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不懂得感恩(親子教育)
現在的家庭相對來說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許多的家長們也是抱著無論自己受多大苦也不能為難孩子的心理,從而使得孩子們養成一些壞的習慣,反而不利于其未來的成長,以下就來看看為什么現在的孩子們都不懂得感恩吧!
孩子們擁有太多了嗎
許多美國孩子都比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孩子擁有更多的私有財物。在還是嬰兒的時候,嬰兒床上就通常堆滿了動物玩具,整個童年時代始終都伴隨著玩具娃娃、推拉玩具、小四輪車、三輪車、玩具汽車、娃娃的成套服裝、機器人、槍、留聲機、桌上游戲、太空船、自行車、體育用具、收音機……可能在16歲生日時,還會得到一輛真正的小汽車作為禮物,或者用自己課余打零工掙的錢來買。
在巡回演講中,我經常和某個家庭住在一起,并被分派住到孩子的房間。房間里有那么多的玩具,衣柜上、架子上、椅子上到處都是,連我的洗漱包都沒有地方放。壁櫥里塞滿了衣服,也沒有地方掛我的夾克(我不是在抱怨,只是在發表一種看法)。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父母們可能會對這樣的奢侈感到吃驚或被著實嚇一跳。
從1620年起,人們離開自己的國家浪潮般移民到美國,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擁有所有自己不曾擁有的有利條件,不僅僅是玩具,還有教育、好工作、信仰自由和尊嚴。
我并不只是在想玩具的事情,孩子們會沉迷于太多的衣服、太多的特權,太多父母付出的各種犧牲。這不僅是指東西或特權的數量或費用,更重要的是這些付出與父母期待之間的關系。有多少奉獻是他們被孩子要求或請求去做的呢?最重要的是,孩子是否感激這份奉獻,并且也顯示出對這份奉獻的愿望呢?
親子網,舉個例子,當一個6歲的孩子想要一輛自行車時,我想,明智的父母不會馬上出去給他買回來。可以告訴他自行車的價格,然后討論以此作為他的生日禮物或是圣誕節、光明節禮物會更合適。如果距離這些日子還有好幾個月,可以建議孩子積攢他的零花錢或是承擔一項家務勞動,他就能對這次大件購物支出貢獻一份力量。我覺得這種延遲滿足和分擔支出,在一些費用較高的消費需求上是明智之舉,這會幫助孩子理解,錢并不是從樹上長出來的,這可以檢驗出他的購買渴望是強烈的還是一時心血來潮。這當然也會讓他珍惜那些他參與付出的東西。
我想這是毫無疑問的,總的來說,擁有很多私有財物的孩子不如那些擁有適度數量私有財物的孩子更懂得感恩,因為這些東西來得太容易了,在有機會渴望之前,這些東西就已經到手了。更重要的是,擁有較少的玩具,孩子們會受到挑戰而變得更有創造性,會思考新的玩法去豐富他們的游戲。比如,為娃娃賦予一個新角色、新情境,在孩子生活中的艱難時刻,像接種疫苗時、受到懲罰感到憤怒不滿時,孩子會和娃娃一起克服困難。換句話說,孩子們給玩具賦予了非常多的意義。在我的頭腦中有鮮明的對比,前者是幾乎淹沒在玩具之中的美國孩子,后者是我在一個文獻影片中看到的貧窮國家的孩子,他在長時間地玩一個用木棍做成的娃娃,這是他唯一的玩具,他正想方設法用它來玩耍。
與此相反,偶爾會在兒童指導診所看到另一種對比,父母們并不是真的那么愛他們的孩子,但是出于某些原因的內疚,他們以成堆的禮物來代替,試圖彌補他們缺失的愛。孩子既不會因為這些禮物而心生感激之情,也不會去玩它們。他們會忽視這些禮物,甚至虐待它們,因為他們感到這些禮物只是替代品,而他們真正想要的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