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濟南的冬天》學案(精選14篇)
第12課《濟南的冬天》學案 篇1
教師寄語: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感知內容,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2、理清思路,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3、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學習重難點:
[重點]:朗讀、品讀課文,發現并感悟濟南的冬之美!
[難點]:借鑒語言大師老舍用心體驗美、用筆表現美的技藝。
學習過程:
一、積累運用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發髻 ( ) 鑲嵌( ) 水藻 ( ) 貯蓄( )
澄清 ( ) 綠萍( ) 著落( ) 薄雪( )
2.根據語境解釋下列詞語!
貯蓄:
空靈:
二、自主探究
(一)任務一:默讀課文,自主解決下面的問題!
1.用你認為最合適的詞語概括濟南冬天的氣候特點!
2.概括的說一說濟南的山和水各有怎樣的特點!
(二)任務二:速度1、2段,自主解決下面的問題。:
3.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4.濟南冬天的這種特點是源于什么樣的地形特點?
三. 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5.精讀第3—5段
冬天的特色是雪,我們平時對雪的印象是如何的?老舍筆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我們共同來分析一下,老舍是從什么角度來發現美、表現美的。
。1)請用一個詞語來概括“薄雪覆蓋下的小山”。
參考:秀氣。
(2)作者如何表現這種秀氣?請學生找出欣賞的句子讀讀,或講自己的認識。
要點:一髻兒白花,一道銀邊,帶水紋的花衣,山的肌膚,害了羞……以及一些關鍵的字詞。(這一過程中學生或許會質疑,可以穿插在品讀中。)
。3)從文中的景物描寫我們可以感覺出作者對于濟南的山水有什么的感情?從哪些語言可以看出來?它們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6.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保_丹
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冬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無限熱愛之情,借鑒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四、拓展延伸
1、本文多處運用比喻,生動貼切地表現了濟南冬天的特點。如:把小山比作“小搖藍,用來比喻濟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處的!
擬人的句子更多,明顯的透露出作者的情懷。如,“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既傳神地寫出了村莊和雪的情態,而且給人以美感,流露出作者的喜愛之情。小組內合作交流,談談運用這些修辭的好處!
五、達標檢測
1.填空題
①《濟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現代著名作家。
、诘鹊娇烊章涞臅r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填空)
2.根據拼音寫漢字
zhù____立 水zǎo ____ chéng ____清 寬chǎng ____
3.解釋加粗字在句中的意思。
、僮匀,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么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
、谧陨隙氯悄敲辞辶,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一塊空靈的藍水晶。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辭手法。
、僖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 )
、谶@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 )( )
5.“雨”是古代詩人筆下常見的景物,如“渭城朝雨浥輕塵”,請再寫出兩個含“雨”的詩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閱讀下面的文章并回答文后的問題。
塞外懷古
[1]沒有到過河西走廊的人總以為河西走廊這個地方怎樣的荒涼,怎樣的寒苦。到了河西走廊之后,便知道所謂荒涼寒苦并不如傳聞之甚。但到了河西走廊靠近西域的酒泉[①]以后,景象有點兩樣了,黃沙白草,風日慘淡,始有塞外之感。往北一望,荒野大漠,遙天無際。南天可不同了,祁連山像一道高墻,自東而西,連綿不斷;不分冬夏,頂上常是積雪皚皚。人說西王母的家就在那里。遠遠望去,也真像有瓊樓玉宇在其中隱約閃現。沿著公路的南邊,可以看見無數的土堆子,有的延長好幾里,有的是一個大墩子旁邊連上幾個小墩子。這種土堆子沿著酒泉以北的額濟納河往南,跟著疏勒河向西,以至于敦煌的南湖和西湖,幾乎隨處都是。這就是漢唐時代的邊城和烽燧的遺址,有名的漢唐西部長城,就在這些地方。
。2]我最近旅行戈壁的時候,曾在酒泉一座破敗的墩子上了望。已經傍晚了。太陽在西邊的地平線上還有簸箕那么大。血紅帶黃的光芒四面放射,周圍的云彩都映成了橙黃色。一個人在墩子上朝著西面和北面遙遠的天際看著看著,就隨人冥想[注②]中去了。儼然如在漢唐當年,墩子下面那些土堆子都是一座一座的房子,也許是人家,也許是戍邊將士的營房,房頂上正炊煙裊裊。放在外邊的馬群和羊群先后回來了。雞鳴犬吠以及小兒喧笑的聲音,嚷成一片。那座墩子也樓柱完好,雉堞無恙;幾個烽哨正在上面聚精會神的望著西邊和北邊,希望有平安消息到來。一天一天的過去,一年一年的過去。這些人從少年轉到中年,老年,也許就死在那里,埋在附近。但是他們從來不頹喪,也從來不墮入幻想。只憑著他們的結實的身體,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敵人和自然作生存的斗爭。敵人和自然敗了,他們勝了,他們的西陲也固若金湯了。兩千年,一千年的歷史,像電光石火般一轉眼過去了。這些人依然長埋地下,烽燧城堡也放棄了,荒廢了;我也仍然清醒明白的站在廢墩上面。西邊的太陽還有一半在地平線上。但是這些廢毀的烽燧城堡,照舊很英勇的迎著落日,放出黃色的光輝;西北風呼呼的怒吼,而它們依然靜默無言,屹立不動。這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想到這里,我禁不住流下淚了。
注:①酒泉:與玉門、陽光、敦煌相鄰,均在甘肅省的河西走廊一帶。②冥想:深沉的思考。
。1)第[2]段中,作者站在墩子上“看著看著,就墮入冥想中去了!弊髡摺摆は搿钡搅诵┦裁?請用一兩句話概括作者“冥想”的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2]段文末說,“想到這里,我禁不住流下淚了!笔鞘裁匆鹱髡呷绱松畹母杏|而流下了眼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寫作這篇文章運用到了象征手法,作者是怎樣運用象征手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當看到酒泉這地方“隨處都是”漢唐時期的烽燧、廢城等遺址時,有人突發奇想,覺得這都具有旅游開發價值,尤其是在今天西部大開發的古絲綢路上。于是就在這里建起了酒泉漢唐歷史文化遺址景區。
現在,請你依據《塞外懷古》一文中相關的材料,為新建景區寫一份“景區簡介”,以供景區對外宣傳和游客參觀用。200-300字。
提示:可以適當融合、補入文章以外的和你想象的相關內容。
12. 《濟南的冬天》參考答案
一、積累運用 略
二、自主探究 略
三. 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5.(1) 參考:秀氣。 (2)要點:一髻兒白花,一道銀邊,帶水紋的花衣,山的肌膚,害了羞……以及一些關鍵的字詞。 其他略
四、拓展延伸 略
五、達標檢測
1.①老舍 舒慶春 舍予 ②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2.佇 藻 澄 敞
3.①晴朗無云,陽光刺眼;②空幽神奇,透明無色
4.擬人 擬人、比喻
5.考查的是古詩詞的遷移與運用能力。平時學習古詩詞時可以有意的將它們進行歸類。寫雨的詩句如:小樓一夜聽春雨 巴山夜雨漲秋池 夜闌臥聽風吹雨 天街小雨潤如酥
6.第(1)題:戍邊將士在邊關的生活;戍邊的情景;他們與敵人和大自然作斗爭的精神。其實答案就在文中,只要加以分類概括即可。 第(2)題:是戍邊將士在保衛邊疆中同敵人和自然作生存斗爭的堅強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引起作者深深的感觸而流下了眼淚。此題揭示的其實就是文章的中心,精髓。設身處地、身臨其境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考慮才能有所收獲。 第(3)題:作者用西北的土墩子抗擊風沙、屹立不動的特征來象征守邊軍士具有的堅強、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獻身精神。(大意)象征手法常常是用一種事物來象征某類人或某種精神。 (4)此題意在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想象力。答題時應注意如下幾點:①方位介紹;②景物介紹;③原文中未提及的外在相關內容的補入。對原文材料的再造運用是否充分、恰當給分,但不依順序。
第12課《濟南的冬天》學案 篇2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老舍的生平、著作,識記并理解文中重要字詞。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班內展示的學習過程,學習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描寫景物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教學重點、難點及突破方法:重點:學習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描寫景物的方法。 難點:恰當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描寫景物。突破方法:重點:在學生朗讀、賞析、背誦修辭語句的過程中學習運用修辭描寫景物的方法。難點:創設學以致用的情境,讓學生在和諧美好的情境中練習運用修辭描寫景物。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意境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文章緊緊圍繞“溫晴”這一特點,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生動地描繪了濟南的天氣、山、水,呈現給讀者一幅山青、水秀、天藍、地暖的冬景圖,抒發了作者對濟南的無限熱愛之情。因此本文的教學應在重點分析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過程中,品味濟南的冬天之美,感悟作者的熱愛之情。教學方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法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我們共同欣賞幾幅風景圖片,你能說出這是什么地方、什么季節的景物嗎?請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些景物。導語:素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之美譽的濟南,真可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漫步垂柳掩映的小徑,柳絲拂面,空氣清新,近看湖水碧波蕩漾、荷葉田田,遠眺青山起伏,連綿不斷,置身其中,令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老舍先生對濟南更是情有獨鐘,他把山水秀麗的濟南活脫脫地寫進他的散文里,《濟南的冬天》就是他其中的代表作,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這一篇寫景抒情散文看圖片,認真觀察、思考、描繪所看到的圖片。創設愉悅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美的感悟。明確學習目標出示幻燈片一名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聆聽、記憶增強自主學習的針對性、目的性作者簡介:提問:誰能介紹老舍的有關知識?出示幻燈片:老舍的有關知識學生介紹老舍學生齊讀、識記加強對老舍的了解,掌握文學常識播放課文錄音聽讀過程中請同學們勾畫出文中的生字詞,思考下列問題:1、濟南的冬天天氣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突出天氣的這一特點的?2、請結合具體的段落談談:圍繞這一特點,作者寫了那些景物?考察學生對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與學生共同討論、交流上面兩個問題。聽讀課文,勾畫生字、新詞思考問題學生讀準字音、理解詞義并齊讀、識記。班內討論交流1、2兩個問題,達成共識。培養學生邊聽讀、邊勾畫、邊思考的學習習慣。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抓住所描寫景物的總體特征,理清作者寫景的思路。自主、合作探究教師出示問題:跳讀課文,從文中勾畫出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語句,談談這些語句在景物描寫中的作用?偨Y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在景物描寫中的作用。 自主探究、同桌討論交流,通過朗讀、解析等方法,班內交流展示學習成果總結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在景物描寫中的作用通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進一步加深對重點問題的理解,培養學生總結歸納問題的能力。質疑問難結合文中具體語句談談作者在文中抒發了什么感情? 學生互相質疑問難,討論交流有感情的朗讀抒情語句進行體會、領悟。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善于提問的能力。使學生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學以致用播放風光片《北國之春》,練一練,比一比,看誰能圍繞景物特征,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生動描寫景物,表達自己的熱愛、贊美之情。觀看《北國之春》,邊看邊構思,準備發言。運用修辭描繪北國之春的美好景色,并互相評價。學以致用,使所學的運用修辭描寫景物的方法,內化為學生的描寫能力、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感受美、表達美的能力和賞析能力,。結束語:同學們,從濟南之冬,到北國之春,我們一路走來,風光無限,美不勝收,希望同學們都能有熱愛生活的真心、善于觀察的慧眼、精于描繪的妙筆,使祖國的大好河山在你們的筆下更具詩情畫意,更希望不久的將來你們能成為像老舍一樣享譽文壇的語言大師。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熱愛寫作的感情。板書設計
濟南的冬天
老舍濟南的冬天 對比 溫晴 突出 陽光下的小山 小搖籃 山 雪后小山 秀美 比喻冬天的濟南 城外遠山 小水墨畫 擬人 水 冬天的水 藍水晶
熱愛贊美教學隨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作用這一環節,學生思維還不夠活躍,一些重點的修辭語句還注意不到,或理解不透徹,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加強引導,要提前引導學生復習比喻、擬人的相關知識,提示學生分析修辭作用的思路,甚至可以提供一個范例;另外要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生活經歷,借助聯想、想象等多種途徑去理解修辭方法的作用,同時教師還應創設寬松、愉悅的學習氣氛,使全體學生敢說、想說。
第12課《濟南的冬天》學案 篇3
一、基礎知識。
1.給加粗的字注音。
濟( )南 倫敦( ) 鑲( )邊
寬敞( ) 水藻( ) 貯( )蓄
2.解詞:
設若: 水墨畫:
貯蓄: 空靈:
二、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么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
1.用最簡練的話概括本段的內容。(不超過8個字)
2.“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去掉“聲”好不好?為什么?
3.“響亮”一般指聲音宏大,從上下文來判斷是不對的,那么“響亮”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呢?
4.填空。作者以自己的親身感受,通過與______、______、______的對比,寫濟南冬天沒有______、沒有______、沒有______,以突出它的______。
5.作者說“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备鶕阕约旱挠H身感受寫一段北中國冬天的天氣。
(二)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①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②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③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1.指出畫線句子的修辭方法。
2.本段最后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這句話照應了文章第二段的哪句話?
參考答案
一、1.j! d&n xi1ng ch3ng z3o zh) 2.設若:假若 水墨畫:中國畫中純用水墨的畫 貯蓄:存放、儲藏 空靈:靈活而不可捉摸
二、1.濟南冬天的天氣。 2.不好。因為“沒有風聲”并不是沒有風,只是說沒有那令人戰栗的呼嘯的北風。要是說“沒有風”,就不符合實際情況了! 3.“響亮”在這里是十分明亮的意思。與聲音的大小無關。 4.北平、倫敦、熱帶,風聲、重霧、毒日、溫情。 5.略
二、1.①比喻 ②擬人 ③擬人 2.表達了作者對小山的憐愛之情 3.照應了第二自然段的“小山整個把濟南圍了個圈”這句話。
第12課《濟南的冬天》學案 篇4
濟南的冬天
老舍
教學目標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二、理清思路,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三、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教學重點 、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揣摩詞語,體會作者對景物的獨特感受。
課前準備
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課前布置學生去查閱有關老舍的資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閱有關濟南的資料,深入了解濟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開闊視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說到冬天,人們會想到寒冷的北風,紛飛的大雪。北方的冬天,給人的印象更是冰天雪地,寒風刺骨?捎袥]有一個地方的冬天如春天般溫暖呢?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引出濟南的冬天。
濟南地處北國,它的冬天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一同學習著名作家老舍的文章,看他是怎樣描述濟南的冬天的。出示課題
二、整體感悟
1、 檢查預習
A、學生交流自己查的資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后來到山東,先后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稘系亩臁肥抢仙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可見作者是懷著對“故鄉”的深情來寫的。(讓學生了解這些,是為了理解為什么作者對濟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為什么那么濃。)
B教師正音,學生掌握字詞
鑲 xiāng 響晴 xiǎng 安適 shì 水墨mò畫
貯蓄xù 澄清chéng 水藻 zǎo 藍汪汪wāng
溫晴 空靈 秀氣 綠萍
2、學生聽老師配樂朗讀,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出示問題組。
a.濟南冬天最顯著的特點是什么?
b.課文著重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讀后請全體學生也配樂試讀全文,讀完給幾分鐘時間思考。
解決問題a:濟南冬天最顯著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個體回答,3--5名學生回答,如果抓不住要點,教師要及時靈活引導學生發現濟南冬天與其他地方冬天的不同,通 過對比,與北平相比——無風 ,與倫敦相比一—響晴,寶地 ,與熱帶相比——溫晴 ,得出了濟南冬天最顯著的特點是:溫晴。
師:濟南冬天的這種特點是源于什么樣的地形特點?
明確:“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是北邊缺著點口兒!
師:這個特點,作者是通過什么描寫手法展現的?
學生集體討論回答,得出結論:景物描寫
解決問題b :課文著重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山、水。
師: 老舍描繪了好幾副山景圖,同學們能否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陽光朗照下的山
薄雪覆蓋下的山
城外的遠山
師:作者寫水,重點寫了水的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清澈、透明——用水藻之綠襯托
三、研讀賞析
師:請同學們齊聲誦讀“薄雪覆蓋下的山”一段,然后談一談:你認為作者在描寫景物時運用了哪些恰當的方法?找出例句,說說有什么好處?
明確: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
如:
a、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白花,好象日本看護婦。
。ò盐找c:比喻手法:生動形象,恰到好處——形似)
b、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把握要點:擬人手法:把事物人格化,使景物富有個性化,生動貼切——神似)
師:仿照示例,請同學們找出其余幾幅圖景中寫得好的句子,說說它的妙處何在?
回答時感情朗誦你喜歡的語句。學生自由探究后回答,參考如下:
a.“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 把濟南比作“小搖籃”,生動形象地寫出濟南的可愛。
b.“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著”、“喚醒”是擬人的寫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c.“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臥”字來寫村莊,寫雪,寫它們狀樣、情態,仿佛是寫活物,活靈活現。
d.“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不忍得”將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靈氣,突出水的“綠”’“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況且……還”不可去掉,“況且”表達進一步申述,或補充、追加新的理由,“還”表示范圍的擴大,“況且…還”相配合,進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凍上”的原因。
e.“請閉上眼睛想:一個……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是張小水墨畫”、“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則創造了一個優美的意境,表達了作者贊美的真情。
(如此要點,文中還有多處,學生說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解決問題組當中的c問題:讀了文章,體會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個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明確: 蘊含的情感——喜愛、贊美。
四、總結歸納
同學們都對課文有了更深的了解,體會到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為什么如此優美呢?正因為作者抓住了景物主要特征,運用生動形象的寫作手法和準確生動的語言進行了突出描述,從而表達了自己最鮮明的印象和感受,所以,整篇文章讀來給人以親切、溫馨的感受,充滿畫意,飽含真情,使人回味無窮。今后的學習和寫作中,我們要注意努力做好這些方面,提高我們的學習能力和寫作水平。
五、強化鞏固
請同學們做一個練習——口頭小作文:抓住秋天氣候的主要特點,描繪你所觀察到的景物,并表達你對秋天景物最鮮明的印象和感受。
(要求簡練明確,語言準確,生動形象,)
六、課外練習作業
1、默詞
2、課后觀察周圍的景物,寫2--3則觀察日記或寫一篇500字左右的景物描寫的作文。
板書設計 :
濟南的冬天
老舍
特點:溫晴
陽光朗照下的山
山薄雪覆蓋下的山
城外的遠山
水清澈、透明
第12課《濟南的冬天》學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朗讀感知,初步感受濟南的冬之美。
2通過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個性化解讀濟南冬天的魅力。
3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重點難點】
1學習作者抓住特征運用貼切手法描寫自然景色的寫法。
2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導入: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前面我們領略了朱自清筆下溫暖明媚的春天,也走過了梁衡那緊張熱烈的夏天,更感受了三峽那凄婉寂靜的秋天,今天我們相約在冬季,一起來品味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
預習反饋
1.朗讀課文,并用筆圈出生字詞,借助字典給生字詞注音、釋義。
濟南( ) 倫敦( ) 鑲( ) 水藻( ) 貯蓄( )
發髻( ) 澄清( ) 著落( )看護( ) 響晴( )
響晴:______設若: ________________貯蓄: _______________
空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澄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到冬天,你會有什么感覺,通常會怎樣來形容你的這些感覺?(白雪皚皚、冰天雪地、滴水成冰、寒風凜冽/刺骨、數九寒天天寒地凍,想起“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遼遠,想起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的孤寂。)
一、以溫晴識溫情,感受濟南的與眾不同(溫暖如春)
1、通過預習,你感受到老舍筆下濟南的冬天有什么特點?你能用幾個詞語來形容一下嗎?
你覺得文中哪個詞最能概括濟南的特點?溫晴。
2、讀文章第一段,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現出濟南“溫晴”的特點的。
作者運用對比的方法,從風和陽光的角度,寫出北平、倫敦、熱帶地區的特點,從而突出濟南的風不冷、不酷,不硬、不厲;突出濟南的日光不暗、不晦,不刺、不毒。它們帶給濟南,帶給人們的是溫暖、溫柔、溫情,是安適、安詳、安逸。
作者之所以用北京、倫敦、熱帶來對比,與他的生活經歷有密切關系,老舍25歲一直生活在北京,應邀去英國任教,在倫敦生活了6年,在離英回國途中又在地處熱帶的新加坡住了半年,所以領教過北京風、倫敦霧、熱帶毒日頭的厲害。而一回國便到山東齊魯大家任教,定居濟南。沐浴在濟南溫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驚異陶醉,不禁發自肺腑地抒情道:“濟南真得算個寶地。”
3、對于冬天的感受,老舍和我們怎么會出現這么大的差異呢?
明確:這是“濟南的冬天”,濟南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另外,這是老舍自己的感受,融入了他個人的情感。我想在老舍眼中,濟南的冬天不僅是溫暖晴朗令人舒適,更帶著脈脈的溫情讓人留戀。我們看看文章是否處處圍繞著“溫晴”,也處處體現著“溫情”。
補充資料:老舍于離英回國,1930年前后來到山東,先后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稘系亩臁肥抢仙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可見作者是懷著對“故鄉”的深情來寫的。*
二、以溫晴看溫情,欣賞濟南的和暖秀美(秀美如畫)
師:有人說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無論從立意,還是從構圖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圖畫。從細部看,這幅圖畫又是由多個畫面組成,而每個畫面都充滿著溫情和希望。
請你找出這些畫面,為它起個貼切的名字,并且解說它的溫晴/溫情。
示例:山村臥雪圖
你看,小村在“臥”,小雪也在“臥”。它們“臥”的舒暢,“臥”的安詳,給人感覺這是陽光下爽心的“臥”,多少還帶有一些暖酥酥、懶洋洋的“臥”。這不僅能讓我感受到溫暖晴朗,更感受到了陽光對村莊對小雪的溫柔深情。
搖籃安睡圖“搖籃”給人的感覺就是暖和、溫馨、舒適。睡在搖籃里的濟南和濟南的人們是幸福的、愜意的。尤其是又有“小山”母親細心的照料,親切的問候。這是別處冬天難得的情致。
雪后小山圖 小山秀氣,承受不了大雪。陽光下,山色斑駁,秀美動人。小雪知山心,增其亮色;夕暉暖人心,溫暖柔和。真是“妙”極。妙就妙在可掬的情態!
玲瓏水晶圖晶瑩絢麗,玲瓏剔透。雖說藍是冷色,但它卻是瑰寶,內里包含著色彩繽紛的事物;它又與海洋一色,涌動著生命的內蘊和氣息。同時,它又包含著別致的情韻。濟南又稱泉城,水是有名的。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稱。濟南的水來自大地的深處,浩浩蕩蕩,一年四季奔涌不息。即使是在冬天,濟南的水也是如此的綠,如此的清,散發著蓬勃的生機,在加上溫晴的天氣,這是一派天明水浄。真的可說是自上而下都是一片藍汪汪了。
師:我們知道,一幅風景畫,畫什么景,是欣賞者關注的。從剛剛同學們的概括和介紹中,我們了解到了老舍對濟南的山水是情有獨鐘。畫面的色彩也是頂頂重要的,同學們有沒有去關注呢?冬天的濟南的確是一幅畫,我們領略了畫中景,也欣賞了景中畫。它是一幅色彩斑斕的水彩畫,也是一幅寧靜和諧的水墨畫。美呀,太美了。
三、以溫晴品溫情,體會濟南的柔暖情韻(溫情如女子)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繪了濟南的山、濟南的水,借山水來展現濟南冬天的特點。但是在作者筆下,濟南的山水已不再是帶有種種表象的山水,而是作者印象和感受中的山水。換句話說,是在鮮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所以,這里的山水情意濃濃。
作者在寫作上也展開聯想、想象,以溫情的形象來比擬溫情的山水,用飽含溫情的語言來描繪溫情的山水。景物本身沒有生命,沒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當“人”來寫。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韻,有了內在美。請同學們找出文中用人物形象來比擬山水的語言,體會溫晴的特點,從而品味其中飽含的溫情。(小組交流)
示例:健美優雅的女郎
陽光下,山坡上,斑駁的色彩成了“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這秀氣的小山成了秀美的女子,她身穿這件花衣,悠閑安適地站在微風之中。調皮的風兒不時掀動一下她的衣角,閃現出健美的肌膚。“帶水紋的花衣”使得這秀美的女子活潑了起來。
守護搖籃的母親。母親的形象是溫暖的,守在一圈小山圍成的小搖籃旁,唱著搖籃曲的母親更是溫暖的,而且還有那撫慰人心的話語。如此善良溫存體貼的母親給人歡喜,給人幸福。這樣,睡在小搖籃里的濟南就感到舒適溫馨,母親般的“小山”就有了人間大愛。
2細致周到的護士
大家熟知這一形象,耐心細致的她帶給濟南的是放心的睡眠,是甜蜜的夢境,是溫柔的關照。 而且還是日本的護士,更顯溫柔。(徐志摩: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似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頂”著一髻兒白花寫出了小雪的特點,寫出了青松越發的秀美。
3 嬌美害羞的少女
夕陽斜照,光輝映雪。白白的薄雪調和著陽光成為粉紅色,這就是少女害羞的顏色。那白雪一下子就又成了害羞的少女,情態可掬。
5.俏美柔情的女子
女子愛俏,女子愛美。面對鏡子整妝打扮十分正常。在泉城,長枝的垂柳就成了俏美的女子,那清澈透明的河水就是一面大鏡子。面對如此貌美的女子,河水自然也多情起來,它不僅不愿結冰,破壞垂柳的情致,反而“把終年貯蓄的綠全拿出來了”。英國詩人雪萊的話“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正是本文的注腳。
老舍先生為什么只選取女性形象來比擬描繪呢?
這些形象能體現溫暖、柔美、慈愛,能與濟南冬天的秀美、溫晴特點相吻合。
由此,你感受到了作者對濟南飽含的是怎樣的情感?
教師小結:老舍先生不愧為文學大師,他智慧的將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個個頗具個性,而又都充滿溫情的女性。這一個個形象被描繪得栩栩如生,就像站在我們眼前一樣。如此,既寫出了冬天的溫暖,又寫出了冬天的秀美,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溫晴”的特點。
為了展現這一特點,作者抓住了“暖、秀、綠”著墨,寫出了春意,寫出了生機。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內心蘊含著的“溫情”,是作者溫情的體驗有了這種種溫情的意象,是作者溫情的感受有了這美妙的表達。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
四、作業
《濟南的冬天》無處不美。那么,老舍先生是如何運用藝術的筆法,來描寫景物之美的呢?請大家尋找以下的美,在文章中找出能體現這些美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修辭運用之美 俯瞰仰視之美 動靜結合之美 景物映襯之美
板書濟南的冬天
溫晴之美陽光下的小城
雪后的小山
蘊含綠藻的水
第12課《濟南的冬天》學案 篇6
教案
濟南的冬天 (老舍)
執教人:國云平
●教學目標 :
1 . 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開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開描寫的方法。
2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語言。
●教學用具:投影儀
●教學內容:
△ 導入 新課:對于冬季這個季節來說同學們應很熟悉,現在也即將進入初冬,請你用一句話來描繪你眼中的冬天,(凜冽的寒風、白雪飄飛┈┈)是的,在許多人眼中冬天就是冷的、枯燥的代名詞,但是作家老舍眼中濟南的冬天卻別有一番情趣,今天我們就來體會他筆下的一幅冬天的水墨畫。
△ 整體感悟把握內容
1、教師范讀課文或聽錄音。
2、帶著以下問題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把握語氣 、語速、語調等)(投影,指導學生把問題帶入課文,四人小組討論)
①你認為課文中的哪一個詞最能體現濟南冬天的特點,為什么是個寶地?
、谡n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壅垊澇瞿阆矚g的句子。
明確:①“溫晴”是濟南冬天的特征,濟南的冬天與北京、倫敦、熱帶相比無風聲,有日光,日光是慈善的,有美麗的山水,像在小搖籃里。
②作者主要抓住了濟南的冬天里的山水,陽光下的山,薄雪覆蓋的小山,城外的遠山,泛綠的水。
課堂小結:文章與北平、倫敦、熱帶作比,突出了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然后細致的描繪濟南冬天的山水,處處滲透了對濟南的冬天的喜愛、贊美之情。
△ 賞析、探究(四人一組討論)
指導讀2—5節 (投影出問題)
1、 文中寫了三幅山景圖,還寫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點?(抓關鍵詞)
2、 細讀第3節作者的寫景順序是怎樣的?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你認為這些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
3、 把你剛才劃出的喜歡的句子讀幾遍,說說好在哪里?
明確:1、陽光照耀下的山—溫靜或暖和、安適;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
城外的遠山—水墨畫或淡雅;水—綠。
2、自上而下、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為了突出對濟南冬天的喜愛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細致的描繪薄雪下的山之美,依山寫景從上到下的描繪,如把山坡上的斑駁色彩說成是“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使山活了起來;把夕陽照耀下的粉色薄雪比喻為害羞的少女:“像少女一樣”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把我們帶入想象聯想的境界,使事物具體形象可感。
3、示例:①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房頂上臥著點雪。用“臥” 字寫村莊寫雪寫其形態活靈活現
、 “不忍得”將水人格化水有了靈氣,更為了突出寫綠
課堂小結:濟南的冬天如此的嬌媚動人是因為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寫出了山水。
△ 拓展延伸:請用你的筆勾勒出你對家鄉冬天的感受。(多角度)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讀寫一體,一篇小作文)
△ 作業 :假如你是一位導游在冬天帶領游客來濟南追隨老舍的足跡,請你設計一下導游詞(提示:簡要介紹濟南的歷史地理位置,介紹老舍及其筆下的冬天,查閱一下資料)
板書設計 : 濟南的冬天老舍
山
溫晴
水
第12課《濟南的冬天》學案 篇7
教學目標
1、流暢、感情充沛地朗讀課文。
2、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運用形象化語言描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
4、培養、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初步疏通字詞,較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借助網絡和一切資料,了解作者老舍的基本情況、了解濟南的基本情況。
3、準備朗讀錄音磁帶和幻燈。
第一課時
導入
談到冬天,大家都會聯想到那凜冽的北風,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肅殺的氣象;說到冬天,大家又會想起“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遼遠,想起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孤寂。總而言之,冬天給我們的感受是“寒冷的”、“白色的”,然而在北中國的濟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沒有一副嚴酷的面孔,反到是那幺的“慈善”可親、笑容可掬。今天,就讓我們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跡,到濟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溫馨,欣賞那秀氣的山,澄綠的水
朗讀感知
出示課題及教學目標
1、播放范讀錄音要求:
1)聽準字音
2)注意語氣,語調,語速及重音
2、指定一小組朗讀課文
其余小組學生冥想(盡可能多的根據朗讀再現畫面)。
3、討論,感知全文
1)濟南為何“真是算個寶地”?
2)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3)你是否覺得濟南的冬天是“暖和安適”的?請講述理由。
4)文中滲透作者對濟南的冬天什幺感情?
探究后參考:
1)濟南的冬天在作家老舍與北平的朔風、倫敦的重霧、熱帶的毒日相比較后,給人感受是:無風、響晴和溫晴,天氣暖和安適,三面環山,山是溫靜、雋秀的;水是綠色、澄澈的。
2) 陽光朗照 溫靜
冬天的山 薄雪覆蓋 秀氣
城外遠山 淡雅
冬天的水 水藻的綠 清澄
3)暖和安適
a.濟南三面環山,
b.“放在小搖籃里”
c.山是陽光朗照,薄雪覆蓋
d.水是不結冰的,清澈透明
e.濟南人的表情、感覺、幻想及心情說明濟南的“溫晴”
4)老舍極盡筆墨,傳神地繪山景、描水色,使得濟南冬天的山、水、陽光、白雪……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在那如詩如畫的美景中,浸透著老舍的喜愛、贊美之情。
4 、自由朗讀課文(或課文部分章節)
第二課時
研讀課文
古老的濟南,景色秀麗,素有“家家泉水,戶戶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老舍先生為了把這些美好的景色展現在讀者面前,精心設計了景物構圖,通過形象的語言,層層展現了景物形象。
1、指名朗讀課文第3節——5節
思考:這3小節中的景物各按什幺順序布局構圖的?
2、朗讀下面的語句并比較它們有何不同?
a.甲: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象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
乙:山坡上,小雪覆蓋不勻,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
b.甲: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乙:快日落時,陽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了點粉色。
c.甲: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了
乙:天兒越晴,水藻越綠,水也不結冰,垂柳的長枝倒映在水中。
參考:略
3、讀下面的語句,揣摩紅色字詞的妙處。
山坡上臥著些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
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
山坡上,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
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參考:略
4、小結:我們繪景時,要仔細觀察,抓住景物特征,運用合理的順序(角度),通過極富有表現力的動詞、修飾語、限制語和比喻、擬人等修辭來狀寫客觀之景(形似),另一方面要認真思考,對客觀之景要經過內心感受、揣摩,融入主觀的情感,使客觀的景具有形象美、意境美(神似)。(著重強調寫景時不能修辭、詞藻等簡單堆積)。
5、朗讀第3——5小節
6、從3——5節中找出你喜歡的語句并仿寫它。
7、小結仿寫的注意點:
a符合句式要求,
b運用相同修辭手法
c盡可能把原句中意境(情境)仿寫出來
8、片段練習:描寫夏(秋)一景,注意景物描寫的五個注意點。
比較閱讀
1)比較《春》和《濟南的冬天》的異同
同:抓住特征,安排較好的順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營造了意境,景情交融。
異:《春》還從多種角度來描寫,另描寫的內容不同
2)比較《濟南的冬天》與賈平凹的《冬景》異同
同:抓住冬天季節的特征,營造了意境,都有萌育春天的描寫。
異:《濟南的冬天》多濟南山水的描繪,虛實結合!抖啊范嗉毠澝鑼,有人物對話,實景較多。
作業
1)鑒賞自讀課文37課《雪》第5節,分析作者如何構圖和描寫冬景的。
板書設計
濟南的冬天
老舍
總特點 溫暖安適
無風 北平朔風(寒)
響晴 倫敦重霧(暗)
溫晴 熱帶毒日(熱)
感受: 溫暖安適的理想境界
陽光朗照 溫靜
山 薄雪覆蓋 秀氣
城外遠山 淡雅
水 水藻之綠 清澄
第12課《濟南的冬天》學案 篇8
教案:楊世雷
濟南的冬天
老舍
教學目標 :
1、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
2、體會作者對濟南的冬天的喜愛之情。
3、體會本文抓住特征生動描寫景物的特點;
課時安排:
1 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情景導入 (出示課題)
2、大家看了課題,你得到了那些信息?(地點是濟南,季節是冬季)
(二)本文作者簡介:
1、本文的作者是誰?
2、請一個同學介紹一下老舍的情況?(閱讀注解一)
3、教師補充:(寫作背景)
(三)聽讀課文
聽讀課文,請大家帶著幾個問題去欣賞濟南冬天的美景。
問題見課件
。四)分析課文
1、讀課文的第一段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來揭示濟南冬天的特征的?
2、有詩云濟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因此講到濟南一定得說說它的山水,那么,在文章中,作者用哪句話對有山有水的濟南美景做了總體的概括描寫。
。1) 第二段寫了濟南什么的景物?
。2) 作者怎樣寫出陽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別可愛?用一個短語來形容一下陽光朗照下的小山。
(3) 第三段寫了什么?按怎樣的順序來描寫(雪后的山景),找出表示變化的詞。
。4)“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處?
。5) 作者怎樣寫城外的遠山?
。6)濟南是有名的泉城,老舍用他的含情妙筆把濟南的山描繪成溫柔慈愛的母親,嬌柔秀美的少女,那水呢?閱讀第五小節,找出濟南的水與眾不同的地方。
3、老舍是一位名家,但對于名家,我們也要有懷疑的精神。對文章的結尾安排,你們有沒有自己的看法?
4、小結全文:
。1)、借景抒情,表達了對濟南的熱愛和贊美。
。2)、用詞講究,富有表現力:
。3)、表現手法多樣,表達傳神。(比喻,擬人)
(五)、布置作業 :
1、閱讀全文,找出一些精彩語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2、寫一篇關于“德宏的冬天或異地的冬天”的寫景散文,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第12課《濟南的冬天》學案 篇9
陳湘軍
尊敬的各位評委,你們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濟南的冬天》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教學程序及二點補充等六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 教材分析
1、 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濟南的冬天》是初中語文第一冊第三單元中的第2篇課文。它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通過描繪濟南冬天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的寫景散文。
根據該單元要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還要練習精讀的技能,并作適當的摘錄的總的教學目的;以及這篇文章描繪景物,語言準確生動,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于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寫最形象最生動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發也非常別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達一種感受的方式,將自己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不露痕跡的依附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因此顯得格外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的認識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2、教學目的
1) 知識目標:
a、 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進行的細致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贊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
2) 能力目標:
a、 培養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能力。
b、 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及描寫景物的方法,以及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細致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贊美之情。側重講析第3段和第5段。教學難點 則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
二、 教學方法
1、 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
據新《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里指出:“教學過程 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蔽腋鶕菊n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首先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美讀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思考提出的疑問,最后在教師適當的點撥、歸納、小結中賞析課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 采用電教平臺、錄音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我采用了電教平臺、錄音等電教手段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3、 本文文質兼美,適于朗讀,教學中引入誦讀法。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保疚氖俏馁|兼美的寫景散文,適于朗讀,所以在文章的講析中引入了誦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領悟文章描景繪物的美。
三、 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采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并在課文賞析后完成課后問題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三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細致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贊美之情。第二課時通過學習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品析語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課時將本文與朱自清的《春》的比較,理解散文的特點及作用。本說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五、 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a、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進行的細致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贊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
c、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
d、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誦讀法
教儀:課件
教學步驟 :
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講授新課——反饋練習——歸納總結”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先對布置的預習作業 進行抽查并明確生字詞答案;然后以簡潔的話語引入新課,用課件對作者及與課文有關的經歷進行介紹。
2、講授新課:在講授前,讓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如下:
a、為什么說濟南是個“寶地”?
b、濟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寫了三幅山景圖,還寫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點 (抓關鍵詞概括) ? 三幅山景圖之間有什么關系? 四幅景物圖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么?
c、文中滲透作者對濟南的冬天什么樣的感情?
d、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朗讀課文后,圍繞以上問題對課文進行賞析;在賞析過程中,我把問題與課文結構的分析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先閱讀1——2節,并討論解答兩個問題:1、為什么說濟南是個“寶地”?作者在文章的開頭是怎樣表達的?2、濟南冬天的這種特點是源于什么樣的地形特點?(明確:1、通過對比,寫出了濟南冬天的總特點是:無風聲、響晴、溫晴。
與北平相比——無風聲
與倫敦相比——無重霧 (響晴) } 寶地
與熱帶相比——無毒日 (溫晴)
2、濟南的地形特點:“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是北邊缺著點口兒!保瑳Q定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讓學生試著畫出這種地形,體會其特點,教師可根據學生畫出的地形圖作小結。]
接著,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研讀3——5節,并作重點分析(1、濟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寫了三幅山景圖,還寫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點,三幅山景圖之間有什么關系?第3小節和第5小節在寫景順序有什么不同之處?2、第3小節和第5小節在抒發感情和修辭運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處?)。在分析中除了使學生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進行的細致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贊美之情,對課文內容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也提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擬人手法,為下一節課的教學作好準備。(學生討論后明確:
1、陽光朗照下的山——溫靜;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城外的遠山——淡雅;水色——綠。第一幅圖是總寫,第二、三幅圖是具體寫。
寫山景:自上而下的順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
寫水色: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作者在第3小節對薄雪覆蓋下的山的描繪和第5小節對水色的描寫中都體現了對冬天的喜愛、贊美之情;都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3、反饋練習: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講授及自己的筆記,朗讀課文后用自己的話語解答課后練習題一,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領會作者的感情。
4、歸納總結:在學生完成練習的基礎上,歸納出作者寫北國的冬天,不著眼于“寒”而著眼于“暖”,不著眼于“壯”而在于“秀”,是本文的一大特點。并與學生共同解答:文中滲透作者對濟南的冬天什么樣的感情? 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解答中使學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處處滲透著對濟南冬天的喜愛,抒發了贊美之情。標題不可以換。因為“濟南的冬天”表明所寫的是濟南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濟南”目的在于贊美“冬天”這個特定時令的濟南,進行最后的課文鞏固。
5、布置作業 :
1、文中有哪些比喻、擬人句用得好,找出來,想想為什么寫得好? 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好在哪兒? (美句賞析,著重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
2、假設要給一個從沒到過濟南的人講講濟南美麗的冬天,參照課文,你將分哪幾個方面講?著重講哪幾個精彩的片斷? (設題意圖:主要是引導學生從總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理清思路,抓住重點,找出自己認為精彩的片斷,并訓練學生的復述能力。)
3、在小組或班上向大家說說你家鄉的冬天是什么樣子,再借鑒課文的某些寫法,將你家鄉冬天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字數不限。(此題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提示學生借鑒課文的某些寫法,抓住景物特點來寫,目的是將閱讀之所得轉化為寫作之所能,是閱讀的遷移與深化。)
六、二點補充:
1、時間安排:引入新課(3分鐘)——講授新課(30分鐘)——反饋練習(10分鐘)——歸納總結(2分鐘)
2、板書設計 :
濟南的冬天
老舍
與北平比 城——曬、睡、躺
濟 ——無風聲 陽光朗照下的山——溫靜; 冬
南 天
的 與倫敦比 “溫晴” 山景 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 的冬 ——無重霧 (寶地) 濟
天 與熱帶比 城外的遠山——淡雅; 南
——無毒日 水色——綠。
作者借景抒發了贊美之情,表達了對祖國深摯的愛。
第12課《濟南的冬天》學案 篇10
○教學目標
、倭骼⒂懈星榈乩首x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趯W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開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
、垠w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優美的語言。
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重點難點
、倭骼⒂懈星榈乩首x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隗w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優美的語言。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俨贾脤W生預習課文,會寫生字,準確注音,排除字詞障礙。
②課前學生借助網絡或圖書,查閱一些有關資料,依據課文內容設計一篇導游詞。
③準備錄音帶、錄音機、微機或投影儀。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悟、研讀賞析2—5小節。
○教學設計
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春天是昂揚向上的,她不僅帶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還帶來希望和力量。冬天帶給我們的則是刺骨的寒冷,滿目蕭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無限的生機和令人向往的溫暖。今天,我們就來追隨現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跡,去感受“濟南的冬天”。(板書課題,濟南兩字寫大,突出一下)
②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要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③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多媒體或投影顯示問題組)
a.為什么說濟南是個“寶地”?
b.濟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寫了哪三幅山景圖,寫水是從什么角度寫的?
c.第1小節與第2、4、5小節之間有什么關系?
d.文中滲透作者對濟南的冬天什么樣的感情?
e.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四人小組討論)
[明確](b.c.d.略)
a.濟南的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天氣“溫晴”;濟南天是慈善的,有美麗的山景;冬天水不結冰,水是綠色的。面環山,像在“小搖籃里”,冬
e.不可以。因為“濟南的冬天”表明所寫的是濟南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濟南”目的在于贊美“冬天”這個特定時令的濟南。
課堂小結:文章先與北平、倫敦、熱帶作對比,突出濟南天氣“溫晴”的總特點;然后具體描繪濟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寫山景寫了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的遠山,又繪水色,處處滲透對濟南冬天的喜愛。
研讀賞析
、傺凶x第2—5小節: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四人小組討論)
a.文中寫了三幅山景圖,還寫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點?(抓關鍵詞概括)
b.三幅山景圖之間有什么關系?
c.四幅景物圖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么?
(四人小組討論后明確)
[明確]
a.陽光朗照下的山——溫靜;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城外的遠山—一淡雅。水色——綠。
b.第一幅圖是總寫,第二、三幅圖是具體寫。
c.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僦攸c研讀:薄雪覆蓋下的山景圖和水色圖,品味語言;拓展延伸:設計濟南的導游詞
、谥攸c研讀:第3小節和第5小節。
[問題]
a.第3小節和第5小節寫景順序有什么不同之處?
b.第3小節和第5小節在抒發感情和修辭運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處?
c.找出你認為寫得美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想想為什么寫得好?
(多媒體或投影顯示問題組)
[明確]
a.寫山景:自上而下的順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寫水色: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對冬天的喜愛、贊美的感情;都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
c.比喻、擬人句。(美句賞析,著重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
(過渡)濟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筆下如此嬌媚動人,是因為運用了大量比喻、擬人的修辭。文中還有哪些比喻、擬人句用得好,找出來,說說好在哪兒?
[討論明確]
a.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b.全在天底下曬著太陽,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巴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答案參考教參第104頁)
體驗反思
[提問]為什么濟南的冬天的景色會如此動人?
[明確]a.細致觀察b.抓住特征c.安排順序(角度)d.運用修辭e.情景交融
拓展延伸
、俦容^《春》和《濟南的冬天》在寫法上的異同。
明確: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順序(角度);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采用情景交融的寫法,色彩絢麗!洞骸愤從多種感官角度來描寫。
、诩偃缒闶且晃粚в危編ьI游客來濟南,追隨老舍的足跡,請你設計一下導游詞。
(此題是讓學生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以“濟南的冬天”一文為參照,介紹冬季的美景、設計行程。)
應先介紹濟南的歷史、地理位置、氣候特點以及與其有聯系的幾位名人(李清照、辛棄疾等)。游覽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紹冬景。
布置作業
、賹懽骶毩暎簩懝枢l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
、诒容^閱讀:讀郁達夫《故都的秋》。(比較在感情、寫法、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第12課《濟南的冬天》學案 篇11
○教學目標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趯W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開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
、垠w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優美的語言。
、芘囵B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重點難點
、倭骼⒂懈星榈乩首x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優美的語言。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①布置學生預習課文,會寫生字,準確注音,排除字詞障礙。
②課前學生借助網絡或圖書,查閱一些有關資料,依據課文內容設計一篇導游詞。
③準備錄音帶、錄音機、微機或投影儀。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悟、研讀賞析2—5小節。
○教學設計
整體感悟
、賹诵抡n
春天是昂揚向上的,她不僅帶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還帶來希望和力量。冬天帶給我們的則是刺骨的寒冷,滿目蕭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無限的生機和令人向往的溫暖。今天,我們就來追隨現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跡,去感受“濟南的冬天”。(板書課題,濟南兩字寫大,突出一下)
、诮處熍錁贩蹲x課文。
要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蹖W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多媒體或投影顯示問題組)
a.為什么說濟南是個“寶地”?
b.濟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寫了哪三幅山景圖,寫水是從什么角度寫的?
c.第1小節與第2、4、5小節之間有什么關系?
d.文中滲透作者對濟南的冬天什么樣的感情?
e.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四人小組討論)
[明確](b.c.d.略)
a.濟南的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天氣“溫晴”;濟南天是慈善的,有美麗的山景;冬天水不結冰,水是綠色的。面環山,像在“小搖籃里”,冬
e.不可以。因為“濟南的冬天”表明所寫的是濟南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濟南”目的在于贊美“冬天”這個特定時令的濟南。
課堂小結:文章先與北平、倫敦、熱帶作對比,突出濟南天氣“溫晴”的總特點;然后具體描繪濟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寫山景寫了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的遠山,又繪水色,處處滲透對濟南冬天的喜愛。
研讀賞析
①研讀第2—5小節: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四人小組討論)
a.文中寫了三幅山景圖,還寫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點?(抓關鍵詞概括)
b.三幅山景圖之間有什么關系?
c.四幅景物圖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么?
(四人小組討論后明確)
[明確]
a.陽光朗照下的山——溫靜;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城外的遠山—一淡雅。水色——綠。
b.第一幅圖是總寫,第二、三幅圖是具體寫。
c.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僦攸c研讀:薄雪覆蓋下的山景圖和水色圖,品味語言;拓展延伸:設計濟南的導游詞
②重點研讀:第3小節和第5小節。
[問題]
a.第3小節和第5小節寫景順序有什么不同之處?
b.第3小節和第5小節在抒發感情和修辭運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處?
c.找出你認為寫得美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想想為什么寫得好?
(多媒體或投影顯示問題組)
[明確]
a.寫山景:自上而下的順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寫水色: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對冬天的喜愛、贊美的感情;都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
c.比喻、擬人句。(美句賞析,著重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
(過渡)濟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筆下如此嬌媚動人,是因為運用了大量比喻、擬人的修辭。文中還有哪些比喻、擬人句用得好,找出來,說說好在哪兒?
[討論明確]
a.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b.全在天底下曬著太陽,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巴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答案參考教參第104頁)
體驗反思
[提問]為什么濟南的冬天的景色會如此動人?
[明確]a.細致觀察b.抓住特征c.安排順序(角度)d.運用修辭e.情景交融
拓展延伸
、俦容^《春》和《濟南的冬天》在寫法上的異同。
明確: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順序(角度);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采用情景交融的寫法,色彩絢麗。《春》還從多種感官角度來描寫。
、诩偃缒闶且晃粚в危編ьI游客來濟南,追隨老舍的足跡,請你設計一下導游詞。
(此題是讓學生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以“濟南的冬天”一文為參照,介紹冬季的美景、設計行程。)
應先介紹濟南的歷史、地理位置、氣候特點以及與其有聯系的幾位名人(李清照、辛棄疾等)。游覽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紹冬景。
布置作業
、賹懽骶毩暎簩懝枢l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
、诒容^閱讀:讀郁達夫《故都的秋》。(比較在感情、寫法、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第12課《濟南的冬天》學案 篇12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 《濟南的冬天》
一、話教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這一單元選取的四篇課文都是寫自然景物的,分別描繪了旖旎的春光、多姿的冬景、茂盛的竹林和綠色的草原,呈現出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展現了豐富多彩、姿態各異的自然景觀,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細細品味這些作品,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人們對大自然的無限眷念和熱愛。
《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充滿詩情畫意,作者筆下的那山、那水、那陽光、那白雪、那綠藻……無不給人美的享受。它以無窮的魅力吸引讀者的心靈回歸自然,為我們在教學中開展豐富的審美活動提供了充沛的資源,所以學習本文,首先得利用其審美價值,引領學生進入作者營造的美的意境,整體感知,獲取美的享受和熏陶。
走進課文,包圍你的是滿含溫情的親切優美而生動的語言,老舍先生不愧是卓越的語言大師。一系列的比喻、擬人、抒情句是作品給我們的極好饋贈,這就為學生積累感悟語言、提高文化品位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所以教學本文,積累語言也是對學生極具體極實惠的豐收。
《濟南的冬天》更為獨特的文本價值在于:作為寫景抒情的散文,渾然天成地運用了豐富的寫景方法和技巧,實為同類作品中的典范。所以教學本文,學習寫景的一些方法是對學生進行寫作引導的最好資源。
二、說學情:
《濟南的冬天》一文,所講的內容是學生們并不熟知的區域——濟南,初一年級的學生們還沒系統學習地理知識,對濟南的了解甚少。但他們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通過與家鄉冬天的比較,對濟南的冬天一定會隨作者去感受,與作者產生共鳴。再者,他們還有一個突出的優勢就是活潑好動、爭強好勝,并且愿意合作,善于合作,樂于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學習起來,沒有什么太大的阻礙。
三、定目標:
1、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本身已經具有的生活經驗、本單元編排的意圖和本文的特點應抓住以下目標:
(1)知識和能力:
了解作者老舍及與課文相關內容;識記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詞。
(2)過程與方法:
學習作者寫景的多種方法,并用之于指導自己的寫作實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文,體會作者對濟南、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的熱愛、贊美之情。
2、教學的重點難點: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告訴我們:“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據此,確定本文的教學重點及難點為:抓住景物的特征從多方面加以表現。
四、析教法:
目前,我國的教育正經歷著從傳統的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的深刻變革,教師要更新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對學生思想品質,思維能力的培養,把學習方法的指導貫穿于教學過程之中。按照“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觀,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啟發式教學
在引入本課教學時,啟發學生思考為何老舍要寫冬天、寫濟南的冬天呢?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這樣一啟發,學生有了“驚奇”和“疑問”,自然地觸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激活了思維。
2、以讀促學
教學本文時,引導學生從讀中獲取信息,從讀中探究作者寫景的方法,從讀中體會作者感情。這里所說的讀是要真正地讀進去,讀法多樣,默讀與朗讀、齊讀與個別朗讀等。默讀主要是讓學生能夠迅速歸納概括知識要點,朗讀主要是讓學生體會本文語言的生動性,齊讀是為了體現語言的節奏美,個別朗讀主要是為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3、示例遷移
葉老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本課中有兩段寫景最為生動,而且寫法大同小異。教師只需重點指導學生學習一段,另一段則讓學生用學習前一段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這樣既是學以致用,又是一種習得。該課文學完之后,布置學生寫一篇作文,也是這方面的道理。
五、定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體會到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必須教給他們好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習慣,讓他們學會學習。依據本課的實際內容,結合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特點、日常學習態度以及學校的教學條件,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誦讀法
通過默讀、自由讀等多種方式,反復誦讀課文,體會老舍清新樸實的語言風格,感受語言文字中蘊涵的語言美、語意美、語境美。摒棄課文分析的老套路,返璞歸真,讓語文教學回到“讀”書的根本軌道上來,讓學生充分體驗作品的原汁原味,獲取作者最初的思想和藝術特質感受,培養其思維的創造性。這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靈魂之所在。
2、設問法
學生一邊讀文章,老師一邊設疑,讓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領悟。學生既自主學習,又合作探究。
3、比較法
教師提出兩種情況讓學生通過比較,從中總結出其中不同,從而明白其優劣,作出正確英明的選擇。比如,讓學生體會“濟南的冬天”和“冬天的濟南”之間的差別;體會把“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另起一段與課文原來寫法的不一樣。
六、談設計:
基于以上對教材、教法、學法的分析,同時考慮到,由于基礎差異,智力差異,學習習慣差異的存在,再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并遵循“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的原則,我是從“啟發導入→初讀,整體把握→精讀,學習方法→品讀,體會感情→習作,學以致用”五個環節、兩課時來組織教學的。下面我主要說第二課時的設計。
(一)啟發導入
在你的印象中,冬天是什么樣子的,請你用幾個四字詞語來概括(學生答后,教師再接下去說)。在祖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沒有這么一個地方,那兒的冬天與眾不同呢?讓我們隨著老舍先生一起到《冬天的濟南》看看。
激趣是教學中不可小覷的一個環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再大的困難他也愿意去克服,學起來自然主動積極,而且學習效果也好。激趣的方式靈活多樣,講故事、猜謎語、聽歌曲、看掛圖等不一而足,我采用的方法則是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在對比中萌生求知欲望。
(二)初讀,整體把握
1、讓學生朗讀課文,并思考兩個問題:
(1)課文寫了濟南的冬天什么特點?請用文章中的一個兩字詞語來概括。
(2)作者寫了哪些景物來突出濟南的冬天的特點?
待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進行全班交流。
設計這一步驟,有兩個理由:一是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整體的印象;二是讓學生把握文章總—分的結構。
(三)精讀,學習方法
在初讀,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課文中自己最喜歡、最欣賞的段落,并把它仔細讀一讀,想想為什么喜歡。由此自然過渡到對文章第三段的精讀,教師指導引路,學生在讀中思考總結,歸納出“抓特征、有層次、有映襯、有虛實、有動靜”五種寫景方法。然后再讓學生小組合作用學習該段的方法對比學習第五段,看看第五段是否用了這些方法,有無新的寫景方法。最后教師讓學生質疑第五段,大家共同解決疑難,并明確該段新用的“有遠近”的寫景方法。
學習這兩段,花費的時間相對長一些,因為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主要就是想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給學生一些方法,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四)品讀,體會感情
在重點學習第三、五段后,讓學生再回到整篇課文,默讀課文一遍,想想:作者是懷著怎樣的感情來寫濟南的冬天的?你是怎樣感受出來的?課文開頭和結尾各有一句話,滿載作者這種感情,你知道各是哪一句嗎?對文章的結尾一句,你覺得放在最后一段末尾妥當嗎?你有什么建議?有人提議把題目《濟南的冬天》改成《冬天的濟南》,你覺得可以嗎?
設計這些問題,一是讓學生知道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意圖;二是讓學生了解“情景交融”“首尾呼應”的寫法;三是讓學生要批判性地讀書,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唯書,不唯他。
這一環節,是一個從課文中走出來的過程,一個把文章由長讀短的過程。
(五)習作,學以致用
讓學生以《校園的早晨》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布置寫作,用意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鞏固在課文中學習到的眾多寫景方法,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學會把景物寫活、寫生動。
七、示板書:(略)
第12課《濟南的冬天》學案 篇13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開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
3、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優美的語言。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
一、 設景導入
我們盼望萬紫千紅的春,我們迷戀果實飄香的秋,可那白雪翩飛的冬,雖然寒風凜冽,可那樹尖上頂著一朵白花的美麗又怎么不令人神往呢?老舍筆下濟南的冬天就充滿了無限的魅力,它給人留下的不再是蕭瑟,不再是寒氣襲人,它那里充滿了溫情。好可愛、好可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份溫情吧。(利用多媒體投示出課題及學習目標,背景選擇白雪覆蓋的小山,白雪映著紅日,營造一個溫暖響晴的冬天之景。)
二、 師生共賞
1、 師生同讀
、俜艓熥x錄音(播放朗讀錄音,多媒體投示背景,動感播放課文字幕)
、谏殖蓛山M比賽朗讀
、蹘熒x自己最喜歡的語段,在旁邊批注喜歡這一段的理由。
④完成課后思考題一(生小聲讀課文理出文章脈絡)
生:討論交流③④。師歸納文章脈絡:開頭寫濟南冬天的天氣(對比)——寫濟南的山(陽光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遠山)水(清澈、透明)
2、 師生同賞
找出文中的比喻、擬人句子填在下表中,并說說用上它們的好處。(開放性題 ,答案不求一致,重在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情能力。)
比喻句: 好處:
擬人句: 好處:
3、 師生同議
①分小組交流自己找出的句子和理由。
、谌嘟涣
③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
三、寫作嘗試
、欧中〗M講述自己家鄉冬天的景象
⑵借鑒本文的寫作方法將家鄉最有特點的景物描寫出來
、窃u價提高
分組評價,選擇最優美的文章在全班交流。
四、友情鏈接
課后在網上查閱老舍的生平及他的重點作品,把它摘下來。查閱描寫冬景的文章,每人選擇一篇下節課全班交流。
附:老舍 (1899~1966)
現、當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滿族,北京人。出生于一個貧民家庭。1918年北京師范學校畢業后任小學校長和中學教員。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從事小說創作, 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30年回國后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谷諔馉幈l后南下赴漢口和重慶。1938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日常工作。在創作上,以抗戰救國為主題,寫了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1946年應邀赴美國講學1年,期滿后旅居美國從事創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應召回國,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參加政治、社會、文化和對外友好交流等活動,注意對青年文學工作者的培養和輔導,曾因創作優秀話劇《龍須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拔幕蟾锩背跗谝虮黄群Χ鴹壥。
小說:
1. 《駱駝祥子@(3))
2. 《離婚@3)
3. 《四世同堂@》(4)
4. 《“火”車 》- 老舍短篇小說
5. 《哀啟 》- 老舍短篇小說
6. 《愛的小鬼》 - 老舍短篇小說
7. 《八太爺》 - 老舍
8. 《抱孫》 - 老舍短篇小說
9. 《不說謊的人》 –
戲。骸恫桊^ 》 《龍須溝》
寫雪的文章:
白馬湖之冬
夏丐尊
在我過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嘗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馬湖的時候了。十年以來,白馬湖已成了一個小村落,當我移居的時候,還是一片荒野。春暉中學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這一面的山腳下是小小的幾間新平屋,住著我和劉君心如兩家。此外兩三里內沒有人煙。—家人于陰歷十一月下旬從熱鬧的杭州移居這荒涼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極帶中。
那里的風,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響,好像虎吼。屋宇雖系新建,構造卻極粗率,風從門窗隙縫中來,分外尖削,把門縫窗隙厚厚地用紙糊了,縫中卻仍有透入。風刮得厲害的時候,天未夜就把大門關上,全家吃畢夜飯即睡入被窩里,靜聽寒風的怒號,湖水的澎湃?可降男『筌帲闶俏业臅S,在全屋子中風最小的一間,我常把頭上的羅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燈下工作至夜深。松濤如吼,霜月當窗,饑鼠吱吱在承塵上奔竄。我于這種時候深感到蕭瑟的詩趣,常獨自撥劃著爐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擬諸山水畫中的人物,作種種幽邈的遐想,F在白馬湖到處都是樹木了,當時尚一株樹木都未種。月亮與太陽都是整個兒的,從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為止。太陽好的時候,只要不刮風,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間曝日,甚至于吃午飯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飯一樣。日光曬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風來了,只好逃難似地各自帶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門關上。在平常的日子,風來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時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風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嚴寒的幾天,泥地看去慘白如水門汀,山色凍得發紫而黯,湖波泛深藍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厭的,下雪的日子,室內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燈。
遠山積雪足供半個月的觀看,舉頭即可從窗中望見。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過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領略的冬的情味,幾乎都從風來。白馬湖的所以多風,可以說有著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環湖都是山,而北首卻有一個半里闊的空隙,好似故意張了袋口歡迎風來的樣子。白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風景地相差不遠,唯有風卻與別的地方不同。風的多和大,凡是到過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風在冬季的感覺中,自古占著重要的因素.而白馬湖的風尤其特別。
現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靜時聽到風聲,大家就要提起白馬湖來,說“白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樣歷害哩!”
第12課《濟南的冬天》學案 篇14
(2003-05-24 15:56:20)
蘇錦熙 黃向群
教學目標 :
1.學習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展開描寫,并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自己鮮明的印象及感受的寫法。
2.體會文中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學習形象生動的描寫景物的方法。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并引導他們培養審美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1.引入新課。
2.初讀課文,大致了解課文內容和脈絡。
3.細讀,分析課文。
第二課時
1.繼續細讀,分析課文。
2.小結課文的寫作藝術。
3.反復朗讀課文。
4.指導學生作文。
第一課時
一 引入新課。
作者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被譽為“語言藝術大師”。他所寫的小說《駱駝祥子》和話劇《茶館》等作品,在中國現代文壇上產生了廣泛影響。其散文也寫得清新優美,《濟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題目《濟南的冬天》明確地交代了描寫的地方和時令。濟南位于山東省內,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東接佛懋山,西邊南馬鞍山、四里山,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它們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撥也只有285米。濟南的冬天與北中國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氣侯截然不同。
那么,作者筆下的濟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讓我們邊學習邊領略。
二 初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課文,同時自己查字典、詞典弄清生字、生詞的音和義。
三 初步領會課文的大概內容和脈絡。
1.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出示自學提綱,要求學生重點思考下面三個問題:
、 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么?
、 文中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
、 作者怎樣展開對景物的描寫?
2.組織學生就上面三個問題展開討論,明確:
全文圍繞濟南的冬天“溫晴”這個特點,描寫了濟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從自己感受的角度總括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然后具體描繪了濟南暖冬的三幅畫圖:陽光下濟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濟南冬天的水。
四 細讀、分析課文。
引導學生逐段細讀課文,要求他們在自讀的同時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并指導他們就文章各段的內容、描述方法和語言,在課文一旁的空白處寫些簡要的批注。
各段問題和提示如下:
1.第1自然段
、 課文從什么角度寫出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用了什么表現手法?這段與下文有什么關系?
明確:課文從自身感受的角度來寫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作者把濟南與住慣了的“北平”比較,又與他剛剛離開的倫敦比較,再與熱帶比較,突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很自然地發出“濟南真的算個寶地”的由衷贊嘆。所以,可以從全文最后一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看到作者寫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對濟南的贊美。這段的對比方式,是一種“曲折行文”的手法。
這段課文總寫了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是全文的總起,為下文具體描述作了鋪墊。因此,這段與下文是總分關系。
、 課文中的“響亮”是什么意思?“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一句,如果把“聲”字去掉,可不可以?為什么?
明確:“響亮”一詞,一般用來指聲音宏大。但根據上下文意思來判斷,在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是說濟南冬天的風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聲”字去掉,就說成了“沒有風”,不切合實際。
第二課時
。ɡ^續細讀、分析課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樣描寫濟南古城的地理環境?作者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濟南的可愛的?
明確:“小山把濟南圍了個圈兒”,這是濟南地理環境的特征,也是濟南“溫晴”的原因。作者從人的感受和對人的心理描寫,來表現濟南的可愛。作者把濟南比作嬰兒,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搖籃”,用擬人的方法寫城:“在天底下曬太陽,暖和安適地睡著”;寫山:“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痹佻F了這個“理想境界”的明靜、溫暖和舒適的特點。
濟南人由于身在溫暖冬天而引起對溫暖的春天的聯想,但眼前春天并未到來,他們卻又“并不著急”,而且“臉上含笑”,“有了著落”,“有了依靠”,表現了濟南人對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戀,也洋溢著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無限喜愛之情。
3.第3自然段
這段也是寫山,是小雪點染了山之后的景色。那么,作者從什么角度描寫了哪些景物?議論后在全班交流。
明確:作者從色彩和變化兩個角度描寫了山上的矮松、黃草和薄雪等景色!皹浼馍享斨击賰喊谆,好像日本的看護婦”,是對小雪后矮松秀美形態的比喻,借矮松寫出雪的形態!耙患䦷y的花衣”,“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到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是小雪后雪色與草色相間的美景引人產生的聯想。“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用擬人的方法描繪了夕陽斜照下雪色嬌美的情態。作者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方法,再現了冬天濟南周圍的小山,在白雪與藍天的相映中的雪色與草色、雪光與日光交融的情態。
4.第4自然段
① 作者在寫了冬天濟南“溫晴”、“秀氣”之后,把視線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內的“狹窄”與城外的“寬敞”對照,用“小村莊”來點綴出山坡,以小雪點染屋頂,這樣,讀者就看到了濟南的全貌。
、 在這段文字中,“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边@里為什么用一個“臥”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應?
明確:“臥”字用得很貼切。濟南城外的小村莊被作者賦予了生命和感情,它們都“安適地睡著”,盡情享受這“溫晴”的天賜。這“臥”字,正好與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相呼應,用擬人的手法寫活了濟南。
5.第5自然段
、 作者是怎樣寫水的“溫晴”的?
明確:課文緊扣“暖”字,寫水“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寫水中的水藻“把終年貯藏的綠色全拿出來”,所以它“不忍得凍上”。水還多情地讓“長枝的垂柳在水里照個影兒”。讀到這里,讓我們感受到濟南的冬天真是風情萬種,使人留戀不舍。
、 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緊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從河水的清亮引出整個空間的清亮,并把紅屋頂、黃草山、灰樹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廣闊背景下,描繪了冬天濟南瑰麗的色彩。在此鋪墊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滿激情的句子“這就是冬天的濟南”自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 引導學生小結課文的寫作藝術。
1.讓學生再將課文默讀一遍,要求邊讀邊找出作者的各個觀察點。
明確:作者在不同的觀察點上,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濟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從俯視的角度寫陽光下的濟南;第三段從仰視的角度,寫小雪點染后的山景;第四段從城內往城外,寫雪后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視到仰視,寫出整個濟南的形象。作者正是從多個不同的角度的觀察,才生動形象地寫出冬天濟南“溫晴”的這個特點。
2.學生再議論,歸納課文的各種表現手法。
明確:
、 用自己以前生活過的地方(北京、倫敦),與濟南對比,從而突出了濟南冬天的“溫晴”,使人們確實感到它是“寶地”。
、 作者不僅細致觀察和描寫冬天濟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告訴讀者,以此來感染讀者,使讀者有如臨其境的感受。
③ 巧妙地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把冬天的濟南寫得脈脈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對景物的描寫之中。
六 反復朗讀課文。
朗讀前要指導學生怎樣讀出感情來,如朗讀課文時可根據文中描寫景物展開想象,腦海中映現作者描繪的畫面。
七 指導學生作文。
可帶領學生外出,實地觀察某處的景物特征,仿照課文,寫一篇題為《冬(春)天》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