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 題 告別依賴,走向自立 (七年級下冊第三課第二框題)
以下是我關于這節課的教學反思:
1、“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這是當前我國初中《思想品德》課程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如何“真正讓課堂的主體——全體學生‘活’起來,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各項教學活動中去,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政治素養”?為了激“活”學生思維,我設計本節課的總體理念是: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依賴的危害,在體驗中感悟自立的重要性,在感悟中升華——做一個自立自強的人。針對本課的三大板塊分別設計三個活動,分別是以生活短片、小品、競賽等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活動形式呈現于學生,活動中創設的情境都是立足于學生身邊發生的事設計的,這樣學生在課堂中參與的積極性是較高的,也就達到了我預期的激“活”學生的設計理念。
2、注重對抽象知識點的設疑作情景鋪墊或者問題鋪墊,比如:針對“依賴的危害”等比較抽象的內容,在第一板塊教學導入環節中采用學生自拍的生活片段設疑,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比較直觀、形象地觀察依賴現象,導出依賴危害性的相關教學內容。
3、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知識本位”、“教師中心”、“結論唯一”,課堂當作學生接受教育的唯一場所,教科書當作知識和信息的唯一來源,學生在課堂上扮演著觀眾與聽眾的角色,成為教師灌輸的對象,最終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喪失,學生淪為學習的奴隸。在本節課的每一個教學板塊中,我盡量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生活現象,去思考問題,去討論問題直至引導學生得出相關知識點的結論。我對于學生分析較好的地方加以肯定,對于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中暴露的問題結合知識點設疑供全班同學加以討論,這一系列的活動與討論式教學,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主動與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活躍了思想品德課的教與學。
4、注重對知識點難點突破、重點突出,本課中依賴和依靠的區別是難點,從學生上課反饋的信息看出學生對于本課的難點跟重點掌握得比較好。
當然,對于本節課的教學我也有不少有待改進的地方:
首先是本課的第三板塊“多實踐,多鍛煉”有些地方處理得不夠好,同學們雖然參與活動的熱情較高,但對于“自立能力需要在實踐中培養”這一結論并不是十分明確,主要原因是這一結論基本上是由我總結得出的,活動的設計意圖不夠明確。在備課階段我便認為對于本節課的重點部分應做到:既要調動學生參與活動、討論相關知識點的積極性,又要讓學生得出結論——自立能力是要通過在實踐中反復鍛煉獲得的,但要做到這一點很難,短短的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既有時間上的限制,又有空間上的限制。而重點部分僅僅憑借理論知識的講解是很難讓學生得出相關結論,學生需要從實踐活動中去體驗,去感悟直至得出結論。我認為像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需要課外活動來拓展。
其次是時間把握得不夠好,最后一個活動的時間偏長,課堂的時間沒控制好,這是我教學能力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