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線(精選3篇)
生命之線 篇1
(英國)喬•辛普森
【自學指導】
1. 感悟表時間的詞語的作用。
2. 理解文中插敘和對比手法的作用。
3. 學習勇于挑戰極限,在困境中生死與共、團結互助的精神。
【正音正字】
剮guǎ 鎬gǎo 拽zhuài 攥zuàn 殆dài 噩è 簌sù 疚jiù 僥jiǎo 咫zhǐ 盔kuī
噬shì 煢qióng 孑jié 蠕rú 渦wō 蹭cèng 曳yè 熹xī 縈yíng 匿nì 袤mào
【積累詞語】
小心翼翼 同甘共苦 生死與共 格外醒目 連滾帶跌 聽天由命 揮之不去 寸步難行
完好無損 遍體鱗傷 煢煢孑立 一籌莫展 無怨無悔 舉世罕見 合而為一 不可捉摸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
1. “生命之線”有哪兩層意義?
2. 把全文16段分為五個部分,并寫出每一部分的大意。
3. 本文故事驚險,但敘述有條不紊。圈畫表時間的詞語,說說它們有什么作用?
4. 文章自始至終是如何突出“生命之線”的?
5. 本文是如何運用插敘和對比的?
【學習寄語】
生命是互相依存的,每一個生命都依賴其他生命。
人生在世,要學會分享,養成互愛互助;給予越多,人生越豐富,生命越有意義。
人不忘記感恩,人與人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親切;本人也會因此心理愉快和健康。
生命之線 篇2
教學目標:
理解“繩索”、“生命線”、“生命之線”分別在文中的含義,掌握線索在文中的作用。
理解作者對生死與共精神的贊美和對勇于探險的執著追求
教學重點:
理解“繩索”、“生命線”、“生命之線”分別在文中的含義,掌握線索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生死與共的同伴精神的贊美和對勇于挑戰探險精神的執著追求
教學流程:
一、 導入
1、出示帶有繩索的登山圖片,登山繩索的作用:不至走失,相互關照
2、今天學習的課文《生命之線》,記錄了一次真實的登山遇險記。請同學自讀課文劃分文章層次并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 圍繞繩索經歷了怎樣的事件?
(2) 題目“生命之線”中的“線”有什么特殊的含義?
(3) 繩索、生命線、生命之線的含義一樣嗎?
二、 理解情景危急
1、自讀課文,概述故事情節,梳理文章層次
1-6 遇險的經過
7-8 回憶之間的經歷
9-12 互助脫險的經過
13-14 化險為夷的結果
15-16 這段經歷的影響和感悟
2、文章以“生命之線”為題,結合整篇文章的內容說說其中的“線”字有怎樣的意味?“線”字用得是否恰當?
線:細——弱——險
(1) 環境:圈劃文中表現環境危險的句子并加以概括
(2) 處境:圈劃文中表現處境危急的句子并加以概括
(3) 心理:圈劃文中表現“我”遇險時心理的句子并加以概括
3、明確:“生命之線”營造了生死抉擇之際一線生機的緊張感,即扣人心弦又緊扣主旨
三、 理解“繩索”、“生命線”與“生命之線”的異同
1、圈劃文中提到“繩索”、“生命線”、“生命之線”的語句,思考:“繩索”、“生命線”、“生命之線”在文中的含義相同嗎?
如果相同,說明相同的理由。如果不同,說明其間關系。
2、學生自讀課文并圈劃
3、小組討論(重點品讀第1-9小節中的關鍵語句)
4、交流并明確:
(1)“繩索”是物質的,可以導致死也可以導致生。
1-6 小節中的繩索:拽入噩夢,導致遇險(鋪墊)
7-8 小節中的繩索:隊友拋棄,險釀悲劇(反襯)
9-16小節中的繩索:同伴相助,助我脫險
(2)“生命線”就是繩索,但更側重于強調繩索對于登山運動員的生死關系重大,出現在文章第一小節為下文的遇險埋下伏筆。
(3)“生命之線”不同于作為物質的繩索生命線
第九小節中:
“我看到那根繩索,它垂掛在冰峰上,似乎在向我暗示,生命之線還在。”
說明生命之線不等同于“繩索”
5、文中的“生命之線”并不等同于繩索、生命線,那么“生命之線”究竟指什么?
要點:生的希望、同伴幫助、信賴
強調:生命之線的意義是雙向的,我與馬爾是相互關心的。
四、 深入理解主題
1、使我最終脫險的究竟是什么?
強調:不是繩索(生命線),而是生命之線——不離不棄、生死與共的精神
2、在理解“生命之線”的意義的基礎上,閱讀文章13-16小節,說說“生命之線”的對“我”而言除了幫助我脫險還有什么影響?
(1) 思考13小節的環境表現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 如何理解作者經歷兩場生死考驗之后依舊迷戀登山的心理?
生命之線 篇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生命之線”的含義;
2.學習勇于挑戰極限,特別是在困境中與同伴生死與共、團結互助的精神;
3.體會作者對登山運動的熱愛與執著;
4.學習插敘。
二、教學重點:
1、學習用白描刻畫人物的方法。
2、掌握“生命之線”的內在含義。
三、教學難點:
1、學習用白描刻畫人物的方法。
2、掌握“生命之線”的內在含義。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假如你和你的同伴都是登山愛好者。有一天,你們共同征服了一座險峰之后在即將下山之時,你的同伴不慎跌下陡坡,摔斷右腿。你們彼此之間唯一的聯系就是系在腰間的繩索。下面是萬丈深淵,而向上又無法攀爬,你用繩索拉住同伴,并與他在暴風雪中一起下降。但不幸的是同伴又墜入一個冰縫中動彈不得。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懸系兩人生命的繩子不堪重負,隨時都有同時跌下山谷的危險,況且嚴寒已快把你們兩人凍僵。懸在下面不知多遠的同伴毫無動靜,估計是兇多吉少。如果繼續僵持下去,也許兩人都將葬身雪峰;如果割斷繩索,可能只有同伴一人犧牲,而你將有機會攀出陡壁,回到營地。這時,你將會作出何種抉擇?是割斷繩索自救?還是甘冒風險繼續援救同伴?學生:可以各抒己見。
(二)學生復述課文,理清全文主要情節。
1.復述課文時注意全文共寫了幾次登山活動?時間、地點、合作伙伴、面對的困境如何、對同伴的態度行為、結果如何? 第一次 第二次時間: 1985年 1992年4月地點: 秘魯安第斯山脈的修 尼泊爾境內高6090米的帕杰爾墨峰 拉格安德峰西坡(海拔6360米)合作伙伴: 西蒙 耶茨 馬爾 達夫面對的困境:“我”不慎摔傷,右膝和 夜幕急速降臨,氣溫驟然下降到 踝骨骨折,不能動彈。 零下30度,必須快速下山。 西蒙正忍著冰傷之苦和極 馬爾跌倒昏迷。 度的疲憊,在暴風雪中冒 “我”被拋到半空中,身體重重 險下行。 砸到冰坡上,跌入陡坡。聽天由命。對同伴的 西蒙砍斷繩索 互相救助、鼓勵態度行為:結果: “我” 栽入40米深的冰隙里, 雙雙脫險 僥幸逃生
2.對于這兩次遇險,文章在記敘中巧妙地安排時間和空間的過渡,從眼前的遭遇跳躍到過去的遇險,有從過去的遇險跳躍到眼前的遭遇。這就是插敘。如文章第7、8節關于第一次遇險情況的敘述就是插敘。 插敘要使得前后語言、情節連貫、流暢,應有必要的銜接過渡句,請從文中找出。(提示:“驀地,我的思緒回到了那場揮之不去的噩夢之中……”; “而今,命運似乎又一次拉開了悲劇的序幕”。)
(三)理解生命之線的含義:
1.生命之“線”指什么?(提示:首先是指聯結登山者身體的繩索。)
2.請找出文中描寫繩子的句子。(提示:a.開篇便交代“45米長的繩索將我倆的身體和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現在,這根生命線在白皚皚的并學上顯得格外醒目。”“繩子在大風的吹動下,搖擺著弓成了弧狀,它似乎摻雜著某種不祥的預兆,在風中發出嗡嗡聲響。” b.第二節“……松弛著的繩子猛地拉直了,我的身體被拽著陡然向后彈去,……” c.第四節“我腰間的繩子又被猛地拉緊,我的身體又一次被繩子拽得失去控制,連滾帶跌地向下墜去。” d.第五節“緊緊聯系著我倆的繩索真好像把我們推入了同一場噩夢。” “……只是從簌簌抖動的繩子上,他知道我還活著。” “幾點零落的星光隱約閃現在夜幕中,系在他腰間的繩索,在呼嘯的寒風中加重了許多分量。” e.第九節“……我牢牢地拽住繩子艱難而緩慢地向山上爬去。” “突然,腰間的繩索正被逐漸收緊,一股希望的.暖流涌入全身:馬爾還活著!是他在拉緊繩索。” d.第十四節“同樣被困高山,身受重傷,一籌莫展,然而這一次,我的同伴將會用繩索和他的精神力量,給人勇氣,助人下山。”)
3.仔細品讀這些句子,說說生命之“線”更深層的意思是指什么?(提示:是指登山者之間彼此生死與共、團結互助的品格,挑戰極限、頑強拼搏的精神。)
(四)心理活動描寫:
1.課文中心理活動的描寫雖然不多,但是很有作用。請找出相關語句。(提示:第四節“此刻,我生命的火焰已燃燒殆盡,迷迷糊糊的狀態下升起一絲聽天由命的意識。”)
2.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心理?(提示:a.當時我傷勢嚴重,陷入絕境,并且不知同伴的生死;b.有過前一次遇險經歷。) 3.找出文中描寫“我”傷勢嚴重,陷入絕境的語句和段落。(提示:第2、3、4、5、9、10、11節)
(五)研讀課文,說說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作者在前一次遇險、好不容易僥幸逃生后還要嘗試第二次,甚至不惜再次陷入險境?請用文中的語言回答。
(提示:“……登山運動是那樣的迷人,一旦投身其中,不論有多么艱難,多么恐怖,都不會讓人輕易從它身邊離開。那舉世罕見的壯觀景色,那常人難以經受的艱難困苦,那患難之時來自同伴的無私幫助。能讓人感受和經歷這世間最美麗的情感。” “我永遠不會忘懷這段隱約朦朧、卻又仿佛發生在昨天的記憶,不會忘懷那種與天地合而為一的感覺,不會忘懷那個至今仍縈繞在我夢中的不可捉摸的世界。這種感覺的獲得源于行動的實踐。她存在于航行在波濤中的汽笛聲中,呈現于飛機起飛時噴射氣流的轟鳴聲中。它隱匿于火車啟程時隆隆的長鳴聲中,它們將越過海洋,飛過高山,駛向未知世界廣袤的天地。”)
(六)簡介登山運動。
(六)介紹經典登山影片。
(七)介紹“一本書改變兩個人的命運”。
(八)布置作業:
以課文所描寫的登山情境為依據,以“假如我是喬 辛普森”,或“假如我是馬爾”,或“假如我是西蒙 耶茨”為題,自選角度寫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