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制止孩子的刁蠻行為很重要(幼兒入園指導)
1. 對孩子的刁蠻行為,必須糾正
看了案例中的故事,讓人唏噓不已。有些人認為這孩子刁蠻無理,打罵母親,自作自受,罪有應得。
是啊,一個已快成年的孩子何以如此刁蠻,無法無天?是這個母親自己道出了原因:嬌縱過度。正是父母當初的無原則妥協,才助長了孩子的刁蠻行為和無理舉動。但是某種程度來說孩子也是受害者,如果遇到一對理性的父母,科學地愛孩子,合理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可能她就是一個懂事理明是非的乖乖女。如今謝某不僅家破人亡,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輩子都無法從罪惡感中解脫出來。
殘酷的現實再次為我們的家長敲響了警鐘,在孩子幼年時一定要學會愛孩子,及時糾正孩子的刁蠻行為。
鄰居家4歲的婷婷,由于爸爸的寵愛,幾乎到了刁蠻的地步,她爸還沾沾自喜“女兒天生就是要寵的”。無論什么天氣,孩子要出門誰也攔不住,只要她想要的東西,就必須得買。婷婷的任性在幼兒園也表現得淋漓盡致,稍不如意就打滾耍賴,搶玩具咬人;回家還和爸爸說別人打她,老師都罵她等等。其實她欺負別人的多了。每次媽媽送她進教室,都有小朋友怯生生地說:“婷婷,這個娃娃給你玩。”她卻一把奪過不再搭理。
見孩子越來越不講道理,婷婷的媽媽找到我,我告訴他們:應該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行為界限,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要讓孩子明白,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不該做的要立即制止,該做的要鼓勵堅持執行。不能總跟孩子說“就今天這一次啦”、“下不為例啦”。對孩子超越行為界限的事,決不能遷就,否則,只會助長孩子的刁蠻毛病。
家長不要不斷地滿足孩子的需要,不能無限地對孩子的要求作出反應。比如說,孩子挑剔食物,就讓他餓著,不額外給他食物,他如果真餓,什么東西都好吃。要讓孩子在相互適應的情況下漸漸與周圍的人合作。當發現孩子開始有刁蠻行為時,要明確說“no”!
2. 對孩子的任性行為要冷落
也許很多家長都有故意去冷落過孩子,特別是在孩子耍小性子的時候,只是一些家長的心太軟,或是在公共場合,孩子的哭鬧讓家長覺得很難堪,所以很多時候勝利的便是孩子。于是一次又一次,孩子重復地耍著小性子,提出各種要求:買玩具、買零食、買衣服……而每一次他都勝利而歸,于是孩子越來越刁蠻,要什么就得給什么,不給就哭鬧不止……
同事家5歲的小紅,跟媽媽到商店去買東西,看到玩具槍就不走了,非讓媽媽給買。媽媽說咱家已有好幾支了,不能再買了。小紅說什么也不依,坐在地上不起來,媽媽生氣打了她一巴掌,她躺在地上打滾。最后,家長還是妥協了,說:“這孩子天生的這么擰,沒治了。”
任性是小孩子常見的刁蠻行為的一種表現,通常表現為孩子想要什么就得給什么,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想怎么干就得怎么干,一旦其需要得不到滿足,就耍脾氣、使性子。
任性的孩子的表現是對家長的正確勸告故意不聽,稍不如意就犯擰,擰勁一起來,家長怎么說也不行。任性的孩子總愛以“不吃飯”、“大哭大鬧”、“滿地打滾”等為手段要挾家長,一旦他們以“勝利”告終,就會變得越來越任性。入園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