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陽》教案(精選3篇)
《采桑子·重陽》教案 篇1
一、導入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自戰(zhàn)國楚宋玉《九辯》以來,悲秋就成為中國古典詩賦的傳統(tǒng)主題。歷代的詩人、作家、一接觸“秋”字,總是要發(fā)一通悲秋的感嘆;在他們筆下,“悲”和“秋”永遠難于分開。而前人以九九重陽為題材的詩章詞作,則更借凄清、蕭殺、衰颯的秋色狀景托怨情、興別恨,少有不著一“悲”字者。諸如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杜牧的“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蘇軾的“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悲”等等,或敘寫羈旅他鄉(xiāng)的孤寂清冷,或敘寫羈旅他鄉(xiāng)的孤寂清冷,或寄寓傷時憂國的凄愴痛楚,或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悶,或抒發(fā)獲罪被貶的萬端感慨,皆“婉轉(zhuǎn)附物,招悵切清”。 我們今天來看一看毛澤東的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二、說重陽 1.重陽節(jié) :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shù),九是陽數(shù),農(nóng)歷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jié)又是“老人節(jié)”。 2.重陽節(jié)習俗: ①登高:九月重陽,天高云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jié),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jié)的重要習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遠,思念家鄉(xiāng)和親人;希望自己生活順利,步步高升;鍛煉身體。 [唐]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 【簡析】: 這首詩是大歷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fā)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弦。這不僅由于寫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感情色彩。頷聯(lián)狀景逼真,是后人傳誦的名句。頸聯(lián)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 ②吃重陽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災之意。 ③重陽節(jié)還有插茱萸辟邪的習俗。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是一種重要植物,氣味辛烈,可以防止惡濁氣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簡析】: 詩中很樸實地抒寫了對兄弟們的懷念。全詩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寫出了人們共通的感情。 ④賞菊:喝菊花酒。 [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三、寫作背景介紹 請一學生讀注釋⑥。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閩西龍巖召開了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被朱德、陳毅等批評搞“家長制”,未被選為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隨即離開部隊,到上杭指導地方工作,差點死于瘧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澤東才在上海中央(當時由周恩來主持)“九月來信”的支持下恢復職務。這首詩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四、誦讀,理解文意 1.請一學生朗讀。評價。 2.集體朗讀。朗讀詩歌 3.讓學生體會這首詩與剛才我們所談到的詩有什么不同的感覺? 毛澤東的這首詞卻脫盡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掃衰頹蕭瑟之氣,把秋寫得無比可愛,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yōu)槔硐攵鴬^斗的英雄氣慨和高尚情操,獨步詩壇。讀了以后給人以很大的鼓舞。 五、分析鑒賞詩文 這首詞描寫重陽節(jié)的戰(zhàn)地風光,里面有許多寫景的成分。但是正像毛主席的其他詩詞一樣,寫景只是手段,主要目的則在于透過寫景來抒寫心情。從全詞來看,它是表現(xiàn)戰(zhàn)爭勝利后的喜悅和對革命前途的樂觀的。 上闋詞以極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難老”開篇,起勢突兀,氣勢恢宏。這句是從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魏宮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轉(zhuǎn)化而來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意思是人因有情人易老,天因無情天難老。人生本來就短暫,再加了世事蹉跎,難免生出無窮感慨。 為什么作者人產(chǎn)生“人生易老”的感覺呢?請大家聯(lián)系時代背景作個說明。 在1929年領導革命,即在龍巖召開的紅四軍第七次黨代表大會上,他的意見不被多數(shù)同志所接受,他未能當選為前委委員,離開了紅四軍的領導崗位,因而感到要把紅四軍領導到正確的革命路線上來,是非常緊迫的任務,要說服同志接受自己的正確意見,進行思想改造,才能開展革命。因而產(chǎn)生“人生易老”的感覺。 “人生易老”是將人格宇宙化,它不但是慨嘆韶光易逝,人生短促,恰恰相反,而是說正由于人生易老,唯其易逝、短促,所以我們更當努力進取,建功立業(yè),把美好的青春獻給壯麗的革命事業(yè),莫讓年貨付流水。讓“小我”為“大我”多發(fā)些光和熱,這樣才會感到充實和寶貴,也才會理解“小我”是易老的,但同時又是不朽的。 “天難老”卻是將宇宙人格化。寒來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宇宙間一切事物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天”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總稱,“難老”就是指發(fā)展變化、過程無窮無盡,但“難老”并非“不老 ”,因為“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毛澤東『矛盾論』〕。 “人生易老”只是與“天難老”對比著說,一有盡,一無窮;一短促,一長久;一變化快,一變化慢。異中有同,同中有異,既對立又統(tǒng)一。這并非“天行鍵,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一古老格言的簡單趨附,而是立足于對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認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諦和永恒真理,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具有極強的審美啟示力。“歲歲重陽”承首句而來,既是“天難老”的進一步引申,又言及時令,點題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今又重陽”是“歲歲重陽”的遞進反復,年年都有重陽節(jié),看似不變,其實也在變,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節(jié),此地別有一番風光。 總之,這句話的意義是豐富的,情緒是昂揚的,它提示了永恒的真理,體現(xiàn)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作者把這一句話在全詞的開頭,給以突出的地位,使詞一起就非常得勢。這句話絲毫不含有消極、傷感的意味。 “歲歲重陽”以下進一步申說“難老”。歲歲年年都有重陽節(jié),是過不完的,自然界不會因為人事變化而改變它的運行規(guī)律,年年的重陽節(jié)都會如期而至。每年的重陽節(jié)也各不相同,即如今年的重陽節(jié),重陽是賞菊花的日子,看到上杭野外的菊花盛開,想到這里剛剛是充滿硝煙的戰(zhàn)場,詩人不禁感慨今年的重陽節(jié)不同于去年,又別有一段風光。可見“天”是“難老”的。 古有重陽登高望遠、賞菊吟秋的風習。在歷代詩文中,重陽節(jié)與菊花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而身逢亂世的詩人,往往借寫菊花表達厭戰(zhàn)、反戰(zhàn)之情,即菊花是作為戰(zhàn)爭的對立面出現(xiàn)的。但毛澤東筆下的“黃花”卻是和人民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黃花”既非供隱士高人“吟逸韻”的東籬秋叢,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懷”的庭院盆景,而是經(jīng)過硝煙炮火的洗禮,依然在秋風寒霜中綻黃吐芳的滿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質(zhì)樸卻生機蓬勃,具有現(xiàn)實與象征的雙重性,帶有賦而比的特點。詞作者是懷著欣悅之情來品味重陽佳景的。黃花裝點了戰(zhàn)地的重陽,重陽的戰(zhàn)地因此更顯得美麗。 “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戰(zhàn)地是經(jīng)過艱苦的軍事斗爭取得的,凡是經(jīng)過斗爭得來的東西,總使人感到更加可愛可貴,對它也更加珍惜。野菊本是平常的花,可是它卻能在炮火連天中頑強地挺立著、開放著,綻黃吐香,把戰(zhàn)地的重陽點綴得異樣美麗。看見了它,就叫人對當前所取得的勝利感到加倍的喜悅。開在戰(zhàn)地上的黃花是同勝利聯(lián)系在一起的,勝利可喜,黃花因之也覺得可喜;黃花可喜,連它的香氣也似乎遠勝平時了。“分外香”寫出賞菊人此時此地的感受。只有三個字,可是卻把以上這些意思曲折地傳出。詩人雖然已經(jīng)離開了紅四軍的領導崗位,但是紅四軍的勝利仍然極大地鼓舞了他。感受到了“分外香”的“黃花”。 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詩情、畫意、野趣、哲理于一爐,形成生機盎然的詩境,既歌頌了土地革命戰(zhàn)爭,又顯示了作者詩人兼戰(zhàn)士的豪邁曠放的情懷。盡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戰(zhàn)斗、戰(zhàn)場、解放全人類的崇高事業(yè)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們并不嘆老懷悲,蹉跎歲月,虛擲光陰,而是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為革命而戰(zhàn),一息尚存,奮斗不止 下片起句“一年一度秋風勁”。緊承上段“歲歲重陽”“今又重陽”的意脈,寫憑高遠眺,將詩的意、境向更深更闊處開拓。歲歲有重陽,歲歲有秋風,秋去又秋來,今年又到重陽,秋風也依然勁厲。“一年一度秋風勁”,“秋風勁”除了寫景之外,還有象征意味,大約是指革命形勢的不斷發(fā)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斷壯大而言,這個“勁”字,力度極強,寫出秋風摧枯拉朽、驅(qū)陳除腐的凌厲威猛之勢,筆力雄悍,極有剛健勁道之美。一個“勁”字就把這些象征意義暗示出來了, 此情豪邁異于東風駘蕩、桃紅柳綠、鶯語燕歌、溫柔旖旎的春日風光。但勁烈的西風、肅殺的秋氣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傷,而是振奮。詩人的感情、戰(zhàn)士的氣質(zhì)決定了他的審美選擇:“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重陽佳節(jié),叢菊盛開,戰(zhàn)地風光,十分鮮麗,因而使人有“不似春光”而又“勝似春光”的感覺。這是與上文關聯(lián)處。江天寥廓,萬里秋霜,壯闊而又清美,也使人有“不似春光”而又“勝似春光”的感覺。這也是與上文的關聯(lián)處。“黃花”是近景,細小的景;“江天”是遠景,是闊大的景。不管是遠是近,是大是小,都能體現(xiàn)出“勝似春光”的特點,所以,它們是統(tǒng)一的。這樣一寫,也就無處不佳的秋色突出地表現(xiàn)出來了。 江天”句也是寓意。戰(zhàn)爭勝利之后,革命前途更覺光明,對革命必勝的信心也更堅定了。“寥廓江天萬里霜”,正是前程遠大、如花似錦的具體描寫,形象是多么美!郭老解釋“霜”字,以為“這并不是普通的霜雪之霜,而是秋色的代詞,是‘霜葉紅于二月花’的霜。但‘霜葉’不限于‘紅’,還有黃葉。秋色也不限于霜葉,還有各種果實以及天高氣爽的寥廓景象。”這是很精到的。霜是白的,但古典文學作品中卻有丹霜、紫霜等字面,這就說明了古人用霜字有時不是指霜的本身,而是指經(jīng)霜變紅、紫等顏色的草樹之類。所以“萬里霜”不是白茫茫的一片,而是五彩斑斕,各種色調(diào)都有。“萬里霜”就是“萬里秋”,作者選用了霜字,不僅由于壓韻的關系,也是由于霜字既響亮,又含義豐富。 天朗氣清,江澄水碧;滿山彩霞,遍野云錦,一望無際,鋪向天邊,這瑰麗的景色難道不“勝似春光”么? 這首詞的詩情畫意最為濃郁,特別是上下闋的結(jié)句,寫得尤其出色。“戰(zhàn)地”句表現(xiàn)了偉大革命家的高度樂觀主義精神,“江天”句則不僅表現(xiàn)了作者海闊天空的氣度,也表現(xiàn)了他含英咀華的修養(yǎng)。整首詞寫得鮮明爽朗、氣度恢弘,有著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總之,毛澤東的這首詞卻脫盡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掃衰頹蕭瑟之氣,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yōu)槔硐攵鴬^斗的英雄氣慨和高尚情操,獨步詩壇。 附: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1949.04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注釋】 鐘山:莽莽南京中山門外紫金山,這里代表南京。風雨:指革命的暴風驟雨。蒼黃:同倉皇。唐代杜甫《新婚別》“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本義是慌忙、匆忙之意,這里是突然的意思。 雄師:強有力的軍隊,指英勇的人民解放軍。大江:長江。 踞:蹲的意思。盤:盤繞。虎踞龍盤:形容地形雄壯險要,特指南京。三國時諸葛亮曾與孫權論金陵形勢時,說,“鐘阜龍蟠,石城虎踞。《三國志》”這里是說,以虎踞盤的雄壯險要形勢著稱的南京回到人民手中之后,現(xiàn)在比過去更加雄偉壯麗。 天翻地覆:這里是形容形勢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的意思。慨而慷:而是虛詞,連接慨和慷,就是慷慨。曹操《短歌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這里是意氣激昂的意思,指人民為之歡欣鼓舞。 宜:應該。剩勇:等于說余勇,富余的勇氣。《左傳·成公二年》說,春秋時齊晉之戰(zhàn),齊國大夫高固捉住了晉國的士兵,然后乘上晉國的兵車,拔下一棵桑樹,系在車后,回到自己的營壘向軍士們炫耀、示威說:“誰需要勇氣的,來買我富余的勇氣吧!”余勇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窮寇:窮途末路的敵人。源出于《孫子兵法·軍爭篇》有“圍師必闕(網(wǎng)開一面之意),窮寇勿迫”。舊社會流行的“窮寇莫追”含有中途歇手,適可而止,不打到底,甚至憐憫敵人,不打落水狗的意思。 沽:買。沽名:就是有意做作來賺取好的名聲,有意要人贊揚。霸王:指西楚霸王項羽。鴻門宴上,他聽了項伯的話,“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沒有殺劉邦。后來劉邦項羽血戰(zhàn)連年,終于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 。雙方士兵為和平連呼萬歲。項羽守約退兵,劉邦卻立即背信棄義地圍攻項羽于垓下,他的部下更把楚霸王分尸為五。事跡見《史記·項羽本紀》。 天若有情天亦老:傳說三國時魏主曹 想求長生不老之方,聽說漢武帝建柏梁臺,上立銅人,手捧承露盤,接三更北斗所降之水,名叫天漿,用美玉為屑,調(diào)和服用,可以返老還童。曹操 就派人到長安去拆銅人,移往洛陽,拆時只見銅人潸然淚下。唐代李賀根據(jù)這個故事寫出了《金銅仙人辭漢歌》其中有“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本來是說天如果有感情,見著因辭別漢宮而哭泣的銅人,也要為之悲傷衰老。這里意思是說,蔣介石統(tǒng)治了二十二年,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天要是有感情的話,也不能忍受這樣的痛苦,而要感到衰老。全國人民盼望人民解放軍從速進攻,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 人間:人世間,也即人類社會。道:為中國古代哲學家的通用語,它的意義是道路或道理,可作法則或規(guī)律解說。正道:也就是正常的規(guī)律。人間正道: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正常規(guī)律。滄桑:滄海桑田的略語。葛洪《神仙傳·麻姑》里,麻姑對王方平說,“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意思是說,東漢時,有個道士叫王方平,專會裝神弄鬼。有一回他召來了一個十八九歲的女人,說是神仙麻姑。大家覺得很奇怪,問這個女人:“你多大年紀了?”女人裝模作樣地說:“我記不清了。只記得我曾經(jīng)看到大海三次變成了桑田。方才我經(jīng)過蓬萊仙島,看見海水又淺了,差不多比從前淺了一半。”王方平馬上在旁邊把話接過去,說:“是呀,神仙早就預言,海底不久又要塵土飛揚了。”因此后來用“滄海桑田”或“滄桑”比喻世事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人間正道是滄桑:意思是說,人類社會的正常規(guī)律是不斷地變化,因此我們要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把革命進行到底! 【題解】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國民黨拒絕在和平協(xié)定上簽字。當夜,解放軍在東起江蘇江陰,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長江上,分三路強行渡江。二十三日晚,東路 陳毅的第三野戰(zhàn)軍占領南京。
《采桑子·重陽》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毛澤東的文學常識和這首詞的寫作背景。
2、理解詞的主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誦默寫這首詞。
教學重點及難點:
1、掌握詞的背景,搜集有關知識。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詞句的含義。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同學們,一代偉人毛澤東,大家應該非常熟悉,他是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袖和主要締造者,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而且也是一位大手筆的文學家,他的講話收在《毛澤東選集》(五卷),他的詩詞收在《毛澤東詩詞文集》等。今天我們學習他的一首詞(板書題目)。領略這位偉人在文壇上的風采。
二、解說題目:
采桑子,詞牌名。重陽,題目,即陰歷九月份初九重陽節(jié),本詞是一首戰(zhàn)地頌歌。
三、寫作背景:
(歸納學生搜集的資料)1929年5月開始,毛澤東率領紅四軍開進閩西擴大革命根據(jù)地。這年九月,贛閩根據(jù)地連成了一片。由于同年6月,紅四軍黨內(nèi)領導者之間在軍隊建設的一些原則問題上發(fā)生了爭論,毛澤東提出的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建立鞏固的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不應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主張,一時未能為多數(shù)同志所接受,因而受到排擠,被迫離開領導崗位。后由于患病,只好在永定金豐山區(qū)養(yǎng)病。9月,病中的毛澤東坐擔架赴上杭參會。會后繼續(xù)留此養(yǎng)病,后病情好轉(zhuǎn)。病中正逢重陽節(jié),見院中黃菊盛開,遂成此文。
四、集體朗讀課文.
五、討論理解課文內(nèi)容:
問題1:怎樣理解“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這句的意思是“人生容易衰老而天很難衰老,年年都有重陽節(jié)”。人生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自身是變化很快的,可是整個社會如果不通過變革那是很難使之變化的。
問題2:“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中的“戰(zhàn)地”“黃花”分別指什么?體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戰(zhàn)地”指閩西農(nóng)村根據(jù)地;“黃花”指野菊花。“分外香”體現(xiàn)了作者樂觀主義精神。
古代的文人多用“黃花”抒發(fā)離愁之感,如:李清照的“人比黃花瘦”。而作者卻一反傳統(tǒng)的思想,借“黃花”抒發(fā)豪邁之情,雖然自己身染疾病,受到排擠,但他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問題3:怎樣理解“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這句詞的字面意思是:秋季的風起強勁有力,和春風完全不同。與秋風的剛健有力相比,春風和煦溫暖,(“吹面不寒楊柳風”)更增加了“勁”的力量。一個“勁”字不但恰當形容了秋風的特征,也非常恰當?shù)乇磉_了它的象征意義:革命的力量似秋風一樣,摧枯拉朽,蕩滌了一切塵垢。
問題4:與“秋日勝春朝”有異曲同工之秒的是哪句?
“勝似春光”:其原因是“寥廓江天萬里霜”。
問題5:比較“霜葉紅于二月花”與“寥廓江天萬里霜”二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也是作者認為“秋日勝春朝”的感覺。但這里只表現(xiàn)了一種意境,經(jīng)霜的紅葉熱烈奔放,生機勃勃。雖有樂觀向上的精神,但視野卻狹小的多。而“寥廓江天萬里霜”中一個“萬里霜”既指“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霜葉;也指“漫江碧透,魚翔淺底”的霜天,也指“鷹擊長空,萬類霜天竟自由”的霜天,意境開闊,局面宏大,體現(xiàn)了一個偉人高瞻遠矚的大無無畏和樂觀豪邁的氣概。
六、小結(jié):
1、本詞的寫法別致,重疊的句法,再現(xiàn)作者含英咀華的文學功夫。《采桑子》上下闋的二三句,常用疊句。如辛棄疾詞“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毛澤東詞中用傳統(tǒng)的筆法,連轉(zhuǎn)回環(huán),風調(diào)韻致,“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即是最好的印證。
2、“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一句即是作者的感覺,也給讀者開拓了一個新的意境。“黃花”不僅僅是古文人寄托悲愁之物,更是堅強、樂觀傲然不屈的象征。
七、作業(yè):
1、課下背誦本文
2、查找毛澤東的詩詞,自主選背其中的一首
《采桑子·重陽》教案 篇3
一、背景:
1929年6月22日在閩(福建)西龍巖召開了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因被朱德、陳毅等批評搞“家長制”,未被選為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隨即離開部隊,到上杭指導地方工作,差點死于瘧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澤東才在上海中央(當時由周恩來主持)“九月來信”的支持下恢復職務。這首詩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在閩西征途中,詩人欣逢重陽佳節(jié),觸景生情,借景抒懷,寫了重陽節(jié)的戰(zhàn)地風光,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勝利后的喜悅和對革命前途的樂觀態(tài)度。文章寫得豪邁,氣度恢弘,使人讀過,備受鼓舞。
二、解題:
采桑子:詞牌名。重陽:題目
重陽:節(jié)令名,陰歷九月初九,又叫重九。因9是陽數(shù),故名重陽。是傳統(tǒng)上文人登高賦詩之日。此詞作于1929年重陽節(jié)(為當年陽歷的10月11日)。
三、學生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好節(jié)奏、音調(diào),讀出語氣、感情。
賞析
本詞為雙調(diào)。前后兩闋各4句。全詞44個字。韻腳為:陽、陽、香、光、光、霜。一韻到底。重陽和春光的重復,韻律勻整和諧,但這不是規(guī)則,而是作者的技巧。
一)“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1、 這兩句詞的意思是什么?
這兩句起勢突兀。前句是虛,后句是實;前句泛論人生天道,后句帶出重陽入題。這里化用了李賀的詩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見于《金銅仙人辭漢歌》)。
“天難老”是將宇宙人格化。為什么難老?因為那是無情的。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生生不已,無窮無盡。如寒來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替,光景常新,周而復始。
“人生易老”是說韶光易逝,人生短促。但詩人不是慨嘆人生如朝露。恰恰相反,正由于“人生易老”,更當努力進取,建功立業(yè),莫讓年華付流水。所以必須把有限的生命獻給無限壯麗的革命事業(yè),讓小我化入大我,盡可能發(fā)光發(fā)熱,生命才更充實更寶貴。這里詩人情緒是昂揚的,體現(xiàn)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
2、“人生易老天難老”體現(xiàn)了什么哲理?
“人生易老”與“天難老”構(gòu)成對比,絲毫不含有消極感傷的意味。一有盡,一無窮;一短促,一長久。既對立又統(tǒng)一,提示了人生的真諦和宇宙永恒的真理,閃耀著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這是一句極富哲理的警句。
二)“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為什么“戰(zhàn)地”的“黃花”會“分外香”呢?
勝利可喜,人逢喜事精神爽,詩人異常興奮。戰(zhàn)地有著烈士的鮮血,戰(zhàn)地的“黃花”(滿山遍野的野菊花)經(jīng)過硝煙炮火的洗禮,依然在秋風寒霜中挺立開放、綻黃吐芳,它平凡質(zhì)樸而生機勃勃,具有現(xiàn)實和象征的雙重性。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麗,格外芬芳?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悅?“分外香”寫出了賞菊人此時此地的感受。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詩情畫意于一爐,形成了生機盎然的詩境,既歌頌了革命戰(zhàn)爭,又顯示了詩人兼戰(zhàn)士的豪邁曠放的情懷。
古人也有于軍中寫重陽的,如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這是什么情調(diào)?厭戰(zhàn)思家。岑參本來是以反映邊塞生活而著稱的詩人,而在戰(zhàn)地重陽,想到的只是長安故園,只是故園的菊花,還未能免俗,了無新意。至于一般的騷人墨客,那就更不用說了。
再看看古人的重陽詩詞,無論陶潛的“露凄喧風息,氣徹天象明”(《九日閑居》)、“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己酉歲九月九日》);無論王維的“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無論李白的“攜壺酌流霞,摩菊泛寒榮”(《九日》)、“九日龍山飲,黃花無數(shù)新”(《九日》)、“坐開桑落酒,來把菊花枝”(《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無論杜牧的“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九日登高》);無論蘇軾的“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邊愁”(《南鄉(xiāng)子》);無論黃庭堅的“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發(fā)簪花不解愁”(《南鄉(xiāng)子》)┅┅無一例外,都沒有擺脫俗氣。讀過這首詞便可以“一覽眾山小”了。
三)“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寫的是詩人的真實感受。“勁”字,力度極強,寫出秋風摧枯拉朽,驅(qū)陳除腐的凌厲威猛之勢,筆力雄悍,極有剛健遒勁之美,不似春光嫵媚。但絕對不是“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劉克莊〈〈賀新郎•九日〉〉)。
四)“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秋色春光,已有所抑揚。為什么“勝似春光”?
春天里哪能有這天高氣爽、水天相接的寥廓景象和秋色萬里的壯麗景象呢?當然詩人所作出的審美評價,不完全根據(jù)春與秋的自然屬性,關鍵還是在詩人的戰(zhàn)斗性格更喜歡勁厲。因而在這種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風勁”,使人聯(lián)想到革命形勢的不斷發(fā)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斷壯大;“春光”,使人聯(lián)想到如花似錦的和平生活。于是,“勝似春光”,便是合乎邏輯的推論了。
“寥廓江天萬里霜”則預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現(xiàn)了勝利信心的堅定。這些寓意和寄托,都隱含在寫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
五)疊句妙用
為了表情達意,詞家常用疊句,如辛棄疾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又如呂本中詞:“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采桑子》一詞,上下片的二三兩句:“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和“不似春光,勝似春光”,都似疊非疊,有反復又有遞進,語勢跌宕,韻調(diào)優(yōu)美,句法則為創(chuàng)格。似不著力,卻見出深厚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