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五首(精選2篇)
古代詩詞五首 篇1
廣州市華美英語實驗學校 陳光榮
[廣州市天河區(qū) 華美學園(510520) ]
教學目的
一、理解五首詩詞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fā)的感情和表現(xiàn)的生活情趣。
二、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三、學習一點詩詞的韻律知識。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味各首詩詞中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難點是作品中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領會。
二、以多種形式加強誦讀,在熟讀的基礎上適當分析、點撥,加深對詩詞的理解。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yōu)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于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二、學習課文。
觀滄海
1.解題:題目是什么意思?“滄海”的“滄”字怎么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明確:滄,是暗綠色。“滄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換。
2.教師范讀后學生誦讀。
3.理解內容。
提問:開頭兩句交代了什么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明確:交代了作者所處的地方和來此的目的。“臨”作“登臨”講。
提問:根據這個開頭我們可以判斷,下文將要寫什么內容了?
回答:寫觀海所見的情景。
提問: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為止。(如有同學答到“若出其里”為止,就要引導學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
提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確:“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蕩,后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接著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xiàn)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很明顯,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提問:“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寫什么內容?
明確: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里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
啟發(fā):作者寫觀海的內容到這里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lián)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想象,我們不難體會,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根據“閱讀提示”我們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著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fā)了建功立業(yè),統(tǒng)一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解釋:最后兩句是一般的結束句。
4.分析韻律。
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為“峙”“起”“里”“志”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5.齊讀、背誦。
春夜喜雨
1.解題。
提問:我們從題目中可以了解到有關本詩的哪些情況?
明確:季節(jié)棗春,時間棗夜,表現(xiàn)的對象棗雨,詩人的心情棗喜。
提示:詩歌就是扣住這幾點來寫的,我們閱讀的時候要注意。
2.朗讀。指導學生掌握節(jié)奏。
節(jié)奏劃分參考: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3.理解內容。
提問:一、二兩句寫什么內容?其中有沒有詩人的感情?句中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一、二句是贊美春雨來得及時,開篇就扣住了題目。一個“好”字,既是對春雨的贊譽,也流露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一個“知”字說明運用了擬人手法。
提問:三、四兩句是正面寫雨,寫出了春雨怎樣的特點?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明確:寫出了春雨輕、細的特點,這從“潛”“潤”“細無聲”等詞語中可以看出。
啟發(fā):我們學過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也有寫春雨的句子,想一想,是怎樣寫的?
明確:“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同樣也是寫出了春雨細、輕的特點,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提問:五、六兩句寫什么情景?跟春雨有什么關系?兩個句子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這兩句寫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因為下雨,天低云暗,野外是黑沉沉的,可是江中的漁火卻閃著點點光亮。這里雖然沒有直接寫出春雨,但詩人描繪了一幅意境幽美的雨夜圖,顯得春意盎然,從側面表現(xiàn)了春雨的可愛。
這兩句在結構上互相對應:“野徑”對“江船”,都是偏正短語;“云俱黑”對“火獨明”,都是主謂短語。兩個句子的詞性完全相同。因此,對仗非常精工。
提問:最后兩句寫的是實景還是想象之景?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明確:這兩句寫的是第二天早上雨后的景象,根據題目來看,應該是想象之景。
點撥:詩題為“春夜喜雨”,詩人為什么要寫第二天的情景呢?這是因為詩人一生飽經戰(zhàn)患流離之苦,當時定居在成都郊外,生活得到了安定,面對綿綿春雨,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描繪了雨夜的景象之后,又展開想象,寫出了雨后天晴,成都城里百花盛開的美好春景。
小結:讀完全詩,我們不難領會,詩中盡管沒有出現(xiàn)一個“喜”字,可是字里行間無處不洋溢著作者的欣喜。正因如此,這首詩成了吟詠春雨的名篇。值得指出的是,詩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兩句,不僅用字精工,體物入微,還蘊涵著耐人尋味的哲理(現(xiàn)在常被用來形容對人做細致的思想工作),成了千古名句。
4.分析韻律。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共八句,可分為四聯(lián),每兩句為一聯(lián)。押韻的字是“生”“聲”“明”“城”。古代韻母ing和eng相通,現(xiàn)代各地方言還保留著這種讀法。
5.齊讀,背誦。
書湖陰先生壁
1.解題:書,寫、題寫。壁,墻壁。這是題寫在鄰居湖陰先生家墻壁上的詩。
2.指名試讀,集體朗讀。
3.理解內容。
提問:這首詩通篇寫景,仔細閱讀詩句,看作者寫了哪些景物?寫景的順序是怎么安排的?
明確:第1句,寫鄰居茅屋的檐下經常打掃,非常潔靜。第2句,寫湖陰先生在庭院里親手栽了許多花。第3句,寫鄰居家門前有條小河環(huán)繞著綠油油的田地。第4句,寫遠處兩座大山像推開的兩扇門,送進了滿目青翠的山色。整首詩就是這樣從近到遠,層次分明地寫出了一片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其中3、4兩句,上句寫水,下句寫山,而且結構相對,詞性相同,是很工整的對仗句。
提問:全詩雖然全是寫景,我們仔細品味一下,其中有沒有作者感情的抒發(fā)?
明確:作者筆下的田園風光寫得清新、幽靜,可見作者很喜愛這種恬靜、閑適的生活。
4.分析韻律。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韻腳是“苔”“栽”“來”等三字,通押“āi”韻。
5.齊讀,背誦。
如 夢 令
1.參閱注釋①,掌握有關內容。
2.范讀,朗讀。
3.理解內容。
簡介:這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作品,追敘了一次作者跟友人們郊游的歡樂情景。詞作雖然短小,可寫得富有情趣。
提問:根據句號,可見詞作分為三層意思。請仔細閱讀課文,看它們分別寫了什么意思?
明確:開頭,“常記”二字說明這是回憶往事。“溪亭”“日暮”分別交代了那次郊游后與友人歡宴的地點和時間。“沈醉”即“沉醉”,說明大家興致很高,喝了不少酒,結果連回家的路也辨不清了。第二層,寫大家游宴盡興后駕船回家,結果走錯了路,“誤入”了“藕花深處”。到這時,朋友們才醒悟過來,就爭著把船劃出去,一時槳聲、水聲齊作,把棲息在岸灘上的小鳥都驚醒了。
小結:詞作沒有具體寫郊游的過程,只是寫了它的尾聲,歸途中迷路后“爭渡”的情景,構思非常巧妙,充滿了生活的情趣,表現(xiàn)了作者熱愛生活。
齊讀課文,體會意境。
4.分析韻律。
跟前面幾首詩比較,可以看出詞的句子有長短是由各種詞牌的詞譜規(guī)定的。這首詞作中的“暮”“路”“處”“渡”“鷺”等字押韻。
5.齊讀,背誦。
附:《如夢令》難句解析
常記a溪亭日暮,│b沈醉不知歸路。
1)包孕句,主語是作者,因自述又因格律而省。賓語是時間修飾復句,b分句的謂語是并列式,“沈醉”跟“不知歸路”分別從正反兩方面來說明主語。“溪亭”說明“日暮”的處所。
2)“常”,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常”或“常常”,音義同于“嘗”,也就是“曾經”,這里是作者追念往事,否則下文“驚起一灘鷗鷺”便講不通了。“常”作“嘗”講,又如《漢書·陳涉、項籍傳贊》“常以十倍之地”,《史記·陳涉世家》作“嘗以十倍之地”;《墨子·兼愛下》:“常使若二君者……,”孫詒讓《墨子間詁》:“‘常’與‘嘗’同。”“歸”,回到原地。
譯文:“曾經記得在溪亭日暮的時候,沉醉著不知回家的路了。”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課本》注“爭渡”為“搶著把船劃出去”,“爭渡”后面加了逗號。其實,“爭”音義同“怎”,疑問代詞。上文有“誤入藕花深處”,下文有“驚起一灘鷗鷺”,“怎渡”就是“不能渡”,地處偏僻,因而“驚起”。張相《詩詞曲語詞匯釋》“爭”字條:“自來謂宋人用‘怎’字,唐人只有‘爭’字。”唐詩“爭”作“怎”的,如:“誠知老去風情少,見此爭無一句詩?”(白居易《題峽中石上》)宋詩如:“……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桿處,正恁凝愁?”(柳永《八聲甘州》)又,梁庾丹《夜夢還家》:“離人不相見,爭忍對春光?”唐圭璋等《唐宋詞選注》319頁:“爭,通怎,怎么。”
譯文:“怎么渡?怎么渡?驚起了一灘的鷗鷺。”
西 江 月
1.參閱注釋⑥,掌握有關內容。
2.范讀,朗讀。
3.理解內容。
提示:這首詞是辛棄疾罷職閑居時寫的。原來詞牌下有標題:“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上饒西部。詞作寫的是作者在夜行路上的情景。這首詞分上、下闋,我們分別理解。
提問:上闋寫到了哪些景物?作者向我們展示怎樣的景象?
明確:上闋寫的是作者在月光中夜行所見的一片美麗景象:一輪明月高懸天邊,明朗的月光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晝,驚醒了棲息在枝頭的鳥鵲。清風徐徐,送來了蟬的鳴聲。走在路上,蛙聲陣陣,不絕于耳;稻花香飄,沁人心脾,這一切都預示著豐收的前景。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筆下的農村夏夜充滿了歡躍的氣氛。
齊讀上闋,體會。
提問:下闋寫什么內容?
明確:下闋寫驟雨將至時的景象:正趕著路,忽然烏云籠罩,空中只剩下稀疏的星星點點,緊接著就噼里啪啦地掉下了雨點。加緊腳步,趕快找個避雨的地方,哎,真巧,道路轉過溪頭,忽然出現(xiàn)了社林旁邊舊時住過的茅店,因而內心充滿了欣慰的感情。
齊讀下闋,體會。
小結:這首詞描寫了作者夜行途中所見的農村夏夜的美麗景象。盡管作者當時正罷職閑居,可是由于對生活的熱愛,他即景生情,借詞作表達了閑適愉快的心情。詞作語言質樸,格調清新,值得我們好好品味。
齊讀,體味意境。
4.分析韻律。
押韻的字是“蟬”“年”“片”“前”“邊”“見”等。
5.齊讀,背誦課文。
三、布置作業(yè) 。
1.課堂討論完成“練習”二、五題。
2.課后書面完成“練習”一、三題。
(沈維生)
附:《西江月》難句解析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1)這句是寫夏天晴夜的情景。詞跟詩一樣由于格律規(guī)定了字數,要在很少的字里面蘊藏更多的意思,就必須省略一些供人們想象的詞語。“明月”指明月的影子,“別”,區(qū)分出,這里是“另一枝”的意思,即樹的高枝,成語有“鵲占高枝”。“驚”,不及物動詞增加使動用法,“驚鵲”,鳥鵲驚心飛翔。明月照在樹枝上,移動著,使鳥鵲驚心而起飛。曹操有“月明星稀,鳥鵲南飛”的詩句,王維《鳥鳴澗》有“月出驚山鳥”的詩句,是類似的意境。
2)通常的寫法,第二部分是“半夜清風鳴蟬”,“半夜”在前面點出時間。這里先寫“清風”后說“半夜”,為的順乎“平平仄仄”的音律,以便跟“明月別枝”這種“仄仄平平”相諧和。“鳴蟬”典型地寫出非常炎熱的夏夜。或說把“半夜”直接置于“鳴蟬”前面,可以有力地烘托夏夜極熱。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這是個倒裝句,通常的說法是“聽取蛙聲一片,稻花香里說豐年”,因為“蛙聲一片”是“說豐年”的聲音,是贊豐年的清歌,現(xiàn)在把結果放在前面,就具有先描寫再烘托的妙處,使讀者體味此情。“香”字照應上句的清風,愉悅的夏夜,有聲(驚鵲,鳴蟬、蛙聲),有色(明月,別枝),也有香(稻花),“蛙聲一片”“說豐年”,是把“蛙”人格化,感情化了,是“擬人”手法;又是一種側面的渲染,比正面描寫豐收經濟得多,又生動得多了。“聽取”是遞進結構的復合詞。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1)語法上,通常是“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但格律不合,音律要求“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而且“雨”不能跟下句“路轉溪頭忽見”的“見”押韻,只能把語法結構顛倒一下。
2)修辭上,兩個分句除了對偶之外,又是側面烘托的寫法,“七八個星天外”是說“天空中”或“天空上”早已布滿了云雨,只是山的一角還有“兩三點雨”罷了。五代盧延讓《松門寺》詩句有“兩三條電欲為雨,七八個星猶在天”,“兩三條電欲為雨”是正面描述。“兩三點雨山前”,側寫大雨驟臨,這一句很有供人想象的魅力。
3)“外”是“上”或者“中”;又如:“空外一鷙鳥,河上雙白鵠。”(杜甫《獨立》)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1)單句,由于格律,把“見”的賓語“舊時茅店社林邊”提到前面去;一提前就顯得著重,顯得有著突如其來的喜悅。“舊時茅店社林邊”,結構上可以有兩種解釋:一,“舊時茅店在社林邊”;二,“社林邊的舊時茅店”。
2)“茅店”,茅舍,這里指村落里的旅館,客棧,元稹《連昌宮詞》有“店舍無煙宮樹綠”,岑參《漢川山行呈成少尹》詩有“山店云迎客”。“社”,鄉(xiāng)村祭祀土地神的“廟”,“社林”,土地廟周圍的樹木。
譯文:“那住過的社林旁邊村落的旅館,在道路轉過溪水一頭忽然出現(xiàn)。”
古代詩詞五首 篇2
張磊
教學目的
1.理解五首詩詞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fā)的感情和表現(xiàn)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3.學習一點詩詞的韻律知識。
教學要求
1.在理解語句的基礎上,適當結合作者寫作時的生活背景,領會其抒發(fā)的感情和表現(xiàn)的生活情趣。
2.引導學生進入詩詞的意境,發(fā)揮想象,進行再創(chuàng)作。
教學重點
理解《春夜喜雨》《如夢令》《西江月》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fā)的感情和表現(xiàn)的生活情趣。
教學難點
1. 《春夜喜雨》“喜”在哪里。
(杜甫的五言律詩《春夜喜雨》歷來受到人們的贊賞,它抒寫了一場春雨激發(fā)出來的喜悅,寄托著杜甫希望普濟天下的博大胸懷。
《春夜喜雨》這一詩題,感情色彩很濃,其中三個字表景物,一個字表感情。寫好春夜雨景是基礎,寫出“喜”是關鍵。
首聯(lián)“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這一聯(lián)直接寫了“春”、“雨”兩個字。春雨好,好在下得及時。春天,是萬物萌發(fā)生機的季節(jié),需要雨水的滋潤。正當這個時候,雨就來了,這不是“知時節(jié)”嗎?面對著這場及時雨,詩人的心里欣喜極了。
頷聯(lián)“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一聯(lián)直接寫聽覺。這場夜雨是隨著風悄悄地來到人間的,它輕輕地不聲不響地滋潤著萬物,詩人的心里對它充滿欣喜與敬佩的心情。
頸聯(lián)“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這一聯(lián)寫的是雨夜的環(huán)境。這時原野、路徑、云塊雖然是一片漆黑,惟有江上的船只卻仍然燈火通明。它象征詩人心頭升起的希望,前途一片光明。這里寫的是詩人的視覺,也反映了詩人內心的喜悅。
尾聯(lián)“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這一聯(lián)寫第二天早上詩人看到仍在帶雨的花朵,想到萬紫千紅的鮮花開遍錦宮城,詩人的心花隨同春花一起開放了。
《春夜喜雨》,除詩題外,全詩不著一“喜”字,而“喜”自見,處處流露出詩人對春雨產生的喜悅情懷。這首詩主題深刻,語言優(yōu)美,借景抒情,詩意濃郁,故千百年來為人們贊譽,傳誦不已。
2.《春夜喜雨》是怎樣運用擬人的手法的?
(作者贊美春雨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春雨這個本來沒有知覺的事物,寫得它好像也深通人性,知道人們需要它的時候,它就來了。它夜間悄悄地來到,哺育著禾苗,不愿讓人們知道。做了好事,并不居功。這樣,不僅寫出了春雨的美好特征,也寫出了它的美好品格。“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這里是悄悄的意思。一個“潛”字,一個“細”字,把春雨的特點形容得惟妙惟肖。它和夏天的大雷暴雨不同,雷暴雨來時,雷鳴電閃,嘩嘩一陣,有時甚至雷聲大,雨點小,大呼隆一陣。這里寫的是春天的牛毛細雨,夜間在人們不知不覺中隨風飄來,用這兩個字來形容,很準確,也很形象。)
3.《春夜喜雨》中的“發(fā)生”是什么意思?
(諸家選本,大多把“發(fā)生”理解為“下雨”。然而,《唐詩一百首》的注解卻有另外一種解釋:發(fā)動植物生長。我們贊成后一種注解。為什么?一是這樣注解切合詩意。……自然界所以生機蓬勃,正與春雨催發(fā)密切相關。把“發(fā)生”理解為“催發(fā)生機”,更切合作者的感情,更切合擬人手法,更切合詩歌所著意描繪的、也是春雨所帶來的想象中的動人景象。 二是這樣注解切合用典。人們知道,杜甫擅長用典,杜詩無一字無來歷的說法固然不足為訓,但是,這首詩中的“發(fā)生”顯然用了《莊子》中的“春氣發(fā)而百草生”的命意。)
4.《如夢令》中的“爭渡”二字,歷來有不同的解釋。有人把“爭”字解釋為“競爭”。“搶先”,看來不大符合原詞的意思。因為天氣已晚,又在藕花深處,同別人賽船是不大可能的:有人解釋為“快劃”,這雖然和上下文可以連貫起來,但實際上船入藕叢,障礙很多,是快不起來的。因而,把“爭”解釋為“怎”比較合適。“爭”作“怎”講,詩詞中時常見到。如白居易的《燕子樓》中,就有“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之句。
5.《如夢令》是怎樣情景交融的?
(李清照這首詞,表面看來,重點是在寫自然景色,但實際也是為抒情,而作者的情主要是由景引出的。這便是景中含情,情由景生的藝術境界。赴溪亭游覽,至日暮興盡而歸。這里的“興”顯然是因為自然景色的吸引而產生的。“沉醉不知歸路”的“沉醉”本意是指多喝了酒,但也未嘗不意味著為自然景物所陶醉而流連忘返,一味觀賞景物而迷失路途;在暮色蒼茫中誤入藕花叢中,又出現(xiàn)了一片新的美景,使作者不忍心破壞它,也不愿馬上離去,不由發(fā)出“怎么渡呀”的呼聲;當一灘鷗鷺被驚起,暮靄沉沉的天空突然閃耀著一群白色的水鳥,和水面的荷花交相輝映,就構成了更新鮮、更美好、更迷人的景象。作者寫到這里,戛然而止。可以想象,作者大概又“沉醉”了。
“日暮”、“沉醉”、“歸路”、“興盡”、“回舟”、“誤入”、“爭渡”、“驚起”等,都是在寫事物的進程和發(fā)展,給人以具體的躍動感,一景推進一景,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處處都是在寫“動”。這就使作品形象生動,富于吸引力。但是,作者并不只是寫“動”,也注意寫“靜”,且是動中取靜。“日暮”、“沉醉”、“晚歸”等,本身就有某種靜的含義。這種“靜”是從“動”中引申出來的。而“誤入藕花深處”,則創(chuàng)造了一種回旋、曲折的意境,在詞的節(jié)奏上和作者感情的發(fā)展上,給人一種起伏的感覺。這也可以說是一種靜。有了這種“靜”,更能襯托“動”,也更能感染讀者,產生更強烈的藝術效果。)
6.《西江月》的物與情是如何統(tǒng)一的?
(辛棄疾的詞以悲壯激昂、豪氣奔放為主要風格。但他筆下也能呈現(xiàn)清麗幽美的景象,流露活潑自然的情調。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寫的是一個夏天的夜晚,詞人行走在江西上饒黃沙嶺途中看到的鄉(xiāng)村景物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思想感情,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宛如一首夏日小夜曲,給人以美的享受。
“明月別技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這兩句運筆細致,足見作者敏銳的洞察力;富于生活實感,不親歷其境是決然寫不出來的。作者以“明月”起筆,是別具匠心的。因為他是夜行黃沙道中,如果把夜寫得漆黑一片,就會大煞風景。他抉取“明月”來寫,畫面就出現(xiàn)了若干亮色,給人以清景幽色之感。以明月瀉輝,鵲兒驚飛,離枝而去的“動”,襯出了月夜的靜溫和幽美。此外,這句還給我們留下了藝術上的空白,讓我們用想象去填充:不用很多筆墨渲染月之明媚,但從“明月驚鵲”四字,卻見月光之皎潔;鳥鵲跳枝,不寫啼聲而啼聲自見。作者為了更顯示月夜幽美,又將清風鳴蟬納入畫面。這樣驚鵲與雞蟬相呼應,明月與清風融一體,交織成畫,使人頓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作者緊扣上文,將文筆一轉,使畫面遞現(xiàn),展示出另一番景象。“稻花香里”,說明此時正是稻谷揚花的時候,點明夏季,它承清風而來。因清風吹拂,才送來稻香陣陣。筆墨有序,過渡自然。在這里,如果說人在稻花香里說豐年,也可以。但這樣理解,未免辜負了作者的一片匠心。他靈光獨運,把不知人情卻識時節(jié)的蛙聲,賦以人的思想感情,說它們也在為豐收而歌唱。蛙猶如此,人樂更甚!作者通過擬人和襯托的手法把農村人家的熱烈氣氛和歡樂之情傳神地表達了出來。 這兩句,作者注重自然景物和表達人物心理的關系,使得意境和情調相和諧。他巧妙地抓住了一個細節(jié)——“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景、聲、情一并寫出。作者寫聲寫景,其實都是為了突出其情——表達出因豐收而產生的喜悅之情。
如果說上片是寫夏夜之晴,著重在寫物,那么下片就是寫夏夜之雨,著重寫人的思想感情。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這幅圖畫的組織是頗有特色的。前一句,由星星點點,散布云外,構成了一個面,寫出了光線的若明若暗;后一句,由雨點形成線,而且使人似乎聽到雨滴的落地聲。前后兩句,從天空到山前,構成了一幅渾然奇妙的立體圖。這是詞,又似畫,有影像,有韻味,深遂的詩意從字里行間滲透出來。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作者對此先將筆一躍,然后又一揚,使文勢起伏,感情搖曳。“忽見”二字,流露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樣的驚喜之情。
這首詞寫的是夏夜之景以及感受。上片寫并月風光,吹來陣陣稻香,蛙聲一片,奏起豐收樂章,表明作者對稻谷豐收的喜悅之情。下片從行人的感受寫到行動和心情,上下銜接,筆調活脫輕快,與行人驚喜之情相和諧,增強了詞的表達效果。
這首詞在藝術上最大特色是以“數”入調,構成優(yōu)美的意境。上片倍數詞“半”點明半夜時分。以“一”字描寫到處是蛙聲。下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寫夏夜疏雨,確是傳神筆致。天外之星七八個,烏云當中又留隙;山前之雨兩三點,大雨欲下還斂住。這幾個數字用得巧妙無比。星一多,則不可能有雨;不見星,則可能雨大。唯獨稀稀數星,疏疏小雨,才構成清朗恬靜的境界,以烘托出豐收的景象和人的喜悅之情。由此可見,數字不但可以入詞,而且與詞的境界關系頗大。這首詞在這方面也留給我們很好的啟示。)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春夜喜雨》
第3、4課時:《如夢令》
第5、6課時:《西江月》
教學過程
《春夜喜雨》
一、組織教學
二、解題。
提問:我們從題目中可以了解到有關本詩的哪些情況?
明確:季節(jié)——春,時間——夜,表現(xiàn)的對象——雨,詩人的心情——喜。
提示:詩歌就是扣住這幾點來寫的,我們閱讀的時候要注意。
三、朗讀。
四、理解內容。
1、一、二兩句寫什么內容?其中有沒有詩人的感情?句中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一、二句是贊美春雨來得及時,開篇就扣住了題目。一個“好”字,既是對春雨的贊譽,也流露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一個“知”字說明運用了擬人手法。)
2、三、四兩句是正面寫雨,寫出了春雨怎樣的特點?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寫出了春雨輕、細的特點,這從“潛”、“潤”、“細無聲”等詞語中可以看出。)
3、我們學過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也有寫春雨的句子,想一想,是怎樣寫的?
(“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同樣也是寫出了春雨細、輕的特點,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4、五、六兩句寫什么情景?跟春雨有什么關系?兩個句子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這兩句寫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因為下雨,天低云暗,野外是黑沉沉的,可是江中的漁火卻閃著點點光亮。這里雖然沒有直接寫出春雨,但詩人描繪了一幅意境幽美的雨夜圖,顯得春意盎然,從側面表現(xiàn)了春雨的可愛。
這兩句在結構上互相對應:“野徑”對“江船”,都是偏正短語;“云俱黑”對“火獨明”,都是主謂短語。兩個句子的調性完全相同。因此,對仗非常精工。)
5、最后兩句寫的是實景還是想象之景?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這兩句寫的是第二天早上雨后的景象,根據題目來看,應該是想象之景。)
6、詩題為“春夜喜雨”,詩人為什么要寫第二天的情景呢?
(這是因為詩人一生飽經戰(zhàn)患流離之苦,當時定居在成都郊外,生活得到了安定,面對綿綿春雨,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描繪了雨夜的景象之后,又展開想象,寫出了雨后天晴,成都城里百花盛開的美好春景。)
7、 小結:讀完全詩,我們不難領會,詩中盡管沒有出現(xiàn)一個“喜”字,可是字里行間無處不洋溢著作者的欣喜。正因如此,這首詩成了吟詠春雨的名篇。值得指出的是,詩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兩句,不僅用字精工,體物入微,還蘊涵著耐人尋味的哲理(現(xiàn)在常被用來形容對人做細致的思想工作),成了千古名句。
五、分析韻律。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共八句,可分為四聯(lián),每兩句為一聯(lián)。押韻的字是“生”、“聲”、“明”、“城”。古代韻母i ng和eng相通,現(xiàn)代各地方言還保留著這種讀法。
六、齊讀,背誦。
《如夢令》
一、組織教學
二、參閱注釋①,掌握有關內容。
三、范讀,朗讀。
四、理解內容。
1、簡介:這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作品,追敘了一次作者跟友人們郊游的歡樂情景。詞作雖然短小,可寫得富有情趣。
2、提問:根據句號,可見詞作分為三層意思。請仔細閱讀課文,看它們分別寫了什么意思?
(開頭,“常記”二字說明這是回憶往事。“溪亭”、“日暮”分別交代了那次郊游后與友人歡宴的地點和時間。“沈醉”即“沉醉”,說明大家興致很高,喝了不少酒,結果連回家的路也辨不清了。第二層,寫大家游宴盡興后駕船回家,結果走錯了路,“誤入”了“藕花深處”。到這時,朋友們才醒悟過來,就爭著把船劃出去,一時槳聲、水聲齊作,把棲息在岸灘上的小鳥都驚醒了。)
3、小結:詞作沒有具體寫郊游的過程,只是寫了它的尾聲,歸途中迷路后“爭渡”的情景,構思非常巧妙,充滿了生活的情趣,表現(xiàn)了作者熱愛生活。
五、齊讀課文,體會意境。
六、分析韻律。
跟前面幾首詩比較,可以看出詞的句子有長有短,這是由各種詞牌的詞譜規(guī)定的。這首詞作中的“暮”、“路”、“處”、“渡”、“鴛”等字押韻。
七、齊讀,背誦。
《西江月》
一、組織教學
二、參閱注釋③,掌握有關內容。
三、范讀,朗讀。
四、理解內容。
1、提示:這首詞是辛棄疾罷職閑居時寫的。原來詞牌下有標題:“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上饒西部。詞作寫的是作者在夜行路上的情景。這首詞分上、下罔,我們分別理解。
2、上闋寫到了哪些景物?作者向我們展示怎樣的景象?
(上闋寫的是作者在月光中夜行所見的一片美麗景象:一輪明月高懸天邊,明朗的月光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晝,驚醒了棲息在枝頭的鳥鵲。清風徐徐,送來了蟬的鳴聲。走在路上,蛙聲陣陣,不絕于耳;稻花香飄,沁人心脾,這一切都預示著豐收的前景。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筆下的農村夏夜充滿了歡躍的氣氛。)
3、齊讀上闋,體會。
4、提問:下闋寫什么內容?
(下闋寫驟雨將至時的景象:正趕著路,忽然烏云籠罩,空中只剩下稀疏的星星點點,緊接著就僻里啪啦地掉下了雨點。加緊腳步,趕快找個避雨的地方,哎,真巧,道路轉過溪頭,忽然出現(xiàn)了社林旁邊舊時住過的茅店,因而內。已充滿了欣慰的感情。)
5、齊讀下闋,體會。
6、小結:這首詞描寫了作者夜行途中所見的農村夏夜的美麗景象。盡管作者當時正罷職閑居,可是由于對生活的熱愛,他即景生情,借詞作表達了閑適愉快的心情。詞作語言質樸,格調清新,值得我們好好品味。
7、 齊讀,體味意境。
五、分析韻律。
押韻的字是“蟬”、“年”、“片”、“前”、“邊”、“見”等。
六、齊讀,背誦課文。
七、教學小結
八、布置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