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
教學目標:1.細讀課文,感受作者對鄧稼先的贊美和景仰之情。
2.體會本篇散文以記敘為主,把描寫、議論、抒情融為一爐的表達特色。
3.品味本文飽含情感的語句,品味其中包含的深切的感情。
4.了解和學習小標題的寫法。
重點難點:
重點:以記敘為主,把描寫、議論、抒情融為一爐的表達方式。
難點:體會作者的復雜豐富的思想感情。
媒體準備:
投影設備(視頻、音頻等),鄧稼先、楊振寧圖片資料,兩彈資料圖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要求:
1.通讀全文,查字典,給生字生詞注音釋義。
2.閱讀全文,體會本篇在比較客觀的描敘中所包含的感情。
3.搜集新中國成立后的科技發展業績故事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示例。
近代中國積貧積弱,飽受列強的欺凌。中國的有識之士,在一百多年的歷史里,在救國圖強的道路上艱苦跋涉。他們前赴后繼,兢兢業業,為我們民族的崛起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在這救國的道路上,有一支隊伍顯得十分讓人感動。這就是那些科學工作者,尤其是那些在新中國成立時,放棄了在國外的優厚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回到了自己的祖國的老一輩科學家。在祖國的大地上,他們克服種種困難,用自己的赤誠之心,把中國的科學頂上了一個高度。原子彈、氫彈的成功研制和試射,人造衛星的成功升空,都使我們的祖國在全世界擁有了自己的科技立足點,使我們國人揚眉吐氣。
同學們收集了哪些有關我國科學家的故事資料?請互相交流,看看誰的材料更豐富。
(學生交流搜集的材料,教師檢查搜集情況)
在這一個個驕人的成績背后,就有一個被稱為兩彈元勛的科學家,他就是——鄧稼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著名科學家楊振寧先生的文章《鄧稼先》。
(主板書:鄧稼先 楊振寧)
二、作者簡介。
楊振寧(chen ning yang)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國安徽省合肥市。楊振寧1938年至1944年在中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讀書,先后獲學士、碩士學位。1945年赴美求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8年至1979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和波蘭、美國等6所院校的理學博士學位。曾先后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研究員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66年起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艾伯特.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將理論物理研究所命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該校授予一等榮譽博士學位。
楊振寧于1956年與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原理,因而共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原理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對稱性的認識,為人們正確認識微觀粒子世界開辟了新天地。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大大促進了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另外,楊振寧還是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諸多領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驅和奠基人。
三、關于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著名科學家,被稱為“兩彈元勛”。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鄧稼先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于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于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并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后,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后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