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編(精選3篇)
實用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編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竹影》編排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第四單元,是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主要選編的是與文化藝術有關的文章。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安塞腰鼓》、《觀舞記》中的舞蹈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但是學習的內容并不僅限于文化藝術, 像《竹影》中不僅有中國畫的藝術內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現。
本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要有意識地擴大學生學習的課堂,盡可能地引導他們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了解相關的知識,培養相關的能力。對于文化藝術的學習和理解,也要盡可能地鼓勵學生開闊視野,接觸各種各樣的文藝形式,豐富文化素養。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對文化藝術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2、教材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
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結合本單元教學目
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情感和態度目標: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學會在生活中去發現、創造藝術的美;認識到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2)知識和能力目標: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過程和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前兩點側重能力目標,后一點側重學習方法。這是符合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等人關于教學目標分類六級認知理論的。全文通過生動形象的描寫,著重表現了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為教學重點。至于后半部分有關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內容,引導學生稍微了解即可,定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本課主要使用誦讀法,提問法和討論法。
誦讀法:"教學千法讀為本",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初讀全文--聽讀全文--導讀全文,最后個人誦讀;從方式上看,個別學生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到交替運用輪讀、聽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讀出散文味,欣賞、領悟散文的優美語言和優美意境,籍此落實教學目的。
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鑒賞能力,我在問題的設計上下了很多功夫。根據認識原理,設計了層層深入提問教學法,四個提問"切入順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氣呵成,分別解決課文的整體、自主探究、教學重點和難點。特別是整體感知部分,把全篇課文講析內容全部帶了出來,希望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文理解,達到提高學生欣賞散文能力的目的--這是提問法。
語文教學不應該只有教師的提問,學生自主性的體現還包括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質疑問難,因此根據學生的實際,在課堂上留足一定的時間給學生提問、探討,不失為一種好方法——這是討論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讀——欣賞——遷移"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找收集資料。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三、說學法
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老也說:"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
這節課在教學中將朗讀訓練貫徹到課堂始終,引導學生在朗讀、析讀、講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學習散文的重要方法--誦讀法。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為此,安排大量的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根據系統論"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四人討論小組討論活動,把全班分為十六個大組,確定發言代表,調動各層次學生積極性,收到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如課前確立預習步驟,提供預習方法,已形成常規;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讀書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第一步、導入新課
人生就象一條河流,穿越高山、丘陵和平原;人生又如一棵大樹,沖破外殼、阻攔和遮蔽。那人生哪個階段最值得我們回憶呢?(童年)大家知道《童年》這首歌嗎?(讓學生上臺唱一小節)哦,原來童年停留在池塘邊的榕書樹上,原來童年在老師幾幾喳喳的粉筆書寫聲中,原來童年在那一個個游戲中。那你想知道豐子愷先生的童年是怎么過的嗎?那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竹影》,去感受作者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吧!板書課題。(這樣導入從聽覺上吸引學生,營造氣氛,開啟學生形象思維。)
第二步、簡介作者
1、請同學在班上介紹豐子愷的情況,明確豐子愾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他在繪畫及散文方面創作成就頗豐。
2、教師展示兩張豐子愾的漫畫,請同學來說說漫畫的內容和特點。初步感受中國畫的特點。
第三步、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用一句最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2、教師出示生字、詞和讀音,探討問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朗讀是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設計遵循漸進原理,由淺入深,為品讀課文做好鋪墊.)
3、明確中心
問題:作者在本文想要表現什么樣的中心?討論后明確:本文表現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第四步、體驗童趣
教師過渡語: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么,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的表現了童趣?找出來,有感情的朗讀,并試著說明理由。(“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當學生有了心得之后,讀相關的語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摯。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應鼓勵、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第五步、質疑問難
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在預習、朗讀中發現的問題,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班上交流,共同解決。
預設問題:一次童年的游戲,在一位獨具慧心的藝術啟蒙人(爸爸)的引領下,“我”和“我”的小伙伴從一次無意的游戲,走進了藝術的殿堂,并領略了中國畫和西洋畫各自的魅力,下面讓我們借這次語文課,也來欣賞一下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藝術魅力。拿前面的兩張漫畫和兩張水粉話,請同學說說他們的不同之出。(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是一個很專一的理論,教師如果過多的解釋,反而會越描越黑,通過畫圖的對比,讓學生憑借自身的審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藝術的美。同時,擴充藝術的欣賞內容,也增強了語文課的容量,學生得到藝術的熏陶,對自己的終身發展也有益。)
第六步、延伸拓展。
小結引入: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游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云,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游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后來它發芽成長了嗎?(語文學習既要讀透課文,但有不能局限于課文,應向生活拓展。由童年的游戲引發的體驗,應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參與說話,互相溝通、互相合作,學生的積極性高,表現欲強,這也符在合活動原理。)
第七步、課堂小結
學生根據學習的所得,用一句話說說自己的收獲、感受。
教師小結:羅丹也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希望同學們能走進生活這個語文大課堂,用你們的慧眼去發現、去描繪、去贊美生活的美。(我們經常說要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可教師總是有千萬個不放心。學生通過學習,文章的思想、意蘊打動了學生的靈魂,他們就能說出自己最深感受和體會。教師的小結,讓語文課堂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第八步、布置作業
請以“如果我是家長”為題寫一篇短文,暢談自己的教育構想。(文體不限,字數不限)
以上我從四個方面闡述了這節課有關設想,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附件:
板書設計:
竹影
豐子愾
畫竹影 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中國畫重神韻,西洋畫重形似
正音材料:
撇(pie)蘸(zhan)
愜意(qie) 水門汀(ting)
口頭禪(chan) 參差不齊(cenci)
實用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編 篇2
一、說教材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學習斑斕多彩的人類文化的民俗文化。民俗風情源遠流長,民俗文化是斑斕多彩的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代社會人們價值觀念的轉變,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越來越淡,于是,讓學生通過課本了解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顯得尤為重要。本課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第三篇課文。通過對《本命年的回想》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能多留心,多觀察,多思索,多積累,學會從生活中尋找豐富的寫作材料,從而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父母,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作者通過回憶幼時過年的點點滴滴,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極富濃郁地方特色的風景畫。表現了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人生態度。
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剛學過沈從文的散文《端午日》以及中秋詠月詩詞三首,對中國的傳統節日有了一些了解,也已經感受到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本班學生回民占90%,沒有過年的親身體驗,只是通過周圍漢民生活、電視、網絡等媒體來了解過年,所以,讓學生對本課本命年的回想提起興趣比較難。因此,在講課時要在這方面下功夫。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些字詞的正確讀音及書寫; 2、了解過年習俗中所蘊涵的鄉土風情,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感受鄉土文化,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情感。 3、欣賞作品展現的民風民俗圖及生動傳神的語言。
教學重點:
1、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體會其中的文化內 涵。2、品位生動傳神的語言。
教學難點:
1、 概括文中所寫過年習俗,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 2 、能說出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對過年的獨特感受
二、說教法學法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加強閱讀指導,主要由學生通過閱讀來了解文意。
教學思路設計:學生學習自主閱讀為主;教師輔以提問引導、講解評價,串聯全課教學。
說教法 1、復述法:學生通過對文章內容的復述來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2、朗讀法:“熟讀百遍,其義自現”。反復朗讀課文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說學法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動筆勾畫、積極讀書。 2、發現法: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知識。
本課所用的教法學法是依據《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培養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貫徹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說教學過程
。ㄒ唬I造氛圍導入新課
1、教師問: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哪些?(學生根據經歷和經驗說自己的答案)那么這些傳統節日中那個是過的最隆重的呢?我們班以回民同學為主,許多同學肯定會對老師說,我們是回民,不過春節,對這些節日也不感興趣,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因為你既是回民,更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只要是屬于中國的東西,我們都應該去了解它,認識它。通過你的周圍或者在電視上,人們在過春節時有哪些慶祝方式呢? 學生自主回答。 2、總結學生的回答,引入本課教學。春節,對中國的老百姓來說,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每到春節,人們會用各種方式去慶祝,表達人們對節日的喜愛。本課《本命年的回想》就描繪了一副鄉村過春節的民俗畫。
。ǘ⒆哌M作家教師簡介作者,并明確補充作者及其創作風格
。ㄈ、整體感知下面大家自己朗讀課文,回答這樣三個個問題
。1)本命年和春節有什么樣的關系?(2)處理生字詞(3)文章是怎樣引出春節這一話題的?(4)文章主要部分描述了人們過春節的熱鬧氣氛,主要描寫了幾件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總結出來?
1、解題:本命年,我國習慣用十二生肖記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輪回一次。(統計班內本命年的人數),這篇文章是作者六十歲時,正逢自己的本明年,回想過去過年的熱鬧氣氛,有感而發。
2、字詞檢查濃郁 簸箕 篩子 門檻 秫秸 闔家 鬼祟(崇高) 玉米糝兒 疙瘩 鬏 磕頭(嗑瓜子、瞌睡)
3、本文先寫二十四節氣,引出春節,這樣更襯托了春節的色彩繽紛。
4、舊時過年的風俗: ① 炒年貨 ②吃臘八粥 ③買糖果 ④挑絨花 ⑤殺牲畜 ⑥備糕點 ⑦送灶王爺 ⑧換門神 ⑨守歲 ⑩拜新年
。ㄋ模⒚袼罪L情游
1、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過年的場景或者說這十項過年活動,你們最想參與其中的那些活動并且說說為什么。
2、從作者家鄉過年的場面看我們民族過年的風俗,人們不僅僅享受過年的豐富隆重火熱的氣氛,期中還寄托著人們的某種期盼?你能不能在文章當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并且談談其中包含了人們的那種感情?
3、這么多的傳統節日,人們為什么這么重視春節呢? ①辛苦一年,幸喜五谷豐登,享用勞動成果;②展望來年,祈求好運,祝愿平安幸福;③合家團聚,增進親情,密切鄰里關系,和和美美共奔前程。
。ㄎ澹⑿〗Y:通過本課的學習,同學們應該了解了一些有關春節的知識。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它能把所有的中華兒女的心,一顆顆聯串起來,它是每個炎黃子孫心目中最神圣的日子。家、故鄉又成為每一個龍的子孫情感的歸宿,所以,春節這種民俗文化歸根結底又是家的文化。希望大家能夠重視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了解它、熱愛它并將它傳承下去。(六)作業布置:1、生字詞兩遍
2、想一想應該怎樣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
四、板書設計
本命年的回想
劉紹棠 : 致力于 中國氣派 民族風格 鄉村題材 地方特色
生字詞:濃郁 簸箕 篩子 門檻 秫秸 闔家 鬼祟(崇高) 玉米糝兒 疙瘩 鬏 磕頭(嗑瓜子、瞌睡)過年的習俗:炒年貨 ——吃臘八粥——買糖果——挑絨花——殺牲畜—— 備糕——送灶王爺——換門神——守歲——拜新年
春節:表達人們熱愛生活 勤勞淳樸 祈求平安
實用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編 篇3
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的課文都是以人生為主題,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是作者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融會貫通,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
《在山的那邊》是當代詩人王家新的一首現代詩。語文課程標準對詩歌教學提出明確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感。”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時不應過多的講解詩歌的理論知識,而應該把重點放在朗讀及品悟主題上,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注意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體驗。
二、學情分析
我面對的是剛進入初中的農村學生,他們對初中語文的學習還處于一個適應期。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小學生過渡為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著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他們都是農村學生,他們渴望農村以外的生活,這符合詩的意境,也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征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分析
根據上述的教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癡想、隱秘、鐵青、凝成、誘惑、喧騰”等重點詞語。(要求學生在預習中完成)
2、了解現代詩歌的一些知識,如象征手法,比喻的修辭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以自主學習為主,以輔導學習為輔,掌握課文內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讀帶動對作者情感和語言的感悟。
3、用品味圖片的方法加深對“山”和“!彼囆g形象的感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體會作者鼓舞人們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到達理想境界的情感。
2、在學習中獲得美的熏陶,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因為本文是一篇淺顯的現代詩歌,其重點應該放在朗讀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學重難點這樣安排: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來品味揣摩語言,理解詩歌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意義,深入體會戰勝困難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四、教法及學法分析
這是一篇比較淺顯的詩歌,應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加深理解與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情感啟迪”,“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觀看一些實物圖片,以增強感官的效果,因此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1、創設情景法
2、朗讀指導法
3、誘導點撥法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采用這樣的學習方法以求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1、朗讀法
2、聯想想象法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五、教學過程
依據上述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并以語文學科的特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我設計了如下環節來完成這一課的教學。
1、導入
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思考和學習興趣。
“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平原地區,而是生活在周圍滿是大山的山區里,你會想做什么?今天就讓我們隨著詩人王家新的詩歌,感觸一個山里的孩子的內心感悟和成長歷程!
1、檢查基礎知識的預習,借此掃清文字障礙,更好的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
2、感受“山”“!敝
(1) 教師配樂范讀課文,學生在在聽讀中劃出有關“山”“!蓖庥^的語句。
。2) 配合詩句,展示相關圖片,如無數座相連的山,海濤洶涌的大海等,使學生對山、海有初步印象。
3、感受“山”“!敝
(1)學生齊讀課文,注意讀音和停頓。
。2)2個學生合作朗讀課文,每人一句,其余學生做評價、指正。教師適時指導朗誦,包括讀音、停頓等。
這樣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與體驗,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這一環節能讓學生在評價朗讀的同時想象意境,感知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
1、感悟“山”“海”之神
再次朗讀詩歌,思考問題
。1)、“我”小時候為什么想見山那邊的海?見到了嗎?
。2)、怎樣才能見到“海”?見到海的心情如何?
。3)、我小時候和長大后所說的“山”“海”一樣嗎?“我”爬山看海的經歷給你怎樣的啟示?
這一環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研究,深入理解“山”與“!钡南笳饕饬x,體會戰勝困難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感悟詩歌主旨。
1、拓展延伸,感悟大海
以“我終于見到了大!睘轭},寫一段話。給學生提示: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
這一環節的設置體現了“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
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理念,這是結合課文的一次練筆,讓學生結合本文的象征寫法,發揮想象,創造出自己心中的大海。
2、讀文悟意境
配樂師指名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其余學生閉眼體會意境,結束本課學習。這一設計既能讓學生生動地在腦海里浮現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又能通過配樂朗讀的方式感受語文的審美情趣。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群山 比喻
海 比喻
爬山 比喻
象征手法
重重困難 理想境界 艱苦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