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月亮上的足跡
教學目標① 速讀課文,抓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③ 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教學重點速讀課文,抓主要信息;理清思路,了解登月知識。課前準備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天文館,了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學生可以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秘》、《十萬個為什么》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教學內容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通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美。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1、出示夜幕星空的畫面,提問:自古以來,人們仰望天上的一輪明月,總會引起無限的遐想,于是,就有了許許多多與月亮有關的神話傳說和不朽的詩篇,你能舉一些例子嗎?
①講解“嫦娥奔月”的故事:美麗的嫦娥是射下九個太陽的英雄羿的妻子,她因為偷吃了長生不老丹就飛進了月宮。她住在廣寒宮里,搗藥的玉兔和砍伐桂樹的吳剛陪伴著她。嫦娥在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就會步出廣寒宮,遙望人間。這個美麗的傳說反映了中國古代人對月球構造的一種非常朦朧的認識,也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的登月向往。
②儒勒·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
儒勒·凡爾納(1828~1905)生于法國南特,從小對航海有濃厚興趣,系統地研讀過數理化專著,1865年發表了《從地球到月球》,及1870年發表的續集《環繞月球》,這兩本科幻小說幾乎是現代“阿波羅”登月工程的原始性預演。
《從地球到月球》及它的續集,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法國探險家米歇爾·阿當建議造一顆名為“哥倫比亞”的空心炮彈,并乘坐它到月球去。巴比康,米歇爾 和尼丘爾船長在炮彈里裝了溫度計,氣壓表,月理圖和槍支彈藥,又隨身帶上兩只狗和幾只雞,乘坐由270米長的大炮發射的炮彈出發,但在途中遇到流星而偏離軌道,在離月球4500千米處繞月飛行。三位探險家利用繞月飛行的機會,仔細觀測了月球的面貌,最后因炮彈速度 越來越快而脫離了月球的引力范圍,從而進入了地球的引力圈,終于濺落在太平洋,三位月球探險家被美國軍艦救起受到美國人民的熱烈歡迎。③有關月亮的古詩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月亮是如此神秘,人類是如此向往,那么什么時候人類能真正登上月球,實現飛天夢呢?如今幻想正變成現實,在今天的課堂上,讓我們共同欣賞美文《月亮上的足跡》,去感受人類登上月球時那驚心動魄的一幕和那成功的喜悅。二、整體感知1、學生速讀課文,思考: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時、地、人、事)。是按什么順序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