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跡》人教七上15
朗讀課文的1~2語段對登月事件及意義的概說,根據文章語言環境的提示,篩選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要素。
1969年7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半島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3.按時間順序展開敘述的。明晰的時間線索使讀者比較詳細地了解登月的具體時間,也增強了事件的生動性。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飛船升空前的準備3-4、飛船飛向月球5-8、登月艙登月成功9-13、飛船返回地球14-18四個階段。
4.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標記出來。
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幾件事:(1)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2)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3)樹立登月紀念碑;(4)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5)插上美國的星條旗;(6)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通話等。
5.精彩朗讀并背誦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評價登月意義的話。
6.師生共同歸結課文思路:
文章采用“概括——評說”的結構方式:(板書)
第一部分:概說登月事件及其意義。
第二部分:評說登月全過程。
第一階段:起飛 第二階段:進軍
第三階段:登月 第四階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強調登月事件的偉大意義。
7.想像訓練:根據情況提示,展開想像,口頭描述一個片斷。
你駕駛著一艘宇宙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尋找外星生命。你離開地球已經好幾天了。這時,透過舷窗,你看到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
三、精讀課文,研討細節
1.朗讀課文的第5、11語段,標記出含有數字的語句,思考:作者比較詳細地列舉一系列數字的作用是什么?
數字:“阿波羅11號”飛船的高度為2650公里,速度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等。
因為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這些數字主要是為了體現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同時可以幫助讀者增加知識。
2.結合課文第4語段中的議論性語句討論:為什么說人類第一次登月“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①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②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陽系各行星和最終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這句話闡述的是事實,而“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則是對未來的希望。
③21~22世紀,人類將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將利用太陽能取暖,利用月球上發現的水生產蔬菜、糧食,建立各種生活設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務是開采氦3并運回地球,并利用這一熱能源發電,供應全地球所需電能。人類還將開發地球人拜訪月球村的旅游業。
點撥:“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實的闡述。但這一小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說明現代科技已經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人類邁進宇宙的步伐將更堅實更長遠。
3.作者以平實的語言記錄登月的過程,盡管沒有過多的議論抒情,但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舉出片斷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