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
(三)“鄧稼先與奧本海默”:與奧本海默比較,凸現鄧稼先的人品——能力超群、忠厚樸實。鄧稼先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最有奉獻精神的兒子。(人品)
(四)“民族感情?友情?”:寫自己與鄧稼先的交往。通過寫鄧稼先的誠懇周到及領導中國原子彈工程所創造出來的成就,抒寫作者復雜的情感。作者為民族而自豪,為鄧稼先而驕傲。(民族自豪感)
(五)“我不能走”:贊揚鄧稼先堅定、執著與勇敢的品質。通過沙漠戈壁的荒涼與凄惋的描寫,以及工作中遇到的令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突出鄧稼先樸實的“我不能走”,高度贊揚他的精神品質。(使命感)
(六)“永恒的驕傲”:唱給鄧稼先的贊歌和挽歌。(知音,總評)
投影或板書:
1.“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背景)
2.“兩彈元勛”:(生平,貢獻)——————貢獻
3.“鄧稼先與奧本海默”:(人品)
4.“民族感情?友情?”:(民族自豪感) 精神
5.“我不能走”:(責任心、使命感)
6.“永恒的驕傲”:(知音,總評)
六、朗讀第一、二、五部分,整體把握語言風格。
再讀全文,并朗讀第一、二、五部分,想一想,本文的語言最感人的是什么?為什么?
(學情預測:學生對各類文章都有一定的閱讀積累。但像本文這樣的文章,則需要他們進一步去感知和品味,去讀出其中的特點。學生只須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即可,具體的品味和分析可以留待第二課時再進行)
學生思考、討論。明確:
本文與其他的寫人散文一樣,也具有以記敘為主,把描寫、議論、抒情融為一爐的表達特色。這從全文可以看出。但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發現,本文語言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既有客觀的列舉,又有理性的評價,更有深沉而飽滿的感情。
本文不像一般的描寫性或抒情性的散文,而是一篇寫人物的散文。作者本身是一個治學嚴謹的著名科學家,文章所寫的人物也是一位功勛卓著的著名科學家。因為這樣特殊的情況,所以在語言方面就自然表現出與一般文章不同的特點,也就是理性與感性、客觀與主觀的融合。作者的語言是樸實的,但又是蘊涵著深沉的情感。例如第一部分的結尾段:“對這巨大轉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1924—1986)。”用的是概括敘述的語言,看似平鋪直敘,卻能達到令人對鄧稼先肅然起敬的效果。又如第二部分的結尾:“鄧稼先是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張愛萍將軍稱他為‘兩彈元勛’,他是當之無愧的。”也是敘述的語言,但評價卻是極高的,敬仰之情也十分深沉。
七、布置課后作業。
(一)思考“閱讀練習?探究”一、二、三題。
(二)劃出你認為最有表現力的句子,并思考其原因。
第二課時
一、閱讀第一部分,思考并討論:本文是寫鄧稼先的,開頭為什么要概述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歷史?
(學情預測:開頭往往是人們關注的位置。學生一般會注意到這個問題,而且可以進行分析和思考。教師設計問題時,可以引導學生,并教給學生正確的思路。)
學生閱讀,思考,討論。明確:
文章開頭列舉中國一百年前的屈辱歷史,就是為寫鄧稼先服務的。這樣的開頭,在表現人物方面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新中國成立前后的歷史社會狀況的鮮明對比,突出了“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創造的偉大成就,從而把鄧稼先的貢獻放在一個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之中——中國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為我們有了強大的國力,而由鄧稼先領導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無疑是這之中最重要的一筆。這樣,就從總體上突出了鄧稼先的巨大貢獻,為全文奠定了評價和贊美的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