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教學設計29
《最后一課》教案
【教學目標】
1、理清小說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2、理解課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寫及其作用。
3、分析韓麥爾先生形象。 4、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5、利用小說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1、心理描寫對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韓麥爾先生關于法語的見解和結尾動作描寫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2課時
【學習過程】
一、走進都德:
都德(1840~1897),法國19世紀的著名小說家,畢生從事創作,寫過一百多篇小說。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后,都德應征入伍,后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最后一課》等。《最后一課》是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二、寫作背景
《最后一課》寫于1873年,普法戰爭剛結束兩年。
普法戰爭是1870~1871年法國和普魯士的戰爭。普奧戰爭后,法普矛盾加深。
課文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后一堂法文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小弗郎士和鄉村教師韓麥爾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情感。
三、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根據拼音寫漢字
2、詞語積累
四、介紹小說常識 :
a、小說屬于敘事性文學體裁,以人物形象刻畫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描寫來反映現實生活的敘事作品。
b分類:按篇幅、容量分長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說。按內容特點分歷史、科幻、愛情、諷刺小說。
c、小說三要素:
人物( 通過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細節描寫來塑造人物 )
環境( 社會環境:交待時代背景;自然環境:交待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性格、感情。)
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五、1、看題目,作者為何以"最后一課"為題?
這是亡了國的阿爾薩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語課
2、本文的主人公是誰?理由是什么
以小男孩為主人公的敘述角度,表現他在自己成為亡國奴后的悲憤與沉痛。
貫穿故事情節的作用。深化小說主題的重要作用。
3、以什么為線索展開小說情節?
“我”的見聞感受是本文的線索。
4、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課思想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怕----詫異---難過---懊悔-----依戀----熱愛
六、課文情節
1、“我”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1-6)開
2我們上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情景。(7-23)發展
3、下課時韓麥爾先生悲壯、不屈的精神。(24-29)高潮和結局
4、環境描寫自然環境:“天氣”“畫眉”風和日麗
反映出小弗郎士貪玩、幼稚、不懂事的心態。
社會環境:“普魯士兵操練”“布告牌”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
點明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