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兩則(精選17篇)
《世說新語》兩則 篇1
黑龍江 戴來生 徐鋒 寧鐵霞 青島 宋曉渝
○教學目標
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③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復述課文。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教學方式:誦讀、復述、疏通、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這兩個故事都是寫古代聰穎少年的故事。《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里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出了詠絮之才。《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著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教學設計
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
請一名同學講述“司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導人
同學們,其實像司馬光這樣聰明的中國古代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學生簡介作者及作品,教師補充。
[參考資料]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誦讀課文
教師教讀
(由于學生文言文知識不夠,誦讀可能有一定困難,所以,教師要一句一句教讀。教師教讀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正音和句讀,把握感情基調,體會語感。)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要求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奏。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過渡)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復述,為疏通課文打好基礎。學生四人小組復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復述。
疏通文意
教師要求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疏通文意,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如重點詞語:“俄而”、“欣然”、“擬”、“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詞句讓學生提出來,全班一起討論解決。必要時;教師精講點撥。(教師要提示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加字法、換字法疏通文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導學
① 以小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回指導。
② 要求學生寫下討論筆記。把研討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難度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必要時,教師加以點撥。(可不必考慮學生提出問題的順序,教師靈活把握,如重點問題尚未提出,可由教師提出。)
《詠雪》問題組:(可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定)
a.“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b.聯系上下文,“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體投影下大雪的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再討論分析。)
d.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學生從不同角度回答,教師給予鼓勵。對于詠雪的名句,讓學生拓展思維。
[教師導學]
以上的學習,同學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得很好。運用以上的學習方式學習下一篇,希望同學們的收獲更大。
《陳太丘與友期》問題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陳太丘的朋友是個怎樣的人?元方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的哪兩點錯誤?
c.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d.多媒體放一段錄像,讓學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錯誤,如無條件,可讓學生討論:家里來了客人,家長不在家,你是怎樣接待的?談談你的具體做法。
作業
① 完成課后練習
②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小結
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入手,聯系生活實際,注重所學知識的運用,是這節課的重要的內容。閱讀淺易日文言文,積累文言詞語,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世說新語》兩則 篇2
一、課文悟讀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臨川王及其門客所撰的一部魏晉志人小說,是記述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軼聞瑣事、言談舉止的小說集,是魏晉志人小說的典范。該書分德行、言語、文學、政事等36門,課文所選的三則故事分別出自《言語》《方正》和《容止》門。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是記敘孔融小時候的一件軼事,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和層層烘托的手法,表現了孔融的聰慧機智。李元禮聲名顯赫,官位極高,非英才名士清譽之人及內親外戚是見不到的,但孔融“欲觀其為人”,就對門吏說:“我是李太守的親戚。”孔融得以被接見。這便罷了,他還抬出老祖宗孔子和李元禮扯上關系,讓元禮和賓客都倍感驚奇。這是用他人的反應烘托孔融之聰明。陳韙的一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則又引來了孔融的反唇相譏,機敏之極表現得淋漓盡致,并在此將情節推向高潮。
《陳太丘與友期》通過元方的言行表現了他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客人不講信用,卻當著元方的面罵陳太丘不是人,元方據理以對:“您和我父親相約在正午,但您正午沒趕到,您這是不講信用;對著別人的兒子罵他的父親,您這是沒有禮貌。”試想,如果元方自己不明白何為信用,何為禮貌,能說出這番話嗎?這則故事也啟示我們:做人就要有誠信,講禮儀。
《魏武將見匈奴使》通過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生動形象地刻畫了曹操陰險、狡詐、狠毒的個性特征。曹操認為自己形貌丑陋,不足以威懾遠方國家的使者,所以在會見匈奴使者時,讓相貌威武清朗的崔琰代替,自己則充當侍衛,手握鋼刀站在坐榻旁,會見完畢后又派間諜去問使者:“你覺得魏王怎樣?”使者答道:“魏王風度儒雅非同一般,但坐榻旁那個握刀的人,才是位真正的英雄啊!”曹操警覺起來,生怕使者察覺了個中情形,有損形象,于是馬上暗中派人殺死了使者。作者正是通過對這一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栩栩如生地刻畫了曹操的個性特征。
二、亮點探究
1.結合這三則故事,談談你對個性化語言的理解。
探究學習:
個性化語言是指最能表現人物個性特征的語言,是特定的“這一個”,是其他任何人都難以替代的。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把陳腐不堪的知識當作學問,到處賣弄,滿口“之乎者也”,即使在小孩子面前也不例外,這就是個性化的語言。在這三則故事中,前兩則就突出地表現了這一點,如第一則中孔融回答元禮所問時說:“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短短一句,足見其機智超群、聰明絕頂。別人都對孔融的話感到驚奇,認為是個奇才,偏偏后到的陳韙卻不以為然,認為小時聰明,長大后未必出眾,孔融的機智、聰明又表現出來,奚落道:“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這就是個性化的語言。再如第二則中的元方對友人的怒罵不卑不亢,針鋒相對,充分表現出其落落大方和明信懂禮,是一個頗有教養、明白事理的孩子。
2.《魏武將見匈奴使》通過對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試簡述。
探究學習:
通過對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來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是《世說新語》一書的主要特色之一。
《魏武;將見匈奴使》突出地體現了這一點。匈奴使節來訪,曹操應親自接見,但他認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威懾外國使節,于是讓相貌俊偉而威重的崔琰代替,自己則站在旁邊,持刀而立,會見完畢后,還讓間諜去打探消息,狡詐到何等程度!匈奴使節據實以對,哪曉得遭來殺身之禍!曹操追殺使節,何其兇狠!這則故事僅僅69個字,卻勾勒了一個*詐、陰險、狠毒的魏王形象。
3.語言簡潔、凝練、樸素是這三則故事的共同特點,請舉例說明。
探究學習:
語言簡潔、凝練、樸素,是《世說新語》一書的亮點之—。這三則故事只求將事件交待清楚,不作過多鋪陳,也不用華麗詞藻,只幾句便描述一件事。如第一則寫孔融到李元禮的府上和李元禮坐在一起,只用“既通,前坐”,何其簡潔明了。又如寫陳韙受奚落后的神情:“韙大踧踖。”陳韙那種尷尬不堪、局促不安的神態便躍然紙上。再如第三則中“魏武聞之,追殺此使”,簡要交待結果,至于曹操聽說后的心理、追殺的過程,都沒作過多的陳述。
4.試比較這三則故事在寫法上的異同。
探究學習:
同:敘事簡潔,語言樸實、凝練。異:第一則、第二則通過個性化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第三則通過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表現人物的個性特點;第一則還通過層層烘托突出主要人物的聰明機智。
5.這幾則故事都充分運用了藝術空白,請你找一找:哪些地方運用了這種手法?并體會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
探究學習:
第一則,孔融見李元禮的心態,見到元禮時的神情,元禮及賓客“奇”的言談舉止,陳韙說話的神態,孔融答話時的心理;第二則“元方入門不顧”,友人的反映;第三則,曹操聽到匈奴使節答話后的心理,追殺匈奴使節的過程等地方運用了這種手法。好處:使敘事簡潔,給讀者留下想像、聯想的空間。
三、選題設計
1.《世說新語》內容的積極意義。
研究方法:
先通讀《世說新語》,可找有譯文的書籍,文白對照閱讀,然后逐條歸納,并參讀必要的書籍。
參讀書目:
《世說新語新譯》,巴蜀書社,1991年版;
《(原注)世說新語》,廣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劉慶華譯注《世說新語》,廣州出版社,2001年版;
游國恩、王起等編《中國文學史》;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題解》,中國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
2.《世說新語》的藝術成就。
研究方法:
在精讀《世說新語》各篇的基礎上,從整體上勾勒全書的藝術成就。
參讀書目:
除上題中所列外,還可參讀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
3.《世說新語》的影響。
研究方法:
借助—些研究資料,從文學史這個角度描述它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參讀書目:
劉義慶著、劉孝標注《世說新語》,上海古藉出版社,1984年版;
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
徐震著《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1984年版;
游國恩、王起等編《中國文學史》;
《世說新語選譯》,巴蜀書社,1991年版。
4.文言文詞類活用研究。
研究方法:
將初中《語文》1-5冊中的詞類活用的例句找出來,然后分門別類地歸納整理。
參讀書目: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程湘清主編《古漢語實詞釋辯》等。
四、備教卡片
●卡片①
《世說新語》
一般認為原稱《世說》,采用了漢代劉向用過的書名。唐以前的材料,包括《隋書·經籍志》《南史·劉義慶傳》等均稱為《世說》。其后則《世說新書》與《世說新語》并稱。前者見于段成式《酉陽雜俎》、唐寫本《世說新書》殘卷等,后者見于劉知幾《史通·雜說》。魯迅也認為此書原名《世說》,后人見它與劉向書同名,“因增字以別之也”(《中國小說史略》)。至于通稱《世說新語》,則不遲于宋代。兩宋之交的汪藻作《世說敘錄》,其中就曾提到“今以《世說新語》為正”。
(摘自《世說新語選譯》,巴蜀書社,1991年版)
●卡片②
《世說新語》的藝術成就很高。第一,善抓典型事件進行概括描寫,三言兩語,就可使人物的性格、神態,躍然紙上;第二,記言記行緊密結合;第三,記人物語言能傳達出人物說話語氣和心理活動;第四,人物語言往往富有個性化;第五,具有口語化風格。
《世說新語》兩則 篇3
《世說新語》兩則
學習目標:
1、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學法指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 :請兩名同學講述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
一、 導入 : 同學們,在古代這樣的聰穎機智的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二、 學生簡介作者及作品,教師補充。
[參考資料]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三、 疏通句篇:《詠雪》
1、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劃分正確停頓。
2、 教師范讀,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正音和句讀,把握感情基調,體會語感。
3、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要求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奏。
4、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
四、 理解文意,深層探究。
1、 結合書下注釋,自主學習,理解句意、文意。
2、 四人一小組復述課文。
3、 以小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回指導。
重點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必要時,教師加以點撥。也可由教師提出。
(1)謝家聚會吟詩,為什么不選擇一個良辰佳日,卻選擇一個寒雪日?當時的氛圍是怎樣的?(輕松,溫馨)從哪里看出來?(內集,欣然,大笑)
明確:文章開頭一句話“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短短十五字,涵蓋了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主體事件等豐富的內容。正因為“寒雪日”“俄而雪驟”,才能引出“詠雪”的事件。
(2)“公大笑樂”該如何理解?謝太傅到底認為誰回答得最好? 文末為什么要強調謝道韞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種贊揚與敬佩)
明確:有人認為謝太傅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有人認為“笑”前喻,“樂”后喻;有人認為謝太傅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文章雖然沒有明確交代謝太傅的評價,但從文末補充謝道韞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讀者謝太傅更贊賞謝道韞的才氣。意在言外,確實耐人尋味。
五、拓展延伸
“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飛”,你認為哪一個更好?為什么?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飛雪。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韓愈《春雪》)
剩喜滿天飛玉蝶,不嫌幽谷阻黃鶯。(華幼武《春雪》)
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張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復恐麻姑行擲米。(陸游《夜大雪歌》)
六、小結:本文客觀敘述了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雖未加任何評論,但作者由衷地欣賞謝道韞以“柳絮因風起”喻雪,贊賞謝道韞的聰敏與才氣。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詠雪》
2、擴寫《詠雪》。
板書設計:
《世說新語》二則劉義慶
詠雪
謝安:提問:白雪紛紛何所似?
謝朗:對句:撒鹽空中差可擬。
道韞:改句:未若柳絮因風起。
第二課時
一、 復習《詠雪》。
二、 疏通句篇:《陳太丘與友期》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劃分正確停頓。(自讀過程中有疑問則舉手提出)——請學生試讀課文——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
三、 理解文意,深層探究。
1、 四人一組合作學習,結合課下注釋理解文意,復述課文,質疑解惑。
2、 (1)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禮貌的稱呼對方;“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家君”對人稱自己父親時的謙詞)
(2)從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陳太丘的朋友是個什么樣的人?
明確:課文中,友人與陳太丘“期日中”,結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無信,不守信用;到來之后,問元方“尊君在不?”表現得較為有禮;當得知陳太丘已先行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粗野蠻橫,十分無禮,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乏修養、沒有禮貌的人;在元方一番義正嚴辭的批評后,他“慚”“下車引之”又表現得較為誠懇,有知錯勇改的精神。
(3)元方性格特點如何?
明確:從元方對友人的批評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元方有著良好的家庭教養,表現了他懂禮識義的品質。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結尾處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3、學生分角色朗讀并表演課文。
4、朗讀課文,爭取當堂成誦。
四、拓展練習:
1、解釋加粗詞語:(1)與友期行 不期而遇 (2)太丘舍去 去日苦多
(3)入門不顧 瞻前顧后 (4)下車引之 引吭高歌
(5)太丘舍去 舍己為人 (6)則是無信 信口開河
2、翻譯句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3)撒鹽空中差可擬。
(4)未若柳絮因風起。
3、拓展閱讀:
王戎評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小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選自《世說新語•雅量第六》
五、布置作業 :
1、完成課后練習。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板書設計:
對話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陳太丘與友期 對話的過程:友人發怒,元方對答
對話的結果:友人慚引,元方不顧
《世說新語》兩則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有關《世說新語》的文學常識。
2.文言文詞句的翻譯。
能力目標
閱讀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德育目標
從古人身上學習吸取做人的道理:人應謙虛;與人相處應落落大方,有禮有節,誠實守信。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準確把握重點字、詞。
2.流利地翻譯全文,達到自動講述故事的程度。
二、整體感知
《世說新語》亦稱《世說》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筆記小說集,也是同類小說中的代表作。有許多作品,批判黑暗,諷刺奢淫、表彰善良,全書語言精練,善于通過一言、一行來刻畫人物肖像和精神面貌,意味雋永,今天我們一同學習《世說》三則故事,體會作者遣詞造句,塑造人物的獨特語言風格。
三、疏通字詞并翻譯全文
1.介紹作者劉義慶的有關知識以及《世說新語》這部小說的特色。
2.檢查預習。
3.要求學生根據書后注釋翻譯三則故事。
4.重點語句解析。
四、總結、擴展
教師點評翻譯的優劣,概括指導古文譯法:變單為雙,聯想推敲,補充省略,調整詞序等。
五、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思考:
1.三則故事分別表現主人公怎樣的性格。(用一句話概括)
2.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3.體會三則故事的語言特點。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分析人物性格
2.體會語言特色
二、課文分析
1.讀課文,分析人物性格。
孔融:聰明機智
陳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曹操:好猜忌、嗜殺、殘暴。
2.小說通過人物的哪些方面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
孔融:語言描寫
對守門人所言:初步展示(開始)
與李膺對話:逐步表現(發展)
回陳韙之語:進一步表現(高潮)
陳元方:語言描寫
曹操:行動描寫
使…代;自…立→令間諜問→聞之,追殺
3.讀《世說新語·排調·第二十五》這則故事,體會語言特色
謝公(人名)始有東山之志(指優游山林的意愿),后嚴命屢臻(下達)勢不獲已(看情勢無法實現自己的愿望了),始就桓公司馬。于時人有餉桓公藥草,中有“遠志”。公取以問謝:“此藥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稱?”謝未即答。時郝隆在座,應聲答曰:“此甚易解:處則為易‘遠志’,出則為‘小草’”。謝甚有愧色。桓公目謝而笑曰:郝參軍此過乃不惡,亦極有會。(話說得極有意味)
思考:①謝安聽了郝隆的話后感到慚愧的原因。
②本文語言特色。
附參考答案:①謝安始有東山之志,可后來畢竟出山為官了。郝隆所志處山則這處山為
“遠志”,出山則為小草。因此謝安“出山”則為小草。
②語言雋永,意味深長。
遠志:名為藥名,更指人的潔身自好的志向。
三、總結、擴展
1.《世說新語》善于通過特征性的細節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
2.善于把記言、記事相結合。
3.語言精練含蓄,雋永傳神。
四、作業
課后練習一
探究活動
一、方仲永與孔融的人生起點一樣,但結局卻大不相同,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解說:同學們先找到《傷仲永》這篇文章,搜集一些有關孔融的故事、生平事跡的資料;然后在對比閱讀的基礎上在班內組織討論;最后形成一定的結論。
二、你認為陳太丘的做法可不可取?為什么?
解說:可以在班內組織討論或展開辯論。
《世說新語》兩則 篇5
○教學目標
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③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復述課文。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教學方式:誦讀、復述、疏通、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這兩個故事都是寫古代聰穎少年的故事。《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里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出了詠絮之才。《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著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教學設計
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
請一名同學講述“司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導人
同學們,其實像司馬光這樣聰明的中國古代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學生簡介作者及作品,教師補充。
[參考資料]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秸幣幻擰?br>
誦讀課文
教師教讀
(由于學生文言文知識不夠,誦讀可能有一定困難,所以,教師要一句一句教讀。教師教讀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正音和句讀,把握感情基調,體會語感。)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要求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奏。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過渡)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復述,為疏通課文打好基礎。學生四人小組復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復述。
疏通文意
教師要求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疏通文意,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如重點詞語:“俄而”、“欣然”、“擬”、“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詞句讓學生提出來,全班一起討論解決。必要時;教師精講點撥。(教師要提示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加字法、換字法疏通文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導學
① 以小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回指導。
② 要求學生寫下討論筆記。把研討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難度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必要時,教師加以點撥。(可不必考慮學生提出問題的順序,教師靈活把握,如重點問題尚未提出,可由教師提出。)
《詠雪》問題組:(可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定)
a.“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b.聯系上下文,“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體投影下大雪的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再討論分析。)
d.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學生從不同角度回答,教師給予鼓勵。對于詠雪的名句,讓學生拓展思維。
[教師導學]
以上的學習,同學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得很好。運用以上的學習方式學習下一篇,希望同學們的收獲更大。
《陳太丘與友期》問題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陳太丘的朋友是個怎樣的人?元方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的哪兩點錯誤?
c.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d.多媒體放一段錄像,讓學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錯誤,如無條件,可讓學生討論:家里來了客人,家長不在家,你是怎樣接待的?談談你的具體做法。
作業
① 完成課后練習
②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小結
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入手,聯系生活實際,注重所學知識的運用,是這節課的重要的內容。閱讀淺易日文言文,積累文言詞語,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世說新語》兩則 篇6
[自讀導言]
1.讀懂這三則故事,了解這三則故事的大意。
2.領會孔融“想君小時必當了了”的言外之意;領悟第二則故事的思想意義;體會曹操的個性特點。
3.學習通過人物個性化語言表現人物性格;學習通過典型事件進行概括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4.反復誦讀,繼續積累文言詞句。
(解說:本文的三則短文故事性均強,應指導學生充分借助注解讀懂課文,了解故事的內容,在此基礎上突出各則的特點。第一則著重表現孔融小時的聰明機智,第二則含有積極的思想意義,第三則著重通過典型事件表現人物個性。這些,均應引導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深入品析、領悟。當然,積累文言字句,積淀文化內蘊,是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根本任務,故無論哪篇課文,均應要求學生熟讀成誦,積累文言詞句。)
[自讀程序]
一、引讀:
1.設計導語引入新課。
2.簡介《世說新語》和其作者劉義慶。
《世說新語》,筆記小說集。本名《世說新書》,簡稱《世說》。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作注。全書按內容分類記事,共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士族階層人物的遺聞軼事,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這個時期士族的放涎生活和風氣。在中國小說中自成一體,后代仿作很多。書中存在不少消極因素,但也有不少批判黑暗、諷刺奢淫、表彰善良的記述。全書語言精練,善于通過一言一行刻畫人物肖像、精神面貌,意味雋永。作者劉義慶(公元403--444年),南北朝劉宋王朝宗室,彭城(今江蘇蘇州市)人,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川刺史、加開府儀同三司。他秉性簡素,愛好文史,喜歡招聚文學之士,除《世說新語》外,還編有《函明錄》等,但已散佚。3.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字的讀音和句子的停頓。二、試讀:讓學生對照注解先試著自由朗讀課文2—3遍,然后指名分別朗讀這三則故事,師生共同評述朗讀情況。
三、疑讀:學生再次朗讀課文1—2遍,畫出不理解的地方,并試著每則提出2—3個問題。
四、對讀:一個試著讀出譯文,一個讀原文,采用接力的形式讀完課文。
五、悟讀:要求邊讀邊領悟課文的內容和寫法,并指名分別說出,集體訂正。
六、點讀:師生邊朗讀邊評點。方法如下:
第一則:學生齊讀一句,教師對內容、寫法或詞句的含義、作用進行評點,如:“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評點:為寫孔融拜訪作鋪墊。)再如:“韙大踧踖。”(評點:寫出陳韙十分尷尬、局促不安的神態。)
第二則:女生齊讀一句,男生評點一句。
第三則:男生齊讀一句,女生評點一句。
七、品讀:邊讀邊品析語言的
精練和故事的情味。
八、創讀:邊讀邊進行創新性訓練。第一則,補充細節,如孔融拜訪李元禮的心理、李元禮問話時的神態等;第二則,友人很是慚愧,想下車向元方道歉,但元方卻“入門不顧”,這樣做過分嗎?第三則,補充細節,加強心理刻畫,充分表現出曹操的個性。
九、誦讀:依據一定的方法誦讀全文。(如文脈法——先理出文脈,然后誦讀。)
(解說:古詩文的教學貴在一個“讀”字,應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領悟,在讀中創造。抓住了“讀”,便抓住了古詩文教學的本質。此課的教學過程就特別突出“讀”:“引讀”意在激發興趣;“試讀”意在熟悉課文,掌握技巧;“疑讀”意在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對讀”意在熟悉內容;“悟讀”意在讓學生邊讀邊自己去領悟;“點讀”意在訓練學生評點,深入把握課文的內容、寫法及語言特點;“品讀”意在學會品析;“創讀”意在訓練想像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誦讀”意在讓學生根據一定的方法背誦課文。以“讀”為線索,貫穿整個過程。)
[自讀點撥]
一、內容提示
這三則故事分別選自《世說新語》中的《言語》《方正》和《容止》。第一則主要表現孔融的聰明機智。李膺名望顯赫,官位極高,登門拜訪的要么是英才名士清譽之人,要么就是他的內親外戚,一個十來歲的毛頭小子,他哪里會見。但孔融自有他的策略:走到門吏那里便稱是李膺的親戚,得以人內;直待李膺問他與自己是什么親戚關系,孔融說出一番離奇機智的話,原來是打著老祖宗的旗號,李膺和他的賓客無不為他的口才和聰明稱奇。但當別人把孔融的話告訴給后到的太中大夫陳韙,陳韙卻不以為意,說:“小時聰明伶俐,長大后未必出眾。”孔融便接口道:“料想您小時候,一定聰明伶俐。”暗含機鋒,弄得陳韙十分尷尬。
第二則主要表現陳元方明白事理及落落大方。陳太丘和朋友相約正午同行,但朋友超過了約定的時間,于是陳太丘便獨自走了。陳太丘走后不久朋友到了,正好元方在門外玩耍,朋友問他的父親在家沒有,當元方告訴朋友父親已去,朋友便怒不可遏,當著元方大罵他的父親。元方不卑不亢,指出了朋友為人弱點:一是不講信用;二是沒有禮貌。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年僅7歲的陳元方竟然明白為人要誠信,要講禮貌,真是難能可貴!一番話說得朋友慚愧不堪,下車想和元方執手致歉,但元方入門而去,連看都不看他一眼,寫出元方對父親朋友不講誠信和沒有禮貌的鄙視。
第三則表現了曹操*詐、陰險的性格特點。曹操自認為形貌丑陋,不足以威懾遠方國家的使者,于是在會見匈奴使者時,讓相貌清朗而威重的崔琰代替,自己則充當侍衛,拿著刀站在坐榻旁。會見完畢后,又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你看魏王如何?”使者答道:“魏王風度儒雅非同一般,但是床榻旁那個握刀人,才是位真英雄啊!”曹操便警覺起來,生怕使者已窺見個中情形,于是馬上派人追殺了使者。曹操*詐陰險到何種程度!
二、寫法提示
1.敘事簡潔。這是三則故事在敘事上的共同特點。第一則敘述孔融到洛陽、孔融見李膺、孔融奚落陳韙,過程清晰,不旁生枝節,文筆簡略;第二則敘寫原因、經過、結果,都讓人一目了然;第三則敘寫曹操會見匈奴使節時的心理、過程及追殺匈奴使節一事,無不躍然紙上,但全文只有69個字,敘事簡潔程度由此可見。
2.第一、二則主要通過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第一則中孔融的機智聰明,就是通過他的語言表現的。他很想見識一下李膺,但李膺又是非英才名士清譽之人及他的內親外戚不予接見,連門吏都不讓進,于是他靈機一動:“我是李府君親。”在回答李膺的問話時,他采用推理之法,從老祖宗的關系推理“仆與君奕世為通好”,真乃雄辯之才!當陳韙說:“小時聰明伶俐,長大后未必出眾。”孔融反唇相譏:“料想你小時一定很聰明伶俐的了。”其言外之意是:為什么你現在這么平庸無能呢?非孔融不能言也!第二則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也是通過他的語言表現的。本來朋友失信,但他竟然當著兒子大罵父親不是人,元方據理反駁:“您和我父親相約正午一同出行,到正午您卻不來,這是您不講信用;對著兒子罵父親,您這是沒有禮貌。”如果他自己不知誠信,不懂禮貌,哪能說了這番話呢?正是通過他自己的語言表現出他明信懂禮。
3.第一則層層烘托突現人物;第三則通過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表現人物性格。第一則通過三層烘托突出孔融的聰明機智:第一層,“李元禮有盛名”,“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想見元禮不是件容易的事,烘托孔融能見機行事;第二層,“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烘托孔融推理奇特;第三層,“韙大踧踖’,烘托孔融話鋒犀利。第三則概括描述了曹操接見匈奴使節時,因自己形貌丑陋而讓人代替,自己則握刀站立床榻邊,然后殺死使節這一典型事件,表現曹操*詐陰險兇殘的個性特征。
三、語言揣摩
簡潔、樸素、凝練是這三則故事的共同特點。三則故事都沒有華詞麗句,沒有過多的鋪敘,只一兩句話、一兩個詞便寫出一件事,如:“韙大aa”人物局促不安、狼狽不堪的神態便表現了出來。再如:“魏武聞之,追殺此使。”交待結果,表現曹操的陰狠。
(解說:如果把握住了內容、寫法和語言特點,那么一篇文章就完全學懂了。基于此,對這三方面作了一些提示,以此讓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這篇課文。)[自讀思考]
1.指出下列加點詞語的用法,并加以解釋。
①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
②人以其語語之。
③不足雄遠國。
2.試譯下列句子。
①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
②友人慚,下車引之。
③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3.請給下面一段文字加注標點,并概述其內容。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四世孫也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年十歲隨父詣京師河南尹李膺有重名融欲觀其為人遂造之膺曰高明父祖嘗與仆周旋乎融曰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也眾坐(同“座”)莫不嘆息僉(qiān,都,皆)曰異童子也太中大夫陳韙后至同坐以告韙曰小時了了者長大未必能奇融應聲曰即如所言君之幼時豈實慧乎膺大笑顧謂融曰長大必為偉器
4.比較三則故事在寫法上的異同。
5.充分調動想像,補充情節,將《魏武將見匈奴使》擴寫成一篇不低于600字的小說,注意細節描寫和心理刻畫。
(解說:課后練習一是對課內知識的鞏固,二是延伸拓展訓練,在延伸拓展中訓練學生讀懂文言文章,訓練想像創新能力。)
參考答案
1.①奇,作動詞,以……為奇,感到奇怪;②語,作動詞,告訴;③雄,作動詞,稱雄,威慎震服別人。
2.①這樣,我和您便是累世的交誼了;②客人慚愧了,下車想和元方執手以示歉意;③但那位床頭提刀的人,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啊。3.標點:……舉,……人,……也。……歲,……梨,……者。……故,……曰:“小兒,……者。”……歲,……師。……名,……人,……之。……曰:“……祖,……平?”……曰:“然。……老君,……義,……友。……也。”……息,……曰:“……也!”……至,……告。……曰:“……者,……奇。”……曰:“……言,……時,……乎?”……笑,……曰:“……器!”內容:介紹孔融的基本情況,記述了孔融與兄吃梨及拜見李膺兩件事,表現孔融尊大、機敏的特點。
4.見“寫法提示”。
5.略。
摘自《語文教學通訊》
《世說新語》兩則 篇7
教學目的:
1、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2、理解三則短文所講的內容和表現的主旨。
教學重點: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難點 :理解三則短文所講的內容和表現的主旨。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預習
閱讀三則短文,查字典,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本課選了三則《世說新語》中的故事。作者劉義慶(403—444),祖先是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人,后遷居晉陵郡丹徒縣京口里(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南朝來武帝劉裕的宗親,襲封臨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務,任荊州刺史等職,有政績。為人簡素,愛好文學,身邊聚集了不少文人學土。《世說新語》當是他和手下人雜采眾書編纂而成。是我國最早的筆記小說。全書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36個門類,記載了從漢末到東晉豪門貴族和官僚土大夫階層的選聞軼事,較為集中地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層人物的精神狀態和生活情況。
2、導語 。
——本課選了三則《世說新語》中的故事。第一則表現了孔融少年時的聰明機智;第二則表現了陳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第三則講的是曹操的故事,用一件小事,表現了曹操的個性。
三、正課
1、朗讀例。時了了,大未必佳)。請學生翻譯課文,并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時李元禮有盛名:時,當時。有盛名,名氣很大。
詣門者:詣,前往,到。
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俊才,才智出眾的人。清稱,有清高的稱譽的人。通,通報,傳達。
我是李府君親:府君,漢時稱太守為府君。
君與仆何親:仆,我,古代謙稱。
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先君,祖先。師資,老師,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請教有關“禮”的問題。
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奕世,累世,世世代代。通好,友好往來。
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奇,動詞的以動用法,對……感到驚奇。莫不奇之,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
人以其語語之:第2個語(yu4),告訴。
小時了了:了了,明白,聰明。
韙大踧踖(Cu ji):踧踖,局促不安的樣子。
2、朗讀(陳太丘與友期)。請學生翻譯課文,并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陳太丘與友期:期,約會,約定時間。
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
尊君在不:尊君,令尊,你父親。不同“否”,沒有。
非人哉:不是人哪。
下車引之:引,拉,表示好感。
元方入門不顧:顧,回頭看。
3、朗讀(魏武將見匈奴使}。請學生翻譯課文,并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自以形陋:以,認為。形,外表。陋,丑陋。
不足雄遠國:雄,稱雄,這里指震服別人。
帝自捉刀立床頭:捉刀,握著刀,床,古代的一種坐具。
魏王雅望非常:雅望,高雅的風采。非常,不同一般。
4、提問:課文第1則“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孔融為什么要說“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的時候聰明,長大了不一定有出息。孔融也按陳韙的話推理,你現在不怎么樣,推想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明。用反過來推理,批駁了陳題對他的評價,討回了自己的尊嚴。
《世說新語》兩則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有關《世說新語》的文學常識。
2.文言文詞句的翻譯。
能力目標
閱讀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德育目標
從古人身上學習吸取做人的道理:人應謙虛;與人相處應落落大方,有禮有節,誠實守信。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準確把握重點字、詞。
2.流利地翻譯全文,達到自動講述故事的程度。
二、整體感知
《世說新語》亦稱《世說》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筆記小說集,也是同類小說中的代表作。有許多作品,批判黑暗,諷刺奢淫、表彰善良,全書語言精練,善于通過一言、一行來刻畫人物肖像和精神面貌,意味雋永,今天我們一同學習《世說》三則故事,體會作者遣詞造句,塑造人物的獨特語言風格。
三、疏通字詞并翻譯全文
1.介紹作者劉義慶的有關知識以及《世說新語》這部小說的特色。
2.檢查預習。
3.要求學生根據書后注釋翻譯三則故事。
4.重點語句解析。
四、總結、擴展
教師點評翻譯的優劣,概括指導古文譯法:變單為雙,聯想推敲,補充省略,調整詞序等。
五、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思考:
1.三則故事分別表現主人公怎樣的性格。(用一句話概括)
2.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3.體會三則故事的語言特點。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分析人物性格
2.體會語言特色
二、課文分析
1.讀課文,分析人物性格。
孔融:聰明機智
陳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曹操:好猜忌、嗜殺、殘暴。
2.小說通過人物的哪些方面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
孔融:語言描寫
對守門人所言:初步展示(開始)
與李膺對話:逐步表現(發展)
回陳韙之語:進一步表現(高潮)
陳元方:語言描寫
曹操:行動描寫
使…代;自…立→令間諜問→聞之,追殺
3.讀《世說新語·排調·第二十五》這則故事,體會語言特色
謝公(人名)始有東山之志(指優游山林的意愿),后嚴命屢臻(下達)勢不獲已(看情勢無法實現自己的愿望了),始就桓公司馬。于時人有餉桓公藥草,中有“遠志”。公取以問謝:“此藥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稱?”謝未即答。時郝隆在座,應聲答曰:“此甚易解:處則為易‘遠志’,出則為‘小草’”。謝甚有愧色。桓公目謝而笑曰:郝參軍此過乃不惡,亦極有會。(話說得極有意味)
思考:①謝安聽了郝隆的話后感到慚愧的原因。
②本文語言特色。
附參考答案:①謝安始有東山之志,可后來畢竟出山為官了。郝隆所志處山則這處山為
“遠志”,出山則為小草。因此謝安“出山”則為小草。
②語言雋永,意味深長。
遠志:名為藥名,更指人的潔身自好的志向。
三、總結、擴展
1.《世說新語》善于通過特征性的細節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
2.善于把記言、記事相結合。
3.語言精練含蓄,雋永傳神。
四、作業
課后練習一
探究活動
一、方仲永與孔融的人生起點一樣,但結局卻大不相同,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解說:同學們先找到《傷仲永》這篇文章,搜集一些有關孔融的故事、生平事跡的資料;然后在對比閱讀的基礎上在班內組織討論;最后形成一定的結論。
二、你認為陳太丘的做法可不可取?為什么?
解說:可以在班內組織討論或展開辯論。
《世說新語》兩則 篇9
貴州省晴隆一中10-11學年七年級上冊同步教案:《〈世說新語〉兩則》
教學目標:
1、了解古代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了解劉義慶和《世說新語》。
3、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解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針對文中內容,談談自己的見解。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學生齊讀課文前言,然后讓學生說說古代有哪些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的故事,如:司馬光砸缸、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而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中的古代少年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學習《詠雪》
(一)了解相關的文學常識:
1、先請學生介紹。
2、教師補充: 劉義慶(403——444),南宋人,愛好文學。《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是直敘其事,不作任何夸飾。《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按照類書的形式編排,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世說新語》內容主要記述自東漢至東晉文人名士的言行,尤重于晉。所記事情,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風貌為主,作為史實來看,絕大多數無關緊要。書中表彰了一些孝子、賢妻、良母、廉吏的事跡,也揭露和諷刺了士族中某些人物貪殘、酷虐、吝嗇、虛偽的行為,體現了一些基本的評價準則。《世說新語》的文字,素稱簡潔雋永,筆調含蓄委婉。它沒有鋪敘或過多的描寫,更絕少夸張之處。但寥寥幾筆,卻能表現出相當生動的人物形象。這是因為作者采取遺貌取神的手法,刪落枝葉,抓住人物本身最有特征、最富于意味的動作和語言,直接呈現在讀者面前。并且,它所記載的人物語言,大多是活的口語,使人如聞其聲。
(二)誦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背誦。
2、全班齊背,再抽查個別學生背誦。
(三)疏通課文大意
要求學生對照課文注解和《詞語手冊》,自己先把課文口譯一遍,然后在班級交流,逐句請學生來翻譯。必要時,教師精講點撥。
(四)合作研討
1、文中第一句話交代了哪些內容?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2、文中營造了怎樣的家庭氛圍?就此談談你自己的感受。
明確:融洽、歡快、輕松。后一問要學生各抒己見。
3、文章結尾交代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4、文中的兩個比喻,你認為哪個好?為什么?你還能說出一兩個形容飛雪的好比喻嗎?
明確:言之有理即可。如 春雪 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三、當堂完成課堂練習,并再次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背誦《詠雪》,并當堂默寫。
2、文學常識回顧。
3、文中重點字詞解釋:內集 講論文義 俄而 欣然 差可擬 未若
二、學習《陳太丘與友期》
(一)讀課文,說大意。
1、 要求學生反復朗讀課文,讀至熟練為止。
2、 讓學生同桌合作,理解疑難詞句,并口頭翻譯課文。
3、 請一位學生說說課文大意。
4、 之后班級交流,逐句翻譯課文。疑難字詞,教師加以強調。
(二)讀課文,說人物。
1、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集體揣摩對話的語氣、語調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 試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要求準確、流暢和有感情。
3、 從文中任選一個人物,根據其言行舉止說說自己的整體感受。
如:元方——聰明、懂得為人的道理。
(三)讀課文,說語言。
1、默讀課文,理解一些文言詞語的含義。如:期、舌去、乃、尊君、不、委、家君、則、引、顧。
2、默讀課文,理解一些文言語句的含義。
(四)讀課文,說看法。
1、 文中哪兩個詞語是全文的核心?(無禮、無信)
2、 這篇文章的寫作意圖是什么?(借陳記義正辭嚴的斥責,從反面來說明“信”和“禮”的重要性。)
3、 你認為文中的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五)當堂背誦比賽。
《世說新語》兩則 篇10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教學難點】
1.謝太傅對兩種不同的詠雪佳句到底有何評價?
2.元方批評父友失信、無禮,最后卻“入門不顧”,是否有失禮儀?【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復述課文。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教學方式:誦讀、復述、疏通、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讀順句子,讀懂文意。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這兩則短文都是敘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著可議論的內容,這正是《世說新語》記事的特點。我們應按照古為今用的原則來處理這篇課文,這就是利用它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多方討論,交流看法,如《詠雪》中,你認為哪個比喻更好?《陳太丘與友期》中,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師生互動與學生互動結合,自主合作探究與點撥相結合,提高教學效率。
3.延伸閱讀法。本文用兩課時教讀,時間略有富余,可從《世說新語》中再選一兩個故事讓學生閱讀。【教學課時】
2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聰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舉一些嗎?(學生答)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王戎評李……請同學講講王戎評李的故事。(教師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小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這個故事出自《世說新語·雅量第六》,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選自這本書的《詠雪》。(板書文題)
二、介紹劉義慶和《世說新語》
學生齊讀注解①,教師補充。
多媒體顯示: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彭城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
《世說新語》原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等36門,主要記錄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地反映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魯迅稱之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本書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不作任何夸飾,語言簡練,辭意雋永,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
三、研讀《詠雪》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字詞,讀順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學生分為6組,小組成員討論解決字詞句方面的疑難,按照讀—譯—講的步驟進行。如有小組內難以解決的問題,可提交班上集體解決,教師可適當給予提示。
3.選三個學生復述課文內容,教師可提示學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學生分組探究問題。
(1)各組提問。
疏通文意后,請同學們深讀課文,提出難以理解的問題。
(2)教師歸納問題。
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①謝家聚會吟詩,為什么不選擇一個良辰佳日,卻選擇一個寒雪日?
②“公大笑樂”該如何理解?謝太傅到底認為誰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鹽,比作柳絮,到底哪一個好?還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嗎?
(3)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教師酌情指導。
明確:
①文章開頭一句話“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短短十五字,涵蓋了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主體事件等豐富的內容。正因為“寒雪日”“俄而雪驟”,才能引出“詠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為春和景明、綠草如茵,在雪花飛揚的寒冷天氣中,外出不便,聚會詠雪不正是賞心樂事嗎?文中“欣然”“大笑”“樂”等詞可見其融洽、歡快、輕松的氣氛。
②對“公大笑樂”,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謝太傅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有人認為“笑”前喻,“樂”后喻;有人認為謝太傅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文章雖然沒有明確交代謝太傅的評價,但從文末補充謝道韞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讀者謝太傅更贊賞謝道韞的才氣。意在言外,確實耐人尋味。
③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鹽”一喻只有物象而無意蘊。
同學列舉的喻體有“鵝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師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適當引申其他詠雪名句,如韓愈《春雪》“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
5.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6.默寫課文。
四、拓展思維:
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舉出并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請欣賞: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毛澤東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天。
——李白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
五、課后作業:
1.閱讀《世說新語》,選擇你讀懂的一篇給予鑒賞、評點。
2.片斷練筆:自擬題目,景色描寫。【板書設計】
詠雪交代背景: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點明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詠雪:白雪紛紛何所似 兄子;撒鹽空中(笑) 欣賞贊揚 (考題) 兄女:柳絮因風起(樂) 道蘊才氣補充 無弈之女 評價 身份之貴(側面襯托) 凝之之妻
第二課時[教學要點]研讀《陳太丘與友期》。學生朗讀課文,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閱讀中碰到的疑難問題,師生共同研討解決;背誦課文;歸納借鑒本文的寫法和語言特色,積累詞語。[教學步驟]一、導入同學們,你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學生回答:“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成功的人”……)如果我們學習了《陳太丘與友期》,你結識了小元方,你就會默默地告訴自己:“我要做一個誠信的人!”(板書文題)二.疏通文意1、學生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理解詞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討論、解決詞句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在巡視中酌情給予指導2、選兩個學生復述課文,注意情節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內容,其他同學點評三、師生互動,研討課文,背誦課文1.各小組提問。2.教師歸納所提問題。可能提出的問題有:(1)“日中”這個時間概念是否科學,古代沒有精確的定時儀,怎么判斷遲到?(2)友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3)元方的性格特點如何?(4)在友人“慚”“下車引之”時,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3.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教師依據回答情況給予必要的引導。明確:(1)古代的定時儀器較為簡陋,有木表、漏壺等,它不可能有精確的時段劃分。這里的“日中”是當時約定俗成的時間概念——中午。這個友人錯過了雙方約定的時限,所以遲到了。(2)課文中,友人與陳太丘“期日中”,結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無信,不守信用;到來之后,問元方“尊君在不?”表現得較為有禮;當得知陳太丘已先行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粗野蠻橫,十分無禮,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乏修養、沒有禮貌的人;在元方一番義正嚴辭的批評后,他“慚”“下車引之”又表現得較為誠懇,有知錯勇改的精神。(3)閱讀元方對友人的批評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元方有著良好的家庭教養,表現了他懂禮識義的品質。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4)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呢?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4.教師出示省去標點的原文,學生試讀,然后背誦。(1)投影顯示:陳太丘與友期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2)請一學生嘗試讀文,應讀出句讀、語氣來。(3)全班齊讀、背誦。五、把握寫作特點,體味語言提問:通過研讀這兩篇短文,《世說新語》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學生回答,明確:敘事簡潔,敘中有議;語言凝練、辭意雋永;咫尺萬里,辭近旨遠;小中見大……教師不必評判,學生讀后有得,這本身就是一種收獲。六、課堂小結文中友人無信無禮,七歲的元方卻誠實有信。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繼承發揚這一光榮傳統,為人真誠守信。讓我們以天地為心,真誠為骨,做一個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們相信:誠信相伴,一生無悔!七、布置作業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中有關《陳太丘與友期》一文的題目。2.課外閱讀選自《世說新語·言語》中的一個小片斷《雪夜訪戴》。雪夜訪戴王子猷(yóu)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指來回走過),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shàn),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一夜)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板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交代 期行——不至——舍去——乃至開端 父友:問 元方:答 針鋒相對高潮 父友:怒——非人哉 椐理駁斥 元方:曰——無信無禮 正直不阿尾聲 父友:下車引之 聰慧明理 元方:入門不顧 【教學反思】教師課后完成
《世說新語》兩則 篇11
劉義慶
自古以來,出現過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關于他們的美談,至今流傳。這里,就有兩位這樣的兒童。讀懂這兩則故事,談談你的感想。
詠雪
謝太傅②寒雪日內集③,與兒女講論文義④。俄而⑤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⑥曰:“撒鹽空中差可擬⑦。”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⑧,左將軍王凝之⑨妻也。
①選自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彭城(現在江蘇徐州)人,曾任荊州刺史,愛好文學。《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②〔謝太傅〕即謝安(320——385),字安石,晉朝陳郡陽夏(現在河南太康)人。做過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官職。死后追贈為太傅。
③〔內集〕家庭聚會。
④〔講論文義〕講解詩文。
⑤〔俄而〕不久,一會兒。
⑥〔胡兒〕即謝朗。謝朗,字長度,謝安哥哥的長子。做過東陽太守。
⑦〔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擬,相比。
⑧〔無奕女〕指謝道韞(yùn),東晉有名的才女,以聰明有才著稱。無奕,指謝奕,字無奕。
⑨〔王凝之〕字叔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二個兒子,做過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等。
陳太丘④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⑤,期日中⑥,過中不至,太丘舍去⑦,去后乃至⑧。元方⑨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⑩?”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⑾。”元方曰:“君與家君⑿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⒀之,元方入門不顧⒁。
④〔陳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潁川許(現在河南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太丘,縣名。
⑤〔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
⑥〔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日中,正午時分。
⑦〔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⑧〔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⑨〔元方〕即陳紀,字元方,陳寔的長子。
⑩〔尊君在不(fǒu)〕您爸爸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不,通“否”。
⑾〔相委而去〕丟下我走了。委,丟下、舍棄。去,離開。
⑿〔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⒀〔引〕拉。
⒁〔顧〕回頭看。
研討與練習
一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這兩篇短文,并回答下列問題。
1《詠雪》中“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氣氛?從上下文看,“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么不同?
2《陳太丘與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二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
1俄而雪驟,公欣然曰
2撒鹽空中差可擬
3未若柳絮因風起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你認為哪個更好?為什么?你還能說出一兩個形容飛雪的好比喻嗎?
《世說新語》兩則 篇12
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復述課文。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教學方式:誦讀、復述、疏通、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
這兩個故事都是寫古代聰穎少年的故事。《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里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出了詠絮之才。《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著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
請一名同學講述“司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① 以小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回指導。
② 要求學生寫下討論筆記。把研討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難度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必要時,教師加以點撥。(可不必考慮學生提出問題的順序,教師靈活把握,如重點問題尚未提出,可由教師提出。)
① 完成課后練習
②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世說新語》兩則 篇13
學習目標:
1、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學法指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教學過程:
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 :請兩名同學講述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
導入 : 同學們,在古代這樣的聰穎機智的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學生簡介作者及作品,教師補充。
[參考資料]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疏通句篇:《詠雪》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劃分正確停頓。
教師范讀,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正音和句讀,把握感情基調,體會語感。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要求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奏。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
理解文意,深層探究。
結合書下注釋,自主學習,理解句意、文意。
四人一小組復述課文。
以小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回指導。
重點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必要時,教師加以點撥。也可由教師提出。
(1)謝家聚會吟詩,為什么不選擇一個良辰佳日,卻選擇一個寒雪日?當時的氛圍是怎樣的?(輕松,溫馨)從哪里看出來?(內集,欣然,大笑)
明確:文章開頭一句話“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短短十五字,涵蓋了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主體事件等豐富的內容。正因為“寒雪日”“俄而雪驟”,才能引出“詠雪”的事件。
(2)“公大笑樂”該如何理解?謝太傅到底認為誰回答得最好? 文末為什么要強調謝道韞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種贊揚與敬佩)
明確:有人認為謝太傅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有人認為“笑”前喻,“樂”后喻;有人認為謝太傅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文章雖然沒有明確交代謝太傅的評價,但從文末補充謝道韞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讀者謝太傅更贊賞謝道韞的才氣。意在言外,確實耐人尋味。
五、拓展延伸
“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飛”,你認為哪一個更好?為什么?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飛雪。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韓愈《春雪》)
剩喜滿天飛玉蝶,不嫌幽谷阻黃鶯。(華幼武《春雪》)
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張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復恐麻姑行擲米。(陸游《夜大雪歌》)
六、小結:本文客觀敘述了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雖未加任何評論,但作者由衷地欣賞謝道韞以“柳絮因風起”喻雪,贊賞謝道韞的聰敏與才氣。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詠雪》
2、擴寫《詠雪》。
板書設計:
《世說新語》二則劉義慶
詠雪
謝安:提問:白雪紛紛何所似?
謝朗:對句:撒鹽空中差可擬。
道韞:改句:未若柳絮因風起。
《世說新語》兩則 篇14
自主 開放 有序 創新
——《詠雪》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的能力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2、 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3、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二、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多角度的拓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過程 :
三、創設情景 導入 新課
(播放刀朗的《2002年的第一場雪》作為背景音樂。)
多媒體展示雪花紛飛的圖片,學生賞析。
然后過渡到問題設計:你覺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
進而問他們,既然這樣,你們想知道古人用什么來比喻雪花的呢?從而導入 所學課文.
四、整體感知 自主探究
1、學生自由朗讀,教師作以點拔。
2、學生示范朗讀并做以點評。
3、掃除字詞上的障礙,請同學們借助注解,讀準字音,理解字詞的含義。
4、用學過的“加字法”和“換字法”翻譯課文,并試背誦課文。
五、分組討論 質疑體會
學生按學習小組進行“合作探究,互問互答”。
教師適時點評,自然過渡。
六、生生交流 拓展延伸
讓學生再舉幾例古人吟詠白雪時用的比喻的詩句。把事先找好的詩句和學生做交流。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韓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李白《北風行》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高群《對雪》
七、運用比喻想像寫作
古人詠雪的詩句寫得如此精妙——(問題設計)怎樣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
歸納:由“形似”到“神似”!
讓學生嘗試比喻句的寫作:
英語中有26個字母,從這些大寫字母中任選幾個,發揮想象,仿寫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進取。
B是兩個聯結的心,是友誼。
C是未滿的月牙兒,是缺憾
學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同時適時師生共點評!
八、教師小結及作業 的布置。
歡迎各位老師蒞臨指導!!
二零零五年十月
《世說新語》兩則 篇15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設計1.
我們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關于他們的故事,至今流傳。你知道哪些關于機智兒童的故事呢?(如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甘羅十二歲做宰相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設計2.
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從前,在項羽的麾下有個將軍叫季布,因為他多次圍困劉邦,在項羽兵敗后,劉邦便出千金捉拿他。由于季布平時重承諾,深得人心,所以人們冒著誅九族的危險來藏匿他。當時楚國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最后劉邦只好特赦了季布,并升他為江東太宗。這就是“一諾千金”和“季布一諾”的典故。可見,誠信是多么重要啊!今天就來認識一個不守信用的人,讓我們來看看我們的小元方是怎樣對待他的吧!出示課題《期行》。
二、自主學習——預習與展示
1.生字注音
尊君在不(fǒu)
2.作者名片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彭城(現在江蘇徐州)人。曾任荊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世說新語》就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3.作品簡介
《世說新說》,古代筆記小說集,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主要記述了東漢末年到晉代之間士大夫請高放誕的言談逸事。
三、合作學習——探究與交流
(一)整體感知
1.誦讀課文
(1)教師教讀《期行》;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要求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學生齊讀。
2.結合書下注釋,理解句意、文意。
【點撥明確】請大家在討論時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詞:
(1)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期:約定。乃:才。
(2)與人期行,相委而去。期:約定。委:丟下,拋棄。
(3)元方入門不顧。顧:回頭看。
(二)內容探究
齊讀課文,深入理解,提出難以理解的問題。如:
1.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么區別?
【點撥明確】“君”是有禮貌地稱呼對方;“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家君”是對別人稱自己父親時的謙詞。
2.從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陳太丘的朋友是個什么樣的人?
【點撥明確】不守信用、沒有禮貌、暴躁、易怒的人。
3.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點撥明確】這個問題是探究性的,學生可以發表不同見解。認為元方并非無禮的理由是:元方年僅七歲,我們不應對其求全責備;一個失信于人、不知自責且當子罵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該斷然拒之千里之外。認為元方確實有失禮儀的理由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一個人呢?原諒一個知錯能改的人,不正表現了一個人胸襟寬廣和有涵養嗎?
(三)誦讀練習
教師出示省去標點的原文,學生試讀,然后背誦。
1.投影展示: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2.請一名學生嘗試讀課文,應讀出停頓、語氣來。
3.全班齊讀,背誦。
(四)走進寫法
通過研讀這篇短文,其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點撥明確】敘事簡潔,敘中有議;語言凝練,辭意雋永;咫尺萬里,辭近旨遠;小中見大……(教師不必評判,學生讀后有得,這本身就是一種收獲。)
四、拓展延伸
積累有關誠信的`名言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民無信不立。——孔子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期行》讓我們結識了一個不講信用的人。不講信用的人,連七歲的小孩都看不起,可見“信”的重要性。今天,我們來結識另外兩位朋友,看看他們是怎樣待人處事的。
二、自主學習——預習與展示
1.生字注音
華歆(huà xīn) 輒(zhé) 拯(zhěnɡ) 邪(é)
2.文言詞語
(1)重點詞語
輒:當即。
幸:幸而,恰巧。
尚:還。
可:肯,同意。
拯:救助。
賊:這里指作亂的人。
所以:……的原因。
納:接納,接受。
邪:相當于“嗎”,表示疑問。
(2)詞類活用
歆輒難之(意動用法,對……感到為難)
(3)特殊句式
何為不可?(賓語前置句,
“何為”是“為何”的倒裝)
(4)古今異義
寧 古義:難道。(寧可以急相棄邪)
今義:寧愿,寧可。
三、合作學習——討論與展示
(一)整體感知
(1)誦讀課文
教師教讀《乘船》;學生自由朗讀;學生齊讀。
(2)疏通文意
結合書下注釋,理解句意、文意。
(3)復述課文
(二)深層理解
1.這則短文主要寫了幾個人物?是怎樣刻畫他們的?(語言)角色朗讀,從文中找出對比(寫作手法)的句子,從兩個人這兩次行為的對比中,你能看出這兩個人有怎樣的性情品質呢?
【點撥明確】原句(略)王朗輕諾寡信,不負責任。華歆重諾守信,考慮周全,救人救到底。
2.同學們查找過《世說新語》中記載的這個故事嗎?題目是什么?你認為哪個題目好?為什么?
【點撥明確】《救人救到底》。
“救人救到底”這個題目好,它揭示了的主旨。
3.這篇短文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
【點撥明確】一個人要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不能輕諾寡言。
4.你們從這篇短文中還悟到了什么道理?
【點撥明確】不能在危難關頭舍棄別人。越是在危難的時候,越是能檢驗出一個人品質的高低。
四、拓展延伸
《世說新語》中還記錄了有關華歆的故事如下:
《割席絕交》:管寧和華歆一起在菜園種菜,看到地上有塊金子,管寧把金子當瓦片石頭一樣,不管它,仍舊揮動鋤頭;華歆則撿起金子,把它扔得遠遠的。又有一次,他倆曾同坐一張席子讀書,門外有乘坐華麗馬車的貴官經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卻丟下書本跑去看熱鬧,管寧就割斷席子,跟華歆分開坐,說道:“華歆,你不是我求學問道的朋友!”
聽了這則故事,你又該怎么評價華歆這個人呢?
【點撥明確】一分為二,追求富貴,不專心讀書,但也有可取之處,在本文中救人救到底的品質就非常令人敬佩。
《世說新語》兩則 篇16
○教學目標
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③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復述課文。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教學方式:誦讀、復述、疏通、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這兩個故事都是寫古代聰穎少年的故事。《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里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出了詠絮之才。《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著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教學設計
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
請一名同學講述“司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導人
同學們,其實像司馬光這樣聰明的中國古代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學生簡介作者及作品,教師補充。
[參考資料]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誦讀課文
教師教讀
(由于學生文言文知識不夠,誦讀可能有一定困難,所以,教師要一句一句教讀。教師教讀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正音和句讀,把握感情基調,體會語感。)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要求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奏。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過渡)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復述,為疏通課文打好基礎。學生四人小組復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復述。
疏通文意
教師要求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疏通文意,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如重點詞語:“俄而”、“欣然”、“擬”、“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詞句讓學生提出來,全班一起討論解決。必要時;教師精講點撥。(教師要提示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加字法、換字法疏通文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導學
①以小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回指導。
②要求學生寫下討論筆記。把研討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難度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必要時,教師加以點撥。(可不必考慮學生提出問題的順序,教師靈活把握,如重點問題尚未提出,可由教師提出。)
《詠雪》問題組:(可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定)
a.“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b.聯系上下文,“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體投影下大雪的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再討論分析。)
d.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學生從不同角度回答,教師給予鼓勵。對于詠雪的名句,讓學生拓展思維。
[教師導學]
以上的學習,同學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得很好。運用以上的學習方式學習下一篇,希望同學們的收獲更大。
《陳太丘與友期》問題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陳太丘的朋友是個怎樣的人?元方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的哪兩點錯誤?
c.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d.多媒體放一段錄像,讓學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錯誤,如無條件,可讓學生討論:家里來了客人,家長不在家,你是怎樣接待的?談談你的具體做法。
作業
①完成課后練習
②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小結
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入手,聯系生活實際,注重所學知識的運用,是這節課的重要的內容。閱讀淺易日文言文,積累文言詞語,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世說新語》兩則 篇17
師生公用教(學)案 年級:七年級 科目: 語文 執筆人: 參與人: 時 間 /8/28
學習內容 詠雪 學習目標 1、簡要了解劉義慶和《世說新語》。 2、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基本內容,閱讀淺易文言文。 3、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俄而、欣然、擬、未若、因”等詞在特定語境中的詞義,能夠準確直譯文言文。 4、背誦課文。 學習重點 1、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俄而、欣然、擬、未若、因。 2、“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 學習難點 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明確為人之道。 學習方法 誦讀教學法
資源利用 網絡資源
導學設計 課堂筆記 【知識鏈接】 一、文言文朗讀技巧: 1:認清字形、讀準字音。 2:讀好停頓,讀清句讀(dòu)。 3:讀出語氣,注意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語氣變化。 4:理解感悟與朗讀相互依存。 二、題目解讀 《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里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出詠絮之才。詠:歌詠,贊美的意思。詠雪是歌詠白雪的意思,標題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作家和作品 1、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荊州刺史,愛好文學 。 2、《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是一部記述魏晉時期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在內容上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不作任何夸飾。語言簡練、辭意雋(juàn)永,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 3、謝道韞(349—409),“詠絮之才”的起源,魏晉時期的才女。她自幼聰識,有才辯。是一代名將謝安的侄女,安西將軍謝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二兒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謂是出身于詩書富貴之家、禮樂簪纓之族。(將在詩文創作方面卓有才華的女子贊譽為“詠絮之才”。) 【課前檢測】 1、講一個關于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 2、文學常識填空 本文選自 ,作者是 , (朝代), 家。 3、給下面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雪驟( ) 撒( )鹽 差可擬( )( ) 柳絮( ) 奕( )女 凝( ) 謝道韞 ( ) 4、放聲朗讀課文,劃出朗讀節奏。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白雪紛紛何所似
撒鹽空中差可擬 未若柳絮因風起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5、提出你的問題: 【課堂研討】 一、朗讀課文,理解讀 1、學生示范朗讀,教師做點評。 2、學生分角色朗讀,注意句讀、語調等,力爭當堂成誦。
3、考考你的記憶力:
謝太傅寒雪日( ),與( )。( )雪驟,公曰:“( )”兄子( )曰:“( )”兄女曰:“( )”公大笑樂。即公大兄( ),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二、疏通文意,積累讀 1、結合課文下面的注釋,利用工具書,在教師的指導下疏通課文,辨析積累。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與( )兒女( )講論文義。俄而( )雪驟( ),公欣然( )曰:“白雪紛紛( )何( )所似( )?” 兄子( )胡兒曰:“撒鹽空中差( )可擬( )。”兄女曰:“未( )若柳絮因( )風起。”公大笑樂(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2、文白夾雜讀 例:教師讀“謝太傅寒雪日內集”,學生讀“跟他的子侄輩談論詩文義理。”教師讀“俄而雪驟,公欣然曰”學生讀“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 1)師生共讀一遍,起示范作用。 2)學生兩兩讀,熟悉文意。 三、分組討論,品味讀 1、活動設計 :我為他們來頒獎。 (如果讓你為這次家庭聚會中的人物頒獎,你將為誰辦發一個什么獎?) 請用圈點評注的方法,抓住文章的關鍵詞語、句子及人物的神態,說說你頒獎的理由。 2、請閉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紛紛揚揚、飄飄灑灑的雪花,雪花飄起來了。假設你也參與了當時的討論,你能不能也說說“紛紛白雪”像什么? 點撥:紛紛白雪像__ 四、運用比喻 想像寫作 1、古人詠雪的詩句寫得如此精妙——(問題設計)怎樣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 歸納: 2、學生嘗試比喻句的寫作: 英語中有26個字母,從這些大寫字母中任選幾個,發揮想象,仿寫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進取。 b是兩個聯結的心,是友誼。 c是未滿的月牙兒,是缺憾。 …… 快來展示自己的比喻句吧! 鞏固案 1、解詞及加點字 ①內集: ②兒女: ③講論文義: ④俄而: ⑤驟: ⑥欣然: ⑦何所似: ⑧差可擬: ⑨未若: 2、譯句 ①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②白雪紛紛何所似 ③撒鹽空中差可擬 ④未若柳絮因風起
布置作業 1、課外作業: 2、書面作業:
教
(學)
后
記 師生公用教(學)案 年級:七年級 科目: 語文 時 間 /8/29
學習內容
陳太丘與友期 學習目標 1、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習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學習難點 元方批評父友失信、無禮,最后卻“入門不顧”,是否有失禮儀? 學習方法授課法
資源利用
網絡資源
導學設計
課堂筆記【課前預習】 1、作者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劉義慶(403——444),南宋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兗(yan)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 2.給加點字注音 太丘舍去shě 尊君在不 fǒu 非人哉 zāi 友人慚 cán 3、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與友期行 :約定。 去后乃至:才。 門外戲: 戲耍。 尊君在不:通“否”,不 相委而去:丟下,舍棄。 下車引之: 拉。 入門不顧: 回頭看。 【課堂研究】 一、整體感知 1、試翻譯全文(口頭) 2.比較“君”、“家君”與“尊君”的不同:。 (1)君:“君”是有禮貌地稱呼對方,猶今之“您”。“ (2)家君: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 (3)尊君:“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3、重點句子翻譯 (1)、陳太丘與友期行。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 (2)、尊君在不? 你爸爸在嗎? (3)、與人期行,相委而去。(他)和我約定同行,卻丟下我先走了。 4、古今異義: 陳太丘與友期 期 古: 約定 今:日期 太丘舍去 去 古:離開 今:前往 下車引之 引 古:拉 今:指引 入門不顧 顧 古:回頭看 今:照顧 二、細讀課文: 再讀課文,揣摩說話者的語氣,同桌或小組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對話。(學法指導:文中有三個角色:敘述者、友人、元方,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角色課前進行練習。注意把握說話人的語氣。) 三、問題探究, 元方最后“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元方的形象? 可以認為失禮也可認為不失禮 失禮:客人已經道歉了,應該以一顆寬容的心來理解客人,而且,客人是長輩,而元方是晚輩,晚輩應該有對長輩的基本禮貌。 不失禮:客人不僅遲到,而且對著孩子罵父親,當然非常失禮,又考慮到元方年紀小,不能理解 他是個懂理識義、直率、正直不阿的孩子 四、拓展延伸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明白了什么道理? 【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出自《世說新語》,它是記錄名士的言行的書,魯迅曾評價:“是名士的教科書”,運用這些言行可以教育我們,書中的寶貴遺產至今被我們繼承,因此說它是一本教科書,同學們課下讀過這本書嗎?有誰讀過?好書不讀此乃人生一大憾事,希望同學們多讀書。 【課后練習】 1. 下列句子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撒鹽空中/差可擬。 b、待君久不/至,已去。 c、陳太丘/與友期/行。 d、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2. 下列加粗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未若柳絮因風起(介詞,可譯為“趁”、“乘”等) b、與兒女講論文義(兒子和女兒) c、相委而去(連詞,表順承,可譯為“就”、“然后”等) d、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3.指出下列加粗字的古今詞義變化(答案見前) ⑴陳太丘與友期行 古義: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 ⑵太丘舍去 古義: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 ⑶下車引之 古義: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 ⑷元方入門不顧 古義: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 4.翻譯下列各句。(答案見前) ①白雪紛紛何所似? ②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5、陳元方“時年七歲”,就知道“信”、 “禮”的重要性,你是怎樣看待“信” 和“禮”的呢?請把你的看法寫出來。要求:100字左右。
布置作業 1、課外作業: 2、書面作業:
教
(學)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