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著不死》
一、背景
素來本人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對親情、友情都有發自內心的真誠的理解。看到這一課,覺得它如同洶涌澎湃的浪濤,能夠沖刷學生心底的淤泥。它的文字質樸優美,意境寬廣博大。
鑒于學生總是抱怨自己不被父母理解,抱怨父母的嘮叨,不認識親情到底在哪里,我就想讓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認識到親情它既是和風細雨,慢慢滋潤,也是轟轟烈烈的,狂風暴雨。
滿懷著期望,期望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尊敬父母,孝順父母,我精心備了這堂課。
二、設計理念
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激發學生的興趣,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個性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學目標
1、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細細品味課文的內涵。
2、學習本文通過從不同角度例舉展示主題思想的寫法。
3、感受親情,理解母親對子女的愛。
重點:理解本文運用六個事例的用意
難點:關于本文夾敘夾議寫法的理解
四、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
幻燈片投影小詩《媽媽之歌》,并配以優美動聽的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靜下心來,在詩歌中揣摩老師的意圖。接下去每隔三秒鐘出現一幅關于親情圖片的畫面,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幾幅關于動物親情的圖片,活潑可愛的小動物向我們傳達了濃濃的親情,引起學生的興趣。
師:“哪位同學來說說從這些圖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們從中感受到了親情!”或“不僅人有親情,動物也是有親情的。”
師:(贊同學生的說法):“從古到今,有人用詩歌表達親情,有人用圖片表達親情,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中國臺灣作家劉墉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樣用文字來表達親情中的一種——母愛的。”(打出課題)
2、合作探究
師:請看題目,“忍著不死”是為了什么?(教師朗讀課文)
設想:教師朗讀到每個畫面的關鍵之處(揭示原因部分)停頓,讓學生猜測結果,初步感受、體驗母愛。
師:(之后發下材料,學生自讀,并思考屏幕上的幾個問題)課文展現了了哪幾幅永恒的畫面?請分別用簡潔的語句概括每一幅畫面的內容?“忍著不死”表現了母愛的什么特點?給大家5分鐘的時間閱讀。
(學生認真的閱讀)
師:時間到了,同學們先別急著發言,我們先以前后左右四位同學為小組討論,把你的概括拿出來與你小組同學共同分享、共同解決。請選好代表小組發言的同學,由發言同學做好記錄,開始!(老師微笑巡視,解答個別小組提出的問題,并關注每個小組的討論情況、每個學生的狀況。)
生: 6幅,①三歲女孩吮吸母親手指血活了下來
②考古學家發現一尊母子石膏像
③成千上萬的企鵝以自己身體為小企鵝擋寒風
④綠蜘蛛母在細心照顧養育網中的幼卵后,目送子女乘絲飄去
⑤產婦經歷痛若后摟著嬰兒的臉上卻放射出溫馨的崇高的光輝
⑥戰爭中一位母親中槍后怕摔傷孩子慢慢蹲下。
師:非常好,大家概括的很不錯!那么,這“忍著不死”表現了母愛的什么特點呢?)
生:母愛永恒、偉大、崇高、無私的(意思對即可)
師:接下去我們一起來看看本文為什么要選取這么多的事例?[討論]
生:①多角度地表現母愛,既有人類,又有動物,說明了母愛的普遍性;一方面寫生育撫養,另一方面寫面對災難;一部分是耳聞目睹,一部分是親身經歷。
(教師補充:②體現了散文的一大特點:思路開闊,包容量大,聯想豐富。
概括散文的特點:時間跨度大,空間轉換廣,事件牽涉多,表達方式活,勾連全文巧。
師:本文是如何把六個畫面串聯起來的呢?
生:記敘的六個畫面通過抒情、議論的話語串聯起來,在每個事例記敘結束的時候,都有一段抒情和議論,這種寫作方法叫做夾敘夾議。
師:沒有這些議論抒情,自然使得文章大為遜色,那么這議論抒情有什么優點呢?
生:優點在于通過抒情和議論,不僅使得記敘文字更為感人,記敘的中心更為突出,而且以強烈的感情使讀者產生了共鳴。(或者如:既有真實的描述,又有哲理性的語句,還有真摯的情感)
3、真情體驗
師: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你已經做了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
生:
4、教師小結
母親,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母愛,世界上最珍貴的情感。當你和母親頂嘴時,可曾注意她臉上的一絲苦笑?當你用蔑視的眼光看著沒有文化的母親時,可曾記得她的一切操勞都是為了能讓你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當你……不要去在意母親的嘮叨,不要再把她的關心都當成多事,因為她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她的孩子。這就是母愛。
5、作業 布置
1、愛讀書的你,可以閱讀屠格涅夫寫的《麻雀》。
2、愛誦讀的你,可以背一背孟郊的《游子吟》。
3、愛唱歌的你,可以唱一唱《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曲。
4、愛文學的你,可以以“母愛”或“媽媽,我想對您說”為題寫一篇作文。
以上四題,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興趣任選一、兩題完成。
以身為爐,以血為水維持幼女生命 |
俯身幼兒身上抗拒巖漿 |
以身軀為孩子遮擋寒風 |
悉心養育網中幼子 |
經歷痛苦臉上卻有光輝 |
母愛 |
中槍后怕摔傷幼子慢慢蹲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