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越雷池 方見晴空——《挖薺菜》綜合性學習案例與分析
湖北省潛江市西大垸中學 李思堯實施背景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教學活動中重視開發課程資源,努力開辟語文教材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的新途徑;構建開放、自主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和協調發展;培養學生在探究中主動地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創新學習和實踐能力。在學習了《挖薺菜》后,許多同學還沉浸在學習的興奮之中,大家除了對文中母親對子女成長的關心和對孩子們提出的珍愛生活的殷切希望有了自己的情感體驗之外,特別是對野菜過去是用來充饑保命的糧食這件事產生了好奇心。根據這一現象,我便想讓學生去更多地了解一下我們的祖輩曾用哪些野菜來做保命糧的。我們的家鄉有哪些可食用的野菜。它們現在生長狀況如何?我決定讓學生進行一次自主實踐、深入生活、調查研究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過程描述
這次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目標是寫一篇調查報告,題目是《白鷺湖野生可食用植物狀況調查報告》,具體要求是:
△每人寫一篇1500字以上的調查報告,兩周后交稿。
△調查報告要具體、詳盡,還要有說服力。
△文中要至少畫出一、二種植物過去和現在生長狀況或數量曲線圖。
△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有關植物知識。班上興趣小組在這次活動中要發揮作用。
任務布置完畢,學生們便議論紛紛,非常激動,覺得搞調查,寫報告,新鮮極了。
我提醒大家在調查研究及寫作過程中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調查訪問過程中要廣泛收集野生可食用植物的名稱,要進行廣泛的調查,詳細了解過去和現在的情況。
2、對收集到的資料要做好記錄,要多查有關資料,了解這些植物的特性。
3、有困難可請興趣小組的同學或老師幫忙,要注重互相協作。
4、對調查中發現的比較罕見的植物可拍攝照片進行配圖說明。
5、整個活動過程應在節假日、課余時間完成,查閱資料可在圖書室進行,也可請家長或老師幫忙。
然后我又講了調查報告的有關常識,活動就這樣開頭了。一周后,有些同學非常高興的拿來了調查到的幾種野生可食用植物的狀況調查表,謝先月同學列出了二十多種可食用植物的明細表(見下表)
名 稱 發芽期 生長期 食用期 生長特點 營養特性 藥用價值
野蓮子 初 夏 夏 天 夏秋季節 根生泥中
長在蓮房 有豐富的維 生 素 補脾養心
清熱瀉火
我了解了一下全班同學的情況,大多數學生只調查了幾種,而且有些同學特別是住讀生沒有動手。
由此我猜想,可能是調查訪問中遇到了難題。經詢問,部分學生反映調查中遇到的最大困難:一是與被調查訪問人時間上的難以吻合,許多家長或鄰里只是敷衍了事;二是時間太少,沒法實地考察及與人溝通;三是調查訪問中許多野生植物的名稱農民說的是俗名,名字不好寫,也不好查資料,有些資料上的內容難以讀懂,字難認……。看來遇到的難題確實不小;于是,我認真進行了分析,發現絕大多數同學在調查訪問中對象單一,沒有實地考察的經驗,沒有有關資料作指導。
針對這些情況,我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第一大家要多與家長溝通,讓大家在與被采訪者閑談中多做有心人;第二多利用休息時間和節假日去調查訪問;第三在內部實現班級資源共享,對大家已掌握的材料不定期在學習專欄公布,對有些同學提出的植物俗名盡量做到與書上的相對應。的確無法查證的一些疑難由各興趣小組長及時寫在黑板的疑難知識角上,供大家研討。為了進一步地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調查研究的興趣,我充分地肯定了在這幾天中做得好的同學的優點所在,讓他們談談自己收集資料、調查訪問的方法,談談下一步的活動計劃。就這樣,那些正手足無措的同學得到了提示,參與這項活動的興趣更濃了。老師也利用活動課時間拿來一些植物的圖片進行展示,供學生參考,經常利用課余時間給大家解決黑板上的疑難問題。此后,同學們調查研究的積極性更高了,且作記錄更認真了,有的同學還繪出了植物的草圖,有的同學干脆從家里拿來照相機把找到的野生可食用植用拍下來,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