的贊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3.思考
(1)作者描寫蓮花,為什么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2)文章用了兩個“獨”字,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生活態度。
兩個“獨”字,都表現出倚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態度。但“我”愛蓮又與陶淵明的愛菊又有所不同。
(3)具體地說說作者寫蓮的哪些美好形象。
①從生長環境方面: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濯清漣而不妖”的質樸;
②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
③從風度方面:寫她“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清高。這些描寫,是將蓮人格化了,是把她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征。
(4)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蓮”比喻象征哪三種人?
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隱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貴的人,把蓮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5)作者對“愛菊”“愛蓮”“愛牡丹”的態度分別是什么?
愛不同的花象征不同的生活態度。菊花秋天開花,獨抗寒霜,被人比作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隱士,作者對愛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嘆真正的隱士極少。牡丹雍容艷麗,比作富貴之人,作者對愛牡丹是厭惡鄙棄,諷刺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而對愛蓮同氣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口技
1.通假字 滿坐寂然 (“坐”通“座”,讀zuò。)
2.一詞多義
3.古今異義
會賓客大宴 (會,恰逢。今義為聚集,見面,理解,集會等。)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中間:中間夾雜,間讀jiàn。“中間”是方位名詞“中”與動詞“間”連用。力拉:擬聲詞。)
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走,跑。今常用義為“行”。)
4.詞類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擅長,形容詞用作動詞。)
婦撫兒乳 (乳,喂奶,名詞用作動詞)
不能名其一處也 (名,說出,名詞用作動詞。)
5.三個場景
第二段:一家人由睡到醒的過程;第三段:由醒又睡的經過;第四段:失火,救火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