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和獅子》教案
三、 利用寓言形象的可塑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寓言《買櫝還珠》,本來就可從買方、賣方兩面進行理解,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發 散性思維。而這個故事本身講的是個買賣問題,可否引導學生聯系當前市場經濟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進行思考呢?譬如說,現代商品生產極講究包裝,那么生產廠家能 否學“楚人”包裝珍珠那樣去包裝自己的產品呢?由此出發,至少可以引出三個相關的問題:
1、商品的裝璜要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審美效應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2、包裝是藝術,但包裝后的商品又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品。
3、我國勞動人民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懂得了商品包裝的辯證法,對楚人賣珠的嘲諷從反面證明了這一點。如果能經常引 導學生這樣去思考,毫無疑問,學生將會經常樂意去“發現”。
當然,“發現”也好,“想象”也好,“創造”也好,都不是胡思亂想,不能 脫離寓言的基本內容而“離題萬里”。
四、利用寓言作品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整合思維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關于狼的寓言有四篇:《一只狼》、《狼和小羊》、《會搖尾巴的狼》、《東郭先生和狼》。這四篇的寓意,分開看,大不相同。但如果讓小學生 歸納一下狼的特性,(殘忍兇惡而又不乏狡猾),這就是簡單的輻合思維訓練。
復雜一點的如《買櫝還珠》、《南轅北轍》、《我要的是葫 蘆》、《掩耳盜鈴》,分開看,四篇寓意似乎大相徑庭;但合起來看卻可以說明一個共同的道理:目的和手段(或途徑)必須統一,否則將一事無成。這是從較深的 層次上進行輻合思維訓練的材料。
訓練學生的整合思維,常常要引導學生異中求同。這也是一種創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