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精選2篇)
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 篇1
【學習目標】1 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2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3 抓住關鍵語段,探討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4 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知識鏈接】1.美國的登月計劃
美國于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組織實施了載人登月工程,或稱“阿波羅”計劃。這一工程的目的是實施載人登月飛行和人對月球的實地考察,為載人行星飛行的探測進行技術準備。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項成就。工程開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結束,歷時約XX年,耗資255億美元。
2.阿姆斯特朗的故事
作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是整個人類的英雄。1969年7月21日,當“阿波羅11號”飛船正準備在月球“靜海”的預定著陸點著陸,突然發現飛船下方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隕石坑,里面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石頭。阿姆斯特朗馬上采取緊急措施,把飛船改為動駛,繼續飛行了約20秒后,在6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塊較為平坦的地方安全著陸。【自主預習】1 給下列的生字注音海域( ) 相提( )并論 人跡罕( )至 橢( )圓休斯敦( )鐵鍬( ) 可望而不可即( )2 詞語解釋
(l)可望而不可即:
(2)里程碑:
(3)神往已久:
(4)暢談:
(5)昂首挺立:
(6)遙遙在望:
3.熟讀課文,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獨立學習】1.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2.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3.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后做了哪些事情?4.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用原文來回答。
【合作研討】
1.你是怎樣理解“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這句話的?
2.課文以“月亮上的足跡”為題,有什么含義和作用?
【拓展延伸】文中說,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課后作業】假如你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會做些什么?展開想象,寫一篇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球》
重點詞語釋義
(l)可望而不可即:只能遠遠看到,卻不能接觸。
(2)里程碑: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
(3)神往已久:心里向往已有很長的時間。
(4)暢談:盡情地談。
(5)昂首挺立:抬起頭,筆直地站立著。形容很有精神,很有氣魄的樣子。
(6)遙遙在望:距離很遠的東西已在視線之內,可以望見。“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們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講確實很容易,毫不費力。但是這一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表明了人類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開創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紀元,這意義非同小可,因此說這是巨大的飛躍。“一小步”是事實,是過程,飛躍是意義,是希望。既實指了月球上阿姆斯特朗留下的足跡,又喻指了人類探索月球方面的歷程以及所做出的偉大創舉,表明人類的探索領域逐步擴大。引起人們的想象。全世界各國一共執行了超過4000次的發射任務,產生了大量的太空垃圾。雖然其中的大部分都通過落入大氣層燃燒殆盡,但是截止XX年還有超過4500噸的太空垃圾殘留在軌道上。太空垃圾一般以每秒3公里的速度高速運動,有時甚至可以達到每秒10公里以上,試想一下太空垃圾若與運作中的人造衛星、載人飛船或國際空間站相撞,會危及到設備甚至宇航員的生命,因此具有巨大的破壞力。太空垃圾不僅給航天事業帶來巨大隱患,而且還污染了宇宙空間,給人類帶來災難,尤其是核動力發動機脫落,會造成放射性污染。太空垃圾也因此成為了國際問題。各國都已經重視太空的清潔,已經或開始制定相應的對策今天很高興,,因為兩件事,第一件是我國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前天天也就是XX年12月2日凌晨2時發射成功。第二件事就是在全國人民還沉積在喜訊之中的時候,由我來給咱們金臺區質量名校店子街中學的同學們上一堂同樣有關探月的課。好的,今天我們來學習24課——月亮上的足跡。讓我們打開課本,一起來回憶一下1969年那驚心動魄的一幕,感受全人類的成功和喜悅。首先請一位同學將自主預習獨立學習部分是一個智慧和勇氣并存的環節,待會希望有四位同學也像阿姆斯特朗一樣勇敢的把自己的學習成果跟大家交流一下接下來我們進入重點研讀部分,首先找個同學把我們要研讀的兩道題目先響響亮亮的讀給大家聽。法國 凡爾納《從地球到月球》《環繞月球》英國 威爾斯《首先登上月球的人們》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人類首次登月距今已有幾十年了,在此期間我們中國的航天技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我國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隨著神州號飛船的發射成功,嫦娥三號的升空,我們有理由相信五星紅旗插在月球上的日子為期不遠。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的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1960年成功發射第一枚探空火箭和第一枚自制的運載火箭;
v 1970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有能力用自制的運載火箭,發射本國自行研制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v 1975年第一顆返回型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v 1985年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市場, v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實驗飛船“神舟”一號,至2 0XX年神舟10號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
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 篇2
第二十四課 月亮上的足跡
導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自主預習
一、字詞積累
1.易寫錯的字
昂(áng)首挺立 軌(guǐ)道 暢(chàng)談
小心翼翼(yì) 狹窄(zhǎi) 海域(yù)
2.易讀錯的字
鐵鍬(qiāo) 濺落(jiàn) 橢(tuǒ)圓形
3.重點詞語釋義
(l)可望而不可即:只能遠遠看到,卻不能接觸。
(2)里程碑: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
(3)神往已久:心里向往已有很長的時間。
(4)暢談:盡情地談。
(5)昂首挺立:抬起頭,筆直地站立著。形容很有精神,很有氣魄的樣子。
(6)遙遙在望:距離很遠的東西已在視線之內,可以望見。
二、文學常識
寫作背景
人類自從1957年進人太空時代后,對太陽系的研究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類不再滿足于用望遠鏡觀察,更希望能夠親自去看看。美國總統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于1961年5月25日宣布了“阿波羅計劃”的開始。在解決了一系列的相關問題之后,1966年美國開始正式實施阿波羅登月計劃,并于1969年7月20日完成了人類第一次登月的創舉,人類對月球的認識,也由此開始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三、素材積累
關于月亮的詩句
(l)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李賀《馬詩》)
(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4)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5)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6)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四、結構思路
1969年7月16日:飛船發射
發射后13小時30分:宇航員休息
19日晚8點33分:月球在望
19日晚9點32分:中心呼叫
7月20日7時32分:和飛船脫離
7月21日11點39分:登上月球
7月22日上午:對接成功
25日凌晨1點35分:返回地球
課堂導學
【導學探究】
問題一 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
問題二 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問題三 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探究 本文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請舉例說明。(提示:從語言特點、表達方式和說明方法三個方面來說明)
【當堂達標】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里程碑(biē)海域(yù)橢圓(suí)b.懸掛(xián) 操縱桿(gǎn) 故障(zhàng)
c.液氫(q īn g )休斯敦(dūn) 攝像(niè)d.健步(jiàn)飛躍(yuè)小心翼翼(yì)
2.探究性學習。
某班開展了一次“中國月文化”主題探究活動,下面是同學們搜集的資料。閱讀后,請按要求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月文化”資料采集卡!
類別:借月抒情詩編號:00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唐•王昌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無言上西樓,月如鉤。(南唐•李煜)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蘇軾)
材料二:
中國上古時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習俗。唐代賞月十分盛行,將中秋節定為固定節日;兩宋時期形成了中秋吃月月的風俗,取“人月共圓”之意。這一風俗延續至今。
(l)綜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內容,寫出你的探究結果:
(2)請為“中國月文化”主題探究活動擬一則宣傳語(要求至少用一種修辭方法)
課后提高
一、積累與運用
1.識字書寫。
中國未來空間站命名為“天宮”。這是一個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名字,寄托了中國人對浩瀚宇宙的無限chōn gjǐn g。中國于XX年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XX年發射的“神舟九號”飛船已承載著我們的飛天夢想,莫定了我國航天事業新的里程碑。 (l)按部首查字法,加點的字“郁”應查_______,讀音為__________。
(2)請根據文段中的拼音寫漢字,并將詞語工整規范地抄寫在“田”字格內。
無限
2.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詩人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把對友人的懷念之情托付給明月。
二、拓展閱讀
閱讀下列短文,完成3一7題。
①人類對浩瀚無垠的太空向往已久。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到亦真亦幻的《西游記》,人們把太空描述成妙不可言的神仙世界。在人們的想象中,太空是一個至善至美的天堂。然而在現實世界里,太空絕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浪漫。進入太空,人類要面對的是險境而非仙境。載人航天飛行要解決的問題也遠不止是“高處不勝寒”。
②載人飛行要克服的第一個難關是真空環境對人的影響。太空中沒有空氣,人體若裸露在真空中,將無法呼吸。如果宇航員的座艙、生活艙一旦泄漏氣體,很可能導致宇航員死亡。
③需要克服的第二個難關是來自太空強輻射的影響,這種太空強輻射包括太陽電磁輻射和高能粒子輻射。太陽電磁輻射中的可見光和紅外部分主要影響航天器的溫度,會損傷航天器的一些表面材料,還影響高層大氣的溫度和密度,從而加重低軌飛行器軌道控制的負擔。高能粒子輻射則直接對航天器本身產生影響。高能粒子長時間圍繞地球運動,對低軌道航天器構成嚴重威脅。它們的輻射不僅損傷航天器表面材料,而且會使航天器內部的太陽能電池、有機材料、半導體器件和集成電路等的性能發生變化,甚至造成永久的損傷。
④空間碎片和流星體是載人飛行要克服的另一難關。空間碎片又被稱為空間垃圾,是指廢棄的火箭或衛星的殘骸和它們因爆炸或碰撞而產生的碎片。它們與航天器的相對速度稍低于流星體與航天器的相對速度。它們始終和航天器一同在地球的周圍運動,因此出現碰撞的機會很多。空間碎片和流星體與航天器相撞,會在航天器的表面留下撞擊坑或穿孔,甚至造成航天器表面的機械損傷。體積相對較大的流星體和空間碎片,對人體和航天器的破壞都是致命的。
⑤另外,飛行過程中產生的噪聲和振動也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火箭在上升過程中發動機會產生高強度的噪聲,飛船高速穿過大氣層時也會產生巨大的噪聲。即使飛船在軌道運行時產生的相對小得多的噪聲,也相當于繁忙交通路口的噪聲,而且持續不斷。而飛行產生的強度不等的振動會影響宇航員的心率、血壓和耗氧量,可誘發心血管的功能紊亂。另外,人體或器械的振動也會使人視覺模糊,動作不協調,操作誤差增加,語言明顯失真或中斷。
⑥可見,在浩渺的宇宙中,宇航員時刻面臨著險境,而決非想象中的仙境。
(選自《飛向太空》)
3.選文說明的中心內容是什么?
4.選文的說明順序是什么?
5.選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6.選文第③段畫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7.拓展鏈接。
艙外航天服是一套防護和應急救生的復雜系統,用于保證宇航員出艙安全。目前,“太空行走”是中國載人航天的下一個目標,而成功研制艙外航天服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備條件之一。
請你聯系選文內容,說一說艙外航天服應具有哪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