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越雷池 方見晴空——《挖薺菜》綜合性學習案例與分析
為了使學生有足夠的調查研究和寫作時間,盡量不留給學生課外作業,為了激發大家參加這次寫作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同時又正確發揮教學過程的評價用用,我決定在單元測試中把測卷增加20分作為調查報告的成績。
二周后,全班8個興趣小組交來了64份調查報告,全班100%地完成了寫作調查報告的作業,看著學生交來的一份份報告,心中真是有說不出的驚喜,大家寫得工工整整,格式正確,內容具體,圖文并茂,表格詳盡,平時極不愿寫作的楊斌同學這次都寫滿了6張方格紙,而且還列了幾幅調查表,從中可見他的認真態度。班上的“小作家”吳玉萍工工整整地寫了七張半,她對各種植物的生長特點、營養及藥用價值描述更富文學性。最讓人注目的是我校《科技新苗》雜志小記者徐婉娟,她還寫出了現在由于環境污染,一些野生植物遭到破壞的現象,她的報告條理清楚,論證充分,對亂墾亂植造成的嚴重后果提出了批評,她在報告中說有許多野生可食用且藥用價值很高的植物在三、四十年間就由盛而衰甚至瀕臨滅跡。諸如蒿芽、野芹菜、遲果、菱角、蓮子等應是湖區常用菜譜中的上品,就拿野蓮子來說,其營養價值很高而且有清心瀉火的藥用價值,但在整個湖區基本上找不到野生的了。她在報告中還說這些植物目前都有人工栽培的代替品,大量的農藥化肥的施用,不僅降低了其營養和藥用價值,而且農藥、化肥的殘留量的增加還有害人們的健康……。寫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學生對這次活動的極大興趣和滿意程度,我們可以從周忠漢同學的日記中知道點滴:老師這次給我們布置的這個作業難是難了點,但通過這次活動使我們與自己的生活更貼近了,提高了我們主動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創新學習和實踐的能力,對我們的語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老師的做法改變了過去的課堂死聽、課下死做、課后死記的被動學習方式,使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主動地獲取知識、關心我們的生活生存環境了。我們要珍惜生命、關愛生命(這是本單元課文的主題之一)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最后我們組織了一次總結交流評比活動,各小組通過互相評價,推選一篇最好的參加全班評比,對進入前八名的稿件,我們將送學校參加科技活動月的展示。
活動結束時,我對這次綜合性學習進行了總評:
我讓大家寫這篇調查報告,是想把語文教材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促進學習與素養在開放、自主的學習環境中得到協調發展和提高,你們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創新學習和實踐能力,使我十分地佩服,你們經過調查收集到的材料和研究成果是我們在統編的任何教材中都無法學到的,同時也使老師大開眼界,對自己的家鄉的生態狀況有了深刻的認識,真是謝謝大家了!
案例分析
上面描述的是一次語文綜合性學習探究實踐活動,很顯然,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給人的是一種逾越雷池、方見晴空的成功感覺。
首先,《白鷺湖野生可食用植物狀況調查報告》這個綜合性學習的選題是基于教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一方面有教材中的課文《挖薺菜》作基礎,學生的綜合性學習既著眼于語文知識,又跨越涉及到其他學科;另一方面,身處湖區,對野生可食用植物天天接觸,這個選題有較強的可行性。體現了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