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識天氣
課型:講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了解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獲得識別陰晴雨雪天氣的知識; (2)體會本文寓準確于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3)理解本文“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形式。 (4)積累有關諺語。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能根據天上的云彩推測天氣的陰晴雨雪; (2)培養學生用準確的語言作生動說明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歸納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1)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2)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積極探索大自然的興趣。教學重點:(1)分析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2)感受文章說明語言的特點。教學難點:區分云彩繁多復雜的形狀、種類。教學方式:合作探究。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代詩人劉禹錫《竹枝詞》詩中有這樣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因其用諧聲雙關表情達意而顯新穎、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氣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樣捉摸不定嗎?除了天氣預報,人們還根據什么識別天氣變化呢?是的,還可以通過空中飄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樣通過云彩預知天氣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云識天氣》從中學習解讀天氣變化的知識。(板書文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解釋詞語: 峰巒:山峰和山巒。 預兆:事前顯露出來的跡象。 輕盈: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動作、體態一樣輕巧優美。 均勻: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數量相同。 崩塌:崩裂而倒塌。 彌漫:(煙塵、霧氣、水等)充滿,布滿。 征兆:即將出現的跡象。 一霎間:一會兒,形容時間極短。 千姿萬態:形容有各種各樣的姿勢。 變化無常:沒有規律的出現新的狀況。 三、初讀,整體感知: 讀課文,整體把握: 1、從題設疑: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2、梳理結構: (1)你能迅速判斷文中哪些段落在具體地介紹根據云的形態和光彩來預測天氣情況嗎?提示:學習說明文要注意那些概括性強的段落、句子,這種句子一般在段首。根據這些關鍵性的句段,就能迅速把握全文。(文章按照總分總的關系展開說明: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氣的關系:“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
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又將“薄云”又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并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系。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最后一段總結全文。) (2)完成結構圖(投影) 四、精讀文章,深入探究。 1、練習用準確的語言表述不同形態和不同光彩的云的特點。 自讀課文,認識各種云的特點及其和天氣的關系,并任選一種云,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作自我介紹。 介紹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寫云彩的語言材料;②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 教師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最高,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學生回答,幻燈片同時展示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