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精選16篇)

《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

發布時間:2023-01-26

《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精選16篇)

《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 篇1

  【學習目標】1 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2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3 抓住關鍵語段,探討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4 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知識鏈接】1.美國的登月計劃 

  美國于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組織實施了載人登月工程,或稱“阿波羅”計劃。這一工程的目的是實施載人登月飛行和人對月球的實地考察,為載人行星飛行的探測進行技術準備。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項成就。工程開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結束,歷時約XX年,耗資255億美元。 

  2.阿姆斯特朗的故事 

  作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是整個人類的英雄。1969年7月21日,當“阿波羅11號”飛船正準備在月球“靜!钡念A定著陸點著陸,突然發現飛船下方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隕石坑,里面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石頭。阿姆斯特朗馬上采取緊急措施,把飛船改為動駛,繼續飛行了約20秒后,在6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塊較為平坦的地方安全著陸!咀灾黝A習】1 給下列的生字注音海域(     ) 相提(    )并論    人跡罕(    )至    橢(   。﹫A休斯敦(    。╄F鍬(    )     可望而不可即(   。2 詞語解釋

  (l)可望而不可即:

  (2)里程碑:

  (3)神往已久:

  (4)暢談:

  (5)昂首挺立:  

  (6)遙遙在望:

  3.熟讀課文,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獨立學習】1.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2.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3.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后做了哪些事情?4.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用原文來回答。

  【合作研討】

  1.你是怎樣理解“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边@句話的?

  2.課文以“月亮上的足跡”為題,有什么含義和作用?

  【拓展延伸】文中說,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課后作業】假如你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會做些什么?展開想象,寫一篇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球》

  重點詞語釋義

  (l)可望而不可即:只能遠遠看到,卻不能接觸。 

  (2)里程碑: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

  (3)神往已久:心里向往已有很長的時間。

  (4)暢談:盡情地談。

  (5)昂首挺立:抬起頭,筆直地站立著。形容很有精神,很有氣魄的樣子。

  (6)遙遙在望:距離很遠的東西已在視線之內,可以望見。“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們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講確實很容易,毫不費力。但是這一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表明了人類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開創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紀元,這意義非同小可,因此說這是巨大的飛躍!耙恍〔健笔鞘聦,是過程,飛躍是意義,是希望。既實指了月球上阿姆斯特朗留下的足跡,又喻指了人類探索月球方面的歷程以及所做出的偉大創舉,表明人類的探索領域逐步擴大。引起人們的想象。全世界各國一共執行了超過4000次的發射任務,產生了大量的太空垃圾。雖然其中的大部分都通過落入大氣層燃燒殆盡,但是截止XX年還有超過4500噸的太空垃圾殘留在軌道上。太空垃圾一般以每秒3公里的速度高速運動,有時甚至可以達到每秒10公里以上,試想一下太空垃圾若與運作中的人造衛星、載人飛船或國際空間站相撞,會危及到設備甚至宇航員的生命,因此具有巨大的破壞力。太空垃圾不僅給航天事業帶來巨大隱患,而且還污染了宇宙空間,給人類帶來災難,尤其是核動力發動機脫落,會造成放射性污染。太空垃圾也因此成為了國際問題。各國都已經重視太空的清潔,已經或開始制定相應的對策今天很高興,,因為兩件事,第一件是我國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前天天也就是XX年12月2日凌晨2時發射成功。第二件事就是在全國人民還沉積在喜訊之中的時候,由我來給咱們金臺區質量名校店子街中學的同學們上一堂同樣有關探月的課。好的,今天我們來學習24課——月亮上的足跡。讓我們打開課本,一起來回憶一下1969年那驚心動魄的一幕,感受全人類的成功和喜悅。首先請一位同學將自主預習獨立學習部分是一個智慧和勇氣并存的環節,待會希望有四位同學也像阿姆斯特朗一樣勇敢的把自己的學習成果跟大家交流一下接下來我們進入重點研讀部分,首先找個同學把我們要研讀的兩道題目先響響亮亮的讀給大家聽。法國 凡爾納《從地球到月球》《環繞月球》英國 威爾斯《首先登上月球的人們》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人類首次登月距今已有幾十年了,在此期間我們中國的航天技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我國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隨著神州號飛船的發射成功,嫦娥三號的升空,我們有理由相信五星紅旗插在月球上的日子為期不遠。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的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1960年成功發射第一枚探空火箭和第一枚自制的運載火箭; 

  v 1970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有能力用自制的運載火箭,發射本國自行研制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v 1975年第一顆返回型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v 1985年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市場, v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實驗飛船“神舟”一號,至2 0XX年神舟10號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

《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 篇2

  第二十四課   月亮上的足跡

  導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自主預習

  一、字詞積累

  1.易寫錯的字

  昂(áng)首挺立    軌(guǐ)道        暢(chàng)談  

  小心翼翼(yì)     狹窄(zhǎi)        海域(yù)

  2.易讀錯的字 

  鐵鍬(qiāo)        濺落(jiàn)       橢(tuǒ)圓形

  3.重點詞語釋義

  (l)可望而不可即:只能遠遠看到,卻不能接觸。 

  (2)里程碑: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

  (3)神往已久:心里向往已有很長的時間。

  (4)暢談:盡情地談。

  (5)昂首挺立:抬起頭,筆直地站立著。形容很有精神,很有氣魄的樣子。

  (6)遙遙在望:距離很遠的東西已在視線之內,可以望見。

  二、文學常識

  寫作背景

  人類自從1957年進人太空時代后,對太陽系的研究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類不再滿足于用望遠鏡觀察,更希望能夠親自去看看。美國總統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于1961年5月25日宣布了“阿波羅計劃”的開始。在解決了一系列的相關問題之后,1966年美國開始正式實施阿波羅登月計劃,并于1969年7月20日完成了人類第一次登月的創舉,人類對月球的認識,也由此開始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三、素材積累

  關于月亮的詩句

  (l)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李賀《馬詩》)

  (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4)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5)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6)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四、結構思路

  1969年7月16日:飛船發射     

  發射后13小時30分:宇航員休息

  19日晚8點33分:月球在望   

  19日晚9點32分:中心呼叫

  7月20日7時32分:和飛船脫離

  7月21日11點39分:登上月球

  7月22日上午:對接成功

  25日凌晨1點35分:返回地球   

  課堂導學

  【導學探究】

  問題一  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

  問題二  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問題三  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探究  本文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請舉例說明。(提示:從語言特點、表達方式和說明方法三個方面來說明)

  【當堂達標】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里程碑(biē)海域(yù)橢圓(suí)b.懸掛(xián) 操縱桿(gǎn) 故障(zhàng)

  c.液氫(q īn g )休斯敦(dūn)  攝像(niè)d.健步(jiàn)飛躍(yuè)小心翼翼(yì)

  2.探究性學習。

  某班開展了一次“中國月文化”主題探究活動,下面是同學們搜集的資料。閱讀后,請按要求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月文化”資料采集卡!

  類別:借月抒情詩編號:00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唐•王昌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無言上西樓,月如鉤。(南唐•李煜)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蘇軾)

  材料二:

  中國上古時期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古人更有“秋暮夕(祭)月”的習俗。唐代賞月十分盛行,將中秋節定為固定節日;兩宋時期形成了中秋吃月月的風俗,取“人月共圓”之意。這一風俗延續至今。

  (l)綜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內容,寫出你的探究結果:

  (2)請為“中國月文化”主題探究活動擬一則宣傳語(要求至少用一種修辭方法)

  課后提高

  一、積累與運用

  1.識字書寫。

  中國未來空間站命名為“天宮”。這是一個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名字,寄托了中國人對浩瀚宇宙的無限chōn gjǐn g。中國于XX年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XX年發射的“神舟九號”飛船已承載著我們的飛天夢想,莫定了我國航天事業新的里程碑。  (l)按部首查字法,加點的字“郁”應查_______,讀音為__________。

  (2)請根據文段中的拼音寫漢字,并將詞語工整規范地抄寫在“田”字格內。

  無限

  2.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詩人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把對友人的懷念之情托付給明月。

  二、拓展閱讀

  閱讀下列短文,完成3一7題。

 、偃祟悓棋珶o垠的太空向往已久。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到亦真亦幻的《西游記》,人們把太空描述成妙不可言的神仙世界。在人們的想象中,太空是一個至善至美的天堂。然而在現實世界里,太空絕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浪漫。進入太空,人類要面對的是險境而非仙境。載人航天飛行要解決的問題也遠不止是“高處不勝寒”。

 、谳d人飛行要克服的第一個難關是真空環境對人的影響。太空中沒有空氣,人體若裸露在真空中,將無法呼吸。如果宇航員的座艙、生活艙一旦泄漏氣體,很可能導致宇航員死亡。

  ③需要克服的第二個難關是來自太空強輻射的影響,這種太空強輻射包括太陽電磁輻射和高能粒子輻射。太陽電磁輻射中的可見光和紅外部分主要影響航天器的溫度,會損傷航天器的一些表面材料,還影響高層大氣的溫度和密度,從而加重低軌飛行器軌道控制的負擔。高能粒子輻射則直接對航天器本身產生影響。高能粒子長時間圍繞地球運動,對低軌道航天器構成嚴重威脅。它們的輻射不僅損傷航天器表面材料,而且會使航天器內部的太陽能電池、有機材料、半導體器件和集成電路等的性能發生變化,甚至造成永久的損傷。

 、芸臻g碎片和流星體是載人飛行要克服的另一難關。空間碎片又被稱為空間垃圾,是指廢棄的火箭或衛星的殘骸和它們因爆炸或碰撞而產生的碎片。它們與航天器的相對速度稍低于流星體與航天器的相對速度。它們始終和航天器一同在地球的周圍運動,因此出現碰撞的機會很多?臻g碎片和流星體與航天器相撞,會在航天器的表面留下撞擊坑或穿孔,甚至造成航天器表面的機械損傷。體積相對較大的流星體和空間碎片,對人體和航天器的破壞都是致命的。

 、萘硗,飛行過程中產生的噪聲和振動也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鸺谏仙^程中發動機會產生高強度的噪聲,飛船高速穿過大氣層時也會產生巨大的噪聲。即使飛船在軌道運行時產生的相對小得多的噪聲,也相當于繁忙交通路口的噪聲,而且持續不斷。而飛行產生的強度不等的振動會影響宇航員的心率、血壓和耗氧量,可誘發心血管的功能紊亂。另外,人體或器械的振動也會使人視覺模糊,動作不協調,操作誤差增加,語言明顯失真或中斷。

 、蘅梢,在浩渺的宇宙中,宇航員時刻面臨著險境,而決非想象中的仙境。

 。ㄟx自《飛向太空》)

  3.選文說明的中心內容是什么?

  4.選文的說明順序是什么?

  5.選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6.選文第③段畫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7.拓展鏈接。

  艙外航天服是一套防護和應急救生的復雜系統,用于保證宇航員出艙安全。目前,“太空行走”是中國載人航天的下一個目標,而成功研制艙外航天服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備條件之一。

  請你聯系選文內容,說一說艙外航天服應具有哪些功能。

《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 篇3

  ○教學目標 

  ① 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③ 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課前準備

  教師 可帶領學生參觀天文館,了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

  學生 可以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秘》、《十萬個為什么》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通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美。文章所記

  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教學設計

  新課導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飛船的登月資料圖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畫面導人新課。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歌導人。

  總之,導人旨在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秘是人類的向往,什么時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變成現實,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于登上了月球,那驚心動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悅,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依然可以領略。讓我們共同欣賞美文《月亮上的足跡》。

  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學生速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并提出思考題,把握文章大意。

 、僮灾鲗W習

  a.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并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b.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c.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d.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簡要說明。

 、诤献魈骄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并參與討論。

  然后由學生各組代表發言,并由其他組的學生補充,發言后教師可以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僮灾鲗W習

  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并共同探究,深人體會。

  a.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7.

  b.宇航員登月后做了哪幾件事?

  c.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請舉例說明。

 、诤献魈骄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

  可讓學生齊讀并深刻體會,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對這樣一次事件的完整敘述,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可以發言并舉例。教師可以幫助歸納:語言方面——①恰當的描述;②用數字說明;③敘述中有議論。此三點可各舉一例,并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拓展延伸,聯想和想像

  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 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 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隨著我國神州三號飛船的發射成功,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延伸練習

  ① 假如你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會做些什么?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② 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并在寫作中盡可能地使用。

  ○板書設計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煉學生裝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 篇4

  一、積累運用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他們已經勝利著( 。┞洹

 。2)乘( 。┥想娞。

  (3)但是供( 。┙o( 。┧麄兒粑难鯕鈪s很有限。

  2.根據下列各句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

 。1)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  )(2)盡情地談。(  )(3)辭行。( 。4)仰著頭直立。(  )3.按課文內容填空。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終于代表全人類________了月球,________了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________了宇航事業的一塊新的里程碑。4.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準確地說,第一個踏上月面的人是阿姆斯特朗。b.兩位宇航員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個星球的探索。c.宇航員乘飛船直接到了月球。d.宇航員在飛向月球的過程中是不能休息的。5.阿姆斯特朗在評價他們離開登月艙、踏上月球的“一小步”時說:“________!6. 指出下列各句運用的表達方式:⑴1969年7月的拜訪月球,是人類向探索太空邁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宇航事業一塊新的里程碑。(      )⑵“土星五號”開始發出隆隆的聲音,大地劇烈地震動起來,火箭緩緩上升。(      )⑶“阿波羅11號”飛船的高度為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      )⑷1969年7月,太陽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類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跡。我們代表全人類,來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二、閱讀理解二、閱讀理解

 。ㄒ唬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1點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處是細小的顆粒,有點像地球的海灘。緊接著,奧爾德林也來到了月面。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這是人類偉大的一步。這一時刻的精確時間是16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這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馬上開始了緊張的工作。他們的任務很多,但是供給他們呼吸的氧氣卻很有限,只夠使用四個小時。因此,分分秒秒都得抓緊。他們檢查了登月器的著陸情況,情況一切正常;他們拿出鐵鍬,采集了月壤和月巖的樣品;他們從登月艙中取出一塊紀念碑,把它樹立在月球上。紀念碑刻著地球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圖像,上面還刻著:1969年7月,太陽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類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跡。我們代表全人類,來這里作一次和平的旅行。然后,奧爾德林從登月艙中取出電視攝像機,安裝在月球的表面;他們又安裝了一臺太陽風測定裝置,用來檢測宇宙射線;還安裝了用來精確測定月球和地球之間距離的激光儀;還安裝了測定月震的月震儀。他們又取出美國的星條旗,神色莊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這些工作完成后,他們舒了一口氣,跟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間的第一次通話?偨y熱情地祝賀他們登月成功。三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他們的氧氣袋中只剩下夠一個小時使用的氧氣。休斯敦地面中心命令他們停止作業,從月球返回登月艙內。他們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艙,脫掉登月服,換上艙內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頓中飯,甜甜地睡了七八個小時。1.選段寫了________。2.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幾件事情?                          3.“這一時刻的精確時間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作者精確地寫上這一時間的作用是什么?                                                                              4.從宇航員和總統通話可以看出________。5.在月球上,為什么兩位宇航員要神色莊重地插上美國的星條旗?                                                                              6.比較下面兩種說法,看哪一種更好,為什么?(1)他們舒了一口氣,跟美國總統尼克松接通了電話,進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間的第一次通話。(2)他們舒了一口氣,跟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間的第一次通話。                                                                            

 。ǘ┤祟惡螘r飛出太陽系①宇宙航行是當今人類最遠大、最美好的理想。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指出,宇宙航行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航天,即沖出地球大氣層,在太陽系的廣闊空間內活動:第二階段為宇航,即沖出太陽系,到銀河系和河外星系更加廣闊的宇宙空間活動。②人類的航天時代,如果從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算起,已有40多年的歷史。這期間,人類掙脫了地球的引力,飛出了地球村,登上了月球?扇祟惪傁语w天的步伐太慢,總以焦急的心情盼望著——何時才能飛出太陽系,進入宇宙時代!20世紀70年代人類放飛的太空天使“先驅者”和“旅行者”探測器,到目前已飛行了二三十年,跋涉60億千米,已飛越了最遠的冥王星軌道,但它是否已飛出了太陽系呢?③其實,太陽系的邊界十分廣闊,如果以太陽風影響所及的范圍來計算,半徑可達135億千米~180億千米;如果以太陽的引力所及的范圍計算,半徑可達15萬億千米,約1.5光年。由此可見,上述的飛行探測器離太陽系的邊界還差得很遠很遠。從宇宙的尺度來說,太陽系只是滄海一粟,跨越一條小河溝容易,要跨越大洋,就必須具備足夠的條件。就目前人類對宇宙的了解認識和所具有的航天技術,對宇航來講是遠遠不夠的,還遠遠不能適應飛出太陽系的要求。目前及今后的十年內,人類主要是重點開展太陽系內的航天活動,并開展一系列的科學研究,努力取得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④對于飛出太陽系的航行來說,眼下還只是一張白紙,任憑人們去設計、去幻想。目前人們的設想之一是必須開發質量小、作用時間長和高能的空間動力能源。如電能火箭、激光火箭、核能火箭以及微波動力飛船、激光動力飛船、反物質推進星際飛船等等。必須大大提高宇宙飛船速度,以每秒幾百千米、幾千千米、幾萬千米、十幾萬千米甚至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這樣,人們在數十年的有生之年,才有可能飛出太陽系,去別的恒星系、銀河系或更遙遠的河外星系進行星際航行。⑤何時能飛出太陽系,取決于我們地球人類的智慧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努力吧,也許在幾十年、上百年后,人類向往星際航行的夢想就會成為現實。1.上文第③自然段劃線的句子運用__________的說明方法,是為了說明_______________。2.根據人們目前的設想,人類要能飛出太陽系必須突破飛行器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道難關。3.上文分別介紹了宇宙航行的兩個階段。先介紹航天階段的____________________,再介紹宇航階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未段“也許在幾十年、上百年后”為什么不能刪去?                                                                             三、寫作練習①夜晚遙望星空,我們總會有無數的遐想,F在,已不只是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相會的年代了,科學,已經使我們和其他星球成為近鄰。你了解哪一個星球,就做一次暢想,以“假如我登上________”為題寫一篇作文,不要受什么限制。②我們看到過好多科學家探險的故事,我們很為他們的獻身精神所感動,你想給同學們介紹一個嗎?那么就開一次班會,或三五成群也可以,推舉一個同學當主持人,進行“講科學家探險故事比賽”,最后民主評選出第一名。 參考答案一、1.(1)zhuó(2)chéng(3)gòng jǐ 2.(1)可望而不可即(2)暢談(3)道別(4)昂首挺立3.拜訪  邁開  樹起  4.a  5.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6.依次是:議論、描寫、說明、記敘 二、(一)1.宇航員走出登月艙到回到登月艙這段時間在月球上工作的情況2.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登月紀念碑,安裝各種儀器進行科學探測,插上美國的星條旗,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通話等。3.表明這一時間不同凡響,它標志著人類探索太空的巨大飛躍。4.美國政府對這一次登月活動的重視程度  5.標志著是美國宇航員首次登上了月球!吧裆f重”表現了宇航員的強烈愛國之心。6.(2)更好些,簡潔、讀起來易帶感情,而(1)則比較平緩一些。(二)1.列數字;太陽系的邊界十分廣闊(或“飛行探測器離太陽系的邊界還差得很遠很遠”)。2.動力能源;飛行速度。3.狀況(或“成果”);設想。4.“也許”表推測、估計,刪去后語意變得比較肯定,而人們對幾十年、上百年后的情況,難以作出準確的判斷。三、略

《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 篇5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記實報道。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字里行間透露著作者對登月成功后所表現出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于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這篇記敘文將記敘的要素和順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訓練學生的速讀能力,準確地概括課文內容的要點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同時要通過對本文的教學,培養學生對太空探索的興趣和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精神,這是本文的教學目的。

  本課教學用一課時。前半節課進行常規教學,以學生自讀為主,后半節重點討論課文最后一句話,補充一些有關太空方面的知識,以培養興趣、增長知識。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 激趣,引人課題。

  教者出示宇航員拍攝到的月球地貌的圖片。有條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飛船探訪太空的錄相資料。先簡要解說圖片內容。

  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珍貴的圖片資料是怎么得來的嗎?對,是我們的宇航員登上月球后拍攝的。(或是通過人造衛星拍攝的)那么,你們想了解人類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過程嗎?讓我們一起學習{月亮上的足跡})。

  (板書課題、作者)

  二、學習詞語,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并造句。

  暢談:盡情地談。

  昂首挺立:抬起頭筆直地站著。

  遙遙在望:形容遠遠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即,靠近,接觸。

  指名學生用上列詞語造句。

  三、快速閱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

  1.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

  2.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幾件事?

  指名學生回答第1題,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擇其要點板書。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①升空前的準備(3、4)升空前氣氛、登機

 、陲w向月球(5一9)檢查、點火、升空、飛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飛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飛、歸航、回到地球、暢談登月感受

  指名學生回答第2題,其他同學在書上作好標記。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幾件事:

 、贆z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

 、诓杉氯篮驮聨r。

  ③樹立登月紀念碑。

  ④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

 、莶迳厦绹男菞l旗。

  ⑤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通電話。

  提問: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報道登月的全過程的呢?

  明確:按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將有關表示時間的短語在書上圈點。

  提問: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作者沒有過多的議論和抒情,但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明確: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對宇航員的敬佩。

  四、組織討論: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數字,這些數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談到登月的意義時說:“這一小步,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你是怎樣理解的?

  明確:第1題。因為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這些數字主要是為了體現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

  第2題,先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稍作歸納。

  “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們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講確實很容易,毫不費力。但是這一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表明了人類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開創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紀元,這意義就非同小可,因此說這是巨大的飛躍。

  人類第一次成功地探訪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時光飛逝,時至今日,人類向宇宙邁進的步伐從沒停止過,你知道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其他成果嗎?讓學生談談,互通有無,增長見識,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五、小結。

  這篇記實報道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本文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來記敘,條理十分清晰,記敘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語言平實、準確,體現了新聞報道的準確性、真實性、科學性。

  六、布置作業 。

  完成課后練習題三。

  板書設計 :

  15.月亮上的足跡  

  一(1、2)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將要發生的事件。

  二(3-9)寫飛船離開地球,向月亮奔去。

  準備、登機、檢查、起飛、飛行。

  三(10—15)寫飛船登月成功并寫宇航員在月球表面上的活動。

  四(16——20)寫登月歸來。

《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 篇6

  教學內容和步驟

  組織學生先參觀一次有關天文學知識的科普展覽;或請有關的專家、學者給同介紹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及其取得的成果,為學習本課作準備。

  一、播放一段人類探訪月球的短片。

  我們剛才看到的是人類探訪月球的全過程,那么作者朱長超是怎樣用手中的筆這一真實歷程的呢?好,我們一起看課文《月亮上的足跡》。(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速讀課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指名學生復述登月過程中的幾個階段。教者根據學生復述,板書其要點。

  登月的全過程有四個階段:

  1.飛船升空前的準備。

  2. 離地球,飛向月球。

  3.登月成功,開始工作。

  4.勝利返航,暢談感想。

  三、再讀課文,注意掌握記敘的細節。

  指名學生詳細復述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要求說出具體的細節。教師提供時間線索,指名復述,其他同學完成下表。(要求不看書填表)

  時間事情的進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飛船發射升空

  火箭發射后2分42秒第一級火箭脫落,火箭繼續上升

  離地9分5秒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工作

  火箭發射后13小時30分,宇航員進入夢鄉

  19日晚8點33分飛船飛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點

  19日晚9點32分地面呼叫,飛船減速,準備登月

  20日上午7點32分兩位宇航員換乘登月艙

  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降落在月球上

  對日上午11時39分登月艙打開艙門

  11時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22日0點15分’宇航員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22日上午6點35分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飛船進入大氣層,返回地球

  再指名復述宇航員登上月球后所做的幾件事,其他同學邊聽邊在書上標記。

  明確:宇航員登月后做了以下六件事:

  ①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

 、诓杉氯篮驮聨r樣品。

 、蹣淞⒌窃掠浤畋。

 、馨惭b各種科學探測儀器。

  ⑤插上美國星條旗。

 、叟c美國總統尼克松通電話。

  四、教師小結。

  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報道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表達出作者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剛才,大家通過兩次速讀,便基本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內容,讀有所獲,學有所得,學得不錯。

  五、布置作業 。

  1.完成課后練習題二、三。

  2.辦一份以介紹天文學知識為主的手抄報。優秀者給予獎勵,并將其手抄報張貼

  在教室里,供大家閱覽。

  3.查字典,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暢談  昂首挺立  遙遙在望  可望而不可即

《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 篇7

  教學目的

  1.學習快速閱讀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點,理解文章內容。

  3.理解列數字方法的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

 。1)學習快速閱讀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點,理解文章內容。

  難點:理解列數字方法的作用。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l)暢談:盡情地說。

  (2)昂首挺立:仰著頭直立著。

 。3)遙遙在望:形容距離遠可以望見。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

  2.閱讀全文,思考自讀提示和課后練習。

  二、導入  

  小時候,奶奶給你們講過嫦娥奔月的故事嗎?傳說月宮中不僅有儲

  娥,還有捧酒的吳剛,還有揭藥的玉兔。你們想到月亮上去會會他們嗎?

  1967年7月21日,人類登上了月球,讓我們跟著登月的宇宙飛船去月

  球上瀟灑走一回。

  三、正課

  1.用5 分鐘時間快速默讀全文,做到集中注意力,本出聲,不回

  視,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

  2.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分成三段。

  第一段:從開頭到“樹起了宇航事業的一塊新的里程碑。

  概括介紹美國宇航員拜訪了月球。

  第二段:從“這一年的 7月 16日”到“三位宇航員共同完成了一次

  到另一個星球的探險。

  具體介紹美國宇航員登月的全過程。

  第三段:從“登月歸來后不久”到完。

  評論登月的意義。

  3.提問: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

  要點?

  討論并歸納: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登月前,介紹宇航員來到發射架下,進人狹小的指令艙。

  點火,火箭緩緩上升,兩級火箭自動脫落后,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工

  作,飛船在預定的時間、預定的高度進入預定的軌道。先繞地球飛行,飛

  行狀況正常。第三級火箭再次發動,進入登月軌道。飛船開始作減速飛

  行,減慢到一定速度時,它自動作了停火的指令。不久,登月艙和飛船脫

  離。登月艙開始降落,平穩地降落在月球上。

  第二階段:登上月球。登月艙打開了艙門,宇航員走下階梯,登上了

  月球,開始作業 ,3個小時后停止作業 ,從月球返回登月艙內。

  第三階段:返回地球。登月艙發動機起動了,它不斷地上升,不斷地

  加速,進人預定軌道,與在空中等候的“阿波羅 11號”飛船對接成功。丟

  棄登月能,飛船開始向遙遠的地球飛去。它以合適的角度進入地球大氣

  層。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時候,三個大型降落傘在空中張開,“阿波羅

  11號”飛船濺澆在預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邊的海軍救起。

  4.提問:宇航員登上了月球后做了哪幾件事?

  討論并歸納;做了九件事。

  ①檢查了登月器的著陸情況,發現一切正常。

 、谒麄兡贸鲨F鍬,采集了月壤和月巖的樣品。

 、鬯麄儚牡窃屡撝腥〕鲆粔K紀念碑,把它樹立在月球上。

 、軓牡窃屡撝腥〕鲭娨晹z像機,安裝在月球的表面。

 、莅惭b了一臺太陽風測定裝置,用來檢測宇宙射線。

 、郯惭b了用來精確測定月球和地球之間距離的激光儀。

  ③安裝了測定月震的月震儀。

  ③取出美國的星條旗,把它插在月亮上。

 、鄹绹偨y尼克松通話。

  5.提問;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數字,這些數字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文章中精確地運用表示時間、速度、距離的數字,使文

  章說明得更準確、更具體。

  6.提問:登月有什么意義?

  討論并歸納: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

  大的飛躍。

  四、小結

  本文以平實的語言,真實記錄了這次登月的全過程。文章精確地運

  用表示時間、速度、距離的數字,使文章說明得更準確、更具體。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三。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ǎ└鶕铝芯渥拥囊馑加靡粋詞語表達。

  1.仰著頭直立著。

  2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

  3.距離遠但可以望見。

  4.不停地運動行進。

 。ǘ┤绻闶怯詈絾T,你到月球上要做些什么?展開想象,寫一段

  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 篇8

  【教學目標】

  1、學會快速閱讀的方法。

  2、整體感知課文,能復述登月全過程,理解登月意義。

  3、感受人類勇敢的探險精神,培養科學的探索興趣,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4、培養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整體感知課文,能復述登月全過程,理解登月意義。

  2、難點:培養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準備工作】

  1、上網查閱與月球,尤其登月有關的科學文字,圖片。

  2、學生準備登月示意圖并嘗試復述課文內容。

  3、學生畫一幅畫,題為《未來的月球》。

  4、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小活動:陳秀媚同學背誦詩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導入:(用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

  師:請大家看到我們熒幕上面的圖片,看到了什么?(學生答:腳印)?梢愿嬖V大家這個腳印不是普通的腳印,它所踩著的這塊土地也不是普通的土地,想知道是哪里嗎?(學生答:月球)真聰明!有人已經登上過月球了,大家想不想上啊?(學生答:想)今天,老師就帶著大家踏著《月亮上的足跡》,一起到月亮上去看一看,請同學們把課本打開到93頁。

  師: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文章這么長,我們怎樣才能把文章讀短?這時候大家就要學會找文章里關鍵性的詞語和句子了。(一段時間后)看完的同學請舉手。告訴老師,文章是按什么順序進行敘述的?

  生:時間。

  師:對,時間在文章里就是一些關鍵性的詞語,把握住了時間線索,我們基本上就能把握文章內容。那么文章主要講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有什么主要人物?這件事又是怎么發展的?帶著這些問題,學習小組交流意見,看能否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或用自己的語言簡單概括(學習小組交流意見,老師巡視指導,參與個別小組討論,答疑。部分學生回答,教師做適當點評)。

  師:經過大家的合作,我們了解了登月的全過程,我們也可以把它分為四個階段簡單概括出來。

  (教師提示,學生回答,接著教師用幻燈片打出以下內容)

  1、飛船升空前準備

  2、飛船飛向月球

  3、登月艙登月成功

  4、飛船返回月球隊

  師:登月的過程我們還可以用示意圖來表示,課前老師已經讓大家做了這個預習工作,請大家把示意圖拿出來,很多同學畫得都不錯,哪位同學大膽地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并且給大家解說一下你的示意圖。

  (兩位學生上講臺通過實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附錄一》教師作適當點評)

  師:這兩位同學通過示意圖,基本上把登月全過程復述下來了,做得非常好。接下來老師也把收集到的圖片跟大家一起分享,大家看看能否在里面找到與我們課文相照應的內容,有的話請大聲告訴老師。

  展示圖片并解說:第一張大家看到的是廣袤無垠的宇宙,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星球,所以它是人類征服太空的第一站。可是登上月球并非大家想象中那么容易,它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是人的生命,在一次試驗中,由于發射臺著火《第二張》,圖片上這三位宇航員不幸犧牲了《第三張》,從阿波羅1號到11號,中間有多少的淚水和汗水啊!(老師用深沉的語詞講述)接著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

  師:看完這些圖片大家有什么樣的感想呢?學習小組交流意見。(學習小組交流意見后,部分學生談感想)

  師:的確,阿波羅11號的成功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這個意義大家能否在課文找出來?

  生:最后一個自然段: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師:非常好,現在大家集體把最后一個自然段朗讀一遍。

  (學生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師:對于登月的意義,如果大家覺得書上寫得不夠全面或者你有自己的理解的還可以講一講。

  (學生回答:教師概括并補充—登月的成功使人們人類的夢想變成現實,發達的科學技術使人類活動的空間不只局限在地球,可以向更廣闊的空間發展。以后我們還可以到其他星球上居住,人類的未來是美好的。)

  師:由此可見,這一步的意義非常重大,可是這第一步是美國人走的。一直以來,美國在航天領域上就一直遙遙,這是美國人的驕傲。那么,在航天領域上我們國家有沒有值得我們驕傲的地方呢?

  生:有,航天英雄楊利偉20xx年10月15日駕駛著航天飛船環繞地球飛行。

  師:在此之前,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掌握這種技術,現在我們也加入了這一行列,全世界都對我們刮目相看?蛇z憾的是,我們中國人還沒有登上過月球,大家是不是都很想上去啊?

  生:是(大聲回答)

  師:雖然現在我們還沒有能力,但我們可以想啊,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將來我們登上月球了,月球上會是怎樣一翻景象呢?老師讓大家把想到的東西畫成一幅畫,請拿出來。哪位同學能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展示出來,并講講自己的構思。

  (五位學生展示作品〈附錄二〉,教師隨機點評)

  師:同學們的想象力都很豐富。下面老師也把別人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看。

  (屏幕上投影五幅圖片)

  小結:這一節課,我們了解了登月的過程,明確了登月的意義。還有幾位同學通過示意圖,為我們復述了文章內容,做得很好。剛才大家也通過想象把未來的月球畫了出來,大家希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變為現實啊?(學生答:希望)老師認為,我們初一(1)班的每一位同學都是一粒偉大的種子,只要能在知識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扎下深根,這一定會茁壯成長,實現你們這些偉大的夢想。

  作業:上課前陳秀媚同學背誦的詩歌中,有一句與月亮有關,(“我寄愁心與明月”)課后,大家查閱資料,收集關于月亮的詩詞

《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 篇9

  教學內容和步驟

  組織學生先參觀一次有關天文學知識的科普展覽;或請有關的專家、學者給同介紹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及其取得的成果,為學習本課作準備。

  一、播放一段人類探訪月球的短片。

  我們剛才看到的是人類探訪月球的全過程,那么作者朱長超是怎樣用手中的筆這一真實歷程的呢?好,我們一起看課文《月亮上的足跡》。(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速讀課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指名學生復述登月過程中的幾個階段。教者根據學生復述,板書其要點。

  登月的全過程有四個階段:

  1.飛船升空前的準備。

  2. 離地球,飛向月球。

  3.登月成功,開始工作。

  4.勝利返航,暢談感想。

  三、再讀課文,注意掌握記敘的細節。

  指名學生詳細復述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要求說出具體的細節。教師提供時間線索,指名復述,其他同學完成下表。(要求不看書填表)

  時間事情的進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飛船發射升空

  火箭發射后2分42秒第一級火箭脫落,火箭繼續上升

  離地9分5秒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工作

  火箭發射后13小時30分,宇航員進入夢鄉

  19日晚8點33分飛船飛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點

  19日晚9點32分地面呼叫,飛船減速,準備登月

  20日上午7點32分兩位宇航員換乘登月艙

  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降落在月球上

  對日上午11時39分登月艙打開艙門

  11時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22日0點15分’宇航員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22日上午6點35分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飛船進入大氣層,返回地球

  再指名復述宇航員登上月球后所做的幾件事,其他同學邊聽邊在書上標記。

  明確:宇航員登月后做了以下六件事:

  ①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

 、诓杉氯篮驮聨r樣品。

  ③樹立登月記念碑。

  ④安裝各種科學探測儀器。

 、莶迳厦绹菞l旗。

 、叟c美國總統尼克松通電話。

  四、教師小結。

  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報道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表達出作者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剛才,大家通過兩次速讀,便基本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內容,讀有所獲,學有所得,學得不錯。

  五、布置作業 。

  1.完成課后練習題二、三。

  2.辦一份以介紹天文學知識為主的手抄報。優秀者給予獎勵,并將其手抄報張貼

  在教室里,供大家閱覽。

  3.查字典,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暢談  昂首挺立  遙遙在望  可望而不可即

《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 篇10

  19.《月亮上的足跡》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觀測、暢談、里程碑、昂首挺立、一葉孤舟、遙遙在望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學知識,理解人類登月成功的偉大意義。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2.訓練學生快速閱讀,并準確全面地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3.掌握列數字的說明方法,體會準確平實的說明語言。

  德育目標

  1.感受科學技術的魅力,學習敢于探索的精神,體會作者蘊涵在字里行間的對登月成功的喜悅之情。

  2.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和科學的精神。

  【重點難點】

  1.分析登月事件的全過程及偉大意義,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2.對登月技術的理解;用簡練的語句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教學設想】

  1.快速閱讀法。本文是一篇饒有興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時間線索將登月的全過程敘述得清楚明白、生動形象。先讓學生較快速度地默讀,整體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簡潔的語句梳理概括內容要點。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學生的思維,就關于報道人類登月的文章如自讀課本中的《登陸月球》進行對比閱讀,充實有關細節,培養探索太空的興趣。

  5.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多媒體顯示月球地貌、宇宙飛船探訪太空的的資料

 。ń處熀喴庹f圖片內容)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珍貴的資料是宇航員登上月球后拍攝的。那么,你們想了解人類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過程嗎?讓我們一起學習朱長超的《月亮上的足跡》。(板書課題、作者)

  2.背景音樂:貝多芬的《月光曲》、阿炳的《二泉映月》

  同學們,“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伴著這熟悉的兒歌,我們不知不覺中走過了孩提時代,的確,如洗的碧空、如盤的圓月有著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豐富的內蘊盡在神話傳說、文章詞賦(“楊柳岸,曉風殘月”,“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保⒚耧L民俗之中。長舒廣袖的寂寞嫦娥、吳剛砍伐月桂的坎坎之聲,無不誘惑人們去設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終于在1969年7月的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伴著阿波羅11號”——太空雄鷹而展翅飛落月球,今天,讓我們在朱長超的引領下去重溫那一刻。(板書文題、作者)

  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這是一篇饒有興趣的科普小品,閱讀它,可以激發學生科學探索的興趣。

  二、快速閱讀,概括要點

  1.學生快速閱讀課文,了解文章主要內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讀,不回視。閱讀中,勾畫出下列字詞,并利用工具書掌握其讀音和意義。

  觀測:觀察并測量(天文、地理、氣象、方向等)。

  暢談:盡情地談。                里程碑: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

  昂首挺立:仰著頭筆直地立著。        遙遙在望:形容遠遠地可以看到。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側重于記敘,將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敘述得清楚明白、生動形象。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報道登月的全過程的呢?在文中篩選圈點出表示時間的短語,思考:登月的全過程按時間發展和空間位置可以分為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用示意圖標示飛船向月球進軍的行程(注明時間、距離、速度等)。

  朗讀課文的1~2語段對登月事件及意義的概說,根據文章語言環境的提示,篩選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要素。

  1969年7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半島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3.按時間順序展開敘述的。明晰的時間線索使讀者比較詳細地了解登月的具體時間,也增強了事件的生動性。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飛船升空前的準備3-4、飛船飛向月球5-8、登月艙登月成功9-13、飛船返回地球14-18四個階段。

  4.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標記出來。

  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幾件事:(1)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2)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3)樹立登月紀念碑;(4)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5)插上美國的星條旗;(6)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通話等。

  5.精彩朗讀并背誦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評價登月意義的話。

  6.師生共同歸結課文思路:

  文章采用“概括——評說”的結構方式:(板書)

  第一部分:概說登月事件及其意義。

  第二部分:評說登月全過程。

  第一階段:起飛      第二階段:進軍

  第三階段:登月      第四階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強調登月事件的偉大意義。

  7.想像訓練:根據情況提示,展開想像,口頭描述一個片斷。

  你駕駛著一艘宇宙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尋找外星生命。你離開地球已經好幾天了。這時,透過舷窗,你看到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

  三、精讀課文,研討細節

  1.朗讀課文的第5、11語段,標記出含有數字的語句,思考:作者比較詳細地列舉一系列數字的作用是什么?

  數字:“阿波羅11號”飛船的高度為2650公里,速度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等。

  因為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這些數字主要是為了體現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同時可以幫助讀者增加知識。

  2.結合課文第4語段中的議論性語句討論:為什么說人類第一次登月“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龠@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谔ど显虑虻牡谝徊,也是踏上太陽系各行星和最終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皩σ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這句話闡述的是事實,而“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則是對未來的希望。

 、21~22世紀,人類將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將利用太陽能取暖,利用月球上發現的水生產蔬菜、糧食,建立各種生活設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務是開采氦3并運回地球,并利用這一熱能源發電,供應全地球所需電能。人類還將開發地球人拜訪月球村的旅游業。

  點撥:“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實的闡述。但這一小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說明現代科技已經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人類邁進宇宙的步伐將更堅實更長遠。

  3.作者以平實的語言記錄登月的過程,盡管沒有過多的議論抒情,但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舉出片斷說明。

  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對宇航員的贊嘆。如流露在登月紀念碑文中的勝利、豪邁之情。

  4.寫作特點

  首先是渲染。文章的1、2段進行了渲染,目的是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其次是有明晰的時間線索。這就使讀者比較詳細地了解登月的具體時間,也增強了事件的生動性?梢哉f,按時間順序展開敘述是本文寫作的又一突出特點。

  生動的語言是本文第三個突出特點。

  四、課堂小結

  1.人類第一次成功地探訪月球轉眼間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歷史,重溫經典,在嘆服人類用聰明才智譜寫壯舉的同時,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著人類探索的腳步,精彩神話的創造就孕育在這堅實的探索之中,我們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夢想在不久的將來會變成鮮活的現實,讓我們共同祈祝人類未來更美好。

  2.有人說阿波羅登月計劃是一場大騙局。也有人說,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對此你是如何看的?請查閱有關資料證實自己的觀點。

  3. 詠月詩話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全詩通俗流暢,瑯瑯上口。詩人為我們創造出一個深邃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月下思鄉圖”。詩人以“靜夜思”為題,但全詩不著一個“靜”字,而是以白霜為喻,側面寫出清靜幽寂的環境。“低頭”兩字,表現出詩人深沉纏綿的思鄉之情。

  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边@首詩通過描寫、歌詠峨眉山月,抒發了詩人即將離開蜀地的依戀心情。山巔秋月高懸,江中月影沉沉。詩人一會兒仰望秋月,一會兒俯視江中明月,一仰一俯,傾注了詩人濃濃的依戀之情。船進三峽,詩人思念明月,但山高蔽月,詩人那種惆悵無奈的心情躍然紙上。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臺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碧瞥钌屉[《霜月》。此詩想像豐富,構思新巧。首句寫雁來蟬無,點明時令屬秋。第二句描繪了霜和月爭輝的景色:憑欄遠望,月光朗朗,霜色如水,霜、月交輝給人一種“水接天”的感覺。三、四兩句運用神話故事,青女是管霜雪的女神,素娥是月中嫦娥,她們在“月中霜里”比喻各自的美姿。這種“詩意”給人帶來美妙的遐思。

  明朝邊貢《嫦娥》:月宮秋冷桂團團,歲歲花開只自攀,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這首詩以神話故事中的嫦娥為題,描寫清涼沉寂的月宮,實際上是秋夜望月的感興之作。三、四兩句,用語平易,但蘊藉深沉,是歷來吟詠月中嫦娥的名句之一。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碧瞥瘎⒎健兑乖隆。首句是絕妙好句,寫得寧靜如畫,月斜夜深,月光照到庭園的一半,一半明,一半暗。第二句寫星斗,更增添一份靜穆神秘的意蘊。但詩人真正的用意不是寫月,而是寫生機勃勃的春意;三、四兩句寫詩人驚喜地感受到春天來臨了,入春以來的第一聲蟲聲破窗而入。以蟲聲的“鬧”反襯月夜的“靜”。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秋之夜,天清氣爽,圓月高懸,寒露凝珠。詩人觸景生情,寫出了這首望月懷人之作。但詩人沒有直接寫對朋友的懷念,而是寫月下的景物:樹、鴉、露、桂花,以及灑滿院中的似水的月色。通過對一系列凄清肅穆的景物的描寫,寫出了詩人此時孤寂的心情,又用“不知秋思落誰家”一句作結,含蓄地寫出了對友人深深的思念。這和李白的《靜夜思》有異曲同工之妙。

  阿波羅登月計劃是一場大騙局。也有人說,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對于這些觀點,教師了解一點即可,不必在課堂上給學生講。一旦學生問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想辦法證實一下,因為證實的過程就是鍛煉的過程。

  4.有關資料

  前蘇聯于1957年搶先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之后,又于1961年把人類第一名航天使者送上地球軌道。

  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肯尼迪批準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計劃,這項任務就是后來以希臘神話中太陽神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阿波羅”載人登月探險計劃.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1975年11月26日,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后順利返回,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1979年, “遠望”1號航天測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國成為世界上第4個擁有遠洋航天測量船的國家。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后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

  XX年10月15日9時許,我國自主研制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將中國第一名航天員送上太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進行的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歷史性重大突破,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XX1012神六兩人      XX1024我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

《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 篇11

  【教學目標】

  l.知識與能力:

 、偎僮x課文,能快速理清文章思路。

 、谔岣呃斫狻w納能力及信息篩選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倮眯畔⒓夹g和網絡進行交流、探究。

 、谕卣顾季S,激發創新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堅信有夢想去努力就一定能實現。

  【教學重難點】

  1.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增強處理信息的能力。

  2.激發學生探索月球乃至宇宙奧秘的興趣,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相信只要有夢想最終就可以實現。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課文:

  1.學生課前誦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為生字新詞注音釋義。

  2.思考課后“研討與練習”。

  二、導入課文:

  設計導語:

  簡介我國三步實施的“嫦娥奔月計劃”(繞、落、回)。

  (尋夢的)鳥兒飛過天空,沒有留下痕跡,卻在人類心中喚起亙古不變的夢想(嫦娥奔月、敦煌飛天)。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先萌生飛天夢的民族,追尋著夢想,我們已經在奧妙無窮的太空中留下串串足跡。伴隨著不懈的追求,憑著智慧和勇氣,人類已經把登上月球這千古神話變為了現實!30幾年前(1969年)三位人類的精英已經將足跡踏上了月亮,今天,讓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去探尋──《月亮上的足跡》吧。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課文,梳理人類登月這一故事梗概。

  時間:公元1969年7月16日至25日(1969年7月21日上午1l點56分20秒)

  地點:美國佛羅里達州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事件:乘坐“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登月

  2.要素中,哪一點最富于變化?

  ──時間要素

  3.用一句最簡明的話表述文章內容。

  (1969年美國三位宇航員乘坐“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登上月球。)

  四、再讀課文,交流合作:

  1.再讀課文,依據富于變化的時間要素,小組同學共同用文字完成“宇航員登月流程示意圖”。(快速獲取信息。)

  2.小組交流:

 。1)準備升空

  ↓

  1969年7月16日

  ↓

  加燃料吃早飯登上飛船

  ↓

  飛向月球

  ↓

  當地時間9點32分點火騰飛

  ↓

  每秒6.8公里──每秒7.67公里──每秒10.5公里

  ↓

  19日晚上8點33分,飛過月亮與地球引力的中和點。

  ↓

  7月20上午7點32分,登月艙開始降落。

  ↓

  登月成功

  ↓

  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降落月球

  ↓

  1969年7月21日上午11點56分20秒登月里程碑

  ↓

  開始工作……

  ↓

  返回地球

  ↓

  22日上午6點35分,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飛船進入地球大氣層。

 。2)整個過程歷時195個小時,漫長的過程,卻能寫得有條不紊。(詳盡的時間變化,精確到秒;嚴謹的科學態度,數據精確。)

  (3)宇航員在月球上留下了哪些足跡(做了哪幾件事)?

  討論明確:

  ①檢查登月器;②采集月壤和月巖;③樹立紀念碑;④安裝電視攝像機;⑤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⑥安裝激光儀;⑦安裝月震儀;⑧插星條旗;⑨和美國總統尼克松通話。

  五、品讀課文,深入領悟:

  1.登月成功,僅僅是美國人的驕傲嗎?

  科學無國界。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驅們,成功固然是英雄,失敗也是英雄,是他們駕馭著人類的夢想,足跡踏上了月球。五百多年前的明朝,一個叫萬戶的中國人第一次用火箭嘗試了飛天──生命換理想!三位美國宇航員的成功代表人類的成功,這是人類的文明。正如法國作家雨果所說: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于人類的。

  2.我們中國在邁向太空方面,為世界做出了哪些貢獻?

 。ń涣魑覈娇蘸教旆矫娉晒,了解我國幾位航天英雄。)

  六、拓展延伸,聯想與想象:

  聯系《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诳茖W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④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七、課堂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四十年,而我國也在實施奔月計劃,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今天,我們創造夢想;明天,讓夢想燃燒,讓人類的足跡遍布宇宙!

  八、板書設計:

  月亮上的足跡

  朱長超

  一(1——2):概說登月事件及其意義。

  二(3——15):評說登月全過程。

  第一階段:起飛

  第二階段:進軍

  第三階段:登月

  第四階段:返航

  三(16——18):再次強調登月事件的偉大意義。

《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 篇12

  教學目的

  1.學習快速閱讀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點,理解文章內容。

  3.理解列數字方法的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

  (1)學習快速閱讀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點,理解文章內容。

  難點:理解列數字方法的作用。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暢談:盡情地說。

  (2)昂首挺立:仰著頭直立著。

  (3)遙遙在望:形容距離遠可以望見。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

  2.閱讀全文,思考自讀提示和課后練習。

  二、導入  

  小時候,奶奶給你們講過嫦娥奔月的故事嗎?傳說月宮中不僅有嫦娥,還有捧酒的吳剛,還有揭藥的玉兔。你們想到月亮上去會會他們嗎?

  1967年7月21日,人類登上了月球,讓我們跟著登月的宇宙飛船去月球上瀟灑走一回。

  三、正課

  1.用5 分鐘時間快速默讀全文,做到集中注意力,本出聲,不回

  視,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

  2.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分成三段。

  第一段:從開頭到“樹起了宇航事業的一塊新的里程碑。

  概括介紹美國宇航員拜訪了月球。

  第二段:從“這一年的 7月 16日”到“三位宇航員共同完成了一次

  到另一個星球的探險。

  具體介紹美國宇航員登月的全過程。

  第三段:從“登月歸來后不久”到完。

  評論登月的意義。

  3.提問: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

  討論并歸納: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登月前,介紹宇航員來到發射架下,進人狹小的指令艙。點火,火箭緩緩上升,兩級火箭自動脫落后,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工作,飛船在預定的時間、預定的高度進入預定的軌道。先繞地球飛行,飛行狀況正常。第三級火箭再次發動,進入登月軌道。飛船開始作減速飛行,減慢到一定速度時,它自動作了;鸬闹噶。不久,登月艙和飛船脫離。登月艙開始降落,平穩地降落在月球上。

  第二階段:登上月球。登月艙打開了艙門,宇航員走下階梯,登上了月球,開始作業 ,3個小時后停止作業 ,從月球返回登月艙內。

  第三階段:返回地球。登月艙發動機起動了,它不斷地上升,不斷地加速,進人預定軌道,與在空中等候的“阿波羅 11號”飛船對接成功。丟棄登月能,飛船開始向遙遠的地球飛去。它以合適的角度進入地球大氣層。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時候,三個大型降落傘在空中張開,“阿波羅11號”飛船濺澆在預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邊的海軍救起。

  4.提問:宇航員登上了月球后做了哪幾件事?

  討論并歸納;做了九件事。

  ①檢查了登月器的著陸情況,發現一切正常。

 、谒麄兡贸鲨F鍬,采集了月壤和月巖的樣品。

 、鬯麄儚牡窃屡撝腥〕鲆粔K紀念碑,把它樹立在月球上。

 、軓牡窃屡撝腥〕鲭娨晹z像機,安裝在月球的表面。

 、莅惭b了一臺太陽風測定裝置,用來檢測宇宙射線。

 、郯惭b了用來精確測定月球和地球之間距離的激光儀。

 、郯惭b了測定月震的月震儀。

  ③取出美國的星條旗,把它插在月亮上。

  ③跟美國總統尼克松通話。

  5.提問;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數字,這些數字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文章中精確地運用表示時間、速度、距離的數字,使文章說明得更準確、更具體。

  6.提問:登月有什么意義?

  討論并歸納: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四、小結

  本文以平實的語言,真實記錄了這次登月的全過程。文章精確地運用表示時間、速度、距離的數字,使文章說明得更準確、更具體。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三。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ǎ└鶕铝芯渥拥囊馑加靡粋詞語表達。

  1.仰著頭直立著。

  2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

  3.距離遠但可以望見。

  4.不停地運動行進。

  (二)如果你是宇航員,你到月球上要做些什么?展開想象,寫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 篇13

  ○教學目標 

  ① 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 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課前準備

  教師 可帶領學生參觀天文館,了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

  學生 可以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秘》、《十萬個為什么》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通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美。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教學設計

  新課導入  

 、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飛船的登月資料圖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畫面導人新課。

 、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歌導人。

  總之,導人旨在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秘是人類的向往,什么時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變成現實,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于登上了月球,那驚心動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悅,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依然可以領略。讓我們共同欣賞美文《月亮上的足跡》。

  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學生速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并提出思考題,把握文章大意。

 、僮灾鲗W習

  a.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并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b.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c.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d.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簡要說明。

 、诤献魈骄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并參與討論。

  然后由學生各組代表發言,并由其他組的學生補充,發言后教師可以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僮灾鲗W習

  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并共同探究,深人體會。

  a.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b.宇航員登月后做了哪幾件事?

  c.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請舉例說明。

  ②合作探究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

  可讓學生齊讀并深刻體會,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對這樣一次事件的完整敘述,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可以發言并舉例。教師可以幫助歸納:語言方面——①恰當的描述;②用數字說明;③敘述中有議論。此三點可各舉一例,并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拓展延伸,聯想和想像

  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 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④ 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隨著我國神州三號飛船的發射成功,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延伸練習

 、 假如你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會做些什么?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 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并在寫作中盡可能地使用。

  ○板書設計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煉學生裝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 篇14

  一、教學目標 

  1、   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  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探究活動。

  3、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4、   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二、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精心搭設“橋梁”把這一課過渡到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

  三、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跡》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從教材編寫角度來說,這一單元反映的是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其設置目的主要是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這篇課文敘述的是20世界最偉大的科學探險——登月。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這一題材本身就能引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和足夠的興趣,而這節課的內容與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內容——探索月球奧秘緊密相連,關于月亮的資料非常豐富,無論是自然現象還是人文現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兩者聯系起來作為一個月亮的課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因此,學習這課,不僅要了解登月的知識,還要精心搭設“橋梁”把這一課過渡到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切實開展關于月亮的科學與人文的探究活動。

  四、學生分析

  上這節課的班級學生上課較活躍,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該班學生信息技術能力較強,計算機水平較好,對網絡和網站知識都有了解,并且經常上網查找資料,有一定的檢索、收集、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所以進行分組學習,上網探究,讓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為學生的網上探究提供了技術保障。大多數的學生能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有一定的創造能力。因此,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各種能力,如在上課前讓學生動手做一些與月亮有關的手工作品或畫月亮圖,上課時畫出登月軌跡圖,將較好的作品貼在墻上,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營造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質疑登月常識及課文內容,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自己上網,上網過程中自主選擇內容,培養了學生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歸納總結后要向協作小組和全班同學匯報,增強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五、課前準備

  教師了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做好關于這一課的課件和與月亮有關的網站。

  學生(1)可以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秘》、《十萬個為什么》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2)關于月亮的作品

  六、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學生角度)展示學生的小制作(關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圖畫等)導入  月亮的世界。

  2、(教師角度)準備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詞(《靜夜詩》、《水調歌頭》、《楓橋夜泊》等)。

  (朗誦詩歌)由學生誦讀幻燈上關于月亮的詩歌。旨在營造良好氣氛,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秘是人類的向往。

 。ń處熞龑В┰铝,自古以來,就與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尤其受詩人們的鐘愛。那皎潔、靜謐的月光,時圓時方富有變化的月形,激起詩人們多少懷念與感慨,同學們還知道哪些關于月亮的詩歌,請說一句有月亮的詩(“楊柳岸,曉風殘月”,“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保,月亮在詩人們的描繪下是如此美好,現在我們就與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二)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1、 要求學生速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ㄗ灾鲗W習)

  (1)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獲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課件上的問題。(培養快速閱讀的能力)

  a、人類是什么時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b、哪個國家的哪一位宇航員第一次踏上月球?

  c、月球和地球相距多遠?

  d、火箭名稱和飛船分別叫什么?

  e、采用什么順序記敘了什么過程?

 。2)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3)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思考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ǹ偨Y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2、展示學生作品,培養動手能力和說話能力。

 。阏f我說大家說)

  (1)           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作簡要說明。

 。2)           四人小組比一比,看誰畫的最好,介紹得最準確,推薦一位同學到上面來展示、介紹。

  (3)           展示各小組中最好的作品,并請一位同學介紹登月過程。

 。4)           利用月亮課件展示當時的登月軌跡圖,了解登月過程和登月軌跡。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煉學生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三)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1、       (觀看課件中的錄像),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1)            看登月的實況錄像。

 。2)            說說看到這一場景的感受。

 。3)            質疑登月事件。

  學生相互質疑,也可師生相互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使這節課達到高潮。

  a、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b、 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c、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d、 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e、登月艙與飛船是怎樣脫離和對接的?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寂;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2、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并共同探究課文,深人體會。

 。ê献魈骄浚

  (1)           探究1:同學們把登月過程準確地解說出來,這不能不歸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復雜過程寫得清楚明白,你覺得課文寫作上最值得你學習的一點是什么?

 。ㄗ寣W生談自己真實的體會,暢所欲言。有一點必須明確:a、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有條不紊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b、恰當的描述,敘述中有議論。c、用數字說明)此三點可各舉一例,并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2)           探究2:你喜歡這篇課文嗎?閱讀時你有什么感覺(我就覺得很緊張,很自豪)哪一處讓你最難忘,請找出來并朗讀、評析。

 。3)           探究3:齊讀最后一段,談談你對登月意義的認識。

 。ㄞq論)據說為了這次登月,共有40萬人、2萬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資239、15億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只運回了幾百斤的月巖、月壤,到底值不值?

  (總結)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F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

  (4)         你對月亮知多少。(拓展延伸到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

  1、       學生上網查找有關月亮的資料,也可以進入老師準備好的月亮網,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查閱。

  〖關于“月亮”的話題,學生可以選擇這一話題中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方面組成協作小組(以“月亮”話題為例,對文學感興趣的可以組成月亮傳說組、月亮詩歌組、月亮美稱組、月亮風俗組等,對科學感興趣的可以組成登月組、月球概況組、月球之謎組等),各個小組到網上自主選擇,自主活動,讓每一個學生在這一任務中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學生在活動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網上遇到問題時能協商解決,通過有效的溝通解決群體內的沖突,對各人分擔的任務進行群體加工,對活動的成效共同進行評估。這一過程中,不僅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相關網站)  

  2、       各興趣小組將搜集到的內容制作成課件。

  3、       各小組從不同角度交流查閱到的資料:

  (1)星空奇觀(2)月球之謎 (3)中國航天

 。5)           登月計劃 (5)阿波羅之旅 (6)登月圖集

  (5)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我國已進行了無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6)作業 

  必做題:

  1、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并用其中的一些詞語寫一段話。

  2、根據練習三創設情境,寫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選做題:課后繼續看與月亮有關的書籍或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做好筆記。

  教學反思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以及學生在網絡上的探究活動和反饋,我覺得本節探究活動有一些收獲:

  1.                 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讓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工具,滲透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活動過程 中,具有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2.                 利用網絡(internet)上資源的豐富性和交互性的特點,讓學生通過網絡檢索和加工信息,極大地擴展了教學空間、時間和信息量的外延。

  3.                 利用網絡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類思維的自然聯想,讓學生自主思考、主動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自主學習。

  4.                 網絡小組協作和個別化教學可以實現有差異教育,培養與人分享、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節課在具體的教學中也有不足:

  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水平不一,在小組協作中,有的小組成員不能在計劃時間內完成信息的處理;學生網絡探索的主動性不足;由于課時所限,課外探究任務的完成有些難度。

《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 篇15

  ○教學目標 

 、 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 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課前準備

  教師 可帶領學生參觀天文館,了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

  學生 可以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秘》、《十萬個為什么》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通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美。文章所記

  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教學設計

  新課導入  

 、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飛船的登月資料圖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畫面導人新課。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歌導人。

  總之,導人旨在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秘是人類的向往,什么時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變成現實,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于登上了月球,那驚心動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悅,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依然可以領略。讓我們共同欣賞美文《月亮上的足跡》。

  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學生速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并提出思考題,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學習

  a.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并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b.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c.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d.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簡要說明。

 、诤献魈骄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并參與討論。

  然后由學生各組代表發言,并由其他組的學生補充,發言后教師可以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僮灾鲗W習

  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并共同探究,深人體會。

  a.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7.

  b.宇航員登月后做了哪幾件事?

  c.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請舉例說明。

 、诤献魈骄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

  可讓學生齊讀并深刻體會,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對這樣一次事件的完整敘述,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可以發言并舉例。教師可以幫助歸納:語言方面——①恰當的描述;②用數字說明;③敘述中有議論。此三點可各舉一例,并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拓展延伸,聯想和想像

  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 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 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隨著我國神州三號飛船的發射成功,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延伸練習

 、 假如你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會做些什么?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 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并在寫作中盡可能地使用。

  ○板書設計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煉學生裝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 篇16

  [教學目的]

  1. 快速閱讀課文,較快地了解文章的內容大意。

  2. 用歸納文意要點的方法,概括各部分的內容要點。

  3. 學習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認識現代科技對人類發展的巨大作用并受到鼓舞。

  4. 學用文章的寫作技巧和語言。

  [教學重點]

  1. 課文的結構方式“概說——評說”。

  2. 登月事件的全過程及偉大意義。

  [教學難點 ]

  用簡練的語句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教學手段]

  CAI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1.(出示宇航員拍攝到的月球地貌的圖片)導語 激趣,引入課題。

  2.疏通了解。

 。1) 學習“自讀提示”,了解學習該課的基本要求:“平實的語言”和“概括各部分的要點”。

 。2) 快速閱讀課文一遍,了解文章寫了哪些主要內容。

 。3) 畫出課文中的生字生詞,查閱字典,弄清讀音和意義。

  3. 再次閱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

 。1)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

 。2) 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幾件事?

  學生討論,交流,回答。

  點撥:

 。1) 登月的全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升空前的準備(3、4段)升空前的氣氛、登機。

  ○2飛向月球(5——9段)檢查、點火、升空、飛行。(播放火箭升空一、二級火箭脫落的錄象)

  ○3登月成功(10——15段)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飛船。

  ○4返回地球(16——20段)起飛、歸航、回到地球、暢談登月感受。

 。2) 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幾件事:

  ○1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2采集月壤和月巖!3樹立登月紀念碑!4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5插上美國的星條旗。○6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通電話。

 。úシ庞詈絾T登陸月球后的錄象、圖片)

  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報道登月的全過程的呢?(時間)

  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作者沒有過多的議論和抒情,但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ㄏ矏、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對宇航員的敬佩。)

  4. 精讀課文,依時間順序列一事件進程表。

  時間 事件進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飛船發射升空

  火箭發射后2分42秒 第一級火箭脫落,火箭繼續上升

  離地9分5秒 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工作

  火箭發射后13小時30分 宇航員進入夢鄉

  19日晚8點33分 飛船飛過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

  19日晚9點32分 地面呼叫,飛船減速,準備登月

  20日午7點32分 兩位宇航員換乘登月艙

  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 登月艙平穩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點39分 登月艙打開艙門

  11點51分20秒 阿姆斯特郎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22日0點15分 宇航員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22日上午6點35分 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 飛船進入大氣層

  5. 小結。

  這篇記實報道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本文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來記敘,條理十分清晰,記敘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語言平實、準確,體現了新聞報道的準確性、真實性、科學性。

  6. 布置作業 。

  根據第二部分第1、2階段的內容,畫出飛船向月球進軍的行程圖。

  [課堂練習]

  1. 課后習題。  2、畫圖。

  [板書設計 ]

  月亮上的足跡

  概說登月事件及其意義。

  起飛

  評說登月全過程。     進軍

  登月

  返航

  再次強調登月事件的偉大意義。

《月亮上的足跡》導學案(精選16篇) 相關內容:
  • 月亮上的足跡(通用12篇)

    教學目標:1.快速閱讀課文,概括各部分的內容要點2.掌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時間順序3.掌握列數字的說明方法,體會準確平實的說明語言4.學習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認識現代科技對人類發展的巨大作用.重點:準確地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難點:理...

  • 15月亮上的足跡(精選16篇)

    教學重點 1.快速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2.借助關鍵詞句準確地概括內容要點。教學難點 理解列數字方法的作用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通過“廣播教學”,將從網上下載的一篇“北京中學生將‘飛’火星”的新聞報道播放給學生閱讀,以此導入...

  • 《月亮上的足跡》六環節教學設計(通用17篇)

    一、學習目標:1.快速閱讀,在規定時間內讀完全文,并能準確全面地概括課文要點。2.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3.激發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培養起足夠的學習興趣。...

  •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范文(精選16篇)

    一、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 讀準“域、橢、鍬”的讀音;理解、積累“里程碑、昂首挺立、神往、暢談”等詞語。2、 了解人類登上月球過程,理解人類登月成功的偉大意義。...

  •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理解、積累“觀測、暢談、里程碑、昂首挺立、一葉孤舟、遙遙在望”等詞語。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學知識,理解人類登月成功的偉大意義。能力目標1.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 第19課《月亮上的足跡》導學、例析、訓練立體教學案(通用17篇)

    (建議安排1課時)[學法引導] 《月亮上的足跡》是一篇饒有興趣的科普小品文。課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船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并指出登月活動的重大意義,這一創舉將人類登月的夢想變成了現實,從而激發了讀者探索...

  • 《月亮上的足跡》課堂實錄(精選12篇)

    牟平實驗中學 劉美華一、教學目標:讀課文,了解人類進入月球的過程和意義;過本課的學習,激發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二、教學重點:激發同學們科學探索的興趣。...

  •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精選13篇)

    [教學目的] 1. 快速閱讀課文,較快地了解文章的內容大意。 2. 用歸納文意要點的方法,概括各部分的內容要點。 3. 學習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認識現代科技對人類發展的巨大作用并受到鼓舞。 4. 學用文章的寫作技巧和語言。...

  • 《月亮上的足跡》優秀教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3.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教學重點速讀課文,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教學設計一. 導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

  • 初中七年級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學教案范文(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快速閱讀,在規定時間內讀完全文,并能準確全面地概括課文要點。2.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3.激發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培養起足夠的學習興趣。...

  •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反思(精選2篇)

    教學反思是教師提高水平的途徑,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月亮上的足跡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生平上的第一節公開課,業已降下帷幕。過后得到前輩們的指教,可謂獲益匪淺。...

  •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案例與反思(精選2篇)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 月亮上的足跡 教學設計示例(通用2篇)

    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 了解本文敘順序和記敘文的要素。2.迅速掌握文章內容。(二)能力目標1.掌握快速閱讀技巧。2.了解文中的航天知識。(三)情感目標1.培養學生對太空探索的興趣,鼓勵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 19月亮上的足跡(通用12篇)

    教學目的1.學習快速閱讀的方法。2.概括各部分要點,理解文章內容。3.理解列數字方法的作用。重點、難點重點:(1)學習快速閱讀的方法。(2)概括各部分要點,理解文章內容。難點:理解列數字方法的作用。...

  •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通用16篇)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目標:1.快速閱讀課文,概括各部分的內容要點2.掌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時間順序3.掌握列數字的說明方法,體會準確平實的說明語言4.學習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認識現代科技對人類發展的巨大作用.重點:準確地概括課文的內...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 | av在线网站观看 | 成在人av抽搐高潮喷水流白浆 |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按摩 | 日韩精品无吗 | 亚洲最大AV网站在线观看 | 色噜噜色狠狠 | 激情综合色五月六月婷婷 | 91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 2021亚洲韩国精品乱码 | 在线观看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 欧美a级成人淫片免费看 | 色欧美自拍视频 | 91射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不卡 | 亚洲精品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污网址在线观看免费入口 | 亚洲AV成人片无码WWW | 免费无码国产欧美久久18 | 久久人妻无码毛片A片麻豆潘金莲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网站不卡 | 一级体片a | 激情综合婷婷色五月蜜桃 |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最 | 久久人人爽人人片 | 性虎精品无码AV导航 | 日本一本二本三本在线观看 | 任你躁久久久久久妇女av | 亚洲成AV人在线视达达兔 | 亚州综合 | 国产盗摄XXXX视频XXXⅩ | 四虎影院久久 | 久久中文精品 | 日韩高清免费在线 | 亚洲一片黄 | 福利视频一区 | 99草视频 | 2014av手机天堂网免费 | 国产综合一| 欧美成人www免费全部网站 | 国产美女被遭强高潮免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