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教學設計17
《最后一課》教學設計
方案一
教學目標 :了解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稱所起的作用;領會本文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同“教學目標 ”的后一項,主要通過對課文本身的學習來體會,井在思想情感上產生共鳴。
教學難點 :同“教學目標 ”的前一項。
課型:練讀課。通過復述、評議、旗圖表、討論、品讀等提高語言與思維能力。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師表情朗讀全文,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想象出課文所描繪的情境。
(二)分別請學生到臺前復述。
1.教師用投影幻燈映出小弗朗士上學路上的幻燈圖片,請學生概括出小說的環境。(提示:從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兩方面來考慮)
2.教師映出韓麥爾先生上課的幻燈圖片。請一學生以第一人稱復述“最后一課”,重點表現它與平時氣氛的不一樣;然后請一同學以第一人稱復述韓麥爾先生上課的內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動。教師主持全班同學對兩項復述的修正與評議活動。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一部分。
(四)指導學生用色筆畫出重點詞。宛轉、詫異、懊悔、祈禱、氣氛。
第二課時
(一)在默看課文有關部分的同時,討論人物思想性格。
分析“上學路上”這部分。
討論:從社會環境看,阿爾薩斯同以前比有什么異樣之處?從上學路上看,小弗朗士是個怎樣的孩子?
(二)精讀“上課經過”(即“最后一課”)部分,研討如下的問題:
怎樣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怎樣理解“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這個比喻的深刻含義?國旗是祖國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標志。此外,字帖掛在鐵桿上,上面寫的是“法蘭西”“阿爾薩斯”,從書寫的內穿和擺掛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國旗。這正是韓麥爾先生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精心設計的。)
小弗朗士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他這樣想的本意是什么?說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樣的變化?(提示:一個“也”字,清楚地表嘆了小弗朗士對取消法語改學德語是非常反感的。這一方面表達了他對學習祖國語言的留戀之情;另一方面表達了他對普魯士的文化侵略的極端仇恨之情。總之,他的愛國情感在韓麥爾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華。)
(三)品讀“宣布散學”這部分。
1.品讀基礎上討倫:鐘聲、號聲對韓麥爾先生產生了怎樣的震撼?
2.縱觀全文,韓麥爾先生是個怎佯的人?
(四)按小說的要素。請同學總結全文。
情節 上學路上 上課之前 上課經過 宣布散學
人物 小弗朗士(心理) 貪玩 幼稚 詫異
難過 懊悔 忘不了
韓麥爾先生 穿上禮服 態度和藹 耐心
語言、表情、動作) 哽咽
郝叟老頭 坐在教室后面聽課,激動。
(表情)
環境 自然環境 天氣 畫眉 草地
社會環境 布告牌 普魯士兵出操收操
(五)朗讀指導(主要指導要領):
1 以小弗朗士的眼光、心情和口吻朗讀;
2 邊讀邊想象一幅幅連續的畫面;
3.把握小弗朗士感情變化的層次。
方案二
教學目標 :充分理解文章表現重大主題的途徑和方法;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學重點、難點:同“教學目標 ’的前一項。
課型:議讀課。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思考并回答為什么要以《最后一課》為題?
(二)默讀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會環境的語句、激疑:不要這些語句效果怎樣?(提示:通過簡練的語句巧妙地安排社會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這樣,為小說人物的出場、情節的展開和主題的表現作了必要的鋪墊和交代。)
(三)范讀,學生討論:不寫鎮上的人效果怎樣?(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鎮上的人,并且在寫法上做到了以點帶面,似實襯虛,讓讀者從最后一課聯想到法國人民廣泛而深入的愛國義舉。)
(四)品讀課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畫出關鍵詞句。
第二課時
(一)默讀第三部分,說說印象最深的細節。(提示:學生上習字課時金甲蟲和鴿子的細節,郝叟老頭拼讀字母時古怪的聲音等。這些真實感人的細節描寫,收到了“見微知著”的功效。)
(二)讀,議:課文為什么要以第一人稱作為結構線索?
(三)充分展開想象,以《韓麥爾先生》為題進行再創作。
方案三
教學目標 :同“方案二”的“教學目標 ”。
教學重點:同“方案二”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比較閱讀鄭振鐸的《最后一深》(《鄭振鐸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
附:最后一課
口頭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見得便是殺身成仁的志士。無數的勇士,前仆后繼的倒下去,默默無言。
好幾個漢奸,都曾經做過抗日會的主席,首先變節的一個國文教師,卻是好使酒罵座、慣出什么“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類題目的東西;說是要在槍林彈雨里上課,絕對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一個校長,卻是第一個屈膝于敵偽的教育界之蟊賊。
然而默默無言的人們,卻堅定的作著最后的打算,拋下了一切,千山萬水的,千辛萬苦的開始長征,絕不作什么為國家保存財產、文獻一類的借口的話。
上海國軍撤退后,頭一批出來做漢奸的都是些無賴之徒,或愍不畏死的東西。其后,卻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維持地方的人物出來了。再其后,卻有以“救民”為幌子,而喊著同文同種的合作者出來。到了珍珠港的襲擊以后,自有一批最傻的傻子們相信著日本政策的改變,在作著“東亞人的東亞”的白日夢,吃盡了“獨苦”,反以為“同甘”,被人家拖著“共死”,卻糊涂到要掙扎著“同生”。其實,這。類的東西也不太多。自命為聰明的入物,是一貫的料用時機,作著升官發財的計劃。其或早或遲的蛻變,乃是作惡的勇氣夠不夠;蛱孀约捍蛩愕弥艿讲恢艿降膯栴}。
默默無言的堅定的人們,所想到的只是如何抗敵救國的問題,壓根兒不曾夢想到“環境”’的如何變更,或敵人對華政策的如何變動、改革。
所以他們也有一貫的計劃,在最艱苦的情形之下奮斗著,絕對的不作“茍全”之夢;該犧牲的時機一到,便毫不躊躇的踏上應走的大道,義無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