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新陳代謝》教學設計與反思
傳統的生物學教學中一般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應試能力的培養,實驗也主要是驗證性的。而新的教學理念則強調:形態結構是生理功能的基礎,是學科的內在邏輯。如果按照先結構后生理的順序組織教學內容,學生固然能夠接受,但是,不一定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從生理功能出發,提出有關形態結構與生理功能的關系,學生的興趣就會增加。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改變傳統的注入式學法,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培養學生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我在課堂教學中也嘗試著創新的模式:情景設疑---引導探究---科學抽象---歸納總結---遷移活用。“植物的新陳代謝”包括光合作用、水分代謝、礦質代謝、呼吸作用4個部分。下面是我在上“植物的新陳代謝”中教學設計。
一、教學策略
1、 利用實驗作為開場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共同探究植物的新陳代謝。
1.1在學習光合作用之前,我是通過4個典型的實驗設疑并和學生共同探究由實驗得到的結論,分析這4個實驗都有什么共同點?第二個實驗的設計巧妙之處在哪里?
1、綠色植物暗處理,一半曝光,一半遮光。用碘處理:遮光一半沒變化,曝光一半則呈深藍色。2、將水綿和好氧細菌放在沒有空氣的黑暗環境,然后用極細的光束照射,好氧細菌只集中在葉綠體被光束照射部位。3、將葉片中央葉脈切斷,在陽光下照射,用碘處理,發現下半部呈藍色,上半部沒有變藍。4、一組綠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 ,一組綠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 ,對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分析,發現第一組的氧是18O2,第二組的氧是O2 。
學生不難從實驗中能得到以下知識:(1)植物在光下制造了淀粉;(2)葉綠體在光下能釋放氧氣;(3)光合作用需要水分;(4)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來自水;
通過這四個實驗引導學生發現它們都運用了對照實驗法。
1.2在學習礦質代謝之前,我在每班組織了2位同學,提前教他們進行無土栽培,并進行了攝影。在上課之前由學生來向同學們介紹無土栽培的全過程,并引導學生從培養液著手分析幾個問題:
1、 從無土栽培的營養液配置考慮哪些是大量元素,哪些是微量元素?
2、 從灰分元素思考礦質元素的概念。思考這些元素存在的狀態。
3、 溫度計、PH試紙作用是什么?
1.3水分代謝中,在完成“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驗證性實驗的基礎上,我又進一步的拓展:(1)能否設計一實驗來測定洋蔥表皮細胞的細胞液濃度?(2)洋蔥表皮細胞處于怎樣濃度的蔗糖溶液中剛好不會發生質壁分離?(3)能否用一次性實驗來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現象?
2、優化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興趣
植物的新陳代謝過程都是微觀世界,學生很難理解。為此,我從網上下載了很多關于植物代謝的FLASH動畫軟件,如:光合作用過程、植物質壁分離與復原、滲透作用的原理、呼吸作用過程。通過這些圖文聲像并茂,生動活潑的動畫軟件,既營造了課堂氣氛,吸引了學生,同時也解決了教學難點,激發了學生進一步的求知欲。
3、講授與啟發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完成知識點的系統學習。
3.1在引入光合作用概念時,我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來分析光合作用。
如果把光合作用比做是一個生產過程,那么請分析
生產的原料是 ,生產的車間 ,機器是
生產出的成品是 ,機器運作的動力是 。
在分析光合作用過程中,我繼續設計了一些問題,促使學生獨立思考,通過圖解分析過程:
1、由圖解你能知道光反應、暗反應的場所分別在哪里?
2、光反應的動力是什么?它分解了什么?再轉換成什么?暗反應是不是一定要在暗處進行?
3、由圖解光反應、暗反應經過了哪兩個階段?
4、光反應為暗反應提供了什么?暗反應為光反應提供了什么?
5、H2O在哪個階段參與反應?CO2在哪個階段參與反應?O2在哪個階段生成?糖類在哪個階段生成?
6、經過了光合作用將 機物轉變成了 機物,將 能轉變成了 能。
3.2水分代謝這部分知識與實際生產聯系得很多,我就利用一些問題來引發學生,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鞏固。
1、腌制的蘿卜為什么會有水分出來?
2、 什么是“燒苗”,如何防止燒苗?
3、 在鹽堿地很高的地方一般植物是不能生存的,為什么有一些植物卻能生存呢?
4、 根據質壁分離的圖解分析:為什么會發生質壁分離,質壁之間充滿了什么?細胞壁與原生質層有什么區別?是不是質壁分離的細胞都能復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