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觸不周山》七下
《共工怒觸不周山》
知識與能力:
1、認讀理解文章中出現的生字詞;
2、積累文言文知識;
3、結合課下注釋,理解翻譯文章,
過程與方法:
1、六讀法: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懂內容、讀到知識、讀美文章、讀出疑惑;
2、獨立思考與互動交流相結合,深入理解文章;
3、學會質疑,通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情感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文,感受共工勇敢、堅強,自我犧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無畏精神;
2、學習古人認識自然,探求奧秘的積極精神。
重點難點:
1、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常用文言字、詞、句式,結合課下注釋翻譯課文;
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想象能力;
3、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課時:一課時
第一課時:
活動設計一:
1、導入新課:
在西方神話中天地是這樣創造的:
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神說,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將水分為上下。神就造出空氣,將空氣以下的水,空氣以上的水分開了。事就這樣成了。神稱空氣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神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神稱旱地為地,稱水的聚處為海。神看著是好的。……神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并要發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了。于是神造了兩個大光,大的管晝,小的管夜。又造眾星。就把這些光擺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晝夜,分別明暗。神看著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那么中國神話中,天地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神話:《共工怒觸不周山》,希望同學們在今天的學習中展開想象的翅膀,與老師一起翱翔于中國古代神話世界。
2、板書課題:《共工怒觸不周山》
3、文學常識:
(1)、《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宗室淮南王劉安招致賓客李尚、蘇飛、伍被等共同編著。據《漢書·藝文志》云:淮南內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顏師古注曰:內篇論道,外篇雜說,現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說的內篇所遺。據高誘序言,“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認為此書包括了廣大而光明的通理。全書內容龐雜,它將道、陰陽、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來,但主要的宗旨傾向于道家。《漢書·藝文志》則將它列入雜家。
(2)、劉安:(前179—前121年)西漢文學家。他學術修養較為深厚,后密謀叛亂,被漢王朝平定。劉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謀反罪”,自殺。淮南國被廢除。漢武帝在這里設立了九江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