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教案《爸爸的花兒落了》(精選12篇)
七年級下冊教案《爸爸的花兒落了》 篇1
陳景峰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
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人生在世,人們夸贊的最多的是母愛,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愛。可是今天我們要為我們的父輩唱一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夸贊。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吧!
二、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情況。
2、快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花”在全文結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c、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速讀課文后,四人小組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
a.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b.文章題目為“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c.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讀與賞析
1、教師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再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確定思考題,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方面,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a.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呈怎樣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于人世的?
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學生在課文中勾畫,四人小組討論回答,教師補充歸納。
a. 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后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b.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后,“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于寫他進家門以后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c.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業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進一步閱讀文章,思考“研討與練習”:
4、準備說說自己的爸爸。
第二課時
一、研讀與賞析
教師導學
上節課我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節課我們就文章的重點進一步學習和探討,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部分,可就下面的問題展開討論。
a. 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的成長有什么影響?
b. 畢業典禮后“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情景預示著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教師引導學生再讀有關內容,然后進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明確:
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弟弟妹妹們只是自顧自地玩著;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地告訴醫院來了電話,等等,這些都預示著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于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體驗與反思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為什么很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教師應給學生自由說話的機會,使學生暢所欲言,并且明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煩惱,但只要正確對待就一定會解除煩惱,迎接新的挑戰。
進一步提問:
1、課文中還有什么情節會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體會。
2、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今天的文章讓大家重新認識了父親,那深沉的愛,那感人的愛,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說,“世上還有爸爸好”。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作者的文章和同學們的發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愛的樂章,讓我們把這些內容記在本子上,印在腦海里,留在我們成長的記憶長河中。
四、作業
小作文:《世上還有爸爸好》
課后心得:這是一篇感情頗深的文章,學習中學生能夠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對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夠完全進入課文中的狀態。衣襟上的夾竹桃引起“我”對爸爸的回憶,回憶中有快樂,也有感傷;有爸爸嚴厲的責罰,也有他綿綿的愛意。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經長大了。
七年級下冊教案《爸爸的花兒落了》 篇2
陳景峰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
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人生在世,人們夸贊的最多的是母愛,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愛。可是今天我們要為我們的父輩唱一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夸贊。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吧!
二、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情況。
2、快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花”在全文結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c、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速讀課文后,四人小組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
a.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b.文章題目為“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c.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讀與賞析
1、教師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再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確定思考題,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方面,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a.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呈怎樣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于人世的?
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學生在課文中勾畫,四人小組討論回答,教師補充歸納。
a. 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后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b.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后,“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于寫他進家門以后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c.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業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進一步閱讀文章,思考“研討與練習”:
4、準備說說自己的爸爸。
第二課時
一、研讀與賞析
教師導學
上節課我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節課我們就文章的重點進一步學習和探討,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部分,可就下面的問題展開討論。
a. 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的成長有什么影響?
b. 畢業典禮后“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情景預示著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教師引導學生再讀有關內容,然后進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明確:
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弟弟妹妹們只是自顧自地玩著;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地告訴醫院來了電話,等等,這些都預示著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于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體驗與反思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為什么很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教師應給學生自由說話的機會,使學生暢所欲言,并且明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煩惱,但只要正確對待就一定會解除煩惱,迎接新的挑戰。
進一步提問:
1、課文中還有什么情節會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體會。
2、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今天的文章讓大家重新認識了父親,那深沉的愛,那感人的愛,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說,“世上還有爸爸好”。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作者的文章和同學們的發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愛的樂章,讓我們把這些內容記在本子上,印在腦海里,留在我們成長的記憶長河中。
四、作業
小作文:《世上還有爸爸好》
課后心得:這是一篇感情頗深的文章,學習中學生能夠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對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夠完全進入課文中的狀態。衣襟上的夾竹桃引起“我”對爸爸的回憶,回憶中有快樂,也有感傷;有爸爸嚴厲的責罰,也有他綿綿的愛意。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經長大了。
七年級下冊教案《爸爸的花兒落了》 篇3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理清文章脈絡
2、品讀細節描寫,把握父親形象
3、感悟復雜情感,增強情感體驗
4、了解插敘和伏筆
教學步驟與方法:
一、導入:由電影《城南舊事》插曲導入(幻燈片)
教師語言導引:這是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在《城南舊事》這部書里,寫了小女孩英子從6歲到12歲之間經歷的幾件事。里面寫到了椿樹胡同的瘋女人秀貞,小伙伴妞兒,蹲在草地上的小偷,還有騎著小毛驢回老家的宋媽。這些人在故事的結尾都離英子而去了。正如歌中所唱“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一直到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兒落了》,親愛的爸爸也與世長辭,永遠地離開了英子。英子被放上長女的家庭重擔,童年從此就一去不復返了。今天我們來學習林海音(幻燈片)《城南舊事》的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兒落了》。(板書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幻燈片)
學習目標:
整體把握,理清文脈
品讀細節,體會父愛
感悟成長,理解感情
三、掃除文字障礙:(幻燈片)
四、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要求:同學們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快速地跳讀文章,理清文章的脈絡。
提示問題:文中眼前的事是什么事?回憶的事有哪幾件?
2、討論,展示,確定。(幻燈片)
畢業典禮 爸爸與花
畢業典禮前 由胸前的夾竹桃 引出昨天探望爸爸的情形
由爸爸的叮嚀 引出因賴床挨打的回憶
畢業典禮開始 由想起爸爸的病 引出對爸爸愛花的回憶
畢業典禮中 由韓主任的講話 引出爸爸教我闖練的回憶
畢業典禮后 看到爸爸的花兒落了
爸爸去世了 “我 ”不再是小孩子了
五、品讀細節,體會父愛:
1、教師舉例,教給品讀方法:
例如:①讀61頁“六年前他參加了我們學校……和致謝詞”這一句,我讀出了爸爸對英子殷切的期望。
②讀62頁倒數第二段最后一句“最糟的是……”這一句,我讀出了爸爸對英子嚴格的要求,他有意識地從小培養英子吃苦耐勞的品質。
2、仿照示例,進行品讀。每個同學從文中找一處最有感受的句子,仿照老師示例的方法進行品讀,批注在句子的旁邊。
3、小組合作交流。把自己的品讀感受拿到小組中進行交流,取長補短,自我完善。
4、當堂展示。鼓勵學生積極地把品讀成果展示出來,讓學生點評,教師點評。要穿插對重點句的朗讀。
5、概括爸爸的形象。學生來說,互為補充。
爸爸是一個愛花、愛孩子、愛生活、重情義的爸爸。他對孩子的愛,既有殷切的期望,又有嚴格的要求,既有溫暖的關懷,又有熱忱的鼓勵。(幻燈片)
六、品讀文末兩句話,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教師過渡語:這樣的一位好爸爸,在文章的結尾卻…了(學生說),對于爸爸的去世,文中有正面的描寫嗎?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讓學生找暗示,了解“伏筆”)
教師情感渲染,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爸爸的花兒落了,(板書:花落)這句話的另一層意思是-----爸爸去世了(學生說,教師板書:人亡),一語雙關。
那么愛花的爸爸,那么愛孩子的爸爸,那么熱愛生活的爸爸,就這樣英年早逝,撒手人寰。拋下他年輕的妻子,撇下他幼小的孩子,早早地離開了人世。他再也不能照顧他的花,再也不能疼愛他的孩子,再也不能親眼看著孩子們長大成人。他死不瞑目啊!
而英子,再也沒有爸爸了。他再也享受不到那溫暖的關懷,再也感受不到那熱忱的鼓勵,甚至,她想再挨爸爸一次打都不能夠了!一個12歲的小女孩,當別的孩子還在扯著爸爸的`衣袖撒嬌的時候,她卻早早地承受了失去父親的痛苦。這痛(板書:痛),真是徹心徹肺徹骨啊!但英子能盡情去宣泄嗎?她多么想放聲一哭啊!但是她不能!她還有四個妹妹兩個弟弟,他們一個比一個年幼,一個比一個弱小。家里已經天塌地陷,他們卻渾然不知,只知道在那兒搶玩意兒,玩沙土!作為長女,英子必須堅強地面對這家庭的變故,必須幫著媽媽把這個支離破碎的家撐起來!她不能辜負,也沒有辜負爸爸對她的教育。在這一瞬之間,她長大了!(板書:成長)所以,她只能在心里默念道: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請同學們用心讀這兩句話,讀出英子喪父的痛楚,讀出英子作為長女的擔當。
七、拓展:說一說“我和爸爸的故事”
教師過渡語:爸爸是天,爸爸是地;爸爸是山,爸爸是海。我們是爸爸生命的延續,我們從爸爸的生命中走來。世上有哪個爸爸不愛自己的孩子?又有哪個爸爸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呢?記得小時候,我的爸爸總是對我說:好好上學!只要你好好學,砸鍋賣鐵我也供你!從這句話里,我聽出了爸爸的決心,我自己也就特別有決心,后來我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學校。下面同學們也來說說爸爸和你的故事。(幻燈片:要求)
要求:1、不拘長短,哪怕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
2、側重說說爸爸對你的影響
八、結束本課
(幻燈片)讓同學們借著這個機會對自己的爸爸說句話:爸爸,你放心!我已經長大了!我會努力,我會懂事,我一定會成為你的驕傲的!
以上即是語文網小編分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設計的全部內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語文網。
七年級下冊教案《爸爸的花兒落了》 篇4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本文節選自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題為“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從本文題目就可以看出,這一部分實際上寫主人公經歷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這篇文章是隨著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敘下來的,所以文章采用插敘手法,時而寫眼前的事,時而又回憶往事,使文章顯得波瀾起伏,跌宕有致。當然,作者每次憶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發的。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說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交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后寫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兒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這里有現實,有回憶,用現實引出回憶,其中很多回憶又與爸爸的話語有直接聯系,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而不零亂。
本文重點寫爸爸對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的情感,寫得深沉,含而不露。爸爸嚴厲但不失愛心,這就是文中重點寫到的賴床遲到事件。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賴床不起而受到爸爸懲罰。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頓,仍然堅持要她上學,不過拿了五大枚銅板,破例讓她坐洋車去上學。她上學時忘了穿上花夾襖,爸爸拿著送到學校去,還給了她兩個銅板。事情不大,卻充分表現出爸爸是十分愛她的,這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激起了陣陣漣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能夠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爸爸時時盼望著孩子長大,鼓勵女兒: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一方面實指夾竹桃的敗落,一方面象征天性愛花的爸爸離開人世。與題目相映,文章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全文充滿情味而又嚴謹周密。
二、問題探究
1.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
爸爸表面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2.文章沒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瀕死,寫得很含蓄,但文中處處有伏筆。試做點分析。
文中多次使用伏筆,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于人世。比如文章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很悲痛。而畢業典禮結束后,“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在文中也成為爸爸即將離開人世的伏筆。至于寫她進家門以后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練習說明
一、課文中,“我”從爸爸的一席話引出對往事的回憶和眼前事的思考。閱讀下面爸爸的三句話,看看課文中哪幾件事與這三句話相照應。
1.英子,不要怕,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2.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學校去,這是你在小學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遲到!
3.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
本題旨在幫助學生熟悉課文,了解文章的寫作思路。本文對往事的回憶,既可以說是由爸爸的話引起的,也可以說是由眼前的事情引起的。
1.回憶起爸爸叫她到東交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
2.回憶起爸爸懲罰她賴床不起,使她明白爸爸對她的愛是很深的。
3.回家后看到垂落的夾竹桃、掉在地上的青石榴,得知爸爸死訊時,她雖然很悲傷,但是想到爸爸對她說的話,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了,于是表現出從來沒有過的鎮定和安靜。
二、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部分,討論下面的問題。
1.前一部分回憶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的成長有什么影響?
2.“我”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本題旨在精讀本文的精彩段落,揣摩其中的深意和蘊含的作者的情感。
1.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2.是。“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三、“我們是多么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么怕呢!”你可能也有過這樣的感受,試結合自己的體驗與同學討論:“我們”為什么既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
這一題是開放題,可以引導學生聯系這句話的上下文,先理解本文主人公說這句話時的心理,然后再結合自己的體驗與同學們一起進行探討。
教學建議
一、可以先由老師簡明扼要地介紹《城南舊事》的梗概,其中以小英子為重點,照顧課文中的幾個人物:宋媽、蘭姨娘、四眼狗、蹲在草地里的人等,以此引出本文的教學。也可以先讓學生討論:自己愿意不愿意長大?為什么?從而引出本文的教學。
二、教學本文,老師不必過多講解,關鍵是要讓學生多讀,讀出文中的情感,使學生自己能夠受到感動。不要一上來就分析,以致把整篇文章搞得支離破碎,使學生失去閱讀的興趣。
三、可以抓住眼前事與過去事這兩個方面,讓學生看看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是怎么引出的,從而弄清全文的脈絡。
四、父親的情是本文的重點,可以引導學生做些分析。同時要讓學生理解,父親的深情是怎樣影響著“我”的成長的。
五、也可以從題目出發,抓住“花”這個線索梳理本文的脈絡,看看“花”在全文的構思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林海音(1918—),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臺,當時中國臺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她的父親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后就讀于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后任《世界日報》記者。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中國臺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年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并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后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
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富的。迄今為止,已出版了18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作客美國》《蕓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咸蛋》,長篇小說《春風》《曉云》《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另外有《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于中國臺灣報刊。
二、《城南舊事》簡介
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癡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后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后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后,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后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里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里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后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三、冬陽 童年 駱駝隊──《城南舊事》出版后記(林海音)
駱駝隊來了,停在我家的門前。
它們排列成一長串,沉默地站著,等候人們的安排。天氣又干又冷。拉駱駝的摘下了他的氈帽,禿瓢兒上冒著熱氣,是一股白色的煙,融入干冷的大氣中。
爸爸和他講價錢。雙峰的駝背上,每匹都馱著兩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還是“烏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見順城街煤棧的白墻上,寫著這樣幾個大黑字。但是拉駱駝的說,他們從門頭溝來,他們和駱駝,是一步一步走來的。
另外一個拉駱駝的,在招呼駱駝們吃草料。它們把前腳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來。
爸爸已經和他們講好價錢了。人在卸煤,駱駝在吃草。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滿在胡須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的動物。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總會走到的,總會吃飽的。也許它天生是該慢慢的,偶然躲避車子跑兩步,姿勢很難看。
駱駝隊伍過來時,你會知道,打頭兒的那一匹,長脖子底下總會系著一個鈴鐺,走起來“鐺、鐺、鐺”地響。
“為什么要一個鈴鐺?”我不懂的事就要問一問。
爸爸告訴我,駱駝很怕狼,因為狼會咬它們,所以人類給它們帶上了鈴鐺,狼聽見鈴鐺的聲音,知道那是有人類在保護著,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對爸爸說:
“不是的,爸!它們軟軟的腳掌走在軟軟的沙漠上,沒有一點點聲音,你不是說,它們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聲不響地咀嚼著從胃里倒出來的食物嗎?一定是拉駱駝的人們,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給駱駝帶上了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說:
“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了,太陽特別的暖和,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脫下來。可不是嗎?駱駝也脫掉它的舊駝絨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塊一大塊地從身上掉下來,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們剪一剪,因為太不整齊了。拉駱駝的人也一樣,他們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脫下來了,搭在駱駝背的峰上。麻袋空了,“烏金墨玉”都賣了,鈴鐺在輕松的步伐里響得更清脆。
夏天來了,再不見駱駝的影子,我又問媽:
“夏天它們到哪里去?”
“誰?”
“駱駝呀!”
媽媽回答不上來了,她說:
“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
(選自《城南舊事》,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四、城南舊事(代序)(林海音)
差不多快十年了,我寫過一篇題名《憶兒時》的小稿,現在把它抄寫在這里:
我的生活興趣極廣泛,也極平凡。我喜歡熱鬧,怕寂寞,從小就愛往人群里鉆。
記得小時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個小板凳擠在大人群里聽鬼故事,越聽越怕,越怕越要聽。猛一回頭,看見黑黝黝的夾竹桃花盆里,小貓正在捉壁虎,不禁嚇得呀呀亂叫。但是把板凳往前挪挪,仍是慫恿著大人講下去。
在我七八歲的時候,北平有一種穿街繞巷的“唱話匣子的”,給我很深刻的印象。也是在夏季,每天晚飯后,抹抹嘴急忙跑到大門外去張望。先是賣晚香玉的來了;用晚香玉串成美麗的大花籃,一根長竹竿上掛著五六只,婦女們喜歡買來掛在臥室里,晚上滿室生香。再過一會兒,“換電燈泡兒的”又過來了。他背著匣子,里面全是些新新舊舊的燈泡,貼幾個錢,拿家里斷了絲的跟他換新的。到今天我還不明白,他拿了舊燈泡去做什么用。然后,我最盼望的“唱話匣子的”來了,背著“話匣子”(后來改叫留聲機,現在要說電唱機了!)提著勝利公司商標上那個狗聽留聲機的那種大喇叭。我便飛跑進家,一定要求母親叫他進來。母親被攪不過,總會依了我。只要母親一答應,我又拔腳飛跑出去,還沒跑出大門就喊:
“唱話匣子的!別走!別走!”
其實那個唱話匣子的看見我跑進家去,當然就會在門口等著,不得到結果,他是不會走掉的。講價錢的時候,門口圍上一群街坊的小孩和老媽子。講好價錢進來,圍著的人便會挨挨蹭蹭地跟進來,北平的土話這叫做“聽蹭兒”。我有時大大方方的全讓他們進來;有時討厭哪一個便推他出去,把大門砰地一關,好不威風!
唱話匣子的人,把那大喇叭安在話匣子上,然后裝上百代公司的唱片。片子轉動了,先是那兩句開場白:“百代公司特請梅蘭芳老板唱《宇宙鋒》”,金剛鉆的針頭在早該退休的唱片上磨擦出吱吱的聲音,啦啦地唱起來了,有時像貓叫,有時像破鑼。如果碰到新到的唱片,還要加價呢!不過因為熟主顧,最后總會饒上一片“洋人大笑”,還沒唱呢,大家就笑起來了,等到真正洋人大笑時,大伙兒更笑得兇,亂哄哄的演出了皆大歡喜的“大團圓”結局。
母親時代的兒童教育和我們現代不同,比如媽媽那時候交給老媽子一塊錢(多么有用的一塊錢!),叫她帶我們小孩子到“城南游藝園”去,便可以消磨一整天和一整晚。沒有人說這是不合理的。因為那時候的母親并不注重“不要帶兒童到公共場所”的教條。
那時候的老媽子也真夠厲害,進了游藝園就得由她安排,她愛聽張笑影的文明戲《鋸碗丁》《春阿氏》,我就不能到大戲場里聽雪艷琴的《梅玉配》。后來去熟了,膽子也大了,便找個題目──要兩大枚(兩個銅板)上廁所,溜出來到各處亂闖。看穿燕尾服的變戲法兒;看扎著長辮子的姑娘唱大鼓;看露天電影鄭小秋的《空谷蘭》。大戲場里,男女分座(包廂例外)。有時觀眾在給“扔手巾把兒的”叫好,擺瓜子碟兒的,賣玉蘭花的,賣糖果的,要茶錢的,穿來穿去,吵吵鬧鬧,有時或許趕上一位發脾氣的觀眾老爺飛茶壺。戲臺上這邊貼著戲報子,那邊貼著“奉廳諭:禁止怪聲叫好”的大字,但是看了反而使人嗓子眼兒癢癢,非喊兩聲“好”不過癮。
大戲總是最后散場,已經夜半,雇洋車回家,剛上車就睡著了。我不明白那時候的大人是什么心理,已經十二點多了,還不許入睡,坐在她們(母親或是老媽子)的身上,打著瞌睡,她們卻時時搖動你說:“別睡!快到家了!”后來我問母親,為什么不許困得要命的小孩睡覺?母親說,一則怕著涼,再則怕睡得魂兒回不了家。
多少年后,城南游藝園改建了屠宰場,城南的繁華早已隨著首都的南遷而沒落了,偶然從那里經過,便不勝今昔之感。這并非是眷戀昔日的熱鬧的生活,那時的社會習俗并不值得一提,只是因為那些事情都是在童年經歷的。那是真正的歡樂,無憂無慮,不折不扣的歡樂。
我記得寫上面這段小文的時候,便曾想:為了回憶童年,使之永恒,我何不寫些故事,以我的童年為背景呢?于是這幾年來,我陸續地完成了本書的這幾篇。它們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寫著它們的時候,人物卻不斷地涌現在我的眼前,斜著嘴笑的蘭姨娘,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不理我們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樹胡同的瘋女人,井邊的小伴侶,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兒。讀者有沒有注意,每一段故事的結尾,里面的主角都是離我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兒落了》,親愛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結束了。那時我十三歲,開始負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該負的責任。如果說一個人一生要分幾個段落的話,父親的死,是我生命中一個重要的段落,我寫過一篇《我父》,仍是值得存錄在這里的:
寫紀念父親的文章,便要回憶許多童年的事情,因為父親死去快二十年了,他棄我們姊弟七人而去的時候,我還是個小女孩。在我為文多年間,從來沒有一篇專為父親而寫的,因為我知道如果寫到父親,總不免要觸及他離開我們過早的悲痛記憶。
雖然我和父親相處的年代,還比不了和一個朋友更長久,況且那些年代對于我,又都是屬于童年的,但我對于父親的了解和認識極深。他溺愛我,也鞭策我,更有過一些多么不合理的事情表現他的專制,但是我也得原諒他與日俱增的壞脾氣,和他日漸衰弱的肺病身體。
父親實在不應當這樣早早離開人世,他是一個對工作認真努力,對生活有濃厚興趣的人,他的生活多么豐富!他生性愛動,幾乎無所不好,好像世間有多少做不完的事情,等待他來動手,我想他的死是不甘心的。但是促成他的早死,多種的嗜好也有關系,他愛喝酒,快樂地劃著拳;他愛打牌,到了周末,我們家總是高朋滿座。他是聰明的,什么都下功夫研究,他害肺病以后,對于醫藥也很有研究,家里有一只五斗柜的抽屜,就跟個小藥房似的。但是這種飲酒熬夜的生活,便可以破壞任何醫藥的功效。我聽母親說,父親在日本做生意的時候,常到酒妓館林立的街坊,從黑夜飲到天明,一夜之間喝遍一條街,他太任性了!
母親的生產率夠高,平均三年生兩個,有人說我們姊妹多是因為父親愛花的緣故,這不過是迷信中的巧合,但父親愛花是真的。我有一個很明顯的記憶,便是父親常和挑擔賣花的講價錢,最后總是把整擔的花全買下。于是父親動手了,我們也興奮地忙起來,廊檐下大大小小的花盆都搬出來。盆里栽的花,父親好像特別喜歡文竹,含羞草,海棠,繡球和菊花。到了秋天,廊下客廳,擺滿了秋菊。
花事最盛是當我們的家住在虎坊橋的時候,院子里有幾大盆出色的夾竹桃和石榴,都是經過父親用心培植的。每年他都親自給石榴樹施麻渣,要臭好幾天,但是等到中秋節,結的大石榴都飽滿得咧開了嘴!父親死后的第一年,石榴沒結好;第二年,死去好幾棵。喜歡迷信的人便說,它們隨父親俱去。其實,明明是我們對于剪枝,施肥,沒有像父親那樣勤勞的緣故。
父親的脾氣盡管有時暴躁,他卻有更多的優點,他負責任地工作,努力求生存,熱心助人,不吝金錢。我們每一個孩子他都疼愛,我常常想,既然如此,他就應該好好保重自己的身體,使生命得以延長,看子女茁長成人,該是最快樂的事。但是好動的父親,卻不肯好好的養病。他既死不瞑目,我們也因為父親的死,童年美夢,頓然破碎。
在別人還需要照管的年齡,我已經負起許多父親的責任。我們努力渡過難關,羞于向人伸出求援的手。每一個進步,都靠自己的力量,我以受人憐憫為恥。我也不喜歡受人恩惠,因為報答是負擔。父親的死,給我造成這一串倔強,細細想來,這些性格又何嘗不是承受于我那好強的父親呢!
童年在北平的那段生活,多半居住在城之南──舊日京華的所在地。父親好動到愛搬家的程度,綠衣的郵差是報告哪里有好房的主要人物。我們住過的椿樹胡同,簾子胡同,虎坊橋,梁家園,盡是城南風光。
收集在這里的幾篇故事,是有連貫性的,讀者們別問我那是真是假,我只要讀者分享我一點緬懷童年的心情。每個人的童年不都是這樣的愚呆而神圣嗎?
1960年7月
(選自《城南舊事》,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五、雙線并行,交相生輝──淺析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 (張百棟)
《爸爸的花兒落了》這個題目,語帶雙關,一是實指爸爸種的夾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稟性愛花的爸爸的辭世。小說以此為題,含而不露,哀而不傷。
愛花,是爸爸的稟性。但作品中,它并沒有把爸爸寫成一個花匠或園藝家,也沒有做潑墨的描寫,只是把它作為線索貫穿小說的始末。小說開頭寫道:
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紅色的夾竹桃,是臨來時媽媽從院子里摘下來給我別上的,她說:“夾竹桃是你爸爸種的,戴著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臺時一樣!”
小說的中間寫道:
爸爸是多么喜歡花。
……他回家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澆花。那時太陽快要下去了,院子里吹著涼爽的風,爸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雞妹妹的頭發上。
小說的末尾寫道:
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是因為爸爸今年沒有收拾它們──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樹大盆底下也有幾粒沒有長成的小石榴……
……看那垂落的夾竹桃,我默念著:
爸爸的花兒落了。
這些描寫在小說中是作為布局謀篇的手段而存在的。它除使作品渾然天成外,我以為其深層意義還在于:其一,借花的柔性來調和爸爸性格中的剛性,使爸爸的嚴厲和慈愛和諧協調地發展;其二,“花”在這里已經超然而成了一種象征的事物。象征使作品更具內涵。爸爸身體健康時,花開得挺旺;爸爸病危時,成為對子女的關懷、鼓勵;爸爸辭世時,花兒落了。
與爸爸愛花這條線索并行的另一線索是畢業典禮。
畢業典禮前,寫爸爸病倒了,不能參加“我”的畢業典禮。爸爸病得怎樣?能否治好?作品在此設置了懸念。接著宕開一筆,采用插敘的方法,把爸爸多年來對子女的嚴厲管教,對子女真誠的愛,通過不讓“我”上學遲到這件事,作為重點進行描寫。這些材料看來很瑣細,并不偉大,但卻塑造了一個可親可敬的“嚴”在其外、“愛”在其內的爸爸形象。孩子逃學,“爸爸氣極了,一把把我從床上拖起來,”抄起雞毛撣子,“把我從床頭打到床角,從床上打到床下”,這是夠狠的了。但卻出人意外,在“我”上學之后,爸爸竟到學校看“我”來了,“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沒說什么,打開了手中的包袱,拿出來的是我的花夾襖。他遞給我,看著我穿上,又拿出兩個銅板來給我。”真是“道是無情卻有情”。真、善、美在此時此地,在爸爸這一形象中得到了具體的體現。
畢業典禮中,作者又疏密有致地敘述爸爸叫“我”到銀行匯款的事。匯款,本是大人干的事,可是爸爸又出人意外地讓“我”去干,還說這是“闖練”。
作者之所以選取以上這兩件事作重點的鋪寫,我想其意重在表現教孩子熱愛學習和學會生存,側重點是不相同的。
畢業典禮后,英子聽到了爸爸辭世的消息,表現出了驚人的“鎮定”“安靜”。再聯想到英子在畢業時成為優秀生,“代表同學們領畢業證書和致謝詞”,這樣看來,爸爸的花兒雖然落了,但所結出的果實卻是碩大的。小說把因果關系表現得如此顯眼,如此突出,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這就是作者力圖要表現的主題。
爸爸愛花和畢業典禮這兩條線索中,前者應是主線,因為作品所要刻畫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導作用的。而后者則是副線,是為情節的發展有序而設置的,它對主線只是起著烘托、映襯、推動的作用。然而這兩條線索相互輝映,既有利于情節的展開,又使兩個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輝。
七年級下冊教案《爸爸的花兒落了》 篇5
一、教材把握與目標確定
本文選自林海音小說《城南舊事》的最后一部分。文章塑造了一個可親可敬的嚴在其外,愛在其內的爸爸形象,他期望我長大、懂事,卻含而不露,在我的成長歷程中起到了留下了深深的記憶,對我的成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在畢業時我成了優秀學生;聽到爸爸辭世的消息時,我表現出驚人的鎮定、安靜。這何嘗不是爸爸的花兒落了所結出的碩大果實呢?全文充滿了我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而又深深的眷念之情。文章的內容很貼近學生的生活,是激發學生的情感,正確對待成長過程中師長的教養的極好材料。
從藝術上看,文章至少有三點值得欣賞:一是雙線并行,交相輝映。文章以爸爸愛花和畢業典禮兩條線貫穿全文,一主一副,副線對主線進行烘托、映襯,推動情節的展開,使我和爸爸兩個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輝;二是題目語帶雙關,含而不露,哀而不傷;三是前后照應,恰當埋下伏筆。對爸爸的病危、瀕死,多次運用伏筆進行暗示,把即將喪父的感情一步步推向極致。
基于教材的分析,按照新課標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和語文教學要注意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要求,本文的教學擬從內容的把握到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進而通過感悟文章的表現形式,而達到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基本特點,因而確定本文的教學目標 為:
1、 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2、 感悟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提高對成長過程中正確對待師長的教育的認識。
3、 探究文章的寫作特色,領悟語言的含義,培養自主探究和質疑的習慣與能力。
教學時數:二課時
課前預習:
(1)、預習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 從網上查找《城南舊事》或找《城南舊事》影碟進行觀看。
(3)、搜集作者的資料,了解作者。
二、教學環節與策略
第一課時
(一)、預習檢查
(1)、學生談《城南舊事》看后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2)、交流課前搜集到的作者相關資料
學生交流后,師作簡要概括總結。(將《城南舊事》簡介、作者簡介配上相關圖片投影在屏幕上,讓學生閱讀。)
(二)、導入
(1)、媒體播放朱自清《背影》中望父買橘片段,創設情境。
(2)、導語 :母愛如和煦的春風,溫暖而輕柔,讓人夸贊和難忘,而父愛是平靜的水波深處的激流,同樣讓人產生心靈的震撼,《背影》中的父親如此,今天我們要認識的一位父親也是如此。
(三)、整體感悟
(1)、標題初探
屏幕出示問題:你在沒有讀文之前,看到標題產生了哪些感想與疑問?
(此環節只要求學生有疑并存疑,以激發對文章感悟的動機。教師只在積極思考方面進行評價,鼓勵學生帶著問題讀書。)
(2)、感知全文
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疑問通讀全文,讀后交流自己疑問解決的.情況,并且提出新的問題。(學生交流后給予適當的總結,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視具體情況告訴他們隨著下面的學習,一部分問題可以在課堂上領會,課堂上沒有領悟到的問題在課后再予以解決。)
(3)、引導感知
快速朗讀全文,投影出示引導問題
①、 談談你對文中爸爸的印象,說說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②、 文中哪些內容體現出我長大了?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爸爸起到了怎樣的作用?結合相關內容作些具體分析。
提示問題的解決方法:
問題①:先讀出與爸爸有關的事,逐個分析,再歸納起來。師生一起找出第一件事:我賴床不起時,爸爸打我。我上學去,爸爸給我送衣服、送錢。分析:爸爸表面嚴厲,實際上充滿愛心。由此示例引導,其他方面由學生自己解決。教師總結出重感情、特別愛花。
問題②提示點撥:
先思考:爸爸與我之間發生了哪些事?再思考這些事與我的成長有哪些聯系?最后把這些內容歸納起來。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單獨完成,也可以找幾個人一組共同討論完成。
學生交流討論后,教師作歸納總結。(我長大了,是爸爸嚴厲背后的愛的結果)
(4)、體驗深化
投影出示:以重新認識父親為話題,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通過上述探究后的感受。
第二課時
(一)、導引: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一位嚴中有愛的父親,得到了不少的教益,這只是完成了對課文內容的領悟。這篇文章在寫法上也有不少值得欣賞的地方,我們何不來欣賞一番呢?請大家自己先談談對文章寫法上的一些初步感受,讓大家學習學習。
(二)、研讀賞析,自主合作探究。
(1)、投影出示研究問題,自由讀文,進行探究
①、 怎樣理解課文的標題?花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②、 文章既寫了眼前的事,又寫了過去的事,文中回憶的事是怎樣引出的?
③、 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不久于人世的?
討論點撥:問題①,從課文內容上看,標題的花僅僅是指花嗎?文中哪些地方寫到了花?細細思考一下它們的作用。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探究結果:標題一方面指爸爸中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點出了爸爸離開人世,語帶雙關。花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問題②共同讀出眼前的事和回憶的內容進行分析。示例引導:
由衣襟上的夾竹桃想到住院的爸爸引出探望爸爸的情形。剩下內容由學生自由討論解決。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歸納明確(投影出示具體內容)。
問題③提示:運用伏筆的方法進行暗示。
(2)、語句品析
①、細讀我們是多么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么怕呢!聯系課文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理解。
②、讀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說說它的含義。
(3)、回顧課前疑問的領悟情況,討論解決尚未明白的問題
(4)、跳讀課文,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談談體會,把自己發現的一些新問題提出來讓大家討論討論。
(三)、課堂小結
談談本課學習后的收獲。
學生自由發言后,師從內容、情感和寫法上進行總結。
(四)、延伸拓展
以我成長中的師長為話題,完成一篇小作文。
七年級下冊教案《爸爸的花兒落了》 篇6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的內容。
2、理清的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
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的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八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生在世,人們夸贊的最多的是母愛,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愛。可是今天我們要為我們的父輩唱一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夸贊。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吧!
二、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情況。
2、快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花”在全文結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c、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速讀課文后,四人小組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
a.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b.題目為“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c.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讀與賞析
1、教師導學:
這篇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再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確定思考題,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方面,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a.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呈怎樣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于人世的?
c.怎樣理解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學生在課文中勾畫,四人小組討論回答,教師補充歸納。
a. 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后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b.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后,“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于寫他進家門以后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c.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業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進一步閱讀,思考“研討與練習”:
4、準備說說自己的爸爸。
第二課時
一、研讀與賞析
教師導學
上節課我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已經基本把握了的內容,也理清了的脈絡。這節課我們就的重點進一步學習和探討,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部分,可就下面的問題展開討論。
a. 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的成長有什么影響?
b. 畢業典禮后“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情景預示著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教師引導學生再讀有關內容,然后進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明確:
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弟弟妹妹們只是自顧自地玩著;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地告訴醫院來了電話,等等,這些都預示著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于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體驗與反思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為什么很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教師應給學生自由說話的機會,使學生暢所欲言,并且明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煩惱,但只要正確對待就一定會解除煩惱,迎接新的挑戰。
進一步提問:
1、課文中還有什么情節會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體會。
2、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今天的讓大家重新認識了父親,那深沉的愛,那感人的愛,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說,“世上還有爸爸好”。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作者的和同學們的發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愛的樂章,讓我們把這些內容記在本子上,印在腦海里,留在我們成長的記憶長河中。
四、作業
小作文:《世上還有爸爸好》
教后記:這是一篇感情頗深的,學習中學生能夠理解的意思,但對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夠完全進入課文中的狀態。衣襟上的夾竹桃引起“我”對爸爸的回憶,回憶中有快樂,也有感傷;有爸爸嚴厲的責罰,也有他綿綿的愛意。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經長大了。
七年級下冊教案《爸爸的花兒落了》 篇7
【預習案】
一、材料鏈接
1. 作者簡介
林海音,女,是中國現代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她的原籍是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回中國臺灣,當時中國臺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因林海音的父親林煥文不甘在日寇的鐵蹄下生活,所以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后就讀于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后任《世界日報》記者。 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在北京,她完成了從學生到新聞記者、從少女到為人妻母的轉變,北京是她文學之路的起點。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濃厚的老北京味兒。林海音的創作非常豐富,她將北京的生活點滴寫成《城南舊事》一書,深得讀者喜愛,被譯成多種語言。
2. 作品簡介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寫舊北京社會風貌的小說《城南舊事》,它曾被搬上電影銀幕而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描寫的是20世紀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城南舊事》包括五個短篇小說,即《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影片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寫了當時北京形形色色和許許多多的人和事。通過看似狹小的描寫,卻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整個歷史面貌,有極強的社會意義。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后記”里說:“這幾年來,我陸續的完成了本書的這幾篇。它們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寫著它們的時候,人物卻不斷涌現在我的眼前,斜著嘴笑的蘭姨娘,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不理我們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樹胡同的瘋女人,井邊的小伴侶,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僅從這個簡單的人物羅列里就不難看出,作者雖然是書香門第出身的知識分子,但她小說里的人物卻不局限于這個狹小的范圍之內。她關心廣大的社會,擅長描寫形形色色的社會眾生相。她小說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階層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則是各種各樣的婦女。她致力于刻畫中國婦女的勤勞、賢達、溫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現她們心靈的桎梏和命運的悲劇。夸張一點說,她的每一篇小說都離不開婦女的悲劇。有人對此評價說:“她的寫作大都是針對婦女問題。但她往往能從世界性婦女問題的癥結,來思考今日中國臺灣婦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達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輩女作家的靈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說,由于時代潮流的限制,她們較少反叛性,她們的控訴和*是溫和與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說內容大抵是童年回憶中的“城南舊事”,小說中或深或淺含有自傳的痕跡。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狹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樣,她的小說是以小見大,從《城南舊事》可以窺見時代風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社會意義,對中國臺灣文壇也有一定的影響。 全書在淡淡的憂傷中彌漫著濃濃的詩意。
二、預習自測
1. 為下列加點字注音。
雞毛撣子 玉簪花 驪歌 腫脹 花圃
2. 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一方面實指 ,一方面象征 。
3.本文是根據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繼續下來的,所以文章采用的 (敘述方式)的手法,時而寫眼前的事,時而又回憶往事,使文章顯得波瀾起伏,跌宕有致。
4.文章敘事清楚,兩條線索并行,一條是 ,另一條是 。
【探究案】
一、請按照下表梳理課文內容。
眼前所見心中回憶
作者每次回憶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起的,其中重點寫的是 的事件。
二、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從爸爸的哪些表現可以看出來?
三、重點研讀爸爸堅持讓“我”去上學的幾段,思考爸爸為什么會這樣做,對“我”的成長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四、文章結尾處寫到“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請結合文中“我”的表現,談談對成長的理解。
五、文章并沒有正面提到爸爸的病危,寫的很含蓄,但是處處有伏筆,試做點分析。
【拓展案】
拓展閱讀:冬陽·童年·駱駝隊——《城南舊事》出版后記
駱駝隊來了,停在我家的門前。
它們排列成一長串,沉默地站著,等候人們的安排。天氣又干又冷,拉駱駝的摘下了他的氈帽,禿瓢兒上冒著熱氣,是一股白色的煙,融入干冷的大氣中。
爸爸在和他講價錢。雙峰的駝背上,每匹都馱著兩麻袋煤。但是拉駱駝的說,他們從門頭溝來,它們和駱駝,是一步一步走來的。
爸爸已經和他們講好價錢了。人在卸煤,駱駝在吃草。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后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滿在胡須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了起來。
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的動物。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總會走到的;慢慢地嚼,總會吃飽的。也許它天生是該慢慢的,偶然躲避車子跑兩步,姿勢就很難看。
駱駝隊伍過來時,你會知道,打頭兒的那一匹,長脖子底下總系著一個鈴鐺,走起來,"鐺、鐺、鐺”地響。
“為什么要一個鈴鐺?”我不懂的事就要問一問。
爸爸告訴我,駱駝很怕狼,因為狼會咬它們,所以人類給它帶上鈴鐺,狼聽見鈴鐺的聲音,知道那是有人類在保護著,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對爸爸說:
“不是的,爸!它們軟軟的腳掌走在軟軟的沙漠上,沒有一點點聲音,你不是說,它們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聲不響地咀嚼著從胃里反芻出來的食物嗎?一定是拉駱駝的人類,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給駱駝帶上了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說:
“也許,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過完了,春天就要來,太陽特別地曖和,暖得讓人想把棉襖脫下來。可不是么?駱駝也脫掉它的絨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塊一大塊地從身上掉下來,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們剪一剪,因為太不整齊了。拉駱駝的人也一樣,他們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脫下來了,搭在駱駝背的小峰上。麻袋
空了,“烏金墨玉”都賣了,鈴鐺在輕松的步伐里響得更清脆。
夏天來了,再不見駱駝的影子,我又問媽:“夏天它們到哪兒去?”
“誰?”
“駱駝呀!”
媽媽回答不上來了,她說:“總是問,總是問,你這孩子!”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
第二課
答案:
(1)襟 惰 撣 驪 囑,徊 柵 懼 圃 簪 蒲
(2)扎:zā捆扎 zhā扎針 zhá掙扎 夾:jiā夾縫 jiá夾襖
(3)D
(4)①拖 抄 倒轉 掄 ②床頭 床角 床上 床下 混合
(5)①城南舊事 林海音 中國臺灣 ②哀而不傷 爸爸愛花 畢業典禮
(6)爸爸表面上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鼓勵孩子要堅強,無淪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很重感情,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特別愛花。
(7)……表示話沒說完
(8)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
(9)“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
(10)石榴樹大盆底下也有幾粒沒有長成的小石榴。
(11)對。在爸爸愛的澆灌和孕育下,雖“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長,“我”的堅強,是對他的報答。
(12)略(要有辯證的思維,從“成長”的兩面性上來談。)
(13)記得小時候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個小板凳擠在大人群里聽鬼故事;在我七八歲的時候,北平有一種穿街繞巷的“唱話匣子的;帶我們小孩兒到“城南游藝園”去。
(14)這表現出孩子好奇的心理。
(15)體現我想聽,生怕自己聽不清 體現速度之快,表現我的焦急 表現歡愉的氣氛,烘托大家快樂的心情
(16)本句生動形象的描寫出了聽戲的樂趣。妙處在于描寫細膩,給人以真實感。
(17)說明了現在孩子失去了真正快樂的童年。表達了作者對當代兒童的同情。
七年級下冊教案《爸爸的花兒落了》 篇8
(人教版實驗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
山東濟南濟微中學宗艷霞
一、設計思路:
本課出自實驗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這個單元是成長的主題,單元目標是要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文章的主人公英子跟學生的年齡相仿,所寫內容也與學生生活接近,很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與作品產生共鳴,所以這篇文章相對于本單元其他文章來說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文章內容簡單,那么怎樣才能充分調動起所有學生的興趣,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呢?我的構想是在抓住重點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充分的閱讀與表達的機會,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自主活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有所感悟,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的平等對話,進而與作者實現心與心的交流。
然而這樣做固然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但會不會導致失去學習重點,使教學失去層次感呢?在這樣的課中教師的主導地位該如何體現?我認為教師首先要做的是選取一些巧妙的切入點來點燃學生的思維,然后還要在該住手時則住手,適時引導學生集中精力研究課文的關鍵和重點。下面是我上這節課的過程及幾點體會。
二、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
上課前我開始放《送別》的曲子,用來營造一種與課文內容相融的淡淡的憂傷。這是課文中提到的畢業時唱的酈歌,古道、芳草、垂柳、夕陽、浮蕩的晚風、嗚咽的清笛,歌聲中融入了送別時靜靜的無奈與憂傷,往事似乎一幕幕浮現在眼前。
有了它作鋪墊,不用老師再精心設計什么導語,學生早已融入到了課文所描寫的意境中。(不過我還是和學生一起分享了我在聽音樂時回想起來的童年的一個故事,呵呵,在那樣的氛圍里講逝去的童年,我的眼淚都快下來了。)
把學生導進課文之后,在音樂中讓他們靜靜地讀一遍課文,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可以提一個問題:文中寫了英子和父親之間的哪些故事?在文中相應的段落作一下標記。
學生回答得很踴躍,“我”和父親的故事:a鼓勵我獨自參加畢業典禮 b逼我去上學,并 給我送來棉衣。 c鼓勵我獨自去銀行寄錢 d爸爸死后,我非常鎮定、安靜
這個環節進行完之后本來想加一個問題,讓學生體會一下本文結構的嚴謹自然,后來又去掉了,因為對于插敘的用法及作用學生應該早掌握了,不如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深入體會文章情感并主動質疑。于是接下來就開始進入內容賞析了:找出文中最讓你感動的事件,自己先試著有感情地朗讀出來,然后再與大家一起分享,讀給大家聽,并說一下這里為什么讓你感動。
朗讀首先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非一日之功,必須在日常教學中不斷訓練。同時朗讀還能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走近作者,與作者進行真正的情感交流。所以不管有什么樣的原因,對課文的朗讀都是講課時不可缺少的環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參與,與學生一起進步,不能以自己讀得不好為由為自己開脫。
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可以開始質疑了:剛才大家都談了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下面你能不能再從這些事件中找一兩個問題考考你的同學啊?
學生先自己考慮幾分鐘,然后可以把自己的問題拿到四人小組交流一下。
問題一:爸爸為了不讓我賴床而狠狠打了我,可是后來卻為什么又去學校為我送棉衣?
學生:爸爸打我是對我嚴格要求,是一種嚴愛,而去送棉衣也是因為爸爸關心我、愛我。
問題二:我得知爸爸去世后為什么能那么鎮定安靜?
學生一:因為老高的話讓我意識到我是家里的老大。
學生二:還因為在這之前爸爸已經多次培養我的獨立能力了,還有開頭爸爸對我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這也讓我意識到我已經長大了。
師:同學們對課文內容理解得非常深入。剛才同學說“我”長大了,大家能說說除了課文結尾外,還有哪個地方能看出“我”正在一步步長大啊?
學生一:自從爸爸打了我,我以后上學就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在畢業時還作為學生代表上臺領畢業證書呢。這就證明我長大了。
學生二:還有,爸爸為了煅煉我讓我自己去銀行寄錢,盡管很害怕,但我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我也有過這樣一回經歷,我爸爸也讓我自己去寄過一回錢,像作者寫的一樣,我一開始也很緊張,不知道該怎么做,寄完之后我覺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原來看起來很難的事要真做起來也不一定很難。
師:這位同學和作者產生了共鳴。看文章的時候,我感到最幸福的時候也是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時候,這位同學體會了一次真正的幸福,祝賀你!(學生們大笑,并鼓掌。)
問題三:我長大了,那結尾直接寫“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不就行了嗎,為什么還寫“爸爸的花兒落了”呢?這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這個問題引起了大多數學生的興趣,很多雙手舉了起來:
學生一:爸爸的花兒落了是說爸爸去世了,通過爸爸去世這件事“我”覺得自己長大了。質疑者不太滿意地搖了搖頭。
學生二:我是在爸爸的教育下才一步步長大的,爸爸的花兒落了,卻結出了甜美的果實,我就是爸爸結的果子,所以我長大了。同學們哄堂大笑,質疑者說你的比喻很形象,我很滿意。(這個問題及答案讓我對學生的能力刮目相看)
問題四:文章為什么多次提到爸爸愛花這個情節?
學生一:從這個情節中就能看出爸爸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
學生二:我覺得爸爸愛花其實是爸爸愛女兒的象征,因為后文鄰居說他是因為愛花才生了四個女兒。
學生三:我覺得“我”就是爸爸種的一棵花,爸爸很細心地培養“我”,讓我一天天長大,花落了,可是卻結出了果實,爸爸去世了,我卻真的覺得自己長大了。
學生四:我覺得對爸爸愛花的描寫還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同學們都等著他繼續說,他的思路卻有些梳理不清了,看來理理順序還是有必要的,于是我讓所有的同學都幫他考慮考慮對爸爸愛花的描寫是如何作為線索貫穿全文的。
學生四:參加畢業典禮時“我”的襟上別著爸爸種的夾竹桃,而 爸爸沒有來參加“我”的畢業典禮,我想起昨天在醫院看望爸爸的情景。平時爸爸最喜愛花,可院里的花今年還沒有上麻渣,因為爸爸得了重病。爸爸的夾竹桃的枝子垂落了,石榴也掉了好幾個,爸爸的花兒落了,爸爸去世了。
同學們說得真的太好了,對文章的內涵理解得非常深入,在這里就勢讓學生再進一步理解“爸爸的花兒落了”這一標題的含義,從而結束這次與作者的交流。
小結:父親的花兒落了,但結出了甜美的果實:“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懶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勵下有了挑戰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在爸爸話語的激勵下最終以成人的姿態鎮定地面對爸爸去世的惡耗。作者在文中沒有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而是通過具體的事情,用細致的描寫展現了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長的過程。
在大家的成長過程中是不是也有很多這樣的故事?你能否說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留3—5分鐘時間讓學生交流。)最后的作業是構思一篇文章,像作者一樣用一條線索貫穿全文,寫一寫自己成長的故事,再為文章起一個內涵豐富的標題。
三、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老師想的最多的都是我要教給學生什么知識,而不是學生想學什么。這篇文章內容比較容易理解,所以最好能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的平等對話。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舒展的心靈、思考的大腦,然后讓感情融匯感情,思想碰撞思想。
“知識是一個過程的結果,又是另一個過程的起點。”所以一定要學生學會質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這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老師不要認為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從而不敢放手,其實學生正是在經常的質疑中不斷成長、成熟起來的,而教師與學生的每一次交流與碰撞,對老師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成長呢?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話:“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養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總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先生就永遠無法體會成功的快樂了。
七年級下冊教案《爸爸的花兒落了》 篇9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學心重點: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學心難點: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學習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預習檢查
1、注音
衣襟撣子徘徊腫脹柵欄驪歌
叮囑恐懼花圃玉簪花蒲公英
2、解詞
謝詞:
徘徊:
驪歌:
叮囑:
知交:
闖練:
3、文學常識填空
本文體裁是,作者(1918——),原名,小名英子,原籍,生于日本大阪,在北平長大。處女作散文小說合集、短篇小說集、。最有影響的'作品當推。《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是的最后一章,原名為,是作者對童年的一段親切回憶。
三、自主學習
學習快速瀏覽課文,并完成以下問題。
1、文章的題目有何含義?
2、文中主要寫了哪幾個人物?主要人物是誰?
3、課文寫了哪些生活片斷,哪些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憶的事?請理清課文脈絡。
四、合作探究
學生速讀課文后,四人小組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
1、“花”在全文結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2、文章有兩條線索,請指出。
一條是:;另一條是:
2、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3、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五、課堂檢測
1、在書寫有誤的漢字下面畫上橫線,并在括號內訂正。
(1)靜默藤條雨蓬遮蓋
(2)寄款辨論抽搭茉莉
(3)腫脹白暑灌水蹲下
(4)賴惰踢拖包袱石榴
2、結合語境,解釋下面這段話中的詞語。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驪歌,現在輪到同學們唱給我們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驪歌:
徘徊:
知交:
零落:
七年級下冊教案《爸爸的花兒落了》 篇10
【學習目的】
1、理解父母對兒女的深情。
2、理解爸爸的形象。
3、記敘文中的插敘手法。
4、學習記敘中的伏筆與照應。
【重點難點】
1、重點:
⑴理解父母對兒女的深情。
⑵理解“爸爸”的形象。
2、難點:
⑴記敘文中的插敘手法。
⑵記敘中的伏筆與照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讀準生字詞。
2、解釋詞語。
3、閱讀課文,質疑。
4、思考:研討與練習。
二、導入
1、簡介作家作品和《城南舊事》故事梗概。
在畢業典禮上,“我”從衣襟上的夾竹桃引起對爸爸的回憶,回憶中有歡樂的笑聲,也有感傷的淚水;有爸爸嚴厲的責罰,也有他綿綿的愛意。“爸爸的花兒落了”到底是什么意思?請閱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
1、課文寫了哪些生活片斷,哪些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憶的事?請理清課文脈絡。
討論后歸納,然后電子板書:
眼前事插敘
夾竹桃探爸爸賴床受罰
禮堂鐘聲爸爸的病爸爸愛花
唱驪歌盼望自己長大的人闖練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長大了
2、爸爸”的鼓勵和懲罰對“我”的健康成長有哪些影響?
討論后歸納:
⑴六年前他參加我們學校的那次歡送畢業同學同樂會時對我的鼓勵,今天,我真的成為優秀的'畢業生被選做這件事。
⑵六年前,我因賴床受罰,從那以后,每天早晨我都是最早到學校的學生。
⑶我闖練成功。
⑷當我得知爸爸病逝的消息后,表現出鎮定、安靜,這就是爸爸長期教育的結果。
3、“爸爸”是個怎樣的人?
討論后歸納:
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嚴格要求“我”,實際上卻充滿愛心。他親自給無送花夾襖和兩個銅板。爸爸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爸爸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爸爸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四、小結
這篇課文是隨著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敘下來的,所以文章彩插敘手法,從眼前的事回憶往事,寫出爸爸對自己的深情和對自己的鼓勵和教育,塑了爸爸嚴厲而不失愛心的形象。
五、作業
完成課后第一題。
第二課時
一、預習
再次閱讀全文后,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個部分,思考“研討與練習”二。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爸爸這個人物形象,理解了文章的插敘手法。這節課我們重點分析兩個語段以及記敘文中的伏筆與照應的問題。
三、重點研讀
1、朗讀第“當我在一年級的時候……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這學校里啦”,思考下列問題:
⑴ “我”在一年級的時候,每天早晨醒來“又愁又怕”,愁的是什么,怕的又是什么?
⑵爸爸是個商人,家里也很有錢,為什么不許小孩子上學乘車?
⑶爸爸見我不起床為什么打我?
⑷爸爸既然打了我為什么又給我送花夾襖和兩個銅板?
⑸爸爸對我的嚴格教育對我成長有什么影響?
2、朗讀“快回家去……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討論:
⑴我為什么要趕著回家“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為什么呀”?
⑵聽了老高的話,知道爸爸去世的消息,我為什么“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
3、熟讀課文,研討問題:
⑴課文沒有直接寫爸爸病重、瀕死,但處處埋下了伏筆,請同學們找出來。
⑵文章標題“爸爸的花兒落了”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⑶文章多次寫花,有什么用意?
四、小結
本文以爸爸愛花和畢業典禮為線索,重點寫爸爸對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的情感。文章采用插敘手法,時而寫眼前的事,時而又回憶往事,文章顯得波瀾起伏,跌宕有致。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二。
2、完成《達標測試題》第2課。
七年級下冊教案《爸爸的花兒落了》 篇11
教學目標 :1 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油鞋、油紙傘、挪窩兒、雞毛撣子、咻咻、玉簪花、麻渣、驪歌、四眼狗、腫脹、叮恐懼、花圃。
2 理解文章所運用的表達方法。
3 使學生能夠學有所思,有所得。
教學重點:1 理清文章的思路,體會文中蘊涵的深厚的父子情感。
2 體會文章中的“父親”這一形象。
3 使學生能夠把課文與生活結合起來,反思自己的親情和友情。
4 理解文章中的“花”這一形象。
5 體會文中的一些含蓄的寫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 教學任務:1 掌握文章的一些文學常識。
2 深入理解“父親”和“花”這兩個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形象。
3 讓學生具體體會一下作者巧妙的構思和細膩的感情。
二 教學重點:1 通過對“父親”和“花”這兩個形象的討論,體會文章中父親與“我”的情感。
2 體會文章中作者所運用的表達方法。
三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5分鐘)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上的是中國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寫的《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課文,這是一篇包含著濃濃親情的文章,非常值得我們共同來體會,共同來學習。那么在首先,我想請問一下同學們,從你們懂事起到現在,你們有沒有過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的父母親,想一想疼你愛你的親人甚至是用你的筆寫下你的感受呢?(有)(沒有)
請看課文的題目,《爸爸的花兒落了》,這是選自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的最后一部分。有關作家林海音及其《城南舊事》的一些資料課后會印發給大家,希望你們回去之后能夠仔細的閱讀,不僅能夠豐富文學知識,擴大知識面,而且對于你們理解這篇課文很有幫助。
(二) 討論:文章中的“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10——15分鐘)
(兩人一組或四人一組互相交換預習作業 ,給五分鐘時間討論,然后請各小組發言。)
:爸爸表面上是很嚴厲,但實際上卻充滿著愛心。
他時時盼望著自己長大,鼓勵女兒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他很重感情,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后,便急得吐血。
他也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總結:由此可見,文章中的父親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又是一個能夠對我嚴格要求的好父親。這樣的父親你們羨慕嗎?有這樣的父親是很幸福的!其實,你們都有這樣一位非常慈祥非常愛你們的父親,我們的生活缺少的不是幸福,缺少的只是發現,只是我們對生活的細心的觀察。那么作者林海音是如何將她的這種發現,這份通過細心觀察而獲得的情感表達出來的呢?(提問)——回憶
(三) 回憶:請問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回憶了哪些事情?(提問)(5分鐘)
1 回憶了醫院探病的情形。
2 回憶了六年前遲到情形。
3 回憶了爸爸愛花的情形。
4 回憶了闖練匯款的情形。
5 回憶了滿院落花的情形。
總結:這篇文章作者在表達父親對自己的關愛和自己對父親的深情是通過這些回憶的簡單的羅列(羅列,就是不加分析的一一列舉出來)嗎?不是的。有沒有一種記流水帳的感覺?沒有。它是貫穿著作者起伏的思潮(思緒的潮流),時而寫眼前的事,時而又回憶往事,這樣子就使得文章更顯生動,使得作者的這些回憶具有更大的感情力量:作者首先用衣襟上的粉紅色的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父親的情形;通過回憶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了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于是又憶起了爸爸愛花的情形;還回憶起了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的正金銀行去給在日本的叔叔匯款的經過;最后寫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的意識到爸爸的花兒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這樣的回憶過程,內容豐富,但不顯得繁瑣,不顯得零亂。這是一種作文的重要方法,希望大家回去之后能夠仔細的反復地閱讀文章,這的確是一篇好文章!
(四)提問:花對這篇文章的構思所起的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10分鐘)
那么,在作者的回憶過程中,貫穿著一件什么事物呢?這件東西可是對整篇文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花)
1 文章一開始,通過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父親時的情形。
2 通過回憶探病時父親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我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而這時,禮堂里的鐘聲又讓她想到了爸爸不會來了,“我”的思潮起了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于是又回憶起了爸爸愛花的情形。
3 最后寫從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聽到老高的話,使她清醒地意識到父親已經離開了自己,自己已經長大了。這也使得其與文章一開始提到的花相互呼應。
(五)體會文章中的細膩和巧妙之處
不僅在“花”這一形象上,作者運用得如此的巧妙,如此細膩,在文章的其他地方,都體現出了作者細膩的情感和巧妙的構思。請大家回去找一找,哪些地方你認為作者寫得最精彩,下一節課我們再來共同討論一下這個題目。現在我這里僅舉其中一例:文章中對父親的病情,作者一直是用很委婉、很含蓄的言語來表達,它多次使用伏筆,暗示爸爸的病已經很重了,可能將不久于人世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他是如何含蓄的?(含蓄:語意隱含不露。)
請同學們試著找出文章中對父親的病情寫得含蓄的地方。(約留兩分鐘的時間)
1 (P13) “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紅色的夾竹桃,是臨來時媽媽從院子里摘下來給我別上的,她說:‘夾竹桃是你爸爸種的,戴著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臺一樣!’”——伏筆,最后的感嘆號“!”表明了媽媽的語重心長。也為文章設置了懸念:爸爸到底病得怎樣了,為什么不能來看她上臺?它所起的作用呢,就是讓讀者有一種繼續往下看的欲望,這正是我們所說的“文章能吸引人”。
2 (P13)“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嚨腫脹著,聲音是低啞的。”
——“喉嚨腫脹著”說明了父親的病已經不輕了。
3 (P14)“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這同樣是一處伏筆,是父親要讓自己的女兒做好思想準備,同時也是父親臨終前的忠告,這里體現了父親的那種偉大無私的關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不忘給自己的兒女以深深的教誨;這里更體現出了父親在即將離去前的那種掛念和不舍。
4 (P17)“看外面的天,有點陰,我忽然想,爸爸會不會忽然從床上起來,給我送來花夾襖?我又想,爸爸的病幾時才能好?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
——“外面的天有點陰”,這已經是一個不詳的征兆,將情與景緊密的聯系起來。使情景交融。“媽媽的眼睛紅腫著”暗示了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
5 (P20)“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著剛發下來的小學畢業文憑——紅絲帶子系著白紙筒,催著自己,我好象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為什么呀?”
——這里作者寫出了自己當時的一種預感,。而之后進了家門,看到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還有石榴樹上的小石榴也掉下了幾顆。
這些都是以花喻人,將文章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6 (P21)“大小姐,別說什么告訴你爸爸了,你媽媽剛從醫院來了電話,叫你趕快去,你爸爸已經。。。。。。”——到了這里,我們知道父親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這一群他所關愛的兒女們,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悲傷和遺憾啊!作者也終于在爸爸的花兒落了之時,體會到了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六)作業 :
1 找出課文中你認為最精彩的地方,說說自己的理由。
2 從對課文中父愛的體會,談談自己的父愛。
七年級下冊教案《爸爸的花兒落了》 篇12
作為初一語文教師,你還在擔心不知道周末寫教學反思嗎?下面以初一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范文為例,為大家展開介紹。
初一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一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爸爸的花兒落了》是從小說《城南舊事》中節選的,小說展示的基本上是作者自己童年生活的軌跡。節選的這一部分圍繞畢業典禮引出對爸爸相關往事的回憶,從回憶中展示自己不斷成長的過程。
這篇小說的教學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因此,課前我劃出課文主要的層次,上課時老師先范讀,學生再跟讀,最后到個別讀,效果還不錯,學生能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對自己的親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寫得而不露。”
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父親對“我”上學偷懶的懲罰,表現了父親對“我”的深情,那就是嚴厲但不失愛心。讓學生復述故事情節: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賴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懲罰,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頓,仍然堅持要她上學,第一次破例花錢讓她坐洋車上學,她上學時忘了穿上花棉襖,爸爸拿著送到學校來,還給了她兩個銅板。事情不大,卻充分表現出爸爸是十分愛她的,這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激起了陣陣漣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能夠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父親的人物性格躍然紙上,這些上課過程我都較好地處理了,也是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另外的教學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從中感受至愛親情。”文章的兩條線索:一線是爸爸愛花,另一條是畢業典禮。
前者是主線,因為作品所要刻畫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后者是輔線,是為情節的發展有序而設的,它對主線只是起著烘托、映襯、推動的作用。對于線索的把握,學生較容易把握,但書上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我們知道了,生活中的親情你們能談談嗎?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針對這個問題,學生雖然有個別發言的,但不夠熱烈,也就是說在拓展延伸這方面,老師引導的不夠深入,學生還不能從課文中真正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是這堂課的不足之處,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這樣的口頭作文說好,如果前面先做好鋪墊,也許效果好些,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加強這方面的練習,這樣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一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二
如果教師把課堂當作是自己展示的舞臺,那么課堂上就不會有靈動的思維.如果教師不調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那么你的課堂也就是你自己在唱獨角戲.在本文中,學生理解故事情節是相當簡單的,重要的是文章兩條線索。所以這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點。為此,在課堂上,我利用時間的不同,來了解正在進行的事情是什么,過去發生了什么事情?這樣一來學生很清楚的明白了文章運用的插敘的寫作順敘。很好的解決了這個重點。
此外,本文中最精彩的一個亮點是,在文章中有一句話是,英子在畢業典禮中的想法:我們是多么喜歡長大,但是我們又是多么的害怕?這是作為培養學生情感價值觀的一個拓展延伸思維題。學生面對此問題,會有諸多的回答,但是卻未必是積極的想法。教師必須加以引導,讓學生理解長大意味著什么?學生在學完本課后,都能感受到英子的父愛的偉大。所以學生的回答很讓我感動:
一生說:我想長大,那樣我就可以能夠替自己的父母承擔家庭的責任。父母為我們辛苦了一生,我要好好的孝敬他們。我也要自己好好的工作,對自己的家庭和子女盡自己的一份義務。
一生說:雖然長大后不會快樂,但是我們也必須長大。既然這是一個自然規律,那么我們何必不去勇敢的面對長大,只要我們在老師和父母的教導下,鍛煉了成長的本領,又何必畏懼長大呢?
一生說:其實快樂是自己創造的,我們現在的快樂只是衣食無憂。但是一個人,只有長大了,你才能經歷人生中的許多精彩,而且是自己創造的精彩,如果你永遠是一個孩子,你不是枉來這一生嗎?活著還有什么意義可言呢?只要你心中童心未泯,又何愁沒有快樂呢?
……
學生精彩的發言,讓我感到了通過這篇課文,他們在和英子一同長大了,雖然他們的言行不一,但是畢竟是一個孩子,自制力是差的。從這里,可以看出,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勝過任何的教育手段。只要教師抓住文章中對學生教育的切入點。無論從哪個角度,學生受到教育就是最大的收獲。那么,教育的花朵就會長開不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