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②根據課下注釋學生試譯,教師指導 a 時習:按一定的時間復習。“時”,副詞,相當于“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 “朋”,舊注:同門曰朋。跟現在的“同學”“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對弟子說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b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誠,誠實。 c溫故而知新 故:舊的(知識),從前的(知識)。而:順接連詞,就,并且。 可以為師矣 以為:把……當作。 e是知也“是”,先秦時代不作判斷詞用,而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這”,可譯作“這(就是)”。 (四)合作探究 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五)作業:1、翻譯《論語》十則前五則。 2、復習前五則中的重點字詞,下節課默寫。
第二課時一、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詞句,理解十則語錄的意思并背誦. 2、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二、學習重點 朗讀、背誦;評點《論語》十則內容。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 探究法四、教學媒體 多媒體 五、課前準備 復習默寫前五則重點字詞、背誦課文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二)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三)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四)探究學習后五則 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從字面和深層含義兩個層面探究本句的含義。 班內學生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