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計量單位(一)》教學感悟
學生在教學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只需適度參與,重點在總體指導、組織、評價等環節上發揮作用; 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
“學習資源”:是有關這些研究方向的參考書目和相關網址;
“學生研究”:鼓勵學生自己提出研究方向;
“網上交流”:架起師生之間的溝通橋梁;
“課程管理”:學生自己申報和管理自己的研究課題;
“提交作業”:學生通過網絡上交作業,并與其它同學共享成果;
“成果評價”:教師和學生成為評價活動的主角;
“網上練習”:學生可以自我測試一下自己的有關知識水平;
“在線幫助”:指導學生了解研究型課程的基本理論和一般方法。
2、兩種教學實驗的個人體會
網絡環境下教學中:一是學生不太習慣于這種不太“象”上課的模式,大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進入角式(可能與傳統的根深蒂固的教學模式有關),學生普遍反映信息太多,沒有次序,不容易進入學習的角色,另外網頁內容外觀花樣多、干擾大。但這次課堂教學實踐是成功的,效果是好的,實現了教學目標,大部分的學生學會了自主獲取信息,動手、動眼、動腦三維一體,多重刺激,學習興趣增強了,創新能力增強了。教師和學生的地位與傳統教學相比發生了很大改變,教師在傳統教學中的威信感受到了挑戰,壓力增大,因為教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與灌輸;教師的角色主要是教學信息資源的設計者、學生學習促進者,教師表現主要是從前臺走到了后臺;教師在教學當中不能由計算機或計算機網絡代替,相反教師在這種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計算機只是一種信息加工和呈現的工具,教師唯一選擇是需要不斷的更新知識和擴大知識面;教學組織者需要跨學科的知識結構;教學組織是單個教師所不能完成的,需要教師的群體協作;網絡化的課堂教學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是如何制作教學課件、如何把它們組織成為符合教學要求的教學資源形式。因此,如何制作符合網絡環境下優秀的教學課件是網絡環境下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
3、網絡環境課堂教學的優點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真正達到了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的目的,學生是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來學習和提高的,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這種學習使學生真正獲得了智慧而不僅僅是知識,這正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能夠整合各個學科內在知識體系,學生使用計算機進行學習,首先要具有計算機知識(最起碼是基礎知識),其次必須要有跨學科的知識與能力,才能駕馭各種計算機軟件,比如幾何畫板軟件,要用它來進行學習,要知道軟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數學、物理等學科各方面知識,這調動了學生縱向與橫向學科學習的興趣,它使學生形成了長久的自主學習的習慣,這對于開發人力資源很有益處,這也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能夠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擴大了知識面,互聯網比特量以月成倍增長,傳統教師念經式上課模式,其信息量充其量是九牛一毛。在這種模式下,我們的教師、學生是否作好了準備?教師、學生要轉型到這種模式下,我們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培訓便是比較突出的問題。
4、有關安全問題
在運用校園網開展學習的過程中,要重視網絡安全問題。由于校園網的開放屬性,如果不注意安全,就會在校園網上引起混亂,造成損失。
教學中采用分級權限,學生只能查閱“資源,只有經過身份識別后,才能上傳資料、發布信息,因為是用于學習目的, 一般不存在隱私問題,所以不允許匿名發布信息。
要在校園網中采用一定的技術措施,防范計算機病毒對服務器上重要數據的破壞,在校園網與因特網之間架設“防火墻”,防止校外的黑客對校園網的惡意攻擊。同時,及時備份重要數據,以防意外。
加強對所有學生進行網絡安全教育,做到安全、高效、守法地使用校園網和因特網,同時,教育學生愛護校園網設備,保證研究型課程的順利實施。
總之,隨著教學改革的發展,教學技術也應及時作出相應的改善,用先進的教學技術造就優秀的新世紀人才,是刻不容緩的事,網絡教學、網頁式課件,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目前正處于發展狀大之中,隨著計算機的日益普及,以及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校園網將實現全區、全國的聯網。這對我們每一位教師來說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只有不斷奮進,努力進取,才能跟上時代潮流,為我國的教育事業騰飛作出應有的貢獻。