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3篇)
七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 篇1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宋時期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是由南朝臨川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分為政事、文學、方正、德行、言語、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本文列入方正篇,講述聰明的兒童元方反駁友人無信無禮的故事。
本文我在設計時,首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環節。一是對作家作品的了解,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達到學習目的。二是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學生可以自己憑借工具書及其課文注釋,自己學習。
其次調動學生合作的意識,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合作地學習一些難于理解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讓學生對于文言翻譯有不理解之處,小組合作交流,再不理解的全班共同探究。二是對于本文可以提出一些在內容上不理解的問題,然后教師整合問題,有目的的講解課文。
再次本文的朗讀是一個重點。學生先聽讀課文,然后談聽后的感受,并且初步感受本文的語言特點。學生再練習讀、匯報讀。在講解課文過程中,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感悟和理解,再深一層次品讀課文,進而學會朗讀課文,讀出本文的語氣和感情。
本文我也借助多媒體這一手段,幫助學生明確課文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我首先出示了作者資料,讓學生了解到作家作品,同時也為以后學習打下基礎。在翻譯課文中,我借助幻燈片幫助學生理解語言難點,作業中,我希望同學們能課下閱讀《世說新語》文章,變學習為興趣,達到真正的學習目的。
七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 篇2
核心提示:這節課總體上感覺流程銜接的較自然流暢。學生發言比較主動、積極、精彩。特別在“美的舞臺”和“我來說一說”這兩個環節時,學生表現很精彩。幻燈片、影片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這節課總體上感覺流程銜接的較自然流暢。學生發言比較主動、積極、精彩。特別在“美的舞臺”和“我來說一說”這兩個環節時,學生表現很精彩。幻燈片、影片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前,播放《白龍馬》時,很多學生跟著和唱,對融洽氣氛起了一定作用。馬的動畫以及影片對學生感受馬的形象起了較大的作用。
不足應在語文教學中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1、教學時,教師有效引導,學生比較內容易接受,因為在新課程提倡的探究式學習中,教師首先要認真傾聽學生對作品的初步認識,了解學生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然后敏銳地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學生經驗背景中已經擁有和仍然缺乏的東西,從而判斷學生理解到的深度,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在七(7)班上課時,因沒有處理好這方面的問題所以在上課過程中顯然有些吃力。
2、用心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做到能讀、會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有通過讀,養成很好的閱讀賞析習慣,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可以說,語文課堂從大程度上就是讀得課堂,讀好書是上好每一堂課的保證。而七(7)班卻沒有給他們時間,加之課文較長,讓他們對課文進行充分的閱讀導致情況不夠好,致使有些學生不敢起來回答問題。另外,這個班的孩子不喜歡高聲朗讀課文,所以在展示時讀得不夠投入,少“情”。致使個別學生對文本的主旨把握欠缺。這一點是我以后課堂上應該加強的一塊。
七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 篇3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這是課程標準四條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條,它作為一種精神貫穿于課程標準的始終。課程標準規定,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根據這個要求,我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自主性。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外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堅持讓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意義,同時原有的知識經驗又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例如,在教學《風箏》時,課文的時代背景較難,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再多的講解也無濟于事,所以,干脆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閱讀結合課后所掌握的資料,提出問題,教師點撥,理解課文。
第二,合作性。按照建構主義心理學和接受美學的觀點,每個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構建對事物意義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外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就是這個意思。學生寫同一篇作文,由于原有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不同,寫出來的也不免千差萬別。針對這種情況,特別需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都變得知識更加豐富,能力更加全面。不消說,除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外,還有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與合作。教師也是一個讀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我經常在課堂上,參與學生學習小組的討論,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探討,述說自己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情,帶有自己的個性色彩。通過和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