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一面教案
一面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畫人物精神面貌的寫作方法。
二、學習魯迅同情、愛護勞苦大眾,和工農站在一起的崇高精神和堅定立場,激勵學生以魯迅為榜樣,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三、掌握字、詞:
教學設想:
一、安排三教時。
二、引導學生體會三寫魯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氣質上的作用,是本文教學的重點;通過“‘一面’的印象的分析,加深對‘一面’的力量”的理解,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三寫肖像的文字,可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講解和反復朗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
四、以課文為借鑒,結合作文,寫一個初次相識的人的外貌特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
《一面》是一篇回憶魯迅的文章,最初發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雜志一卷五期上,當時離魯迅逝世只有半個月時間,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魯迅先生紀念集》。在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結集出版的魯迅回憶錄里。作者阿累當時是上海英商汽車公司一個普通的汽車售票員,他回憶了在內山書店與魯迅先生偶爾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畫了魯迅先生真切動人的形象,從而寫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義,從一個側面深刻地反映了魯迅先生的崇高精神,揭示了魯迅先生是和勞苦大眾永遠站在一起的這一深刻主題。用“一面”作題目,樸實、親切,反映的是記敘的中心:“一面”的印象;同時也是主題所在:“一面”的力量——“魯迅先生是同我們一起的!”“我們只有踏著他的血的足印,繼續前進。”
二、檢查課前預習。
課前要求預習、掌握字、詞。堂上檢查正音、正字、釋義、(詳見“教學目的”三),展示小黑板,拼音由學生上黑板填寫,辨形可以安排選字填空練習,釋義是口頭回答。
三、劃分段落層次。
(一)確定自然段。
1、教師指導:獨立成節的一段文字最末一個標點符號如果是冒號或者是破折號,那么劃分自然段時,應該將下一個獨立成節的文字一起劃為一個自然段。
2、學生標自然段。全文計35個自然級。
(二)劃分段落層次。
根據學生討論歸納: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1——31自然
段,“一面”的印象。第二部分:32——35自然段,“一面”的力量。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三個層次:①1——3自然段,交代時間、地點、事體和人物;②4——14自然段,寫“我”渴望得到魯迅譯的《毀滅》卻又無錢購買的矛盾心里;③15——31自然段,寫魯迅低價賣書和贈書。
四、指導學習課文。
(一)學習1——3自然段。
1、提示:這一層首先交代了時、地、人、事,引導學生分別劃出。“接連一個禮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車上搖晃十一個鐘頭”,以至于“已經困軟得像一團棉花了”,這是舊社會汽車工人生活的寫照。“搖晃”一詞形象地寫出了工人辛苦顛簸的生活。
2、借助注釋簡介內山書店店主內山完造。內山完造,日本社會活動家,中國人民的朋友。19xx年他來到上海,當過日本藥房職員,后來開設內山書店,與魯迅交誼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回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他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動,任日中友好協會副會長,曾經多次訪問中國,1959年在北京病逝,遺體葬在上海。著有《一個日本人的中國觀》、《花甲錄》和記述中國見聞的隨筆集數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