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說課稿范文匯編(通用4篇)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范文匯編 篇1
一、教材分析
有關開花和結果的知識,在教材中,占一節課的內容,知識高度濃縮,突出了花與果的關系以及從開花到結果的過程。這給教師和學生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在這節課中我認為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開花和結果現象比較熟悉,但對花的基本結構以及果實和種子的如何形成知道得并不多,尤其是傳粉和受精的過程比較復雜抽象,如果單憑講解,學生是難以理解的,因此可采用多種方式,例如模型、多媒體課件等,使抽象知識形象化,以有利于學生的理解。
另外由于季節原因,找不到正在盛開的桃花,一可以啟發學生回憶平時見到的被子植物的花,二是讓每生準備一支康乃馨,三是結合教科書以及多媒體課件中展示的彩圖進行聯想和觀察。
三、教學目標:根據課標、教材及學生的特點
知識與技能: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說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花習慣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難點: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四、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教具模型、實物教具和多媒體課件的輔助。教具模型桃花的模型;實物教具指各類果實種子等。(學生自備)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么聯系,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才有助于學生的思考和探究。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系。若在導言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么關系?”“為什么開花之后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為了使學生帶著問題一步步地探究性學習,我把每個小標題改為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稱嗎?”“從花到果要經歷哪些重要過程?”“果實和種子由什么發育而成?”這些問題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也符合他們的思維特點,使他們能更有興趣地帶著問題學習。
在課文第一個知識點“花的結構”中有一個“觀察與思考”的學生活動,其中要討論兩個問題: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2、對于植物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這兩個問題在學習了花的結構之后,學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確回答。此時我并沒有急于讓學生掌握正確答案,而是對學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讓學生帶著問題繼續學習,在學完后面兩個知識點后,再次討論這兩個問題。這個時候,學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確答案:1、子房發育成果實。2、對于繁衍后代來說,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過程中,它們分別起什么作用?”這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傳粉和受精的知識。
六、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第一個環節:導入
1、多媒體展示幾種美麗的花朵—(向日葵、月季、桃花)以及桃花落后枝滿桃的情形,并同時提出問題,向日葵的花漂亮么?月季?桃花?這些花很美麗,只是為了賞心悅目么?對植物本身有什么意義呢?植物開花到結果必須經歷哪些過程?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并不漂亮,并不能吸引昆蟲,那么這些花怎樣傳粉和受精呢?
說明:首先學生被那些美麗的圖片吸引住了,從開花到結果非常感性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對提出的問題加以思考,很自然聯想到花開的美麗更重要是為了吸引昆蟲為它傳粉,這又為傳粉和受精的提出打下了基礎。同時提出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并不漂亮,并不能吸引昆蟲,那么這些花怎樣傳粉和受精呢?這為后面的學習傳粉的方式打下基礎。
第二個環節:新授
Ⅰ.提出思考的問題:你知道花的各部分結構么?
說明:采用問題的形式給出知識點,使學生帶著疑問去探究。
1、利用多媒體展示本知識點的要求,并展示桃花的模型。
觀察和思考
對照圖觀察桃花的模型,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討論:(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
(2)對于植物的繁衍后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
2、指導學生觀察花的順序,使學生學會科學的觀察。
3、賽一賽: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花的各種結構,比賽辨認花的基本結構,并利用可拆開的桃花模型重點認識雄蕊和雌蕊的結構。
4、討論:四人一組,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共同討論、歸納總結提出的兩個問題。
說明:這兩個問題在學習了花的結構之后,學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確回答。此時我并沒有急于讓學生掌握正確答案,而是對學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讓學生帶著問題繼續學習,在學完后面兩個知識點后,再次討論這兩個問題。這個時候,學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確答案:1、子房發育成果實。2、對于繁衍后代來說,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過程中,它們分別起什么作用?”這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傳粉和受精的知識。
5、小結:通過觀察可以看出,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組成,雌蕊、雄蕊是一朵花中最重要部分。
Ⅱ.從花到果實要經歷哪些過程?
說明:通過標題讓學生思考,花到果實必經的途徑——傳粉和受精
1、多媒體展示雌蕊的放大結構,并出示閱讀提綱。
2、討論交流閱讀結果,在總結傳粉方式時,用多媒體展示玉米用風傳粉(即風媒花)和桃花用昆蟲傳粉(蟲媒花),使學生對自然界中花的傳粉方式有了較為深入地了解。
3、受精過程十分抽象,用多媒體動畫展示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過程,使學生對受精的過程更易理解。
4、小結: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后,在柱頭黏液的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出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隨著花粉管的伸長而向下移動,最終進入胚珠內部。胚珠里面有卵細胞,與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
Ⅲ.果實和種子是由什么發育而來的?
1、多媒體展示花到果實的過程。
2、討論后總結果實和種子的由來。
3、拿出自備材料,區分哪些是果實,哪些是種子。
3、小結: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柱頭花柱凋落、子房發育成果實。
其中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發育成胚
Ⅳ.分析推理:
我們吃的玉米,常會看到玉米穗缺粒現象,向日葵子粒也會出現空癟的現象,這是什么原因?怎樣預防?
說明:不僅可以引出人工輔助授粉,而且讓學生有一種熟悉感,讓他們以更多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
討論并總結:玉米穗缺粒現象,向日葵子粒也會出現空癟的現象,主要是傳粉不足造成的,為了彌補自然狀態下傳粉的不足,人們常給植物進行人工輔助授粉。
第三個環節:課堂小結。
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學生的歸納為主,老師主要進行學習方法的總結,并鼓勵學生大膽的提出問題,為下一節的學習作好鋪墊。
第四個環節:檢測反饋
Ⅰ.判斷
1、花冠是花最明顯的部分,也是花最主要的部分。( )
2、只要有雌蕊就能結出果實和種子,因為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
3、一般情況下,一枚雌蕊的子房中只有一個胚珠。( )
4、受精完成后,除雌蕊以外,花的其它部分全部凋落。( )
說明:讓學生區分明確易錯、易混淆點。
Ⅱ.拓展和延伸:
1、一朵豆角花里有6個胚珠,若6個胚珠都能發育成六個種子,至少需要花粉( )
A、1個 B、6個 C、3個 D、12個
2、有一個描述花生的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個白胖子。”麻屋子、紅帳子、白胖子分別指的是( )
A、外果皮、內果皮和果實 B、外層種皮、內層種 皮、種子
C、果皮、種皮和胚 D、果皮、種皮、種子
3、如果在開花前,把桃花甲去掉雌蕊,把桃花乙去掉雄蕊,都用塑料袋分別罩起來,扎好袋口。其結果是( )
A、甲不結實,乙結實 B、甲能結實,乙不結實
C、甲、乙都結實 D、甲、乙都不能結實
七、課后反思: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我認為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在講解“傳粉和受精”時,請“小老師”上臺講解,使學生有新鮮感;在講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時,讓學生觀看視頻,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活動多樣化,能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他們就不會感到枯燥乏味。而在此過程中,也要注意書本的充分運用,媒體不能濫用,學生能夠通過閱讀課本自學的,就給時間他們閱讀自學,在書中尋找答案。
新課標還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如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照片,再聽著美妙的音樂,欣賞花開的過程,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看“果實的形成”視頻時,有一段話教育學生“在品嘗美味的果時,別忘了說聲感謝你,花朵”;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著美麗的花,品嘗著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范文匯編 篇2
說教材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著重介紹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離子進出細胞膜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這部分內容和前面所學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有關聯的地方,同時又是對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的一個很好的佐證。對學生理解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有著重要的意義。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舉例說明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類型及特點。
b、說出被動運輸與主動運輸方式的異同點。
c、闡述主動運輸對細胞生活的意義。
d、正確解讀坐標數據圖表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類比和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抓住關鍵,掌握本質。
b、運用表格的方式進行總結,簡潔明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價值方面不太明顯,主要強調積極思考,主動自覺。
2教學重點:
(1)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方式
(2)圖表數據的解讀
3 教學難點:
(1)主動運輸
(2)圖表數據的解讀
二說學生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
1)他們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分跨膜運輸實例的基礎,掌握了蛋白質多樣性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
2)他們還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獨立思考,對生活現象提出疑問、并通過多種途徑找出解決 4
的辦法。
3)同時他們具備了群體討論、并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論依據的能力。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結合教師的引導。
三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本節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法:
1)自學輔導法:本小節內容屬于原理性的內容,但不難掌握,所以我采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方式,即先引導學生自學并總結對比三種跨膜運輸的方式之間的異同點,然后稍做點撥,最后精選一些習題讓學生當堂訓練!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展示物質穿過細胞膜的動畫,使物質進入細胞的過程更直觀。
學法:
3)比較學習法:主動運輸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要掌握好這點,必須運用對比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觀察討論的方式自己找出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主要區別來掌握該難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圖:
展示現象→提出問題→解釋原理→總結概念。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范文匯編 篇3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目前人類關注的熱點,大家都知道:全球變暖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因此關注環境,造福于人類自身,是我們的美好愿望。這節課就是讓學生認識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從而樹立環保觀念。
本節課的最大特點是讓學生進行探究實驗。使學生明確學會探究實驗是生物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教學中不僅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究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理解對照實驗的作用、條件。從而讓學生能夠聯系生活,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生物科研能力。教師應通過靈活設計,使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我國教育改革的思想,圓滿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基于這節課的設計目的,本節課的重點是(1)理解影響生物生活的生態因素。(2)探究溫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雖然這是初中生物的第一個實驗,但它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對照實驗的作用,總結實驗的條件,并嘗試設計實驗。所以實驗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經深入研究教材后,我把本節課的知識目標點列為三個:(1)舉例說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2)探究溫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3)舉例說明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情感目標培養合作探究精神和科學求實的態度。在能力上
鍛煉動手操作能力;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
研究教材后我又分析了學情:初學生物,學生在學習方法和要求上需要及時指導。他們好奇心強,形象思維活躍,樂于動手和表現自我。
因此本節課實施以實驗探究法、直觀教學法為主,運用啟發式教學、討論、多媒體教學為輔助的多種教學方法。在學法指導上 :1、使學生初步掌握自學的方式;2、讓學生初步學會探究生物科學的一般學法。教學過程為五步:課前準備、導入新課、
學習新課、學生小結、反饋練習;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如下:
為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做了充分的課前準備是:讓學生 (一)預習本節課內容并查閱資料;(二)根據書上內容分組做實驗;我(一)課下做兩個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對照實驗的條件;(二)制作多媒體課件,使授課直觀、形象。
在導入新課這個環節,我首先打出四副圖片,在輕松的氣氛中引導復習:請同學們看屏幕,這四種生物分別是……?學生說:“羊、毛毛蟲、螳螂、蛙。”我指著螳螂和蛙說:“這兩種生物和我們這兒的就不一樣,可以看出生物是多種多樣的,生物的多樣性包括哪些內容?生物的特征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我請學生再看圖片,問:這些生物生活的環境一樣嗎?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這節課我們就學習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本節課的第一個知識點是:理解概念;認識“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課文一開始就給出“生態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這些生物術語,學生不易理解,我從直觀圖片入手,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抽象概念。這部分內容我是這樣講的:請大家看這個圖片,這是個什么生態系統?學生剛復習過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立刻答出:草原生態系統。“咱們來找找其中的影響羊的生活的因素有哪些?學生紛紛回答:“有陽光、空氣、土壤、濕度、狼、羊、草、水分、溫度等。”這些因素哪些具有生物的特征?哪些沒有?學生把它們分列出來。我總結:這些因素沒有生物的特征,叫非生物特征,這些因素具有生物的特征,叫生物因素,它們都屬于生態因素。然后請學生們在書上找出生態因素的概念,并讀讀。(定義)板書列出,加深記憶。對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的學習,因為書上列舉的例子比較常見,讓學生閱讀書上16頁第一段,自學通過。為了加深理解程度,我又讓學生自己說說對“非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的認識,學生根據以上學習說出:“沒有空氣、水等非生物因素,羊不能生存,大部分生物也是如此。生物的生活依賴于非生物因素。”這樣使知識貼近生活,得到“消化”和遷移。同時讓學生形成這種觀點,為下一節的“生物要適應環境”的學習做好鋪墊。
本節課的第二個知識點是探究實驗。在以往的教學中,有許多學生對對照實驗的作用、什么是變量和對照實驗的條件都很迷惑。我想通過三個實驗、兩個對比,促進學生理解。這三個實驗中一個是讓學生按書上的實驗步驟分小組提前三天做的,這個實驗容易操作。另兩個是我提前做的。兩個對比是(1)把變量不同的兩個對照實驗作對比,讓學生認識對照實驗的條件;(2)把以上兩個對照實驗和有兩個變量的實驗作對比,讓學生認識變量和對照實驗的作用。這部分是這樣講的:“剛才我們學習了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現在我們用實驗來證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實驗是探究溫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請把你們小組的實驗展示出來,我來看看”。首先表揚各小組都積極做了。然后對學生做的實驗做了簡單的評價。再選擇實驗現象很明顯的小組,請他們的代表說說實驗分工、過程和結論。一個小組代表介紹:“把松軟的饃片分兩組,使它們溫度不同,其它因素一樣,三天后,30℃的饃片長滿了霉菌。我們得出結論:30℃的條件適合霉菌的生長”。我置疑:你們做的實驗是溫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那么濕度對霉菌的生活有影響嗎?這正是我的探究實驗。我來介紹介紹:松軟的饃片分兩組,使它們濕度不同,一組饃片在塑料袋中,一組饃片露在外面,溫度都在30℃,其它因素也一樣,三天后濕度大的饃片長滿了霉菌。得出什么結論呢?學生回答:濕度大的條件適合霉菌的生長。我引導提問:你們的實驗和我的實驗有什么相同點呢?”學生討論后說:“都只有一個不同的因素,其它因素相同,現象明顯”。我又提出新的問題:“如果讓兩組饃片的溫度和濕度都不同,饃片會有什么現象呢?”請大家看我三天前做的另一組實驗;把相同的饃片分成兩個實驗組,使它們分別在30℃干燥條件和0℃潮濕條件中放三天,發現這兩組饃片都沒有長出很多霉菌。這個實驗中一組饃片有30度的條件,一組有潮濕的條件,卻沒有出現前面實驗的現象,這是怎么回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后讓學生對比討論,我引導分析,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最后總結歸納出:適宜的溫度和濕度都適合霉菌的生長,但要研究溫度和濕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時,必須象前兩個實驗一樣,分開來研究。要么只研究溫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要么只研究濕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如果在實驗中設置兩個不同的因素,將得不到科學結論。在研究溫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時,應設置兩個實驗組,讓其它因素一樣,溫度不同,觀察哪種溫度更適合霉菌的生長。就會得出“30℃適合霉菌生長”的科學結論。我立即強調:這樣的實驗就是對照實驗,其中的溫度是變量,0℃是30℃的對照條件。通過三個實驗的分析對比,學生理解了對照實驗。并總結出對照實驗的條件。
因為第二章第二節中的實驗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本節就應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方案。因此我提出要求:反思你們做過的實驗,總結一下一個實驗方案應包括哪些內容?學生預習過本節內容,又經自己做實驗,很快回答出設計實驗方案的內容。為了繼續鍛煉學生能力,預計課堂時間緊張,因此我布置課下練習: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下設計一個實驗方案“探究濕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并記錄下來,下節課說說。這樣通過學生做一個難度不大的實驗,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由老師引導對比分析,總結出對照實驗的條件;再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方案。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得以突破。
本節的第三個知識點是生物因素。為了讓學生對書上的“種內互助、種間互惠互利”等術語有直觀印象,理解記憶,先讓學生看四段錄像,要求學生討論其中的生物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在播放蝗蟲啃食莊稼的錄像時,提醒學生要注意后果是什么。四段錄像讓學生看到了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并及時回答了問題:錄像中有螞蟻的互助關系和大象、棕熊的爭斗關系,還有蝗蟲和植物、獅子和角馬的捕食關系;大批蝗蟲過后,綠色植物所剩無幾,莊稼顆粒無收,直接了破壞環境。蝗蟲的錄像為下一節的“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學習埋好伏筆。第二步:讓學生觀察書上16頁的四個彩圖,說說其中的生物關系分別是什么?學生爭先恐后的說:“有海葵和蟹的互惠互利關系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學書上內容,總結生物之間的關系有哪些?學生總結出(板書內容)。通過活生生動態的錄像和形象的圖片,書上的概念不用老師解釋學生就理解了。本節全部內容講完后,我讓學生自己小結。這是一組學生的小結:全面、直觀而形象。說明他們經過做實驗、對比分析、看錄像,自學印證,把直觀感性的知識提煉成抽象概念,充分理解了本節內容。通過教師和學生互動,至此已圓滿地完成了本節的教學任務。布置作業: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濕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實驗方案;預習下節課內容: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影響和改變作用;2、課下分組做書上17頁的實驗,要求認真記錄數據。
為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我設計了反饋練習題。這是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詳細清晰,便于記憶。
本節課的時間安排是:復習舊知用4分鐘;第一個知識點約用8分鐘;第二個知識點約用16分鐘;第三個知識點約用8分鐘,小結5分鐘;反饋練習4分。
本節
課的教學特點是氣氛活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認識規律,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并用,使知識由直觀到抽象,深入淺出。
上完課后,我反思本節課的得失:這節課根據以往學生的掌握情況,沒有局限于書上的一個實驗,通過大家做的三個實驗的對比,使學生的認識步步深入,解決了以往學生對對照實驗的迷惑。從反饋信息中了解到效果較好。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上,使學生懂得學習理論是求知的途徑,通過探究也能獲得知識。最后我鼓勵學生:只要你執著探究,也許將來你會有意外發現,解決人類的重大問題,永載史冊!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范文匯編 篇4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1、 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下冊開篇中的第一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以興趣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從人與生物圈的關系出發,去探討人類的食物來源,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本節中安排的活動有交流、演示、討論等,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加工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并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可使學生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本節的前一節已學過 ,后面將學習 內容,本節的內容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創設情景中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積極獲取知識,并從中獲得情感體驗,注重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基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課程理念的理解,我認為初中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作為對學生基本生物學知識的構建,我設定以下三維目標,
2、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2)能力目標;(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2)難點
二、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 年級上冊的學習,對于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學生年齡雖小,但已具備了初步的觀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獨立思考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齡在十三四歲的初一學生,喜歡表現自己,樂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時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 教法、學法
1、 教學方法:本節課的教學策略是通過學生觀察、體驗、合作等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
培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利用啟發性的語言和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探索人類食物的奧秘。通過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 學法指導: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快迅地進入學習狀態,在民主、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中仔細觀察、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歸納總結等科學思維能力,學會合作。
四、 教學流程
包括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在約3分鐘,2、 10分鐘,3、 分鐘,4、 分鐘,機動教學5分鐘。
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對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安排。
教學的關鍵不在于教師教了多少,而在于學生學了沒有。本節亮點在于抓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動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營造一個民主、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活動中積累經驗,在推理中領會知識,在思考中構建概念。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