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教學,如何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浙江省建德市壽昌初中 唐正富選自蒲松齡文言短篇小說《聊齋志異》的《山市》一文描述的是觀看如“海市蜃樓”般的“山中‘鬼市’”。因為其所睹景色瞬息萬變,虛無飄渺。學生對幻景除了感覺神秘外,定然還具有好奇心。因此,《山市》是篇發展學生想象力的好文章。筆者認為,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著手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以口頭復述來發展學生最基本的再造想象能力。在疏通字詞、選定幻景“孤塔聳起、城垣連亙、危樓接天”三個層次后,可讓學生進行小組復述。這種不翻看文章的復述,就已經是要據文詞景物添加個人憑生活印象的造景了。這種再造景色風物的能力,是學生應具有的基本想象能力。它植根于語言土壤,出自語言又糅合進自己的想象成分,極為可貴。能畫虎似虎是高境界,能畫虎似貓次之,即使畫虎類犬也還不錯;我們教師總應尊重學生、放手讓學生不惜組內復述再復述,以期人人過關。
以畫幻景主圖來發展學生憑文譯景空間想象能力。讓學生推薦三位在小學時的畫圖高手上黑板各畫一幅上述三景的插圖。再請評畫員來評論,也可集體加以評論畫作優劣程度。舉“危樓接天”為例來議,如果畫工只將其在黑板上從下沿畫到上沿,再高再大也不見其高大,因為它只有黑板寬度的高度。說明該生缺乏想象力。如果有學生提出這樣的修改意見:在“危樓”的下半截后景中添畫“太陽或月亮”來以襯其高,就想象得不錯了。更有甚者,能借“孤塔聳起,直插青冥”中以云彩襯塔高的“云彩”來截斷“危樓”以映襯“危樓”之高聳入天;又或以“兩三層云”來截“危樓”成三四段,使“危樓”高出九霄,想象力可以說極為豐富了。相比較來說,“高塔”已不易畫,它已需要想象,要用上映襯法(即美術中烘云托月法);“宮闕連亙六七里”就不能平鋪直畫了,而要錯落交疊想象成立體,故它是發展空間想象力的好材料;而上述“危樓入天”有多處襯景,則更能表明學生再造想象力已相當發達了。從語言轉譯為畫作,是以語意的物什轉化為視覺直觀的物什,不失為發展想象力的一種生動的方法。或許有人會說,這不將語文課上成美術課了嗎?既然這樣,我們是否也可以反問一句:新課標不是要提倡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和全面發展嗎?換一句話說,就是語言稍嫌遲鈍,繪畫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也理該得到想象力的發展。倒不是蠻不講理而認為在教學中總要好生、次生一視同仁,至起碼本文中可以這樣來試著去做。
以擴展性復述來發展學生創造性想象能力。在筆者看來,“危樓入天”后的“又有早行者,見人煙市肆,與世無別”中的“人煙市肆”是文章沒詳細介紹的一處景色。讓學生據這“人煙市肆,與世無別”八個字去用一至二百來字加以擴充式復述,既是品味語言的具體的細致描繪,可起到錘煉語言的作用,更是促成學生創造性想象的絕妙契機,因為以“孤塔聳起”文段等的復述基本是照本宣科,而據只有概括性詞語的復述不動用生活場景幫助想象實在不能。當然,這時的創造性想象是有限制的:“古代、店肆、與世無別”就是框架。這種創造性想象的自由度又有文字限制,換句話來說,真正為戴著鐐銬在跳舞。雖則如此,筆者覺得該文中這樣的創造性想象力發展點,最該重視。
在筆者看來,教學一篇文章能抓住一個貫穿全文的知能點即可算作成功,這種課有活力。試想:長期重視研究,上下求索,左右鉤連,尺水興波,還愁什么語文課會上成“千課同音,萬堂同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