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班會課教案——讓班級因“我”更精彩
讓班級因“我”更精彩
教育目標:
1、 通過活動,增強同學們的班集體意識,形成集體榮譽感。
2、 通過活動,養成自信、樂觀、友善的品格;培養與人溝通的能力。
課前準備
1、 調查學生對班級的印象,了解班級中的好人好事,以及同學日常生活的精彩片段;全班創作、學唱班歌《有你參與,十三更美好》。
2、 搜集學生生活中的“班級問題”,挑選典型事例排演成情景劇。
3、 挑選主持人,和主持人準備串詞。
4、 制作課件。
活動過程
(主持人是班主任和學生,以下簡稱“師”和“生”,課前播放音樂《眾人劃槳開大船》)
生:同學們,在一陣優美的音樂聲中,我們的主題班會開始了。
師:我是班主任。
生:我是。今天的班會由我們師生共同主持。
師: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來開始我們的班會課。
一、 認識我們的班級,發現“我”自己
(投影展示)
生:今天班會的題目是“讓班級因“我”更精彩。老師,您能說說為什么我們要開展這樣的活動呢?
師:開展這次活動,主要源于兩件事,一是通過上學期至今,我覺得我們班的同學,參與班級活動不夠積極,班集體凝聚力不太強,覺得班級比較冷漠;二是上周與一個同學聊天,說到班上存在的問題,她安慰我說:“老師,班級有問題是正常的,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能改變的,我們這學期不是有所好轉嗎?”古人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意思是說,環境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于是我就想到了一個問題:一個小小的“我”,如何盡快融入自己的班級呢?或者說,一個美好的班級,需要我們每個小小的“我”怎樣來經營呢?
生:的確,我也發現了老師您說的這些問題,我們班的同學還據此編排了一個情景劇。下面請欣賞《為什么我的真換來的總是痛》(幾個班級問題情景再現)
生:謝謝大家的精彩表演。
師:看完短劇,劇中人物是同學們綜合班上個別同學的不良行為而虛構的,不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允許對號入座。
生:下面請同學們來談談自己的“觀后感”。
師:大家談的都很深入。我認為,在班級中,當“我”發現自己不被接納時,首先要反省自己的不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為我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別人的生活,體現著班級的形象。
生:我們還準備了一個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大家可能很熟悉的兩個人,一個是英國首相丘吉爾,一個是生物學家弗萊明。這是一個關于助人與被助的故事。
舉世無雙的報酬-丘吉爾和弗萊明的故事
在英國的蘇格蘭,有一位貧苦農夫,他心地善良,樂于助人。有一次他在田里耕作時,忽然聽到附近的泥沼地帶有人發出呼救的哭泣聲,他當即放下手中的農具,迅速地跑到泥沼地邊,發現有一個男孩掉進了糞池里,他急忙將這個男孩救起來,使他脫離了生命危險。兩天以后,一位高雅的紳士駕著一輛華麗的馬車來到了弗萊明所住的農舍,彬彬有禮地自我介紹說,他就是被救男孩的父親,特此前來道謝。這位紳士表示要以優厚的財禮予以報答,農夫卻堅持不受,他一再申明:“我不能因救了你的小孩而接受報酬。”正在互相推讓之際,一個英俊少年突然從外面走進屋來,紳士瞥了一眼便問道:“這是你的兒子嗎?”農夫很高興地點點頭說:“正是。”紳士接著說道:“那好,你既然救了我的孩子,那就也讓我為你的兒子盡點力,讓我們訂個協議吧,請允許我把你的兒子帶走,我要讓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假如這個孩子也像他父親一樣善良,那么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位令你感到驕傲的人。”鑒于紳士的誠心誠意,農夫只好答應了他的提議。
紳士非常講信譽,重承諾,不但把農夫的孩子送到學校讀書,而且還供他到圣瑪利醫學院上學,直至畢業。 這個農夫的孩子不是別人,他就是后來英國著名的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教授。他于1928年首次發明了舉世聞名的青霉素,后來又經過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和德國生物學家錢恩的進一步研究完善,于1941年開始用于臨床,并于1943年逐漸加以推廣。青霉素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原子彈和雷達相并列的第三個重大發明。
而上面提到的那個紳士便是英國上議院議員丘吉爾,他那個被農夫救起的兒子后來成了英國著名的政治家,二戰時期的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爵士。
誰也沒有料到,一個農夫救起一個素不相識的孩子對后世會發生如此重大的影響,他自己的兒子也因此而獲得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日后竟然會成為英國著名的細菌學家和青霉素的發明者。貴族的兒子因肺炎嚴重,病倒了,經過注射青霉素,他的身體得到了痊愈。丘吉爾首相在二戰中的卓著功勛無須贅述,弗萊明教授發明的青霉素也不知拯救了多少過去根本無法拯救的生命,真是為全人類造福不淺。從這個意義上講,那位行善積德的農夫所得的報酬是最高和最優厚的,也可以說是舉世無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