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內容透析全套
一、課文導讀(一)文題詮釋
文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用“從……到……”點明了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地點和范圍,同時也告訴我們文章前后兩部分的內容,體現了作者的寫作順序,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題。
(二)謀篇立意
(三)層次劃分
全文共24個自然段,按照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寫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表現了孩子的童真、童趣和對自然的熱愛。
第二部分(第10-24自然段):寫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
(四)寫作特點及借鑒
寫作特點 1.準確生動的語言。
準確生動的語言在本文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形容詞運用的貼切,動詞運用的精妙,句式運用的精當。
用“碧綠”修飾“菜畦”,用“光滑”修飾“石井欄”,用“高大”修飾“皂莢樹”,用“肥胖”形容“黃蜂”等都體現形容詞運用的貼切。
用“掃、露、支、撒、系、牽、拉”這一系列連貫的動詞,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捕鳥的全過程,也從捕鳥的過程中透露出兒童捕鳥的興奮驚喜之情,顯示了動詞運用的精妙。
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一句式,既表達寫景的詳略,又勾勒出兒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我不知道……也許是……也許是……也許是……總而言之……”這一句式,既在全文結構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又表現出少年魯迅告別百草園時的依戀心情,體現了句式運用的精當。
2.運用對比,生動鮮明。
文中采用的對比手法比比皆是:百草園中春夏秋季與冬季的對比,靜與動、無聲與有聲的對比;“長的草里是不去的”跟上文“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形成對比,引出關于美女蛇的傳說;冬天的百草園有雪與無雪的對比,引出雪中捕鳥的情節;捕鳥時“我”的性急與閏土父親的沉著對比;三味書屋中讀書與游戲的對比;讀書時學生與老師的對比;還有三味書屋的先生與長媽媽的對比等等。通過以上一些細節的對比描寫,不僅突出了不同人物、不同事物的特征,而且還充分表達了作者褒貶分明的感情。
二、課文重點難點疑點導析
(一)重難點句子導析
1.……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導析:“樂園”一詞是本文的文眼。它專門告訴我們:本文的作者要回憶的是童年生活中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有趣的事。該句是下文的總結句,下文內容是對這句話的具體描述。
3.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導析:作者用“掃、露、支、撒、系、牽、拉”等表示動作的詞,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捕鳥的全過程,也從捕鳥的活動中寫出兒童的興奮、驚喜之情。
5.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
導析:兩個“不常用”,可見先生還是比較開明的,嚴而不厲,甚至是嚴而可親的。
6.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于我們是很相宜的,。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游戲。
導析:先生讀書入神時,學生“做戲”“畫畫兒”,從另一側面說明學生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也反映了私塾教育給學生自由活動的天地太狹窄,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