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掌握本課重點字詞,背誦重點段。
2、 學習本文環境描寫和抒情言志的手法,體會環境描寫對揭示主題、表現人物情感的作用。
3、 理解保爾的人生態度,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生命的意義。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環境描寫和抒情言志的手法,體會環境描寫對揭示主題、表現人物情感的作用。
2、熟讀背誦“人最寶貴的是生命……”。
教學難點: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朗讀課文,掌握重點字詞
踱著步子( ) 碌碌無為( ) 岔路口( ) 高聳( ) 如茵 ( ) 柵欄( )
2、收集作者資料,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問學生熟知的身殘志堅,與命運抗爭的英雄人物。
學生回答后,引出保爾。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這樣告訴我們: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斗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生命的意義》這一課,看看我們應該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
二、介紹作者及作品
學生先介紹自己所了解的關于作品和作者的有關情況,然后教師補充。
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前蘇聯作家,出生于工人家庭,家境貧寒,只念過三年書。十月革命時,積極投身于保衛蘇維埃政權的斗爭,右眼失明。25歲時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但他卻以驚人的毅力頑強斗爭,創作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三、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提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奏,讀出感情。
2、教師找學生讀課文,檢查課文的朗讀情況,其他學生仔細聽,然后評價指正。
3、再次自由朗讀課文,畫出文中表示人物行蹤的句子,畫出環境描寫中表示肅殺氣氛和新春氣氛的詞句。
4、讓學生說說畫出的表示人物行蹤的詞句,然后教師引導著學生明確本文的結構布局。
四、把握主旨
讓學生說說,讀了全文,你感受到主人公保爾怎樣的內心世界,怎樣的人生態度?
(學生可以小組討論,交流后給出答案,教師引導明確:文章通過對保爾瞻仰烈士公墓的所見所思,一方面表達出他對犧牲的革命烈士深沉的哀思,另一方面,通過對烈士們崇高革命理想的沉思,表達出自己為共產主義事業獻身的堅定信念和人生態度。)
五、探究賞析
1、本文最有特色的是地方就是將景與情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主要寫了沒有生命力和有生命力兩種不同的環境,體現兩種不同的氣氛:一種是肅殺的氣氛,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作用是什么?一種是欣欣向榮,充滿生機的。具體表現在哪里,作用是什么?
(學生自己找出來之后,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進行交流,教師提問后,引導學生明確:
(1)肅殺:“冷冷清清的”街道 監獄“陰森森的” “空寂”的廣場 小鎮的盡頭“陰郁而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