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復習重點資料
流連忘返:留戀佳境,舍不得離開,而忘了回去
二、 知道一點文學常識
魯迅本姓周,名樟壽,后改為樹人;號豫山,后改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魯迅出生于浙江紹興城內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擔任內閣中書,家里有四五十畝水田,不愁生計。其父雖沒做官,但也是讀書人。周家是—個典型的書香門第。
埃德加•斯諾是美國著名的作家和新聞記者,他一生寫了大量著作,尤其是關于中國的報道,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響。他寫的幾部關于中國的著作,曾連續再版,并被譯成多種文字廣泛發行,有力地促進了世界人民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了解,使中國人民為爭取進步的斗爭獲得了世界廣泛的同情和支持。
斯諾的記者生涯,是和中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1928年到1941年期間,斯諾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中國。目睹了中國的內憂外患,他對中國人民產生了同情,增強了正義感。1936年他越過國民黨統治區的重重封鎖,冒著生命危險進入陜北蘇區采訪,歷時四個多月。他深入訪問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副主席,訪問了紅軍指揮員和戰士,訪問了蘇區的群眾。這些訪問加深了他對中國革命斗爭的了解,使他成了中國人民的好朋友。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出版后,斯諾深情地寫到:“在許多書頁里,我僅僅把那些英勇的男女們告訴我的記錄下來。同這些英勇的男女們生活在一起,并暫時同他們等同起來,這是我的殊榮。”“現在他們每天正在用英勇的犧牲精神,在寫著許多別的書,對于這些男女戰士,我愿意和他們握手道賀。原來在這些老資格‘赤匪’之中,有許多位,是我在中國十年以來所未遇見過的最優秀的男女哩!”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當時的美國政府采取敵視中國的政策,迫害進步人士,斯諾在美國處境十分困難,后來移居瑞士。然而他拿著美國護照,得不到訪華的簽證,他和中國的關系被人為地割斷十余年。一直到1960年他才以美國作家的身份取得簽證,訪問新中國。此后1964年和1970年又兩度來訪。每次訪問,他都搜集了大量材料,通過報道,生動地向全世界介紹新中國的建設成就,謳歌中國在共產黨領導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斯諾是中國人民誠摯的朋友,數十年如一日,為促進中美兩國偉大人民的了解和友誼傾注了自己的心血。他對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懷有堅定不移的信心;麥卡錫主義對他全家的迫害,國際上對新中國的歪曲和誣蔑,都沒有損害他對中國人民的情誼,沒有使他喪失對中美人民終將沖破重重障礙,開拓友好合作道路的信心。新中國是斯諾心愛的話題。他為讀者著書,給青年講課,對公眾演說,給朋友寫信,同客人說話,都離不開中國。在臨終時,他用盡了生命的最后力量所講的一句話是:“我熱愛中國!”
中國人民沉痛悼念斯諾的逝世,毛澤東主席在給斯諾夫人的唁電中指出:“斯諾先生是中國人民的朋友。他一生為增進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將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
貝利,身高1.74米,原名埃德遜•阿蘭德斯•多•納西門托,貝利是他的雅號。他1940年10月12曰出生在巴西的特雷斯科拉索內斯鎮的一個貧寒家庭,小時只能赤腳踢球。13歲時,開始代表當地的包魯俱樂部少年隊踢球,使該隊連續三年獲包魯市冠軍。這位天才少年引起人們注目,1956年,著名的桑托斯隊邀其入隊,頭一年,即攻入32個球,成為該隊最年輕的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